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花会表演

开路(钢叉)

花会起源于2500多年前,在宋代传入北京,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民间娱乐形式,到明清是最兴盛的时期,清代还有了皇家御封的花会团体。

开路、五虎棍、高跷、地秧歌、中幡、狮子、双石头、杠子、石锁、杠箱、花坛、吵子、胯鼓、天平这十三档半武会(地秧歌算半档),是老北京传统花会中最有名的,后来又增加了旱船、踏车、小车三档共十六档武会。

开路就是耍钢叉。开路要供奉地藏王(即地藏菩萨)为本会的祖师爷。

至于开路的由来,说法有两种:第一种说法是走会时,开路在所有武会的最前面表演,也就是逢山开路的意思。在13档中武会中,钢叉的开路是第一档。叉头下面有能活动的金属扣碗,练起来有声有色,上下飞舞,极为精彩。

因为古时对“叉”字有所忌讳,所以统称为开路。

另一种是表演钢叉时,动作惊险,且有很高的难度,观众纷纷躲避,自然为后边各档会,打开了一条表演的通路,所以叫开路。

开路起源于过去农村扬场(撒谷子)所使用的三股叉(木制),开路表演时用的道具和表演动作,也都是由此演变发展而来。

在表演开路时,没有确定数目的演员。但必须有5个鬼,而且个个都要装扮成类似京剧的脸谱,俗称开路鬼(也类似或称开路神)。

其中有一个大鬼,头戴大额子。4个小鬼都蓬头散发,身穿不同颜色的褶子衣,下身穿红彩裤,脚下是黑薄底靴子。他们走在迎神队伍的前面,行进时也要走在前面。他们的名字分别是:独角鬼、短命鬼、地理鬼、鸳鸯鬼和油溜鬼。

一般开路演员的服装多用青色:青缎靴、青缎靠、彩裤系丝绦及虎皮战裙。但在表演时为了展现各自的绝技,他们常常赤膊上阵。

演员在表演钢叉时,有扔叉、接叉,使叉柄在胳膊上旋转,由左臂掷于右臂,或挪于空中等动作。

开路的表演套路也非常多,由单脚下掷过者称骗马,由双脚下掷过者称双骗马。一手按于胸际,使叉在胳膊与胸之间旋转,称为单抱月。使叉直立,由左臂经脊背滚到右臂,称秦琼背剑。

除此之外,还有盘时串腿、风摆荷叶、连环翅子、十字披红、玉带横腰、旱地拔葱等。也有双人或多人表演的对扔、对踢、对接等动作。

开路走会时都有一文场配档相随,一个单皮、一个堂鼓。两副铙、两副钹,行话叫“八扇铜”,外加一个小镲锅。

过去开路经常表演的故事有:

目连戏中的《目连救母》,这是一出大戏,也是一个典型的佛教劝善行孝故事。

《五鬼闹判》的故事,说的是阴间崔判官是个霸占民女的好色之徒,后被五鬼打得一塌糊涂,由此演出了一场《五鬼闹判》的喜剧故事。

还有一出《五鬼捉刘氏》,因为这是一个带有迷信色彩的传说,解放后就没有人再演了。

由于在开路中表演鬼的故事,所以皇会中没有开路。开路也不能进宫表演,更不可能御前讨封。但开路在民间则大受欢迎,如过去厨茶行(饮食业)组织的开路就大有名气。

当年,开路会的地方有地安门、北新桥、安国寺、西铁匠营、鞭子巷、琉璃厂、黑窑厂、东安门、丰台房家村、下苇店、塔河等。其中地安门的开路最早也最出名。

在一些书和资料中都有对开路的详细记载,其难度之高,危险系数之大,非有真功夫,是不能随便去玩的。所以,一般人决不以此为生。

五虎棍

五虎棍起源于宋代,共分为四大类:一是“式架棍”,又叫“五虎打路”;二是“少林棍”(带武术),又称“五虎少林”;三是“藤牌少林棍”;四是“跟头棍”。

五虎棍表演的是赵匡胤大战“董家五虎”的故事。

相传宋朝时,董家桥的董员外有五子一女。这五兄弟每人使一条齐眉棍,练就一身本领。但他们横行霸道,无恶不作。由此经过的行人都要留下过桥费。

一天,赵匡胤由此桥经过与五虎打了起来。恰巧郑子明挑着油挑子经过,路见不平,也与五虎打了起来。赵匡胤用的是“皤龙棍”,而五虎用的是“齐眉棍”,所以从此便有了“五虎棍”。

由于赵匡胤、郑子明、董家五虎都使棍,所以在五虎的表演中,有单练、对练、群练等。其主要套路有:三抽、三捂、三月子、二龙头、十八棒等。

五虎棍的表演,也有文场和武场各自轮换进行的,有的会档文场分两组,表演有轮换上场击鼓奏乐;武场也分3组轮换上场。

据资料记载,其表演套路为72套,除散打套路外,还有多达420个定式。其中以五虎打路为主要套路,使用的棍棒都是木制的。而少林棍除用棍棒外,还要用真刀真枪等十八般兵器表演。

