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月定期开放的庙会
土地庙
土地庙始建于元朝,位于宣武门外下斜街(原名槐树街)南口内路西。原有大殿三层,从有庙会起,只剩前面一层殿,内供土地爷、土地奶奶,后面两层殿则由一工厂租用。
前清时期,土地庙开庙的时间为旧历每月逢三(初三、十三、二十三)。民国后改为阳历每月逢三。土地庙为京城五大庙会之一。
清末民初,土地庙内仍有香火。20世纪30年代以后,逐渐转化为纯商业性的集市。该庙因地处外城,与左安门、广安门接近,故庙期很多农民前来购物。古人曾有诗云:“柳斗荆筐庙市陈,鸽市花厂点缀新。绫罗布衣皆出卖,往来皆是购物人。”
据《燕京杂记》载:“月之逢三日,聚于南城土地庙,凡人家具用等物,靡不毕具,而最多者,鸡毛帚子,短者尺余,高者丈余,望之如长竹茂林。”
土地庙本身不大,但市场范围大,经营者固定,每个商贩们都有固定的摊位。
土地庙的庙会期间,丰台一带的“花儿匠”,都用排子车拉着各种花草到此集市。而且上香求签的人也不少。
花市
花市庙会,位于崇文门外西花市大街火神庙。火神庙,正名火德真君庙,建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重修。
清代,火神庙在农历的每月逢四(初四、十四、二十四日)有庙会,到1922年,将开庙会时间放为阳历逢四。
后来,火神庙香火断绝,庙会遂演变为纯商业性的集市。但火神庙仍一直是花市集的中心。
花市集的花有两种,老北京人谓此“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是假花;另一为鲜花。但花市集主要是因假花而得名。
清末以来,假花生产、销售的中心地点是东花市大街。凡经营此业的,都前设门市售卖,后设作坊制造。
东花市一带,北从小市口两侧,中下头、二、三、四条直至虎伯劳口;南从南小市口两侧上下堂子、上下宝庆、上下锅腔、上下唐刀直至元宝市,多数家庭都从事这种假花的生产。
据抗战前不完全的统计,以上各街市有多达1000多家经营花业者。
此外,东花市一带,以灶君庙为中心,仅这半条街就设有接待花行客商的旅店十几家,为客商提供方便。
清末民初,花市集较为繁盛。但假花之市依然在午前集市,地址限于羊市口以东,即东花市。每天凌晨,卖花者便将插满五彩缤纷的绫绢绒花的花匣(用细秫秸和竹蔑穿成板状,插于长方形匣壁,外糊东昌纸或麻呈文纸)放在板凳上,供大家购买。
远近花客赶市趸货,不仅仅是细绒绢成朵花,连通草、绫缎、纸制的大路货,为运输携带方便,都大部购买半成品,运回去再分类攒成整花出售。
花市集的假花,除了在北京地区销售外,还远销苏杭,甚至在巴拿马也占有一定的市场,外国朋友称这里的花为“京花”,并将其当做帽饰,固定在帽子上。
当时,无论是年轻的小姑娘,还是年迈的老太太都以头花为装饰。办丧事,用于吊唁的花圈、花环,灵前的供花、灵花都来自花市,由此可以看出,当时花业之盛非同小可。
鲜花市设在西花市西口路南的黄家店胡同里,这是一条曲折狭窄的小巷,内有一广场。
集日,花农、花贩们从草桥或左安门一带把花木用圆筐肩担或用排子车拉到这里售卖。一年三季,除寒冬腊月外,这里都是满月锦绣,花篮扑鼻。
旧历年前,花农们会把在温室里精心培育的早熟品种迎春、海棠等运来展销,供人们买去装点节景。
同时,住在黄花店的住户也都喜欢种植各种奇花异草,每逢集日,摆列于大门外边,供游人们欣赏。
花市大街的其他店铺也很多,西花市包括上四条一部分店铺在内,布铺、百货线店等“洋广杂货店”共有三、四十家。
不过,这里更多的还是小吃饮食行业;至于医、卜、星相的摊位,饮事用具、瓦木工具等也是应有尽有。
由于当时京师养鸽子的人多,所以花市集的鸽子市也应运而生,所售鸽子种类很多,鸽市也非常兴旺。除了鸽子外,还有卖各种鸟、金鱼,秋天卖蛐蛐、蝈蝈、油葫芦的玩物市场。
解放后,花市集曾成为长期固定的集市。
白塔寺
白塔寺原名大圣寿安寺,始建于辽代寿昌二年(1069年)。位于阜成门大街宫门口以东路北。因寺内有一座巨型藏式佛塔,故俗称白塔寺。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白塔寺遭雷电击毁,明天顺元年(1457年)奉敕重建,赐额妙应寺。民国元年(1912年)重修。
白塔寺庙会每月有六天庙会,原为旧历每月逢五逢六开市。民国十一年(1922年)改用阳历五、六两日。解放后,土地庙庙会停办,花市改为长期集市,故白塔寺改为逢三、四、五、六日开市,每月有十二天庙会。
