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满月

诞生礼

小孩儿呱呱坠地,一个小生命便诞生了。诞生礼作为人生的第一大礼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生育”不同于其他事情,这个礼仪的范围要比其他礼小得多。根据《礼记》的训诫,产妇生产后,就是丈夫也不得进入产房。

老北京人认为,人生下来的头等大事就是“洗三儿”,也就是给出生三天的婴儿洗澡。不管是生男还是生女,都要进行这一仪式。洗三儿的做法源于佛教的轮回说法,目的是把上世的罪孽全部洗掉,使之一生平安吉利。

“洗三儿”仪式由“三姑六婆”中的“稳婆”来主持。过去,有一种专门以接生、洗三儿为职业的中老年妇女,老北京称之为“产婆”、“接生婆”、“接生姥姥”或“吉祥姥姥”。

生小孩儿的人家在“洗三儿”之日,近亲会带着礼物来祝贺。本家则要根据自家状况准备酒席,但主食必须是面条。此仪式一般在接生婆的主持下于午饭后举行。

仪式开始,生小孩家人要先在门厅正面设上香案,供奉碧霞元君、催生娘娘、送子娘娘等十三位神像。并在香案前的香炉里装上小米,当作香灰插香用,下边压上纸钱、纸元宝。产妇卧室的炕头上供着“炕公、炕母”的神像,由本家年长女主人上香叩首,吉祥姥姥随后三拜。

然后,本家将盛有以槐条、艾叶熬成汤的铜盆以及一切礼仪用品均摆在炕上。这时,接生姥姥把婴儿一抱,“洗三儿”就开始了。

本家按风俗依尊卑长幼带头往盆里添一小勺清水,再放一些钱币,谓之“添盆”。如添的是金银裸子、银元就放在盆里,如添的是纸币、银票就放在旁边的茶盘里。

“洗三儿”时,即便是穷人家也要放几枚铜币。

“添盆”后,给接生姥姥喜钱,恭送姥姥;仪式至此也就算结束了。

洗三的讲究

在北京雍和宫的法轮殿“五百罗汉山”前,放着一个精致美观的“鱼龙变化盆”。据说,清乾隆皇帝生下三天就用这个盆洗过澡,所以后来又叫做“洗三盆”。

过去,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生小孩儿都有“洗三”的风俗,以表示对小孩儿最美好的祝愿。

清代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三日洗儿,谓之洗三。”此用意是洗去婴儿从“前世”带来的污垢,使之今生平安吉利。其实,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洁身防病。

接生婆以接生、洗三儿作为自己的职业。她们都有一定的接生助产经验,但多数都缺乏科学知识,甚至有的是文盲,连当时稳婆必读的基本课本《达生编》都读不下来。

即便是这样,当时医院少,再加上人们思想守旧,也只能请接生婆来接生。洗三儿时还必须要请她来做主持。

“洗三”之前,本家照规矩要先准备好熬好的槐条蒲艾水、木盆、围盆子、新梳子、新拢子、胭脂粉、猪胰皂团、新毛巾、铜茶盘、艾叶球儿、钱粮纸码儿、生熟鸡蛋等等,若生的是女孩,还要预备绣花针,给女婴扎耳朵眼儿。

“洗三”之日,通常近亲会带一些油糕、桂花缸炉、破边缸炉、鸡蛋、红糖等食品或者送些小孩所用的衣服等作为礼品。本家会根据自家的经济状况准备酒席,不管是丰是简,其主食必定是面条,俗称“洗三面”。坐席时,自然是收生姥姥坐在正座上,以上宾之礼待之。

“洗三”仪式通常在午饭后举行,由收生姥姥具体主持。首先,在产房外厅正面设上香案,由收生姥姥对着神像行三拜之礼。然后,本家将盛有以槐条、艾叶熬成汤的铜盆以及一切用品摆在炕上。这时,收生姥姥把婴儿抱起来,“洗三”也就算正式开始了。

“洗三”时,本家依长幼要往盆里添一小勺清水和一些钱币,还可以添些桂元、荔枝、红枣、花生、栗子之类的喜果,是取“早立子”、“连生贵子”、“连中三元”的谐音,希望图个吉利。有钱人为显阔气,会放些首饰,贫穷人家也就放几枚铜钱。此谓之“添盆”。

人们往里边添什么东西,收生姥姥会说什么祝词,让本家和来宾们都高兴。

“添盆”后,收生姥姥便拿起棒槌往盆里一搅,随口说道:“一搅两搅连三搅,哥哥领着弟弟跑”,这才开始给婴儿洗澡。收生姥姥一边洗,一边还会念叨祝词,什么“先洗头,作王侯;后洗腰,一辈更比一辈高;洗洗蛋,作知县;洗洗沟,做知州”。

随后,将艾叶球儿点着,以生姜片作托,放在婴儿脑门上,象征性地炙一炙。再给婴儿梳头打扮一下,说什么:“三梳子,两拢子,长大戴个红顶子;左描眉,右打鬓,找个媳妇(女婿)准四衬;刷刷牙,漱漱口,跟人说话免丢丑。”用鸡蛋往婴儿脸上滚一滚,说什么“鸡蛋滚滚脸,脸似鸡蛋皮儿,柳红似白的,真正是爱人儿。”

