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教禅林”的来历
香山东麓有一道山梁,名叫万安山。紧靠山边有块巨大的刻石,上边题写着“弘教禅林”四个雄浑苍劲的大字,旁边还有“下下人为上上人”一行小字,下边署名“一庵”。关于这块刻石还有一段故事。
相传,明朝时期,万安山上有一座古庙叫弘教寺,住持和尚是当时的一位大书法家,他手下有100多个和尚。其中有一个长满癞头疮的小和尚,个头不高,身薄力单,长相丑陋,人人都看不起他。
师父派给他的活,不是清堂扫院,就是烧火做饭。别看他平时少言寡语,可他是个很有心计的人。每天干完杂活,就端着一盆刷锅水,用一把炊帚,在大石头上练习写字,模仿住持和尚的书法,不分昼夜寒暑,一练就是十几年。
住持和尚发现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小和尚,感到很奇怪。有一天晚上,老和尚见他又又在月光下练习书法,就走到他跟前问他为什么如此用功。
癞头小和尚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回答说:“苦心人便是有心人,有心人便是做事人,做事人便是有名人,有名人便是上等人。”
老和尚听了他的话,顿时对他刮目相看。此后,便经常给他讲解书法,教他练习写字,有时候还跟他谈禅悟理,传授佛经。这个小和尚聪明伶俐,长进很快。
有一年春天,明朝正德皇帝出游香山,来到弘教寺,见这里风景虽然秀丽,但禅堂却异常破旧,显得很不协调,就感叹地说了一句:“山川空秀丽,古刹一身尘。”
在一旁的太监晏忠听出端倪,赶紧凑上来说:“敕修一座浮屠,胜救百万牲灵。”皇上听了,慈心大发,当下传旨。重修弘教寺,限三个月内完工。
皇上圣旨一下,万安山上忙碌起来了,瓦匠木匠成群结伙,砖瓦木料堆满山场。三个月过后,弘教寺修饰一新。
大太监晏忠心想,庙无匾联难生色,山无刻石不出名。他就请住持和尚题写匾联。
住持不只题写了门楹对联,还在山洞石壁上都题了字。可当他在半山腰里的大石头上写“弘教禅林”四个大字时,突然发病,不能再继续写了。
在场的人都慌了手脚,好半天他才醒过来,对大家说,他手臂麻木,四肢无力,“弘教禅林”四个字,只有请他的癞头弟子书写。
那个癞头和尚听了师父的话,挽起袖子,不用毛笔用炊帚,不沾墨水沾泔水,毫不费力就写成了“弘教禅林”四个大字,又在旁边写了一行小字“下下人为上上人”。
正要落款题名时,却想起自己还没有正式的法号,一时举着炊帚不好“下笔”。
住持和尚看出了他的心事,急忙赐号“一庵”。癞头小和尚听了住持的话,十分感动,施礼拜谢后,就在下边署写了“一庵”的名字。
住持和尚圆寂以后,把衣钵传给了一庵和尚,他就成了弘教寺的第二代住持僧。如今,弘教寺早就塌毁了,只有一庵和尚题写的“弘教禅林”四个大字依稀能勾起人们对往事的怅惘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