白塔寺规模很大,庭院宽阔,殿堂嵯峨,中轴线上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三世佛殿、七世佛殿、配殿,最后是塔院,院正中是白塔,四角各一亭,塔前有“具六神通”殿,此殿是白塔寺唯一没有受到破坏的殿,佛像佛龛法器俱全。
清末民初,庙会期间东起马市桥,西至宫门口西岔,马路两旁都是吃食、耍货等地摊和肩挑小贩。宫门口迤西路北有十几家估衣铺在门前设摊吆喝卖货,路过的人无不驻足观赏。
白塔寺门前有卖冰糖葫芦的,卖卫青、心里美水萝卜的,也有卖大挂山里红的。
庙内头院东侧为卖山货日杂用品的地摊,西侧是卖年糕、切糕、豆面糕、江米藕的摊棚。
庙的二院历来是民间戏曲的场地,先后有评书、大鼓、相声、戏法的棚子。
20世纪30年代,大殿石栏上有付士亭的乐亭大鼓和侯五德的梨花大鼓。石栏下边摆满了豆汁、豆腐脑、炸丸子、炸豆腐的小吃摊。
二院东侧多是高摊,上支布棚,左右连成一片,能为游人遮风挡雨。这里售卖衣服鞋帽、洋袜子、梳头蓖子、假头发、化妆品、花样子、绒花绢花。玩具摊上摆满了戏剧花脸、大头和尚、小马鞭、木刀木枪、小钹小鼓……
二门西夹道则售鲜花,四时各异。白塔寺一向以花草、木碗称著。
此外,还有卖花盆、花籽、鱼缸儿的。
二门的台阶上则摆着焊磁药、擦铜粉、胡盐之类的小摊。
路西走廊之北,有两个无庙会时也照常营业的茶馆。平日主要顾客是拉房纤的和跑合儿的,他们每早聚此互听有关房产租赁、买卖的信息,中午散去。
庙会期间,则有逛庙的游人在此喝茶歇脚。他们同时还供应赶庙的商贩饮水,并代为保管物品,不过要收些保管费。
塔院西侧有块空地,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前后有许多民间艺人在此说书唱戏。还有些比较有名的艺人在此拉洋片,利用太阳光演小电影的。也有一些生意人在地上摆一铜盆或一马尾儿箩,让游人站在远处往里投扔铜板,投中而不跃出者可以得奖。
塔院以北的空地上,多数是医卜星相的摊位,他们扮得非僧非道,招引很多游人围观。
庙的后门元宝胡同是鸟市。这里卖各种鸟类和家禽家畜。另外,还出售秋虫和一些小金鱼及其器具。
1960年后,白塔寺等各大庙会均被现代化商场所取代。白塔寺的山门处办起了副食商场。
护国寺
护国寺始建于元朝至元年间,原名崇国寺,为元丞相托克托故宅。清康熙六十一年(1772年)重修,改名护国寺。明永乐年间曾赐予靖难功臣姚广孝。明成比壬辰年(1472年)赐名为大隆善护国寺。该庙因为坐落在西城(西四北护国寺街),所以老北京人称之为“西庙”。
护国寺原为旧历逢七、逢八开放;到民国十一年(1922年)被改为阳历逢七、逢八开放。庙会期间,城乡各地游人如织,就连一些贵族妇女也光顾于此。
该庙共有三座正殿,八座旁殿。千佛殿内供有托克托夫妇以及姚广孝的泥塑像。但由于好多年没有维修,到了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殿堂坍塌,几成废墟,仅存弥勒殿和最后一层的楼阁及两旁的配殿。
相传原来西城的庙会在西四广济寺,因广济寺修缮,临时迁至护国寺。这里地面广阔,容纳摊位多,所以事后并未迁回原地。
护国寺与隆福寺、白塔寺、土地庙、花市等一样,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清康熙年间是五大庙会鼎盛时期,其时连原有的报国寺等大型庙会也被其取代。
护国寺庙会从兴起至解放前,约有300年的历史。其间历经沧桑,情况多有变异。
前清时,弥勒殿与火神庙类似。所售之物主要有三项:零星古董和花梨、紫檀、镶有大理石心的罗甸的硬木家具,以及练武、狩猎用的腰刀、剑、弩、铜吹筒等物。
天王殿没有坍塌以前,殿内有玉器摊首饰摊共10多个。殿外附近的摊子则卖些仿古文玩如烧料的烟壶儿、烟袋嘴儿、帽正儿、仿大明宣德的青花盖碗等。
殿廊下,有古今中外的书籍、字帖、拓本,一些在市面上买不到的“孤本”、“珍本”,都能在这里买到,而且价钱也很便宜。
东西碑亭历来是书亭、画亭。在春节期间,还要挂一些年画,供人观赏、购买。
碑亭前,有百本张、同乐堂等卖唱本。他们把一些木刻、石印版的唱本夹在粗小线上,然后在亭柱上拉小线,以招徕主顾。后来,又出现了一些外乡人背着蓝布包袱到此卖唱本的。但这是一种微利生意。
