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每年节定期开放的庙会

前门关帝庙

前门关帝庙,俗称“老爷庙”。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8年)正月,位于正阳门外,紧靠城门洞西侧。明、清两代,本在瓮城之内,民国二年(1913年)瓮城拆除后,才露于市面,清代每逢旧历初一与十五,各开放一天,后来为维护治安,改为正月初一一天。

前门关帝庙规模不大,但颇有来历。据民间传闻,明成祖亲征漠北时,见大军前沙濛雾霭中,有一神将为前驱,美髯长袍,刀杖白马,仔细一看,原来是关公。

另说,当时城中一白马,每日站在庭中,不吃不动且气喘流汗,成祖回师北京后,则止。

有人说这是关公助战时所乘白马,成祖听后很高兴,每所5月13日,派太常寺上官行礼。而且,只要国家有灾难,就去关帝庙上香。至此,关帝庙名声远扬。

还有一说,关帝庙内的关帝像是明世宗时大内的旧物,后来经大相士占卜,说此像主凶,同时也对前门的关帝像占卜,结果算定此像主吉,皇帝便将两像对换。天下臣民不知其底细,以为是皇帝所赐,因此纷纷上香、拜祭。

前门关帝庙的“关帝签”也比较闻名,有“第一灵签”的说法。清末民初时,每于开庙时,庙里庙外,坐满了道士,手抱签筒,接待香客的有上百个摊位。

关帝庙属道教庙宇,庙会期间,庙外左右有临时集市。除了有烛出售以外,还有各种“吉祥物”和少量杂货。

财神庙

财神庙位于广安门外六里桥西南。又名五显财神庙。对于财神庙的由来和供奉的神灵,人们争议颇大。

有一种说法,清康熙年间有伍氏兄弟三人,皆绿林豪杰,后来又获得其他二人的帮助,死后,被乡下人于清乾隆元年立祠供奉。

还有一种说法,五显财神是明代都天威猛大元帅曹显聪、横天都部大元帅刘显明、丹天降魔大元帅李显德、飞天风火大元帅葛显真、通天金目大元帅张显正。

他们生前侠肝火胆,扶贫济困,乐善好施。死后被明英宗于天顺二年(1458年)敕封为“五显元帅”,建庙奉祀。

财神庙曾于明神宗万历年间和清高宗乾隆年间,两次重修。

据说,当年财神庙外有庙场,立有高大的牌楼,庙内有戏楼。在正殿外,有两株参天的百年古树及建庙修葺的石碑,但是,因年久失修,到清末该庙只剩一层殿,殿中仅剩五座泥塑。

每年旧历正月初二及九月十五至十七都有庙会,而且最热闹要属正月初二这一天。人们纷纷来此争烧头股香,据说,这样可以吉祥如意,财星高照。

宣武门菜市口以及广安门门脸等要路口,均有牲畜拉的敞车、小毛驴等交通工具,供香客们乘坐。无论贫富坐敞车、骑毛驴均可,即使平时坐包月洋车、汽车的有钱人,到了这天也要坐坐这原始化的交通工具,以为娱乐。

由于庙小人多,庙内外甚是拥挤,很多人没有办法挤到殿内,只得将香投入院内香池子里,当然更不能下跪叩首,以免被众人踩死。甚至有的连院子也挤不进去,只好在山门外烧香拜祭。

庙内外,僧、道拦路化缘,要求香客们布施的极多。

西配殿为“借元宝”之处,香客们用现钞买来金银纸糊的元宝,谓之“借用”,来年发财须加倍偿还,以取吉利。

庙的四周有香摊,还有大庙会所特有的风车、气球等。除此之外,人们在回家时,都要买些蝙蝠和“福”字,预示“带福还家”。

20世纪50年代后期,庙会停办。1987年下半年,因兴建西南三环路与京石公路相交处的六里桥立交桥,该庙遂被拆除,只有古树存留下来。

三忠祠

三忠祠于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建于东便门外的景忠山,祠内奉祀诸葛亮、岳飞、文天祥三位忠臣。明代统治者把“三忠”载入了国家祀典,并鼓励戍边将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膺义而履忠。

“三忠”有喻人“景行仰止”之意,正因如此,明廷才将建有三忠祠的山名更改为景忠山,并逐渐使其成为统治者进行思想教化的一个重要活动载体。在景忠山的寺庙古建中,三忠词是唯一反映儒家文化的寺庙。

三忠祠供奉的三位忠臣良将都是人们敬重的某一时期的精神偶像: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隐居湖北襄阳隆中。

他留心世事,学识渊博,被称为“卧龙”。他曾五次出兵攻魏,争夺中原。建兴十二年(234年),病死于五丈原军中,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为历代忠臣良将学习的典范。