在“内八档”中,刑部和翰林院都有五虎少林棍。当年在芦草园、人河庄、内西华、西河沿、雪池、弘善寺、东直门羊管胡同、德胜桥、丰台后泥洼、刘林、门头沟的大峪村、琉璃村、北京城内的海慧寺、罗家园及永乐同春老会等,都有五虎少林棍。时至今日,京城各区县还有众多的五虎少林棍会档。

早在清乾隆年间,享举京城内外的是“六郎庄五虎棍童子会”,后来会名又称“允祐万善老会”,允祐为康熙皇帝的第七子,即淳庆亲王。

允祐非常喜欢香会,为此他后来成了允祐万善老会的会头。该会由于是皇家亲王主管,势力和名声可想而知。

参加此会的成员,一般都是不超过十二三岁的儿童。在村中慈玉宫的东跨院内,每天由教习教练棍术。慈王宫殿内还摆置着允祐亲王赐给童子会的半份銮驾,供巢上摆放着金丝楠木佛龛一座。龛中供奉九天娘娘神像,两侧摆置銮驾。

后来五虎棍会也得到了慈禧太后的青睐,因此,这档童子会能经常在大慧寺北福寺禅村,为慈禧太后表演五虎棍。他们曾到颐和园大戏楼为太后表演,被御封为皇会,并赐名“万寿无疆允佑万善五虎棍童子老会。”

高跷秧歌

清朝中期,高跷秧歌的表演形式基本定型,高跷秧歌供奉文昌帝君为本会的祖师爷。

高跷秧歌又称快客木,也有文、武会之区分。武会体现各种惊险高难动作技巧,文跷则以表演走场,摆山子,尤以唱秧歌词为其主要内容。

高跷是演员脚底下绑上三四尺高的木棍进行表演,称为踩高跷,又有走跷、踩跷、逗跷之说。

高跷会中的角色分“井”字里和“井”字外。“井”字里按天干分为10个角色。“井”字外按地支定为12个角色。“井”字里的字10个角色分别是:

陀头(脖挂大佛殊,双手持对短木棒)、樵夫(肩杠一条扁担,腰插板斧)、卖药先生(手持串铃和一张膏药)、渔翁(手拿渔竿,头戴软头签)、渔婆(头戴花斗笠,身披缨络)、公子(头戴公子帽,手持折扇)、老坐子(头戴冠箍儿,面色紫青)、小二哥(手持红缨鞭,臂挎荆筐)等。

除此之外,还有打锣打鼓的4个人,他们是秧歌会的伴奏者,他们以锣鼓点的变换来配合表演的内容。这4个角色又有“文锣武鼓”之别和“丑锣俊鼓”之分。

“井”字外的12个角色一般都由青年男子装扮,只有小二哥由男少年所扮。全部角色中基本以渔翁、陀头、樵夫、打鼓的为正面角色。表演时所代表的人物均为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其余的角色一般均是被人们针砭的社会生活及历史典故中的丑恶形象。

从表演形式上说,高跷会都有固定的角色、一致的名称、特定的服饰、油饰的脸谱、固定的道具。角色多为戏剧人物和传说中的山精水怪。扮相为古装人物,脸谱和戏剧人物相似。各会的角色、服饰、表演、动作都是高度定型和一致的。

高跷表演时的伴奏比较简单,一般只有花鼓、小手锣,打出“亮登强”的节奏。但其表演各有其特色。

武会主要以各种惊险高难动作为特色,有劈叉、摔叉、打旋风脚、翻跟头、拿大鼎、蝎子爬、鹞子翻身等各种动作。还有两人一组以走小场为主的套路,如单腿跳、拜四方、苏秦背剑、过高凳、走独板桥、叠罗汉等。

在高跷表演一男一女(男扮)对舞的小场中,每个角色都有其绝活儿。其粗中有细,则柔相济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文跷的主要形式以走场、摆山子、演唱秧歌唱词唱段为主要内容。高跷秧歌的演唱曲调源自明代的高腔,这种高腔是在江西太阳腔、安徽青阳腔的基础上,在北京地区以至全国形成为一声腔体系的。

北京各地区的高跷秧歌没有大的区别,但都有本身的特点。一部分秧歌会,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常在庙会进香时表演。

地秧歌

地秧歌是不上跷的纯秧歌,与高跷秧歌中的文跷大体一致。地秧歌所供的祖师爷是唐明皇。

地秧歌中的角色和高跷秧歌一样,“井”字里按天干分10个角色有:渔翁(手持渔竿,身背渔篓)、樵夫(称柴翁,肩扛扁担)、陀头和尚(行者扮相)、小二哥(童子扮相,手持花篮,握花鞭)、俊鼓(俊扮公子,打小胯鼓)、丑鼓(丑扮公子,打小胯鼓)、俊锣(俊扮女子,打小手锣)、丑锣(丑扮女子,打小手锣)、文扇(文扮女子,持扇)、武扇(武扮女子,持扇)。

