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过周
办“百岁”
“百岁”又称之为“百日”。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记载:“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碎。”宋·吴自牧《梦梁录·育子》中记载:“生于百时,即一百日,亦开筵作庆。”明时,称百日为百岁。明·沈榜《宛署杂记》云:“一百日,曰婴儿百岁。”
清代,有的人家只办满月(即弥月),不过在京城有的人家还是沿用旧制,为小孩办百岁。其实两者庆典活动内容、形式,差不多一样,也就是设宴款待亲朋好友,请艺人唱堂会戏。至清末民初时,一般家庭都是只给小孩办满月,不办百岁。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士大夫多以此等酬应近于琐屑,京谚所谓‘婆婆妈妈事’也”。
北京也有句歇后语说:“养活孩子办满月——没事儿找事儿。”这些记载和俗语都对办满月或百岁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不屑和厌烦。其实从古至今举办这些都是有其特定的内容和目的的。
比如说有些大户人家,兄弟虽多,却均无后嗣,待终于盼来哥弟兄中生一男孩,形成了“千顷地,一根苗”这种情况,从老人到兄弟,自然都主张花钱办事。
还有,弟兄几个都无后嗣,但在家产分配上出现了争议,这时谁家要是生个男孩儿,老人可能独自出钱办事,以便当着众亲友行使家长制的权利,给儿子们分家产,把主要的部分或大部分,分给有小孩的那个儿子,剩下的再给其余的儿子们平分。其用意是告诉亲朋好友让他们承认自己的做法。
旧时,无子嗣者,都有抱养他人小孩的风俗习惯,称为“过继”。这种“过继”的孩子,无论是从哪里抱过来的,都是通过办满月或办百日的形式来让亲友人知道,并予以承认。
还有那些在京城为官多年,有权有势的人,可以借办“百日”公开收受别人送来的礼品,此乃薄酌换厚礼。过去称此谓“撒大网”。
办事的目的虽然不同,但形式却大同小异,现详述如下:
办百日时,一般人家只办一天。有在家里办的,也有的在饭庄子办的。无论在哪里办,事先都必须由家长具名,发出请帖,邀请亲友。
这样,男、女客人均可往贺。如未发请帖者,一般仅女客往贺,男则不往,即便是至亲也是如此。
百日当天,主人家门前须搭红、黄两色的彩牌楼,也有的挂红黄彩球;设火壶茶会;院内搭一酒棚,把茶座摆好。
正厅做为礼堂,红毡铺地。挂着红缎绣花桌围子的八仙桌上,供着碧霞元君等十三位娘娘和本命寿星、门神、灶王、当方土地、炕公、炕母等家宅六神;点上红蜡烛,左右两边的案上摆上亲友所送的各种礼品。
前来祝贺的亲友所送的礼品也不尽相同。有的送礼金,用红封套装好,并在外皮书写“弥敬”;有的送贺幛,大多都送彩缎彩绸,次者送彩布,长一大二,有的送来贺联,一般都是裱好的红色对联;有的送来银炉、银循、银瓶等,上刻有麒麟送子等图案和一些祝词;有的送来银质镀金的“长命百岁”锁;有的送来小孩子穿的衣服和鞋帽,一般都是由姑家或姨家送来的,过去讲究说穿了这样的衣服孩子好养活;还有的送一些油糕、桂花缸炉之类的糕点食品给产妇。
至客人到齐,主家开始大宴宾客。之后,还要请艺人唱堂会戏,这是百日那天的一项重要内容。
堂会结束后,小孩的母亲马上要给“十三位娘娘”和“家宅六神”焚香叩首。此礼完毕,与近亲们一起走出大门,往东走出一百步,将神龛、神像及敬神钱粮,点火焚化,此称之为“送娘娘”。送完“娘娘”百日庆典才算全部结束。
抓周儿
“抓周儿”是指老北京人在孩子周岁生日时,于家中放置书、笔、糖果、银钱、玩具、算盘、官帽、梳子等物品,叫孩子随便去抓,以先抓得的物品来判断他一生的事业及人生目标。
这个习俗是受古代的占卜术的影响,在民间流传已久。
宋吴自牧《梦粱录·育子》载:“其家罗列锦席于中堂,烧香秉烛、顿果儿饮食及父祖诰敕、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剪、开斗戥子、彩缎花朵、官楮钱陌、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却置得周小儿于中应,观其先拈者何物,以为佳谶,谓之‘拈周试啐’。”
清末时期,老北京民间非常盛行这种“抓周儿”的习俗。“抓周儿”虽然没有办满月那么热闹,但亲朋好友们都会前往祝贺,来者一般不送大礼,只给小孩买些糕点食物或玩具就行了。不过,是小孩长辈的都要送点礼金。
