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饮食圈四个“八大”
北京八大居
八大居包括和顺居(即砂锅居)、天兴居、天然居、鼎和居、广和居、同和居、义盛居、会仙居,是北京历史上八家著名的老字号风味餐馆。
和顺居(砂锅居)于乾隆六年(1741年)开业,位于西四南大街路东的缸瓦市。因用一口深约三尺、直径约四尺的大砂锅煮肉,而又得名叫砂锅居。以北方风味的煮、烧、燎猪肉为特色。
同和居于道光三年(1823年)开业,位于西四南大街3号。以烹制宫廷菜、鲁菜、河鲜海味为特色。如以鸡蛋黄、绿豆粉、白糖为主料和调料,按一定比例炒制而成的“三不沾”,色泽金黄,鲜美爽口,香甜不腻,有很大的名气,该菜因不沾盘、不沾筷、不沾口而得名。
广和居的前身是隆盛轩,道光十年(1831年)始改为广和居,位于菜市口北半截胡同南口路东的一套大四合院内,以经营鲁菜为主,又吸取南方菜如“潘氏(潘炳年)清蒸鱼”、“吴(吴闺生)鱼”等的精华,开业以来,受到社会高层人士的青睐。
清政府的大臣们经常在广和居宴会请客,文人墨客也常在此聚会。清朝军机大臣张之洞、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书写的楹联等,晚清时洋务派和顽固派大臣也来此议政。鲁迅寓居绍兴会馆时,也时常来此小酌。
1929年,广和居迁至西长安街路南经营,1931年歇业。
会仙居于同治元年(1862年)开业,位于前门外鲜鱼口内路南。特色菜是北京炒肝。会仙居附近广和、华乐两个戏班子的梨园界人士和票友经常光顾于此。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时,与天兴居合并。
天兴居开业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当时远香饭店的厨师洪瑞和在天桥卖大饼的沙玉福,看到会仙居经营炒肝生意火爆,就合伙在前门外鲜鱼口内租房,也经营起有自己独特风味的炒肝,几年时间后来居上,销售量甚至超过了会仙居。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时,与会仙居合两居为一居,成为会仙居的一部分。
鼎和居于清朝嘉庆初年(1796年)在前门外观音寺街路北开业,是北京一家著名的京菜馆。主要经营炮羊肉、炒肝、炒面片、炸丸子等菜食。
天然居于清朝道光年间(1821年~1851年)开业,位于前门外观音寺街,是北京著名的南味餐馆。附近许多京剧演员常来这里就餐,真是应了天然居的楹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义盛居于清朝同治末年(1874年)开业,位于宣武门外达智桥胡同口内,是北京著名的南味餐馆。经营的名菜有四喜丸子和鱼菜。
“八大居”只是表明老北京一些带“居”字的著名风味餐馆,至于谁在“八大居”之列,也有不同的说法。如另有一说为和顺居(即砂锅居)、广和居、泰丰居、东兴居、会仙居、福兴居、阳春居、万福居等。
如今的八大居仅存砂锅居、同和居、会仙居三个老字号。
北京八大楼
清代末期,慈禧垂帘听政后,北京的饭庄兴盛起来,在这些饭庄业,“八大楼”的名号可谓如雷灌耳,人人皆知。“八大楼”的名气大小依次为东兴楼(萃华楼)、泰丰楼、致美楼、鸿兴楼、正阳楼、新丰楼、安福楼和春华楼。
当时,除东兴楼在东安门、安福楼在王府井、萃华楼在八面槽外,其余都位于繁华的前门大栅栏一带。
东兴楼位于东安门大街路北,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开业,1944年12月因后人经营不善而停业,东家是清宫廷管理书籍的官员。东兴楼原来是平房,故一度又称“东兴居”。
东兴楼的菜系属山东胶东菜系,名菜有芙蓉鸡片、烩乌鱼蛋、酱爆鸡丁、葱烧海参、炸鸭胗等。
泰丰楼,位于大栅栏煤市街,外观普通,但里面明亮宽敞,清同治十三年(1875年)开业,有房百余间,可同开席面60多桌,这在当时是南城最有名的。
泰丰楼曾几经易主,然字号与风味未变,信誉显卓。
泰丰楼经营山东风味菜系,名菜有沙锅鱼翅、烩乌鱼蛋、葱烧海参、酱汁鱼、锅烧鸡等,尤以“一品锅”为著名。
致美楼,原为姑苏菜馆,后改为山东菜系,位于前门外煤市街。开业于明末清初,院落秀美、曲径通幽,清静怡人、古色古香。
菜肴以色、香、形、味而著称。名菜有四吃活龟、云片熊掌、三丝鱼翅、寿比南山等。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因生意红火,而再度扩大。
鸿兴楼,是一家以饺子出名的老字号,早年于菜市口开业经营,其饺子肉薄馅大,一两面可捏二十多个,各种各样的馅应有尽有:肉馅、素馅、甜味、咸味、鱼馅、鸡馅……
鸿兴楼的饺子的与众不同处在于其煮饺子的水是高汤,且用火锅煮。所以吸引了无数的回头客。