“井”字外则按地支再加上渔婆及卖部分膏药者(抹白鼻梁、手持膏药旗或拿串铃),共14个角色。

地秧歌的演出共分堆山子、走场、别篱笆、逗场和演唱。它的舞蹈动作是根据头陀的几套基本动作演变成64个套路,节奏明快,强弱有度,给人以美的享受。

除此之外,舞蹈表演还吸收了大量的戏曲表演技巧,以讲究手、眼、身、法、步五功而形成了它特有的独特风格。

地秧歌中所表演的走场,堆山、摆字、唱秧歌的艺术特点比高跷秧歌显得更加突出。

走场是所有秧歌在场地上表演时必须具备的程式。它以不同的节奏,显示出独特的舞姿。

堆山要在全体角色的配合下,搭成各种造型。

摆字则是地秧歌表演的一绝,全体演员在繁复的走场过程中,边行边舞并不时变换队形,且利用自身所站位置形成定格,摆出一个又一个字来。

另外,北京地区当时还有一种打花鼓和边唱边打小铜钹的花鼓花钹秧歌,现已失传。

在北京地区的香会中,最受群众欢迎的便是秧歌会,内八档中户部的秧歌就时常在宫中表演。

据说,西北旺的秧歌会在北宫门封为“天下第一会”。

京西门头沟区的秧歌会最多,大峪村的高跷秧歌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立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初名为“京都顺天府宛平县大峪村万福太平秧歌童子圣会”。

地秧歌则以龙泉务为代表,称“一心同乐秧歌老会”。

在20世纪20年代时,北京城里和近郊的高庄、唐家坟、高碑店、官庄、赵公口“合义同善”等秧歌会都是赫赫有名的,他们经常去妙峰山走会。

当年弘寺村的地秧歌也非常有名。它的全称是“左安门外弘寺村太平同乐秧歌圣会”。成立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已有260多年的历史。第一次重整是在道光六年(1826年),第二次重整是光绪五年(1879年)。民国13年(1924年)时到妙峰山走会,民国14年(1925年)“重贺太平同乐秧歌圣会”。

弘寺的地秧歌在表演形式上,有它自己的一套传统。其角色结构也与众不同,共有16个角色。除文扇、武扇、渔翁、樵夫4大主角色各设1人外,其中陀头、小二哥均为2人,锣鼓各为4人。它的舞蹈动作是根据陀头的8套基本动作演变而成的。

除上述秧歌会之外,当年在京西的城子村、三家店村、东龙门村、庄户村、下苇甸村、低草地村、王平口村、十字道村、平原村、担礼村、军庄村等地也都有秧歌会。

据1982年春节统计,在延庆全县的200多档民间花会中,秧歌会占一半。

目前,高跷会在城里不容易见到,但在远近郊区比较盛行。

中幡

中幡会供奉的祖师爷是真武大帝。据说真武大帝曾在武当山修炼了42年,最后得道升天。玉帝封他为玄天上帝,并封为掌旗官。

幡是用一根顶头挂几个铃铛的长而粗的竹竿,再用各色绸做出由中心往外展出的花样,形成圆盘状,在下面的圆盘直径较大,往上圆盘愈来愈小,成为一个塔形。

幡有大、中、小3种。大的称为“大制式幡”,约七丈高,由一人撑幡竿,4根晃绳分别由4人拉住,以保其大幡稳定不倒。

这种幡并不耍练,它的存在可使场面更加壮观。

小幡高约两丈以下,小巧轻便主要在过山门、过牌楼时表演。

中幡通常近3丈高,由大竿、小竿、旗竿、伞盖、旗、衣子、铃铛等组成,重达六七十斤,主要在场中表演。

表演者单手将中幡托起,并抛向空中,再用手或头部、臂肘接住。头顶顶幡称“脑健”,移到鼻处称“鼻健”,移到嘴上称“齿健”,再移到臂肘上称“盘肘”。耍中幡的人数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两三个人。

从规格上讲,幡有两种。一种共有16面,在竹筒上悬挂着绸旗。旗面长约2丈,宽3尺左右。有黄、红、蓝、白、黑多种颜色。竹竿上部穿有黄、粉、绿、红、蓝颜色的圆伞,直径依次增大。伞下的木框称为“云盘”。两侧的三角彩旗称为“顺风旗”。盘下两边系有黄色象征着五谷丰登的“五谷袋”。

幡板是木制的,板下再挂绸旗。

旗面上绣有各路神佛的名号,都以蓝布衬里。

另一种幡是“画像幡”只有3面,白缎旗面宽约1丈4尺,长1丈,成横式。上面绣着灵官天帅、关帝圣君、真武大帝等形象,另有青松和翠柏枝插在竹筒上。

中幡在香会中高大气派,走会时居中而立,给人以威武之感,好像是整个香会的会旗,因此它照例走在开路和五虎棍的后面。

中幡流传下来的势子有封侯挂印、太公钓鱼、单提剑、苏秦背剑、怀中抱月、浪子踢球、童子拜佛、朝天一注香、二郎担山、霸王举鼎、虎抱头、金鸡独立、金鸡上架、大小盘肘、前后背花、张飞骗马、老虎大蹶尾、秦王倒立碑、禹王倒钻沙、鲤鱼打挺、反挑金背、金丝缠葫芦、玉带缠腰、旱地拔葱等等。

丰台前泥洼的中幡会,门头沟西辛房幡会,妙峰山大风口的中幡圣会都是当时较为有名的幡会,最具特色的要数千军台、庄户两个山村举办的古幡会。这里的幡会成立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狮子

舞狮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民间流传开来则是在清代。

到了清代后期,北京香会中的狮子会已发展几十档之多。狮子会供奉大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为祖师爷。据民间传说,狮子是两位菩萨的坐骑,又是菩萨座前的守护神。