庙会上的戏曲、杂耍生活气息很浓。到了晚清,西庙曾出现过驯兽表演。出现过大型马戏、杂技。但主要还是以撂地玩艺儿场子为多。还有许多用白土子或大白在地上画个圈当场子的,谓之“画锅”。
当时,在这里卖剪刀的、卖布头的、卖手饰的也不少。
清末民初,庙会上常见有供儿童“又吃又玩”的零食。在护国寺西廊下北口的大平胡同还有狗市,专卖哈马狗。
另外,护国寺庙里店外(护国寺前街)还有很多个花厂,专售鲜花,但其生意比较清淡。
隆福寺
隆福寺,始建于明代宗景泰三年(1425年),清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位于东四北大街迄西,前街因寺得名,后门在钱粮胡同因其坐落在东城,故人们称之为“东庙”,与护国寺对称。
隆福寺在清代旧历逢一、二、九、十开庙,从1930年起改用阳历,每月开庙十二或十三天,且香火极旺,素有“诸市之冠”的美称。
明代京城唯一的一所番(喇嘛)、禅(和尚)同驻的寺院便是隆福寺,清代才成为喇嘛庙。
隆福寺殿宇宏伟,法相庄严凝重。进山门后,中轴线上依次为钟、鼓二楼、天王殿(韦陀殿),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因番僧大意,引起火灾,被大火烧毁。
第二层殿建立在有三层汉白玉的栏杆围成的高台上,人们称之为“栏杆殿”。内供奉释迦牟尼等三世佛。
第三层殿供奉三大士——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被称为万善殿。左侧为藏经殿,据说当年藏有108部藏经,比雍和宫藏经还多。
第四层殿供奉毗卢佛一尊,座上的每一莲瓣均刻一佛,谓之“万佛绕毗卢”,被称为毗卢殿。
第五层殿是金刚殿,供奉金刚护法佛铜像。
第六层殿是大法殿,即后楼阁。殿内穹窿内的藻井建筑巧妙,造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每逢庙期,隆福寺都是人流如海,商贾云集。无论是附近王府居住的贵族、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外国人,还是贫苦市民和近郊农民都纷纷前来赶庙会。人们在这里可以买到各式各样的土特产品,吃到各种北京地方风味小吃,还可以观看北京的民间戏曲。
市场货位排列是一进山门卖簸箕、笸箩、竹柳什物、炊事用具等山货。
前殿内大部是卖古玩、珠宝的摊商。凡珍珠、玛璃、珊瑚、翡翠、陶瓷、宝石、雕漆、古铜、珐琅等应有尽有。
二院以后则是卖日用百货、衣服鞋帽(包括估衣)、首饰、布匹、儿童玩具。
后院(塔院)则是小吃摊子和小戏棚子,中间夹杂有相面、算卦、卖野药的摊子。
小吃摊上卖的均是北京地方所特有的灌肠、扒糕、凉粉、茶汤、油茶之类。
庙夹道有鸟市。卖鸽子、鹤鹑、各种鸟禽、金鱼、蝈蝈、蟋蟀……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庙的四周,有很多商贩以卖吃食和儿童玩具为主。
1950年,要对东单一带要进行新的建设,便将所谓“东大地”以及鼓楼、德胜门等地的摊贩迁到了隆福寺,并根据需要盖起了木架的、洋铁皮顶的售货大棚,还把行业分给柜台,由个人单独经营管理。
后来经过公私合营运动,市场进一步发展,售货棚又翻修成砖墙、瓦顶的正式商场,并逐年扩大面积。20世纪60年代,即成为完全国营的东四人民商场。
20世纪60年代后,隆福寺的殿堂建筑被全部拆除。
【链接】细数老北京庙会
庙会也叫庙市,是在寺庙内外开设的集市,往往与烧香、拜佛等宗教活动密切相关。古代的“社祭”发展到后来即成了庙会。
北京地区早在辽代就有了庙会,元朝时,庙会的发展得益于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的增加,到清代时庙会更为繁盛。
民国时期,由于城市长年营业、货物种类齐全的大型商场出现,庙会的生意冷清了许多。
庙会的种类有很多种。一种是在传统年节以进香、敬神等宗教祭祀活动为主的临时性庙会,妙峰寺、卧佛寺、大钟寺、黄觉寺、雍和宫、蟠桃宫等处的庙会都属于此类。
一种是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东便门外蟠桃宫的庙会期,也称为娘娘宫庙会,因为蟠桃宫供奉着两位娘娘。传说这一天是王母娘娘设蟠桃会的日子,届时天上的各路神仙都要赴会,蟠桃宫内自然人山人海,摩肩接踵,香火极旺。庙外有骑马射箭比赛,以及各种杂耍表演,摆小吃摊的也较多。
