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廊的奇怪字画
颐和园乐寿堂的东跨院里有半截廊子,所以叫做半廊。每间半廊南边的墙上,都开了各式各样的什锦窗。从窗子放眼望去,昆明湖、南湖岛、十七孔桥、八方亭如一幅幅优美的图画映入眼帘。
从西数到第二间半廊的什锦窗上边,苏式包袱彩画的西侧,有一幅奇怪的字画,字迹略有些模糊,只见上面写道:
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六月二十六日天顺建筑厂重建乐寿堂,每日工金六元,饭钱三元二毛,锅(窝)头每斤一元三毛六厘,工人每日所得之饭钱不足以一人之日费。由古到今,油画匠并无有经过这年。镜坡道人留此,以做后人之参考。
镜坡道人赵(不清)
因为这幅画是画在偏僻的角落,直到1959年,大修颐和园时,才被人们发现。
这幅奇怪的字画,离现在已经有60多年了。这里面有一段凄惨的真实故事。
据说,冒着生命危险写字画的人自称“镜坡道人”,姓赵,真名叫赵守义。他家祖祖辈辈都是油画匠,因为手艺精湛,在京城很有名气。
赵守义为人耿直,从父亲那里学会了手艺。后来他跟一个裱画手艺人的姑娘苏玉兰结了婚,生了一个男孩,取名“小山”。
小山十岁那年,有一天,一个有名的恶少爷到铺里裱画,看见苏玉兰就起了邪念,非逼着苏玉兰做他的小老婆不可。玉兰不依,他就依势欺人,硬是把玉兰给抢走了。
玉兰是一个烈性女子,她一横,找个机会悬梁自尽了。
原本幸福的一家人,落得家破人亡。赵守义咽不下这口气,就写了一张状子,告到官府衙门。谁知衙门反而断他个“无理取闹”之罪,要把赵守义抓进大牢。
幸好府里有个心好的听差,冒着生命危险悄悄给赵守义送了信,赵守义只好带着小山连夜逃出了京城。
他们父子俩四处流浪,靠乞讨为生。
十几年过去了,有一天,听说要修颐和园,招募油画匠,他们就赶回京城应了招,父子俩一同在颐和园描彩画。
这一年春天,乐寿堂的玉兰开了很多。赵守义见着玉兰,就想起了自己的妻子。
因为触景生情,悲伤过度,又赶上那年京城流行瘟疫,他一下子病倒了。
小山为了填饱肚子和给生病的父亲抓药,每天拼命地干活。可是每天六块钱的工钱,只能够买四斤棒子面,连吃都吃不饱,还怎么抓药啊,赵守义最后不治身亡。他临死前,叮嘱儿子要替母报仇。
小山的父亲死后不久,颐和园里新来了一个管事的,正是赵家的仇人。小山铭记父亲的话,买了一把尖刀暗藏在身上,想找机会杀死仇人。
这个新上任的官,心肠歹毒,对工匠们狠上加狠,每天白天干完了活,晚上还要他们加班加点。
这一天晚上,小山独自提盏马灯在画彩画。正画到乐寿堂西数第二间半廊的什锦窗上边,猛听背后有人大吼大叫,小山一听,正是那个仇人。他看看周围黑乎乎的,没旁人,假装没听见。那个坏小子一瞅这个画匠不理他,心里十分恼怒,冲上来揪住小山就要打。还没容他动手,小山就把尖刀刺入他的胸膛。
杀了仇人,小山心愿已了,他正要转身离开,又想起了一件事,他就拿起画笔在游廊上写了八行字,然后趁着天黑出了京城,从此就再也没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