北宋时称狮子为“耍狮子”,分为二人合作表演的太狮(大狮子)和一人独演的少狮(小狮子)。

演狮子的披苫称为“囊”,由头和身躯组成,狮头是用木头雕制而成,并以金漆加以装饰,上有彩绘,用彩穗及铃铛点缀,口眼均能活动。

狮子的身躯由黄色和蓝色平纹麻布或绸子、绣绒等做成,狮花是用黄色和蓝色的苘麻染成的。

狮子会的太狮一般是黄色和蓝色各一只,少狮的数目不确定,根据演练者的人数而确定。

太狮由两人组合表演,是一人穿上连脚裤,钻在下面,将狮子头举起,露出下半身,即为狮子的前腿;另一人伏在狮子套内,双足即为狮子后腿;两人表演贵在动作协调一致。

少狮是一个人在狮形道具里表演,耍狮子的场面很是壮观,表演者一般都演技高超,表演也须惟妙惟肖。

耍狮子表演要先声夺人,才能吸引观众。

太狮的表演有开场、双啸、双纵、双滚、双憩等。

开场时演员表演的动作近乎粗野,或张牙舞瓜,或昂首咆啸,模仿的是猛兽下山的情态。双憩时演员的表演趋于细致,互相梳理卷毛、曲腿、弯腰等细节都非常逼真。

狮子表演时,还需有一人扮成武士拿着绣球引逗狮子表演跌扑、翻浪、跳跃、滚绣球等各种技巧,其中最为精彩的是“狮子戏水”。

少狮主要表演翻滚、爬高、卧鱼、倒挂蜻蜓、爬杆等节目,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对演员的要求也较高。

当年狮子表演出名的,甚至还得到了皇帝的封赏。掌仪司的“万年喜庆太狮”,属于内八档的皇会。狮子的脑门上写着“掌仪司”三个字,到了宣统年间,为避讳溥仪的“仪”,改为掌礼司。

目前,首都博物馆收藏有一对青黄太狮,是大坝马房堡子北门的金铃祖狮。青狮的狮头重约70斤,黄狮狮头达80斤。狮头造型独特,形象雄伟凶猛,是一对非常难得的历史文物。

双石头

双石头也叫举砘子,与现代杠铃有相似之处,不同的地方在于双石头是名副其实,用石头做的。鲁班是其供奉的祖师爷。

双石头是以一根大横杠子,两端嵌上像磨盘状的、重约数十斤的大石头而做成的一种“杠石”。

表演时,力气大的壮汉仰卧在长木凳上,用两只脚蹬石(类似杂技中的蹬技)。其他表演者则站在上边,做各种动作,叠成人牌楼。技艺高超者还要在人牌楼顶端表演各种惊险的高难度动作。

表演者一般都躺在长木凳上,有时用三条凳子摞成两层,也有五条凳子摞成三层的,更有技艺高超的,可以在板凳摞成的七层上表演,难度越高,动作越惊险,越是能受到群众欢迎。

旧时排子胡同有一档双石头会,1925年改为热河灾民救济会,曾在北海公园的游艺大会上亮相表演。此会还受过皇家封赐,现在双石头已经失传。

石锁

石锁是由石匠将一块扁长方形的石头,靠一侧凿成一个长方形孔,透出的上端修成圆柱形手柄,其形状就像古代的铜锁。

石锁重量大小不一,最大的有50,小的也有一二十斤。石锁原来是百姓体育锻炼的一种器械。通常是个人练臂力的工具,后来逐步发展成一种香会表演技艺。

石锁表演有正掷、反掷、跨掷、背掷、头接、肩接、肘接、指接、后扔前接、立手接、对掷对接、三四人互扔互接等基本动作。

表演时除了手举足踏以外,还增加了如顶花、脖花、手花、肩花、胸花、腰花、背花、捞月、倒把、掏裆、骗马、背剑、盘肘等多种花样。石锁会在参加香会表演时通常不设文场。

石锁也归于清代皇宫的内八档会里,旧时门头沟就有石锁会,现在石锁会已不多见。

杠子

杠子会供奉的祖师爷是鲁班大师。杠子是用绳索将木棍绑在大车上,练杠子的主要是棚匠。

杠子会以练杠子为主,与现在学校操场上的单杠十分相似,区别在于当时棍子是木制的,表演时要固定在骡马拉的大车上,也有在行走的大车上表演的,这样往往会吸引更多的群众围观。

杠子会的演员多为棚匠,而且大多是有功底的,他们手脚灵活,表演时花样繁多。

杠子会的表演有“单手大顶”、“噎脖子”、“左右顺风旗”、“燕子翻身”、“哪吒探海”、“钓鱼”、“前坎”、“后坎”及“骗马”等很多套路。其中表演者倒立后,用双手大拇指和食指支撑全身的“八字顶”和倒立后用双手食指支撑全身的“金勾顶”难度最大。

