8.原料调料

小米面

老北京人常吃的小米面有两种。一种是纯用小米(谷粒仁)磨成的面粉。老北京人用它和玉米面、糜子面、小麦白面,按一定比例掺匀并用水和好,发酵后,蒸成“发面饽饽”,味道甜而微酸,北方冬季过年前就蒸很多这样的发饽饽,装在大缸里,放到院中阴凉通风处,盖严盖子,可以在笼屉内馏热了吃。

另一种是专指北京人常用来蒸窝头的小米面。是由玉米面、黄豆、糜子面等共同磨成的。

解放前后,在北京南城最著名的厂家是骡马市(或云为西珠市口)路北的“大和恒粮店”。这种面在老北京是常食之一。

细箩面

细箩面一般是用白玉米(白棒子)粒儿碾碎,过细箩而成。老北京人一般用细箩面兑上一定数量的榆树皮碾的面,以增加其粘合力,细箩面是农村中比较细的粮食,可以做面条、饺子、烙饼、饸饹等多种食品。

掺榆皮面的细箩面一般用头箩面,即是将白玉米粒碾碎后,第一次用细绢箩筛过,不含一点儿玉米皮子,再掺入榆树皮面,这样吃起来滑润而有劲,又无玉米皮子渣在面中作怪。

棒子面

这是北京人的叫法,它是“玉蜀黍”的子实磨的面,又叫“玉米面”、“杂合面”等,是北京大众的常食面,它可以做成许多种吃食,如:窝头、贴饼子、熬粥、作耙粒、摇尜尜(ɡá-ga)儿、烙糊饼等。

棒子面大致可分黄、白两种。黄玉米碾成面时,最好的是在其中掺四分之一的大豆(黄豆),磨出面来即有甜香味儿,又有营养。

白玉米中最有名的是“马牙玉米”,因其棒子大,粒儿大如马牙,故名。其子粒含面量大,多出净玉米皮子,过细箩成为“细箩面”、可掺入一定比例的小麦白面或榆树皮面儿来包饺子、烙饼、作擀条儿等。

绿豆粉

绿豆,因为其产量低,不好收种(在收时,不熟不能收,但一到熟了,一割豆角儿受到碰撞就自行干裂开,豆粒儿就撒落在田野中了。)所以比别的豆子值钱。

绿豆粉可以“漏粉”(制成粉丝),亦可做“疤疸汤”、“播鱼儿”等。

旧时,在京郊有用人工或机械把绿豆面轧成细面条儿的。这种以自己地里产的绿豆碾成面粉做成的绿豆面条儿,味道非常鲜美。若再用一些肥羊肉和黄酱炸成酱来当浇头,就更妙不可言了。

荞麦面

荞麦面是用荞麦去皮后磨成的面,其颜色灰白,有荞麦味儿的清香。

荞麦面性寒,生长期短,易成活,有句俗语说的好:“水涝天旱秋作害,日子短了种荞麦。”

荞麦秧一尺多高,红茎,绿叶,白花儿,很是好看。花开季节,不少人在荞麦地里“放蜂”采蜜。

旧时,北京大李纱帽胡同东口路北,有个二楼九间门面的大饭庄(同福居),就向劳动大众卖“荞麦锅贴儿,萝卜汤。”

乡下几乎每年在地里旱涝时都补种荞麦,用荞麦面做烙饼、包饺子、擀条儿等。

黍子面

黍子面是用与糜子差不多的黍子磨成的面粉。黍子的子粒较糜子小但有光泽,而且很黏,同黏谷,黏玉米等一样地吃法。

黍子面是黏面中最贵的一种。过去过年时,北京人都用好豇豆、豆果仁、核桃仁、花生仁等果料儿与黍子掺在一起,做成“黏(年)饭”,盛在一个盆里,上面还插着用高粱秸及其皮(细篾儿)穰(禾瓤儿)做成的很多穗子,穗子头上又“结着”许多果实(禾穰做的),插在年饭盆上,摆在佛爷供桌的铜磬旁,作为一种吉祥物,有拜祝来年五谷丰登之意。

野河粉

野河就是将从河塘水泽中捞出的野藕、菱角、荸荠等做成粉末;晒干后,用开水一沏,再加些白糖,就成了上等小吃。将野河粉包装好做成礼盒,是城里人十分喜欢的食品。

杏仁油和核桃油

杏仁油就是用杏仁儿榨成的油,清亮微黄,有一股独特的清香。用杏仁油炒活山鸡(肉)或花斑鸠肉,吃后使人觉得荤而不腻。用核桃的果仁儿榨出的油亦为贵物,可炒菜,可在拌凉菜时当香油加入,其味香而又有核桃味儿。