鸿兴楼的其菜肴属山东菜系,名菜有鸡茸鱼翅、锅塌鲍鱼、葱烧海参、酒蒸鸭子、醋椒鱼等。
正阳楼,位于前门外肉市南口,山东肴馔,开业于清咸丰三年(1854年),其“涮羊肉”当时与清真东来顺的涮羊肉不相上下,尤以螃蟹鲜肥、个大著称。
正阳楼的名菜有小笼蒸蟹,酱汁鹌鹑、酱香鲜蟹等。
新丰楼,位于虎坊桥香厂路口,清光绪年间开业。也是山东菜系,尤以白菜烧紫鲍、油爆肚丝及素面、杏仁元宵等著名。
后在广安门内白广路重新营业的“新丰楼饭庄”,基本上继承了旧时的名菜名点,深受大家欢迎。
安福楼,位于王府井的一家山东菜馆。以糟熘鱼片、沙锅鱼唇、芫爆肚丝等为名肴。
后在朝外关东店重新开业的安福楼,在原鲁菜的风格上,又同时操作川菜,香辣十足,颇具特色。
春华楼,位于和平门五道庙,规模相对小些,做菜讲究精工细料,其名菜有锅贴鸡、松鼠鳜鱼等。
1934年,张大千在北平参加书画展后,到此用餐,曾传授一道“张大千鱼”的做法,以后此菜便成为这里的招牌菜。
还有历史比较短的萃华楼,也是很有名气的。有说法认为它不能算作八大楼之一。它开业于1940年,位于王府井八面槽。以山东菜中的“清、鲜、脆、嫩”为特色,开业不久就名气大涨,并博得了“萃华楼”才是真正的东兴楼之誉。
萃华楼的名菜有油爆双脆、清汤燕菜、酱爆鸡丁、净扒鱼翅等。
除以上八家外,京城饮食业名气比较大的还有“同春楼”,它位于正阳门南珠市口,开业于道光年间,名菜有爆炒鱿鱼,干烧鱼、赛螃蟹等。还有位于前门外西河沿的“春明楼”,其特色与“春华楼”齐头并进,它烤大虾的名气最大。
北京八大春
1928年以后,北京的商业、饮食业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不景气的状态。西单、鼓楼、前门、大栅栏等原本灯火阑珊、繁华异常的闹市的生意都一天不如一天……
相反,宣南春、万家春、四如春、新南春、新路春、淮扬春、大陆春、庆林春、春园、同春园、方壶春、玉壶春等以春字为堂号的馆子生意则日益火爆。“长安十里遍是春”形象地描述了当年的盛景。
八大春在“长安食街”小有名气,可经营的风味却各不相同。以江苏菜为主的是宣南春、春园、同春园三家;其余的“春”有广东菜也有四川味。但持续的时间都不长。
“食街”的兴旺持续了一二十年的光景,当“国都”南迁金陵时,一些政府机关随迁到了南京,主要靠政府官员维持生意的“长安十二春”,也因此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而相继停业。
北京八大坊
北京八大坊全是卖烤鸭的饭馆,其名字为泰合坊、六合坊、均宜坊、明宜坊、便宜坊。其中便宜坊共有四家分号。
北京八大坊,除了便宜坊外,其他的几家均已烟消云散,不知所踪。
【链接】北京老字号饭庄的兴衰
北京饭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金朝。金海陵王于公元1153年定都北京之后,饭店就开始出现,只不过那时候叫酒楼。元明两代,北京的酒楼逐步红火起来,至清朝中期,北京的饭庄盛极一时。
北京的饭庄分为堂、庄、居、斋几个档次。
堂最大,其既可办宴会,又可以唱堂会,饭庄内不仅配置有桌椅,还有舞台和空场。
最早的堂一般都在皇城周围,比如金鱼胡同的隆福堂、东皇城根的聚宝堂、打磨厂的福寿堂、大栅栏的衍庆堂、北孝顺胡同的燕喜堂,以及东单观音胡同的庆惠堂和前门外樱桃斜街的东麟堂两家冷饭庄,都属于此类。
庄比堂略小,居更次之。而且庄和居只办宴席,不办堂会,是一般官员或进京赶考秀才落脚之地。例如清未民初赫赫有名的北京八大居。
八大居特色各异,其中鸡丝面以福兴居的最有名,光绪皇帝经常光顾。
砂锅居专用通县张家湾的小猪,做出的白肉品种多达66种,过去老北京有句俗语:沙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可见其生意兴隆。
广和居是道光年间开设的南味馆,南炒腰花、酱豆腐、潘氏清蒸鱼、清蒸干贝、蒸山药泥,都是其享有盛名的菜品。
清代,粤菜馆也开始在京城出现。据考证,北京最早的粤菜馆叫醉琼林。光绪年间,陕西巷的奇园和月波楼两家粤菜馆最为红火,而且两家都位于陕西巷南端的闹市区。
清末民初盛极一时的北京号,现在除了沙锅居还继续经营外,另有一处恢复营业的老字号叫致美斋。致美斋最先是经营点心的,于同治年间开办,最有名的菜品有一鱼四吃、红烧鱼头和萝卜丝饼。
再者较为闻名的是创办于咸丰年间的正阳楼,它紧靠前门,地处繁华热闹之处,以烤羊肉出名,价钱又不贵,是一般百姓常光顾的地方。
由于粤菜、川菜的进京,北京老字号饭庄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在的北京老字号也陆续推出了仿古菜系、大众菜系,力图重振老字号的辉煌。的确,历史毕竟成为过去,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