缸瓦市、冰窖厂、草厂、国子监、黑塔寺、芦草园的杠子会在当时较为有名。

花坛

花坛会供奉的祖师爷是誉为“道德天尊”的太上老君,即窑神。

花坛俗称顶坛子,按重量大小,分为三种。最小的是重约5斤的“四喜坛子”;中号的是重约8斤的“长瓶”;大号的是敞口瓷缸,重量从十几斤到几十斤不等。

民间香会中表演瓷缸的不多,因为其表面非常光滑,要求表演者具有很高的技艺,一般不易掌握。

花坛会所用的坛,有酒坛、瓷坛、瓷缸等,重量不等,大小不一。表演者将坛子扔向上空,然后用头、肩、肘、手指接住。头部接坛后,还要在鼻、额、嘴等部位不断地移动,并使花坛在各部位立转、横转、斜转、竖立、倒立、斜立等。整个表演过程不能用手托。

耍花坛有单人表演和双人表演,对扔对接是双人表演的主要项目,需要两个人配合默契。

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坛子王”的艺人,是北京历史上表演花坛技艺更高的人。

他表演所用的花坛内放着铜铁丝,所以花坛在两手之间互扔互接时,能够像辘轳一样在肩、臂、背上旋转,或做骑马式掷花坛,出胯摩背过头用额接住,并使其不停地转动,坛内钢铁丝便会哗哗作响。

他还有一项绝活,用头使劲一点花坛,坛子便会上击尾梁下坠于地而花坛却丝毫不损。他还能将花坛放置额头绕场10余周,边走边变换花坛在头部的位置。

当年老太府的花坛也是清朝皇宫内八档之一。旧时的达子馆、四块玉、北新桥都举行过花坛会,现在已消失多年了。

杠箱

杠箱会供奉的祖师爷是尧时的大臣皋陶,即狱神。

杠箱是木制的,长约80厘米,宽、高各50厘米。木箱四周绘画着一些戏剧人物,会旗和小铃挡挂于上方。

表演杠箱会时,通常前头4个有铁环的箱子由8个人抬着,抬者或翻跟头,或跳着走,要求表演动作要与环子的声响合拍。

抬箱子的后面是“杠箱官”,由擅长打趣的演员扮成,杠箱官穿大红袍,头戴圆翅纱帽,嘴上饰短须,骑在一根竹竿上,后撑一柄大伞,表示坐在轿子上。

骑在竹竿上的杠箱官接到观众的“告状”,要先唱一段,主要是打趣说笑。

前清时还有表演“县太爷出巡”等故事的,“官员”前一般还有打“肃静”、“回避”牌的衙役,由4位打竿的演员扮演。他们边走边喊,表示开道。“官员”的表演一般都很滑稽可笑。

杠箱也是当年皇宫内八档之一,现在已经失传。

天平

天平供奉的祖师爷是周庄王。天平包括十不闲、莲花落,都属曲艺行。

十不闲、莲花落源自唐、五代时期僧侣们用于宣传佛教教义的警世歌曲“散花落”,宋代时大多是民间乞丐乞讨时所唱,内容多是表现善恶因果的,写景、叙事之作是元明以后才出现的。

清乾隆(1736年)之后,民间出现了香会性质的“天平会”,将莲花落与民间流行的十不闲融合,表演时以“四喜”、“八掌”、“架子曲”等曲调为序曲。

以前天平会属于走唱之类,清朝时,一些赋闲的旗人子弟也时常结合走会演唱十不闲,至清嘉庆年间颇为盛行,清晚期又得到了慈禧太后的青睐,特意下旨命令内务府掌仪司组成了名为“万寿无疆”的天平会。

禄米仓的《万年歌词》,西便门的《亿寿歌词》,西四牌楼的《太平歌词》,地安门的《乐善歌词》,香山的《击壤高歌》,门头沟的《吉祥歌唱》等都是民间较出名的十不闲,而且都进宫表演过。

在武会中十不闲、莲花落称为天平会。天平会表演时,大车上拴有天平架子,在平地演出时,天平架子摆在八仙桌上。

一般在架子上悬挂两个锣、两副小钹、一面丹皮。用一根绳子将这些打击乐器牵连着,由一人操纵。另外还有大钹、大铙堂鼓等乐器。

天平会的演员是8个人,其中两名男丑称为“画面”,两名女丑称为“画里”,另外分别有两名“旗头”和“珠头”,旗头和珠头也可以参加演唱,他们被称为样头。

群众喜闻乐见的神话传说和戏曲故事是天平会演唱的主要内容。最常见的有“四大活”,又叫“四子”,即《锯大缸》叫锯子,《十里长亭》叫亭子,《王小赶腿》叫腿子,《墙头跳》叫墙子。

这些戏的曲调一般是“太平年”、“五更调”,不伴奏。在唱前、唱后或中间换气时为增加演出气氛,才敲击锣鼓。

莲花落的曲调相对简单,常用的有“跺板”、“散板”、“慢三眼”等板眼。有“平调”、“悲调”等腔调。特定曲调有“哭柳”、“云里翻”、“海底捞月”等。

抓髻赵、奎星坦、徐狗子、于瑞凤、赵翠卿、贾玉山、贾玉珍等都是清朝末期唱莲花落的艺人。当时的传统曲目有《摔镜架》、《秋景玉凉》、《陌虫名》、《大西厢》等。

吵子

吵子会供奉的祖师爷是“电母”(即闪电娘娘),因为吵子表演时金光闪闪,响声震天,又被称为献音老会或献香老会。

吵子会分为文吵子和武吵子。文吵子一般只有演奏,由一个丹皮鼓、四副铙钹、四副钹、一个旋子、一个小锣、一副小钹、两个海笛、一面堂鼓等乐器组成。

武吵子则要增加两面大鼓,一般是演奏与舞蹈相互配合。“七鼓三”、“倒将袍”、“十棒鼓”、“入海楼”等都是吵子演奏的最常见的曲牌。

吵子是一项大型表演,由打击大鼓、铙、钹等响器和舞蹈配合演出。演员人数多,而且都是年轻力壮的男子。要求表演时动作幅度大、速度快、节奏鲜明、声音响、气氛热烈、振奋人心。吵子的特点是立而观看、震耳欲聋。