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人,南宋抗金明将,北宋末年从军,任下级军官。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兀术渡江南犯,他移军广德、宜德等地,坚持抵抗,在江南军民的反击下,金军披迫后撤,他指挥攻击金军后队,收复南京、襄阳、信阳等六郡,大败金军。

文天祥(1236~1283年),江西人,南宋大臣、文学家,初时官任刑部郎官。宋德祐元年(1275年),闻元兵东下,他在赣州组织义军,保卫临安。景炎二年(1277年)被俘。

元将用尽办法劝降,都遭到拒绝,并作《过零丁洋》诗以明志,后被元军杀害。

文天样在狱中所作的《正气歌》被后世传诵,有《文山先生全集》存世。

在历经6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景忠山三忠祠有过两次落架重建和七次大规模的修葺。

咸丰五年(1855年),三忠祠进行了最后一次修葺,此次是由当时迁安知县上书工部后修缮的,修缮后的三忠祠面阔10米,进深6.6米,面南背北,单檐灰顶,从建筑规制和规模上均比前朝有了很大的提高。

每逢初一、十五以及三位忠臣的寿诞、殉国之日,本地官员、驻地守军以及各方志士仁人,都会到三忠祠焚香祷告。

受环境薰陶,如有外族入侵,这里的僧人便挺身而出,本着“杀恶即是善念”的佛门大慈,参加到抗击侵略者的行业。

1976年,三忠祠受地震的影响,损坏严重,但如今复建方案已出台,不久以后,一座展现历史文化内涵的三忠祠将会重新屹立于景忠山颠。

厂甸和火神庙

厂甸本是和平门外南新华街路东的一条小街,仅有不到十户人家。每到春节,与厂甸毗邻的琉璃厂东西街口、南新华街和北新华街街口、吕祖阁、玉皇阁、大小沙上园的摊贩都联成一片,成了一个大集市。所以,它属于典型的春节集市。

这一带辽代称为“海王村”,金代改称“海王庄”。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扩建外城时,因为在此设了官办琉璃窑,故改为琉璃厂厂甸。清代琉璃厂迁至远郊西山,而璃璃厂和厂甸的街名却保留下来,并发展成为集市。

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6年),厂甸集市兴起,后一直很兴盛,延至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

其庙会的确切地点,分为三期:庚子(1900年)以前,重在窑厂及土地祠;庚子后,移于香厂;数年后,又移回原地。

辛亥革命(1911年)后,该庙市逐渐庞杂纷然,民国七年(1918年),经当时市政当局进一步组织、规划后,正式规定每年旧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以厂甸和附近的海王村公园(1917年建,现为中国书店)为中心,举办大型庙会集市。

在此之前,厂甸庙常常举行宗教活动,且香火旺盛。庙会期间,展销文玩、书画的人很多。

民国以来,琉璃厂一带的古玩市场开始兴盛,海王村公园水法池前的广场还开辟了茶社。茶社四周随之繁衍的各色北京小吃,也应有尽有,生意兴隆。

厂甸店还出售儿童的吃食玩物,其儿童玩具的数量是数不胜数。除此之外,在海王村公园北园北面的小胡同里是专卖各种风筝的地方,风筝种类繁多,做工精细,任人选购。

1960年,因自然灾害影响,厂甸集市中断。1963年春节,厂甸集市恢复,据统计,最大规模一次集市,有货摊750多个,游人400多万人。“文化革命”后,厂甸集市停办。

火神庙建于明代,位于和平门外东琉璃厂路北,属道教庙宇。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重修。民国以后,辟为“文化商场”。

平日只有博久书局、同善堂、文汇阁等几家书局在此租房营业。历年春节期间,庙内罩棚下摆满了珠宝摊、古玩摊、玉器摊和书画摊。

当时,北京的金店、首饰楼、玉器铺大多开设在前门外廊房头、二、三条及珠宝市一带,每逢厂甸庙会,都在火神庙摆摊,人们称这些摊子为“红货摊”。

据说,有两年连东交民巷外国人开的钻石行也来设摊。还有些人把珍藏了很久的奇珍异宝也摆在柜台上。有名人字画、碑帖、金石、陶瓷、古玩、印泥,尤以玉器、钻石为多。

相传清末时,竟有花几万两银子在这里买过翡翠搬指、翎管的。当年许多王公贵族妇女及富商外贾也来光顾,不过很少有当场成交的,一般都要庙期过后,双方再进行交涉。

解放后,火神庙改为北京市第四文化馆,现为宣武区文化馆。

白云观

白云观被称为“天下第一观”,位于西便门外迤西约一里。它既是全真道教十方丛林的第一林,又是全真龙门派的祖庭。白云观庙会正月初一至十九日开放,十九日下午关庙门,为期十八天半。