棉花籽油与大麻籽油

棉花籽儿油,即用棉籽榨成的油。在乡村,每年秋末冬初,将棉籽榨出的油,倒入陶制坛子里,埋入地下,来年吃时就没有了土腥味。

大麻籽油,又叫“蓖麻籽油”。蓖麻,在北方乡间,常种于地头道旁,为一年生或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棵高叶大。它的籽实榨成油,多用于工业或入药用。在农村,则多用其做润滑车轴的油。但是,这种油若榨得好,炼得好,然后入坛,埋于地下,一段时间后便可去掉涩味和土腥味,便可食用了,亦可以供人食用。

这两种油,在农村,多用于过年过节时炸饹馇、炸丸子、炸豆腐等,也可直接炒菜。

真酱油

老百姓旧日常爱用自己家做的“真酱油”。他们把外边油盐店(相当于现在的副食店)卖的酱油,叫做人工做的假酱油,说这种酱油的味儿不纯正,不如真酱油味醇,有酱香。

所谓的“真酱油”就是从自家做的酱缸里晒出的汁液,撇出来,放到瓶里,用它来做菜肴、酱菜,那才是真正的味儿呢!这种酱油保存在通风阴凉的地方,便不会变质。

芝麻酱

芝麻炒熟后磨成的酱叫做芝麻酱,可作炒菜、凉菜的作料,亦可做为吃面条的浇头,其做法是将芝麻酱用水慢慢澥开,加入适量的食盐,尤其是在夏日,用解好的芝麻酱浇凉面,加点醋,食之甚美。

旧时,磨香油的油房就卖芝麻酱。不过,最好还是农家自家用芝麻炒熟后自磨的芝麻酱。那时,常常是几十户人家合开个油房带磨芝麻酱。

花生酱

花生酱既可直接用作涂抹食品的佐料,也可作烹调用的调味品。20世纪三四十年代,北京的花生酱非常走俏。那时,家中贫困的食宿学生多用玻璃罐装一些蘸米面窝头吃。

花生酱的加工十分考究,必须选择籽粒饱满、仁色乳白的花生,制作过程包括热烫、冷却、脱膜打浆、调配以及杀菌等步骤。

荤炸酱

荤炸酱就是有肉及荤物作料物的炸酱,一般用来作为一种吃面时的浇头。

炸酱的方法十分讲究,因为炸生了有生酱味,炸过火了有糊酱味。所以,在炸制时要注意两点:一点是先用油刷一下炸酱的锅,以防煳锅;一点是放入酱后,要用微火,要勤开锅勤少量地兑水,待到酱变色,变稠黏即可。

常见的荤炸酱包括羊肉炸酱、猪肉炸酱、小虾米炸酱等。

制作荤炸酱的步骤是以油涮完锅,下底油,将葱、姜末(或有辣椒)煸出香味,再把切碎、入好味的肉料放进,煸出味后再下酱。

西红柿酱

西红柿,旧时叫“番茄”,北京人除了生食西红柿之外,还将它做成“番茄酱”,其做法是:

将鲜西红柿洗净,去掉蒂及外皮,用干净纱布过滤其汁瓤,去掉其中子粒,将过滤后无皮无子的西红柿果肉连浓汁中加入盐、白糖、花椒粉等调料。一同装入可密封的玻璃罐或饼子内,封好口,放进热水中去煮(玻璃器皿要用见开水而不炸裂的)过,消了毒,存于阴凉通风之处,即可。可以在做菜时作作料,也可蘸食。比较有名的菜肴如番茄鱼片、杏干肉都是加了番茄酱,才使口味与众不同。

浇头

浇头,指用来浇面、浇尜尜、浇揪片儿、浇擀条儿之类的调料,北京俗称有十八样浇头,各有特色,根据食客的饭食习尚而取之。

这十八样浇头,大致包括了:荤炸酱(有荤有素有多种)、素炸酱、汆子、咸汤、臭豆腐、穷人乐(穷三样)、三合油、花椒油、芝麻酱、烧羊肉汤、杂合菜、盐水儿、烂肉、肉汤、香椿、鸡丝、排骨、调料(包括各种配好味之浇头,如四川面的辣味调料等)。