当年闻名一时的吵子会有门头沟区的塔阿和千军台。

胯鼓

胯鼓会供奉的祖师爷是雷神。胯鼓会又称为大鼓会或锅子会。

走会时胯鼓会一般都作为殿后,胯鼓分为两类,文会和武会。

文会一般有8至10面大鼓,8个“沉子”(比一般铜锣厚一点的小铜锣),4对花钱。

武会又叫花钹大鼓,或称大鼓带花钹。增加了24对花钹,表演时很有气势。而且武会的表演有对钹、串档对钹、花钹毛巾、大筐箩、反串跟头,蝎子爬等等,比文会要活泼欢快得多。

胯鼓所用的鼓直径有1至3尺,1尺多厚,比普通的鼓大,表演时用一条宽布带把上嵌铁环的胯鼓挎在脖子上,左手扶鼓,右手用鼓槌击鼓(胯鼓只有一个鼓槌)。技巧以鼓点的快慢、轻重和变化敲击部位来体现。

十二三岁的儿童是胯鼓会的主要表演者,上场者是两行12人,每人手拿小钗1对,两旁分裂着8至10面大鼓,一般由年轻的壮汉挎上鼓击打,儿童翻跟斗,打把式,两人对击花钹。

花钱表演的有称为“三、四、六、八、九锅子”、“九毛儿”、“拜塔”、“拜观音”、“摆山子”、“走月牙”等十几套路数。

大鼓的鼓点大约有40余套,包括开门鼓、戳槌三参、冷点、鬼叫门、震天雷、震地雷、慢三褪、小鬼推磨、喜鹊登枝(梅)、五马上桥、三虎回山等。

表演胯鼓要求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一般小孩从八九岁便开始练花钹,十二三岁就可以参加演出。年龄稍大,就只能去打鼓了。走会时表演者击打、翻滚等动作要灵活,小孩打钹排成祝福的词句,另外还有筋头表演也是多种多样,各具特色。

白纸坊、角堡、坡头南街、中顶、张家路口当年都有胯鼓会。可惜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旱船会

旱船又称“跑旱船”,古代称“旱划船”,是16档会中为庙宇神佛从水路运送钱粮的。自古传说水都属龙王所管,因此旱船会供奉龙王爷为祖师爷。

旱船会主要表演的故事情节是白蛇水漫金山寺。其主要人物有白娘子、小青、许仙、法海等。

跑旱船的历史最早是唐代出现的,根据资料记载,北京的跑旱船可能与运河有关,而且北京的旱船会是到清代才有的。

旱船是由竹木扎成的一只船形架子,外面由绿布罩起。内扮成旦角,腰间有两个钩子,将布船钩起,一边唱歌,一边舞蹈。一人做艄公、扮丑角勾白鼻梁,带髯口,在旁摇橹,做水上漂荡之状。

有的旱船还要在船的顶部设船篷,以戏曲故事或花草进行点缀,船身也蒙布彩绘莲花等图案。

旱船在民间香会中,有时也和小车会一起走会。所谓旱船即陆地行舟为戏。演唱时词曲有《小拜年》、《姑娘标》、《绣门帘》等。

旱船表演的套路很多,个人的表演技巧也丰富多彩,有泛舟、荡舟、涌舟、转舟等多种表演形式。

泛舟和荡舟最具技巧和难度,也最能表现演员的基本功。

表演直行的是“泛舟”。表演曲行的是“荡舟”,用小台步驾船迂回往复。

泛舟和荡舟行进疾速,船却要平稳。

“涌舟”则表现浪拍船头,船乘风破浪的情形。

“转舟”的表演是:驾船于原地顺时针或逆时针反复快速旋转,表现船行至漩涡时情景。这最能考验演员的表演技能。

旱船在民间香会中是影响很大的会档,它以故事情节生动、表演到位、速度快、动作美、道具充分等特点而深受群众的青睐。

旱船有一只船、三只船和三只以上船的多种区别,但在表演上只有一只、三只两种套路。因为多只旱船的表演,不论其数量多少,都是以三只船为一组,以三只旱船的表演套路为基础。

一只船的套路:船身又长又宽,而且比较重,因此,一般由两个演员驾,前面的生角(男)是许仙,后面的旦角(女)是白娘子。

另一个是不驾船的演员,饰船家,他头戴斗笠,脚穿草鞋,半挽裤角儿,白脸白须,手持船桨。

划桨的动作就是指挥旱船行进和表演的信号。

桨动船动,忽快忽慢,有时跑圆场,有时走曲线,有时原地旋转。有时船家还要坐在船上,边划桨边指挥。

三只船的套路:所用的旱船较小。只有3个演员,没有船家,每人各驾1只船,只是多了一个饰小青的旦角跨船,由个人表演泛舟、荡舟、涌舟、转舟等各种技巧,再加上集体配合中穿插跑动,行列组合的多种变化,使旱船的表演更加生动。