白云观的前身是唐玄宗为“斋心敬道”,于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建立的天长观(在今白云观以西高地)。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金正隆五年(1160年),北方契丹族南侵,天长观遭到兵火焚毁。金大定七年(1167年)重新修葺,于大定十四年(1174年)竣工,并建立了道教丛林传戒制度,同年改称“十方大天长观”。金泰和三年(1203年)改为太极宫。

据说,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征至西亚,曾问终南山全真派道士邱处机(长春真人)治国安邦之道。邱直人进谏,要统领天下,首先应体察民情,取得人心。

元太祖认为言之有理,立刻封邱处机为国师,命其统领北方道教,入居太极宫。但因当时连年战火,太极宫殿宇均已残破,邱处机便与诸弟子积极募化,兴工修葺。三年后,殿宇焕然一新。

元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谕旨改太极宫为长春宫,邱处机遂在此演教,立龙门之宗。这是白云观在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

邱真人羽化后,他的弟子尹志平(道号清和)为供奉其师遗骨“乃易宫之东第为观,号曰白云”。

元末,因受兵火影响,长春宫被毁。明永乐初,打算对其重建,但基址不明,遂即修缮了近在咫尺的白云观。以葬邱真人的处顺堂为前殿,又修建了后殿和廊庑厨库及道侣藏修的地方。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正式改称“白云观”。

明末,又对白云观进行了多次修葺,并先后扩建了三清、玉皇阁、钟鼓楼、长生堂和施斋堂。

清初,任白云观主持的龙门第七代宗师王常月康熙皇帝非常器重,康熙为太子时便在王常月传戒期间受了方便戒,在此期间,曾对白云观又一次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和扩建。

现存的白云观基本上是清代王常月方丈在位时重建的,体现了清代道观的规制。

白云观分为中、东、西三路。

中路——中轴线上依次为题有“洞天胜境”的牌坊、山门、窝风桥、灵官殿、玉皇殿、老律堂、邱祖殿。

殿后是方丈院,正中有楼阁一座,上为三清阁,东边是藏经楼,珍藏正统道藏,西边是望月楼。下为四御殿。

西路是祠堂、八仙殿、吕祖殿、元君殿(娘娘殿)、元辰殿(星神殿)。

旧时,观西有养老院,共有十几个道士居住。此处还养些施主们放生的牲畜和禽类。东路为南极殿、火神殿、真武殿、斋堂。据说还有所谓“瓷碗山”,即道士们于各地云游时,检来的名贵古瓷。

“云集园”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位于庙宇后面。院内以三个庭院连结而成,游廊迂回,假山环绕,东山有“友鹤亭”,西山有“妙香亭”、“云华仙馆”。

园内“退居楼”是道士们静修的地方。白云观是京城开放时间最长,香火最旺盛的庙宇。

庙的东侧,有很多商贩摆摊,除了卖北京地方风味小吃外,出售耍货的也不少。

广场的西部是茶棚,有的很讲究。新席起脊,四面镶有红蝙蝠图案的玻璃窗,内设金漆八仙桌数张,铺着洁白的桌布,上面摆了干鲜果品,板凳上罩有绣花套。

棚内设火池,可以取暖。还有些串棚唱竹板书的。茶棚的西下坡是大车道,辟为跑马场。庙会之日,每天下午举行跑车赛马活动。

白云观庙是结合道教节日的祭祀活动进行的。庙会期间,庙内有两项最热闹的传统活动:摸石猴和打金钱眼。香客、游人们未进山门可先去摸石猴。据说,人们摸了它可以却病、避邪。

正月初八日是白云观祭星的日子。这一天,香客们朝拜星神,以求一年平安吉庆。星神殿(即元辰殿),内供着金、木、水、火、土、太阳、太阴、罗侯、计都以及二十八宿等星神像。每尊像前设有牌位,上书干支、属相、年岁。

香客们根据自己的属相、年岁,去给自己的“流年照命星”烧香礼拜,敬献香资,还可以求签,以卜本年吉凶。

晚间庙里还有祭星大典,点燃星神殿108盏灯,两旁列有二十八宿和七星灯盏。由方丈率全体道士披法衣,鸣钟击鼓,唪诵《五枢经》。

正月初九日为玉皇大帝诞辰,白云观照例有祝诞仪式,道士们要诵经礼忏,祝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山门鼎盛,香火绵延,道侣芬芳,道法兴隆。

