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长桥不免桅”的说法
从北京到杭州有条长达三千多里的大运河,这条运河从北京到通州区的东西一段,叫做“里运河”,关于里运河还有一段民间传说。
里运河是从通州城北门往西,直到北京城东便门的一段河道,这段河河身窄,河底浅,比“外运河”的水势小的多。可是,皇上却命令在这段河上运粮。
通州城西的里运河上,有一座大石桥,它距离通州城八里地,人们都管它叫“八里桥”,大石桥底下是没有办法走粮船的。皇上却不管那些,他偏要让船从桥下走。
外运河上的粮船,都有挺高的紫杉桅杆,走起船来,挂满了篷帆,是很好看的。里运河河道浅窄,又有那么一座大石桥,有桅杆篷帆的粮船,怎么能走过桥底下呢?可是,皇帝下了一道“圣旨”,说要“八里长桥不免桅”,硬要让有桅杆的粮船从桥底下通过。
这可把船户们难住了,当时,谁要是敢“抗旨”,只有死路一条。
过了两天,大伙儿琢磨出在里河上走粮船办法:把粮船缩得比外河粮船小、少装粮食,粮船虽然小,也是粮船。
可是,怎么能叫粮船走过桥底下呢?大伙儿还是想不出主意来。
后来,有人说,在粮船过八里桥的时候,叫上闸墩上闸板少放水,桥底下水低了,桥孔就高了,粮船就过去了。众人眼睛一亮,对!就这么办。
桥下过船的问题解决了,可还有一个难题,就是带桅杆的粮船,怎么能过得了八里桥呢?这个问题太难办了,人们想了很长时间,还是没想出什么好办法。
管河大臣急了,找了船户说,如果不尽快想出办法,皇上瞧不见里河上运粮的白篷帆,这里的人统统都要被砍头。
有一天,天气非常热,大家实在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他们都灰心了,只等着皇帝砍他们的头了。这时有个人提议去吃一顿凉饸饹解解闷,大家都齐声答应。
来到小饭铺,做饭的小伙子,上了轧床子,一抬轧杆,噌的一声,就装满了一轧槽面,一落轧杆,唰的一声,就落满了一锅饸饹。
大家正吃着,一个造船工嚷起来:“大家先别吃,你们看见‘轧杆立起又落下’了吗?要是咱们也把桅杆做成像轧杆似的,过八里桥的时候落下来,过了八里桥再立起来,扯上篷帆,不就是八里长桥不免桅了吗?”大伙儿一听都高兴了,活桅杆终于琢磨出来了。“八里桥不免桅”这一句话,也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