早年,在一些历史资料中,如《燕京岁时记》、《一岁货声》、《北平指南》等书中都有对旱船的记载。北京丰台区的旱船会在北京是非常有名的。京西门头沟区的旱船会,早年以圈门外村为代表,遍布全区,影响也很大,但现在已很少走动了。

踏车会

踏车会供奉轩辕黄帝为祖师爷。

民国8年(1919年),踏车会在什刹海会贤堂成立,会员都是八旗子弟的文人。第一任会头名叫章慧民(家住西单横2条),会名为“万里云程踏车圣会”。

会旗为五色三角形,旗面为黑色,字体为白色,旗裤为蓝色,杆顶为金黄色的,白色的飘带上写有到场贺会的文武会之会名。

当年,到场贺会的各种文会和茶棚达52个,武会40档。

其中到场的茶棚有药王殿、孟长岭、养山寺、水泉、樱桃沟、南庄、西北涧、桃园缝绽、十八盘、八里庄、陈格长、三家店、灵官殿、修道路灯、缝绽会茶棚、松棚茶棚、鲜花洞、大风口等41座茶棚。

到场的文会有:茶烛圣会、拜席者会、茶叶圣会、巧炉圣会、盘香圣会、茶灼圣会、献盐圣会、清音老会、太阳老会等。

当年到场贺会的武会有:方砖厂太少狮、慧照寺太狮、掌礼司太狮、海甸铜铃五狮、三转桥太狮、蒋养房九狮、东猪市太狮、白纸坊太狮、白纸坊大鼓、北新桥开路、黑窑厂开路、玻璃开路、虎坊桥秧歌、五斗斋秧歌、乐善歌词天平、太平歌词天平等39档。

到了民国26年(1937年),在东总布胡同贤孝牌又成立了一堂“尊古夺今踏车圣会”。此会开始取名叫“路前引善”,因其他会头都不同意,后来才改叫“尊古夺今踏车圣会”。但因某些原因,此会一直没有发展。而“万里云程踏车圣会”却因此改为“万里云程踏车老会”。

当年在南城,还曾有过一个“武术踏车圣会”,因为此会从来没有贺过,所以被称为“黑会”。

万里云程踏车圣会第一任会头章慧民去世后,直到民国29年(1940年)前后,隋少甫先生才继任该会的第二任会头。

此次贺会时,贺会者每人骑一辆自行车,头车参驾,参驾时两人拿旗子扶着车把,车上的人往前一窜,跪在座子上。共窜三次、跪三次称为“三参”。

早在踏车会还没有成立时,第一任会头章慧民就好玩自行车,他周围有一些人也受他的影响,空闲时专练车技。逢到走会时,总在会口耍一些车上的高难动作,这一举动深受大家的喜爱,于是就有了踏车会,为香会又增加了一个新的会档。

万里云程踏车老会推动了整个香会的发展,增加了香会的种类。以至隋少甫先生日后成了德高望重的京城花会的老会头。但他还是照常地为京城各会义务服务,跑腿送信。

踏车会走会时跟其他会所不同的是:走会时没有文场伴奏,不勾脸(化妆);统一的服装上印有“万里云程”四个字。走会时有严格的会规,挑的是矮屏,分两挑四笼上插会旗。

踏车老会的表演套路和动作,分单人、双人、三人几种形式,最多时甚至达到九人。

他们充分利用自行车上的每一个部位:如车把、大梁、斜梁、车座、车后架、脚蹬子等处,做出各种让人惊心动魄的动作。

单人表演的套路动作有:大梁顶、立梁顶、斜梁顶、骑前脸、倒拉车、正拉车、铁门槛、跨把摇轮、掏裆摇轮、探海摇轮。其中以倒前轮(当时只有隋少甫能演)最具艺术性和技术性。

3人表演的套路动作有:蝎子尾前加躺三角,蝎子尾骑脖加躺三角,其中压飞机是万里云程踏车老会的绝活。

托过梁是4人表演的套路,托象是5人表演的套路。最多是9人表演的套路,称作“九头鸟”和孔雀开屏。

踏车老会在走会表演车技时,走直趟,而不走圆场。走会献艺分文不取,从不卖艺。万里云程踏车老会,过去经常在三山五顶和各大庙会上,行香走会,义务善举,救灾义演。

“文化大革命”期间,踏车老会也就停止了活动。直到1983年,崇文区文化局为了挖掘民间花会,才专门请出了已年过花甲的隋少甫先生为会头,并就任区民间花会的秘书长,又恢复了万里云程踏车老会。

其他两档车会一直没发展起来,所以也没有什么历史记载。

小车会

小车会又叫“云车”或“太平车”,也是民间香会中的主要会档。因是古代的黄帝发明了造舟车,所以小车会供奉的祖师爷是轩辕黄帝。

小车是小车会的主要表演道具。小车一般是用竹子或木料扎成一个长方形的框子,有两根手把,上宽下窄,搭有带彩球的布凉棚,下面的框围有色布,两边各画一个车轮(还有的画上两片云彩称云车)。