“抓周儿”的仪式一般都在吃中午那顿“长寿面之前进行。讲究一些的富户都要在床(炕)前设个大案子,摆上印章、经书、笔、算盘、钱币、账册、首饰、花朵、胭脂、吃食、玩具等,如是女孩”抓周儿还要加摆铲子、勺子、剪子、尺子、绣线、花样子等等。
一般人家,限于经济条件;多予简化,仅用一铜茶盘,内放一本《三字经》或《百家姓》,毛笔、算盘、糖果,女孩加摆铲子、剪子、绣花线就行了。东西摆好后,由大人将小孩抱来,扶他端坐,不给任何诱导暗示,任其挑选。
然后,根据先抓何物、后抓何物,来测卜其志趣、前途和将要从事的职业。如果小孩先抓了印章,就会官运事通;如果先抓了文具,就会学业有成;如果小孩先抓算盘,就是经商的好手;如果小孩先抓了吃食、玩具,不会被解释成“好吃”、“贪玩”,而是说“孩子长大之后,必有口福儿”,会“享福儿”。
其实,抓周儿不过是长辈们对小孩前途的一种精神寄托,借小孩一周岁之际搞的社会交际活动而已,并没有什么科学根据。
【链接】喜庆宴会上的堂会
旧京,每逢喜庆,举办宴会往往要请戏曲界的艺人演出助兴。这就是喜庆宴会上的堂会。办堂会既可以用来烘托喜庆气氛,又可以借戏曲来表达祝福,还用一种别出心裁的形式招待了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真可谓一举数得。
中国戏曲诞生之前,就已经有类似堂会的演出活动了。直到清代中后期,梨园界人士才将此类演出称之为堂会,之后便广泛传叫开来。
喜庆堂会是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清康、乾盛世以来,人们生活日益殷实,社会环境相对自由宽松,统治阶层讲礼仪、排场的风气进盛,喜庆堂会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盛行于世,进而影响到社会底层。
喜庆堂会也是一种传统民族文化的体现,其中蕴含了丰厚的民俗文化。人们的传统信仰、向往、追求等心态,在堂会演出中得到了充分的展露。
堂会虽然是一种戏曲演出形式,但却与在戏院、曲艺舞台上演出的剧目有所不同,礼仪性、祝愿性、应酬性等特点。
旧京堂会演出活动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喜爱,堂会在京都逐渐发展成了艺术形式多样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演出形式。
根据内容堂会可分为戏剧及曲艺两大类。
戏剧类包括昆曲、高腔,乱弹包括皮黄(京剧)、秦腔(河北梆子)及清末京东的蹦蹦戏(西路评戏)等,北京人习惯称之为昆曲。
京剧为“大戏”,其他戏种被称为“小戏”。
曲艺类则几乎囊括了如岔曲、单弦牌子曲、子弟书(东城调、西城调)、码头调、北板大鼓(梅花大鼓)、相声、双簧、联珠快书、古彩戏法、琴腔、太平歌词、十不闲——莲花落、木板大鼓及由此发展而来的京韵大鼓、乐亭大鼓、西河大鼓、单琴大鼓(北京琴书)、拆唱八角鼓带小戏、托偶戏、皮影戏等等地方曲艺种类。
另外还有“什样杂耍”,即曲艺节目中加上抖空竹、耍坛子、踢毽子等杂技。
另外,按照喜庆堂会演出时间来划分,有“全包”堂会和“分包”堂会。“全包”堂会从亲友中午坐完宴席起开始演戏,直至深夜一两点钟,甚至会演到天亮;而“分包”堂会,有的演半天,有的只演一晚上。
根据堂会的性质,喜庆堂会可以分为如下三大类。
人生礼仪庆典堂会
中国历来尊崇礼仪。从初生婴儿的“洗三”、“满月”、“百日”到男婚女嫁的喜庆大事,再到长辈的整寿之日,举办堂会成了这些庆典的主要内容。
清末民初,那些坐吃俸禄、游手好闲、经济并不宽裕的下等旗人,逢有婚嫁等幸事,即使是砸锅卖铁,也要办一次堂会,为门第增辉。
谢天酬神祭典堂会
旧时,每逢神佛圣诞、庙宇落成或重修竣工、神像塑成的时候或遇战乱、旱涝、病疫等灾祸,人们修建殿堂庙宇以祈祷求愿时,除诵经、礼忏之外,还要请戏班演戏,称为“酬神堂会”。
民间丰年也会举办酬神堂会,这种堂会除酬神外,也有娱乐的意味。
年节人际交往堂会
清末民初,清廷的一些官僚在新年之际举行“团拜”时,也要请戏班演出,为的是搞好同僚的关系,以利日后共事。
由于每个家族、家庭成员在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社会关系上都存在着差异,再加上个人艺术审美观和戏曲爱好的不同,喜庆堂会的形式和内容也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