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位于琉璃厂的火神庙开庙,主要出售古董、字画、书籍、碑帖、南纸。
还有位于德胜门外的黑寺,原名慈度寺,正月二十三开庙会,该庙会有卖香茶食果及妆丝傀儡、纸鸢、竹马、串鼓、蝴蝶、琐碎戏具的。
位于京城东四南北的几座药王庙每月初一、十五开庙。前来进香的人多是祈祷药王帮助人们消灾除病的,也有一些药材商人祈求药王保佑他们生意兴旺。
另一类庙会是定期集市,多在庙中或庙外街巷设立摊点,以做买卖为主,宗教活动已不多见,或者只留下一点遗迹。
城隍庙会、隆福寺庙会、护国寺庙会、白塔寺庙会、花市庙会等都是以定期集市庙会中著名的。
城隍庙位于复兴门内北侧的成方街,明代中央政府中掌管祭祀天地、宗庙、社稷、山川的机构的太常寺在每年的阴历五月十一日在城隍庙祭祀城隍。这一天做买卖的小贩都会聚集于此,逐渐发展为定期的集市。
明代的城隍庙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二十五开市,清朝时改为每年五月初一到初十。届时货摊从城隍庙往东能直摆设三里地,各种宝石、首饰、古籍字画、出土及传世文物皆有出售。
隆福寺位于东四牌楼附近,建于明朝景泰年间(1450年~1457年),前后共有五座大殿,供奉着三世佛,明朝时香火鼎盛。
到了清代,隆福寺庙会已经成为纯粹商业性、娱乐性的庙会。每月九、十两天开庙。1901年隆福寺大殿在大火中焚毁,自此香火中断了,成了百货齐全,游人如织的集市场所。
民国时,每月又增加了两天庙会。庙内的商摊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卖丝绸布匹、古玩,还有杂耍卖艺的场子;东、西路以卖杂货为主。
庙外隆福寺街东边有卖鲜花、古书的,西边有茶馆,南边的猪市大街上有卖鸟的,卖旧货的。
隆福寺庙会规模大,每月逢一、二、九、十都开市,在北京城内的庙会中最为出名。
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土地庙、花市庙会形成了北京城内的五大庙会,而且都是商业性的庙会。
厂甸庙会于每年春节举办,乾隆年间(1736年~1796年)初办,一直延续到清末光绪年间(1875年~1909年),摊棚林立的局面成为其主要特色。
民国七年(1918年)市政当局经过整顿,改为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在厂甸、海王村举办大型庙会。
厂甸庙会的特色是展销文物、古玩、图书、字画。庙会期间,海王村公园前的广场上搭设有茶社,各种小吃摊点也围绕茶社摆设开来。
厂甸庙会上有许多出售大风车、空竹、假面具、布老虎、泥人等各种儿童玩具的摊点。
妙峰山庙会在北京郊外的庙会中最为出名。妙峰山位于北京城西北130里处,山顶有碧霞元君祠,俗称娘娘庙,左右还有释迦牟尼殿、财神殿等建筑。
妙峰山香火自康熙皇帝敕封金顶妙峰山后开始旺盛。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到十五,到妙峰山进香的香客从四面八方而来,场面非常宏大。
在北京城通往妙峰山的道路上,民间走会的边走边练,有五虎少林棍、秧歌、耍叉、踏车、狮子,还有鼓钹伴奏,路旁观看的观众排成了人墙。一路上还有许多茶棚,招待香客饮茶休息。附近农民也制作各种象征吉祥如意的手工艺品,出售给香客。
香客下山时,为图吉祥,要“戴福还家”,即在黄布包头上插满蝙蝠图形或福字绒花。
北京的庙会集宗教活动、商业活动、娱乐活动、民俗活动于一体,是老北京民风民情的集中展现。
来参加庙会的不分身份地位,也没有职业区分。
一些赶庙会的摊贩多在几处庙会之间马不停蹄地奔跑,也有些只在一处营业的坐商,还有一些在寺庙附近走街串巷叫卖的小贩。一些曲艺、杂耍艺人通常也会赶各地的庙会。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京城的庙会多数已随风云消散,能够保留到现在的已经为数不多。白云观的庙会保留了传统内容,每年春节期间吸引了大批游客。还有一些新开办的庙会,如地坛庙会,在春节期间举办,也给热闹的春节增添了另一番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