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面人的来历
捏面人这种手艺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了。传说这和刘墉多少有点关系。
刘墉是山东籍人,在北京当官时,厨房里有位姓刘的大师傅,也是山东人。这一年,从山东老家来了个姓王的乡亲,四十多岁,因为家乡年景不好,来投奔刘师傅。刘师傅禀告了刘墉,刘墉就让他在下房住下来,帮忙干些杂活,与刘师傅做个伴。
有一回,老王帮着揉馒头,一时兴起,他就照着山东人过年节的习惯,把馒头揉成了各种形状。
这一团疙瘩面在老王的手里揉揉捏捏,竟变成了仙桃或花朵。他又用一个小木梳在揉好的面团上一压一挑,一条小鱼就做成了,一会儿又做好一只蝴蝶,蒸熟之后形状也丝毫不变。
吃饭时,这些捏面做的馒头引得刘府的家眷们不住地赞叹,刘墉也觉得做得很不错,于是向刘师傅打听,得知是老王的手艺,便把老王叫去了。
刘墉有意让老王的手艺闯出个名堂,他指指墙上挂着的八仙画,问老王可以捏得出吗?老王说可以试试。
老王辞别刘墉回到下房,琢磨了三天,还真把八个人物捏出来了。刘墉看着这捏出的八个人物,非常高兴。
老王之后对捏面这项手艺勤加钻研,比如为能保存的时间久一些,里面加上了蜂蜜,还用冲的颜料水和面,这样面本身就上了色,蒸熟之后比单调的白面好看多了。
他还试着做了几件工具,像用竹子做的圆拨子、扁拨子,用铁片砸成的各种小剪子等等。有了这些工具,老王做出的捏面人更加活灵活现,简直跟牙雕玉刻一般。
刘墉这时想起皇上的寿辰就要到了,于是他让老王将八仙人捏大一些,作为寿礼呈给皇上。老王这下只用了三天功夫,就捏了把尺高的八仙,还捏了个老寿星。刘墉很是满意。
乾隆皇上寿辰这一天,刘墉命人将九个面人放在了一个朱漆描金的大抬盒里面,由两个家人抬着进皇宫给皇上贺寿。
皇宫里鼓乐喧天,热闹非常。乾隆高登御座,文武大臣们一一叩拜献礼,礼物摆满了寿堂。
这时刘墉走上殿来,后面跟着两个家人,还抬着个大礼盒。满朝文武都不知道刘墉又在使什么花招。
刘墉来到乾隆面前,行礼拜寿完毕之后,乾隆问刘墉带了什么礼物。刘墉命家人把大礼盒放到大案旁边,然后将九个捏面人取出来摆在了桌子上。
全场的人只见九个仙人形象逼真,维妙维肖,一个个都赞不绝口。乾隆皇帝也不敢相信,刘墉竞会带来这贵重的寿礼。
于是乾隆问刘墉这份寿礼花了多少银子。刘墉伸出一只手,说道:“五两白银”。这下,文武百官谁也不相信,乾隆皇帝也很诧异。刘墉说这九仙不是玉也不是牙雕的,而是用面捏成的。
乾隆好奇地打量一番,用手一捏,还挺轻,而且很柔软,确实是面捏的。于是,乾隆问刘墉是谁的手艺。乾隆得知是刘墉的一个姓王的乡亲做的,加倍赏赐了刘墉,还称赞山东府出能人呢!
寿筵结束之后,皇亲贵戚、众大臣都来询问这捏面人的事,有的还出银子让刘墉帮忙买一套八仙人。
刘墉回府后,将从从万岁爷那儿得的十两银子交给了老王,让他在外面租处房子,自己做生意。
老王出了刘府,自已开了个捏面人店,找他定做的人络绎不绝。老王除了捏八仙人之外,还琢磨出了好多人物,花样越捏越多,手艺也越干越精。
空闲的时候,他就准备一个小木箱、小方凳到大街上去捏。之后,老家的老婆、儿子也来北京住下了。老王还把手艺传给了儿子,儿子后来又收了几个乡下的孩子,教他们捏面人。这样,这门手艺就在京城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