过去,特别是在北京,因旗人多,吃面最讲究两样:一是讲究菜码儿要样多并合时令;二就讲究面条的浇头要好,也要合时令。不同的季节选用不同的浇头,冬天一般不吃芝麻酱。

肉片卤

北京城乡中传一句话:“长寿面,生日必吃肉片儿打卤面”。单说这用肉片儿打的卤,虽是个用来浇面条儿吃的“浇头”,但要做得又香又入味也需下一番功夫。

吃打卤面条时,头一天就用净水白煮猪肉和猪蹄子等,大火煮开后再用小火慢煮至肉熟烂(大方块肉),中间汤少可随时往内兑开水(千万不能兑凉水),肉汤中的杂质要去净,再放入事先用开水发好了的黄花、木耳、口蘑等,再加酱油、盐、料酒、姜、葱等,同时把大方块猪肉切成薄片儿,下入卤汤中,用盐调味,再下入适量的“水淀粉”,这样一锅好卤就成了。

汆子

这里所说的汆子,是指吃面条的浇头。它有许多种,大致可分荤汆子与素汆子。荤者有肉,素者无肉无荤腥(如葱花)在内。

此处介绍两种平常百姓家常吃的汆子:

豇豆荤汆子:把摘来之鲜豇豆洗净,控去水分,切成小段;肉成小丁儿。锅内放底油,油热后放葱花、姜末;煸出味后再放入肉丁;肉八成熟后再放入豇豆段,并加入适量的盐或酱油;熟后放些汤,开锅即成荤汆子。

素野菜汆子:各种可吃之野菜均可,洗净,切成小段锅内加底油、姜末等,(也有下葱花的)煸出香味后,再放些菜(或素炸豆腐、素丸子);开锅,即成素菜汆子。用素汆子浇面条,亦饶有风味。

【链接】老北京的油盐店与酱园

油盐店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所以在北京的街头巷尾到处都有油盐店。老北京城内的油盐店主要经营的就是油盐酱醋以及酱菜、腌菜,还有兼营米、面、杂粮和蔬菜的。截止1948年,北京全城共有1650多家油盐店,职工约有2万人。

早在明朝永乐年间,山西人就在北京开办了油盐店。清朝中后期,京东的回民开设的油盐店也逐渐增多,京城内西单的天源、王府井的“天义成”就是京东回民开的。

到了清末民初,来自山东黄县、掖县的移民在北京做起了粮食买卖,兼营油盐酱醋,北京的油盐店因此有山西、山东、北京之分。

油盐店大多是前店后厂,前店有油柜、粮柜之分,负责卖货经营油盐酱醋、米面杂粮。

后厂负责做酱、醋、酱菜、腌菜。前店有掌柜、记帐的,跑粮市、油市、菜市的,还有若干伙计、学徒,后厂的工人分为负责技术指导和管理掌作、二掌作以及干脏活、累活的伙计、学徒等。

老北京的酱园除了经营油盐酱醋外,一般还制作酱菜、酱豆腐。前门外粮食店街的六必居酱园是老北京城里历史最悠久、品种最多、质量最佳、名声最大的酱园。

六必居是山西临汾人赵氏三兄弟在明嘉靖九年(1531年)集资开办的,已有460多年的历史了。

六必居最初是个小酒铺,后来改营柴米油盐酱醋这六种生活必备的商品。有人说这家店原是六个人合伙开办的,原名“六心居”,后来考虑到六个心眼做不好生意,于是在“心”字上加了一撇变成了“六必居”。

六必居制作黄酱、甜酱、铺淋酱油,质地优良,在国内外十分畅销,六必居的酱菜有甜酱八宝瓜、甜酱八宝菜、甜酱甘露、甜酱黑菜、白糖蒜等许多品种,这些酱菜色泽鲜亮,吃起来脆嫩鲜香,咸甜适度。

北京的著名酱园很多,开业于清同治八年(1870年)的西单路南的天源酱园,专门制作保定酱菜。著名产品是“桂花糖熟芥”。

位于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天义顺酱园,是一家清真酱园,产品有酱黑菜、酱桃仁、酱包瓜。该酱园于1930年由东来顺的丁子清接管,后将原名天义成改为天义顺。

致和酱园位于前门外延寿寺街西,开业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该店最有特色的产品是“臭豆腐”。

该店的创办人王致和是康熙年间进京赶考的安徽籍举子,因落榜没有回家的路费而在京做起豆腐生意以谋生。

有一次他将卖剩下的豆腐加了些作料腌在罐里。时间长了就忘了,几个月过去了,他打开罐子,豆腐已经发霉,一股臭味扑面而来,他舍不得扔就尝了尝,没想到味道别具一格。

后来,王致和干脆弃学经商,雇了几个人,以经营臭豆腐为主,兼营酱豆腐、豆腐干和一些酱菜。王致和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价廉物美,很受各阶层市民的欢迎。

京城的其他著名酱园有西四天义酱园、前门外天章酱园、东四东天源酱园、地安门大街宝瑞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