俊扮的女子在车内,腰间有两个钩子,将小车钩起。演员的前面装一双假腿如盘膝状,宛如女子盘坐在车上。

小车会一般有10或12个角色,也不乏多者,但按会规基本角应该是10个。

其主要角色有:坐车的媳妇(浓施粉黛,花枝招展),拉车的姑娘(留辫子,身穿彩衣彩裤),扶车的丫环(为2人),推车的老汉(带胡子),文扇(俊扮公子,手持纸扇),武扇(丑扮公子,手持纸扇),丑老妪(即丑婆子,手持大烟袋),盲人(戴黑边眼镜,手拿马杆),和尚(身穿破僧衣,头顶济公帽,脖挂长念珠,手持破扇),傻柱子(头梳冲天槌小辫),傻丫头(头梳刷子辫)等。

小车会表演时一般以锣、鼓、唢呐等乐器伴奏,表演的气氛很活跃,但一些动作都源于日常生活。

小车会主要表演的是走平路、走弯路、走泥路、上坡、下坡、上桥、下桥、卧车等。

其中“过桥”是高难度动作,最能表现演员的功夫;桥是用两张方桌并在一起,两头各放一把椅子组成的。表演时演员推着小车陆续登上椅子再上方桌,10余位演员要同时在两张方桌上表演,其难度可想而知,没有熟练的技巧是很难完成的。

有时小车会也和旱船、跑驴一同表演,而且还要唱上几段小曲。

解放后的小车会,表现内容完全以新人新事为主。以此来反映解放后劳动人民新的生活和风貌。

目前京城的小车会有了很大发展,全市各区县现有上百档小车会。

【链接】北京花会的发展历程

北京花会又称“民间舞蹈”,是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自娱自乐的形式。北京花会由来已久,出现最早的是高跷秧歌,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就已有高跷歌,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到了汉代,花会称为“百戏”,宋元两代则被称为“社火”,而且形成了民间自发性的结社形式,变得更为正规化。

到了明代,北京花会被正式定名为“香会”,而且日益兴盛起来。建于明代的蟠桃宫,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要举行蟠桃圣会,届时,沿护城河就有10几档进香朝圣的“香会”,“太狮”、“少狮”那时已经出现。

到了清朝,香会因得到了朝廷的重视,迅速发展起来。

康乾年间,众多的香会表演活动在京城出现,一些为香会、庙宇服务的文会组织也相继出现。其中有各种以宗教信仰为其职能,定期向寺庙施舍钱粮的“会口”,即立会;有以奉献歌舞技艺为特征的“会口”即“走会”。

明清时期,这种团体又演变为各种行业或地区向寺院布施钱粮物品的“老会”、“圣会”。如“鲜花老会”、“月饼老会”、“鲜果圣会”,及修整庙宇香道的“桥道老会”,为香客缝补鞋靴的“缝绽老会”,为香客解饥渴的“粥茶老会”、“面茶老会”、“香茶老会”等等。到清后期,会口中已经有多达上百种的文会形式。

不仅民间香会在清代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在皇宫里的香会表演群体也很多。据旧日皇宫内务档案记载,伺应皇会的香会就有近80个团体,演员达3000多人。

演艺(香会)的种类有开路、杠子、太平歌词、秧歌、舞狮、杠箱、双石、花坛等等十几种。

据说为慈禧太后表演的香会团体就有:京西香山买卖街村的幼童打路,京西香山四王府的万寿无疆秧歌,京西香山的万寿无疆杠子,京西大有庄村的万年普庆太平棍,京西地安门外的恩荣舞狮,西华门的万寿歌词,西便门的公议助善秧歌,常青万年花坛,太平开路,万寿双石,引善杠箱,太平花鼓,永庆石锁,艺人盘杠等70余个。

“内八档”是后来出现在清代皇宫里的八档香会。分别为:兵部的杠箱,礼部的中幡(大执事),户部的秧歌,工部的石锁,吏部的双石,刑部的棍,老太府的花坛(小执事),掌仪司的狮子。之后“内八档”又流传到了民间,推动了民间香会的发展。

清代,北京的庙宇增多,佛事活动也比较频繁。这时的香会也由于满族统治者及其八旗弟子的倍加推崇,披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晚清时期,京城的香会组织不断扩大,种类增多,表演技艺日益高超。这时的香会还增加了朝山进香、顶礼膜拜、焚香娱神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内容,清代的北京香会达到了鼎盛时期。

辛亥革命以后,北京的民间香会仍很活跃,而且出现了踏车老会,为香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抗战时期,民间香会活动因战争一度停止,抗战胜利后又活跃起来,但已今非昔比。新中国成立之后,香会活动重获新生,但在文革中却被当作“四旧”而几近废除。

解放后为破除封建迷信色彩,民间香会改称“乡会”,之后又改称“花会”,总称为“民间花会”。而且不只农村有,城里也有。

民间香会根据风格的不同分为南北两派,南方的香会以五彩缤纷、质朴秀丽、演技细腻为主。北方的香会则以品目繁多、浑厚健壮、演技奔放著称。

北京的香会表演,除歌舞之外,还融合了武术和杂技艺术,可谓是“艺中有技,技中有艺”,这也成为京城“武会”的显著特色。另外北京民间香会在表演时还运用了旱船、小车会表演等虚拟、象征性的表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