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泉的古老传闻
燕山脚下向北约二十余里地方,有个方圆一亩大的水泉,水泉旁边矗立着一座五尺高的石碑,上边刻着——桓公泉。
说起这个桓公泉,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春秋时期,燕山北有一支山戎族,这是一个强大的民族。山戎部落的酋长,叫单于。此人英勇善战,手持一把120斤重的大刀。
当时延庆北山一带,是一片大草滩,山戎族就居住在这里,他们主要是靠放牧生活。
有一年,燕蛮子(现在的北京当时是燕国)越过八达岭,抢走了山戎族好多牛羊,单于忍无可忍。为了争夺八达岭的牧地,就出兵攻打燕国。
燕国抵御不住,忙向齐国求援。齐桓公出兵打山戎,单于把齐兵引到一条干枯的山沟里困了起来。
几天几夜过去了,齐兵带的干粮和水都已用完,士兵们又饥又渴,士气非常低落。
齐桓公召集大臣们商量办法。有人主张杀马,饮血止渴,吃肉解饿,有了力量,拼杀出去。有人不同意,说是杀了马,没了坐骑,就是突围出去,也跑不了。众大臣们商量了好久,也没有找到一个两全之策。
齐国有个大臣叫管仲,此人善动脑筋。自被困以来,他一直就想着寻一条出路,突围出去。可这深山野谷,根本没有路,连个人影也见不到。
一天夜里,他走出大帐,看着朦胧的月色弥漫在山谷里,士兵们这儿一攒,那儿一伙,都为此事而发愁。
这时忽听东山坡下有一士兵高声叹曰:“老马啊,老马,你随我征战多年,立下过不少战功。难道都得在这里等死啊!”
管仲眼睛一亮,心想,齐国的马匹大部分都是从北方买的,有句成语叫“老马识途”。如选几匹老马,放他们走,说不定能找到出路。
他回到大帐,把这想法说给了齐桓公,齐桓公也觉得有道理。于是挑选了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齐桓公和士兵们跟在后面。
那几匹老马很通人性,它们昂首直向沟里走去。走着走着,几匹马钻进了东南方向的一个沟岔。这里地势险恶,山高林密,沟口掩在几棵大树后面,如果不是老马识途,别人绝不知道这里有个沟岔。
那沟很狭窄,只能容一匹马通过。进去之后,大约走出半里多地,才宽畅一些。
齐桓公和士兵们跟着这几匹老马,翻过梁,来到一座山下,在一个清沏的水泉边停下了,大家终于有水喝了。
齐国的军队有了水,就地扎营,埋锅做饭。士兵们个个精神十足,复又杀回战场。因齐军训练有素,作战有方,而山戎族军队一向是不讲战术,有勇无谋。
又因困住齐兵,觉着胜利在握,有些骄傲,所以齐军杀来,他们毫无准备,措手不及,最后全军覆没。就连首领单于也被逮住杀了头。
齐军攻入山戎部落,逮住单于的儿子小单于,要斩草除根。
这时管仲向齐桓公谏道:“杀降不祥,现在人家服了,若再妄杀,恐怕要结下更深的仇恨。”
齐桓公觉得管仲言之有理,就留下了单于的儿子。后来小单于就当了部落酋长。这支山戎族在燕山北一带又繁衍生存了多年,最终还是消失了。后来当地人把齐军饮马、喝水的那个泉,就叫做“桓公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