正月十三至十七日为“灯节”(上元节),白云观有夜庙,举行大型灯会。

正月十八日夜,有“会神仙”的活动。

传说邱真人生于正月十九,十八日夜里至十九日凌晨,仙人便下界来超度有缘者,遇到神仙者则“延年却病”。

有的善男信女争相布施,宿于观中,有的则露宿于星神殿后边的广场上。道士们也都彻夜不眠,静坐于观前的松林或山门前,期待着与神仙结缘。

正月十九日上午举行“宴邱会”也叫“燕九会”,游人香客摩肩接踵,邱祖殿者火旺盛。庙内有盛大的法会,庙外四周除有出售各种玩物、小吃的摊贩之外,还有扭秧歌、踩高跷、耍狮子、龙灯、跑旱船的、赛马射箭的、作樗蒲戏的,人们对此称为“耍燕九”。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十一月十二日,白云观道众因不满主持安士霖和知客白全一平时交结权贵,苛虐道众,在白云观真人殿前石阶下,架起柴火,将两人活活烧死。此案震惊京城,使观名声受到损害。

20世纪50年代初,庙会自行中断。

精忠庙

位于东直门大街的精忠庙,正殿供岳飞塑像,身穿甲胄,形状威严,面向正南作左视状。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及灯节,这里开放庙会6天,灯节时有夜庙,殿外石阶上满列纱灯,上绘《精忠传》故事。

精忠庙有两座,一是在前门外山涧口精忠庙街,另一座在东直门路北。

精忠街里的这座精忠庙,建于康熙年间,有大学士刘统勋碑,庙里供奉精忠报国的岳飞,庙门口土台上,放着秦桧夫妇的铁跪像。每年旧历正月初一及正月十三至十七灯节期间开放庙会六天。

当年金鱼池水流经庙前,有石板小桥通到庙门口。精忠庙里有三重殿堂。前殿供牛皋、汤怀、王贵、张显的塑像,中殿供奉岳飞像,后殿为周侗和孙膑坐像。

精忠庙在清代香火极盛,每年春节,灵佑宫灯市罢市后,在这座精忠庙里会设烟火,人们会争相前往观看。这时庙里的道士将土塑的秦桧像搬出来进行焚烧,用火烧至片甲不留,观者无不鼓掌叫好。

原来在精忠庙旁,还有神殿,是梨园界祭祀喜神的地方。后来还在这里设立子梨园公所,1949年就撤销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精忠庙因“反满抗日”,庙门被封,道士逃走,庙门口的秦桧像,成为人们发泄对汉奸不满的对象。过路人无不向其投石、吐唾沫,小孩子上去便溺。

解放前夕,这对铁塑像只剩下一尊半了,再后来,秦桧夫妇的铁塑像,移入中国历史博物馆保存了。精忠庙也拆了,在其址上建起了华北光学仪器厂。

【链接】庙会和庙市

北京从元朝定都大都以后就成了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北京的庙会随着北京的繁荣和商业的发达,也日益繁盛起来。

北京的大小庙宇不计其数,庙会自然也少不了。有的庙宇定时开庙,接受香客的朝拜,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就是一般庙宇的开庙日。

有的庙平时不开庙,而是定期开庙。

过去北京定期开庙的著名庙会正月里有广安门外的五显财神庙,德胜门外的大钟寺,西便门外的白云观等。

二月里开庙的有左安门内的太阳宫,安定门内的雍和宫等。

而朝阳门外的东岳庙,西山的潭柘寺,东便门内的蟠桃宫,右安门内的江南城隍庙等,都是三月里开庙。

西直门外的万寿寺,蓝靛厂的碧霞元君庙,妙峰山的碧霞元君庙,左安门内的娘娘庙等,则是四月里开庙。

另有永定门外的碧霞元君庙,广渠门外十里河的关帝庙,崇文门外花市迤东的卧佛寺等,都是五月里开庙。

右安门外的碧霞元君庙是六月里开庙,崇文门外的灶君庙是八月里开庙。

这些大小庙会,有的规模很大,开庙时从很远处直到近前,茶棚小吃摊、玩具堆一个紧挨着一个摆设起来,再加上烧香和逛庙的香客,真可谓是人山人海。

还有一种不开庙时,货摊主定时占用庙外地方进行交易而形成的庙市。庙市除经营吃食、茶水外,另有日用杂货、农村用具,甚至有花草、鱼鸟、古玩玉器等商品出售。

明清以来,北京的庙市商业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明早期,西城的城隍庙市已经成为大庙市,但到清朝时已渐趋衰落,光绪年间被大火烧毁,从此不复存在。

从清朝一直到民国时期,北京最繁华、影响最大的庙市有广安门内土地庙、阜成门内白塔寺、东四牌楼的隆福寺和西城的护国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