洗罢,把孩子捆好,用一棵大葱往身上轻轻扫三下,口中说道:“一打聪明(“聪”与“葱”谐音),二打伶俐。”随后叫人把葱扔在房顶上(有祝愿小孩将来聪明绝顶之意)。

又拿起秤砣轻轻往孩子身上按几下,希望小孩儿将来在家庭、社会上有很重要的地位。还拿起镇头三比划说:“长大啦,头紧、脚紧、手紧。”(祝愿小孩长大后稳重、谨慎。)再把婴儿托在茶盘里,用本家准备好的金银锞子或首饰往婴上身上一掖,口中说道:“左掖金,右掖银,花不了,赏下人。”是祝愿小孩儿长大后福星高照、财源广进。

最后用小镜子往婴儿屁股上照一照,口中说道:“用宝镜,照照腚,白天拉屎黑下净”。最有趣的是,把几朵纸制的石榴花往烘笼儿里一筛,说道:“栀子花、茉莉花、桃、杏、玫瑰、晚香玉、花瘢豆疹稀稀拉拉儿的……”是希望小孩不出或少出天花,健健康康成长。

小孩儿经过如此多的程序,一般都会放声大哭,人们不但不忌讳,反而认为很吉利,称之为“响盆”。

洗三结束后,本家老婆婆把敬神钱粮连同香根一起请下,拿到院中焚化。焚烧完了以后,把灰用红纸一包,压在炕席底下,保佑大人孩子平平安安。这时,收生姥姥向本家道喜,自然会得到些赏钱。

此外,“添盆”的金银锞子、首饰、铜子儿、围盆布;当香灰用的小米儿、鸡蛋、喜果儿;给炕公炕母上供的缸炉、油糕也全都由她拿去。

20世纪40年代,人们的科学意识增强了,妇女生孩子大多去医院,所以“选三”这种旧风俗也逐渐消失了。

办满月

中国自古就有为小孩办满月的习俗。小孩生下一个月时,为了吉庆,也为了驱除婴孩的病痛(婴儿因抵抗能力差,容易生病),要办满月。

这时要设宴招待亲朋好友,有的还请艺人唱堂会戏。

办满月一般家庭只办一天,有在家里办的,也有在饭庄里办的。

在家里办的照例要搭酒棚,摆茶座,礼堂正中的八仙桌上供奉“满月全神”(共有十三位娘娘以及门神、灶王、本命寿星、土地、炕公炕母等家宅六神),点上红烛,并把亲朋好友送的礼品放在案上。这些礼品有贺幛、礼金、各种金质银质的长命锁,银质的瓶、炉鼎、盾(上刻麒麟送子的图案)以及铃铛、寿星等物品。

还有姨家、姑家送的小衣裳、小鞋帽。这些衣服裤子故意做成不同颜色的袖子、裤腿,说是小孩穿了这样的衣服后好养活。

如果是男孩,亲戚家还会送上一顶虎头帽,祝愿小男孩虎头虎脑的,健康地成长。如果是女孩,就送上一顶莲花瓣帽,祝愿她如莲花般水灵、美丽。另外还要给小孩穿上虎头鞋,上边要有眼睛,意思是引导小孩看路识途,避免摔伤。

亲友们送的长命锁,正反两面有“长命百岁”、“长命富贵”等字样及吉祥图案,是希望将孩子的生命像锁门、箱、柜一样给锁住的意思。还有送小升小斗小印的,小升意思是“步步高升”,小斗的意思是“日进斗金”,小印的意思是祝愿小孩长大后能掌大印。

孩子满月后照例由父母带孩子到亲戚家去玩,亲戚们要将系上红线的钱包在红纸里送给孩子,称为挂钱。其意是预祝孩子日后财源广进,大富大贵。

【链接】清宫内的“洗三”风俗

“育儿”是中国人繁衍后代的大事,由此也形成了如“洗三”、“弥月”、“抓周”等不同的风俗。清朝时期满族人入关后,受汉族人的影响,也开始在宫内给孩子举行诸如“洗三”、“抓周”之类的庆祝仪式。

中国人向来特别钟爱“三”,因此有三元、三阳、三光、三才、三多、三余等词。

由于婴儿初生的第三天是个值得注重的日子,因此有“洗三”、“做三朝”、“开眼”等节目。

所谓“洗三”是指在婴儿初生的第三日给其洗身。这在清朝之前就已成为一种风俗。唐代玄宗时章敬吴后生代宗,第三天玄宗亲临观看其孙代宗洗澡。杨太真也曾以锦绣裹安禄山,戏称杨贵妃三日洗儿也。

洗三也有办“洗儿会”的,是时亲朋欢聚,主家熬煎一盆香味四溢的洗澡水,将很多果子、彩钱、葱蒜等东西放在盆内,并用数丈彩布环绕,称为“围盆”。再用金属钗子搅水,这称为搅盆。参加“洗儿会”的亲友都要添盆,即将钱散在水中。

清宫内廷对于后妃或公主生子生女的“洗三”给用物品都有详尽的记载。清德宗光绪帝载湉“洗三”时场面就极为热闹。

醇亲王之前就特意命工匠将大院落改建为大厅,以招待客人。这天,从早到晚前来祝贺的人络绎不绝,他们除了带来各式各样的食品外,还会给载湉带来一些做衣服的绸缎、上好的绢绫等。醇亲王收下礼物后,就会把客人请到一座大厅去入席,酒菜当然非常丰盛。

“洗三”这天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开眼”。一般的婴儿都在第三天“开眼”,婴儿开眼时为避免受惊吓,首先要看到的应该是父母。

当载湉即将“开眼”时,醇亲王急忙奔到载湉的房间,载湉张开的右眼正好与醇亲王相对,这时,载湉的母亲醇王福晋也急忙走上前,载湉的左眼也张开了。载湉开眼完满地看到了自己的父母,“洗三”这件大事才算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