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喜庆

保亲

常言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旧时,大抵男女成年,就开始张罗婚事。因为人们普遍有“早生贵子早得济”的思想,有的人家劳动力少,老人也希望儿子早日娶媳妇,让儿媳操持家务,以便减轻负担。所以很多家庭在孩子刚满十四、五岁就开始被亲友或媒人保亲了。

保亲,即介绍婚姻。那时,父母给子女选择配偶,一般都是由亲友来保亲,亦称为“执柯”,俗称“说媒”。

社会上有一种专门以说媒拉纤谋生的中老年妇女,人们习惯地称她们为“媒婆”。这些人只要看到某家青年男女到了结婚年龄,即主动上门,给男女双方牵红线,撮合他们的婚姻。

同一桩婚事,有时有两个媒人,即男方一个媒人,女方一个媒人,各自介绍各自的对象;有时只有一个媒人,两头说合的。通常她们要靠腿勤、嘴巧才能保成一门亲事。

保亲,首先要征得男女双方父母同意,取得双方的过“门户帖”。

“过门帖”即一张用红纸写的、上面有姓名、年龄、籍贯、三代(即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名号、官职等的帖子。媒人拿到这个帖子名负责传给对方,这便是《仪礼》中所说的“问名”。

接着,男方主妇选择良辰吉日去女家探视,主要是看女方家里的门户与条件是否与自家相配,如其主要家庭成员的官职地位,财产状况、姑娘的德才和容貌等。这是上层府第很重视的一个程序。

一般家庭则主要是看女方家庭名声如何,家产是否殷实,有无生计,从事何等职业,姑娘品貌是否端正,身体是否健康,是否能操持家务等等。有些贫寒人家讨媳妇,则只要求女方“上炕一把剪子(会做针线活);下炕一把铲子(会做饭菜)”就成。

女方父、母长辈也要选择良辰吉日,在媒人的陪同下去相姑爷。相的方式有明相和暗相之分,多在家中会见,甚或举行酒宴。

相见时,媒人给双方正式介绍,女方家人可以正面问询情况,也可以半真半假地出题考试,让姑爷答对。

暗相,小户人家往往约在某某庙会上,大户人家则多约定于戏院,总之,是以游览娱乐等形式与姑爷会面。暗相,一般不让对方知道,只是从暗中观察对方的相貌和身体状况。

合婚择日

双方经过一般时间的了解和磨合,在家人及本人都无异议的情况下,即可过“八字帖”。“八字帖”是上面写有男女双方出生年、月、日、时的红纸折子。有了这个帖子,就可以请“星命家”测看男、女双方的“八字”,这个程序称为“合婚”。这是旧时结婚必不可少的。

旧时,人们算命都是依据“八字”进行的。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循环相配,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时的顺序。

而每个人的出生都由年、月、日、时四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占干、支各一个字,四个部分共计八个字,谓之“八字”。

古人为便于记忆,又用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支,形成人的十二属相(又称生肖),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戍狗、亥猪。

星命家谓男女结婚要属相相合才行,否则婚后不顺利,或夫妻相克、家业不旺等。

当时有所谓“十二属相相合”的说法。即:“青兔黄狗古来有;红马黄羊寿命长;黑鼠黄牛两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龙鸡更久长……”

另外,还有所谓“十二属相相犯”的说法,即:“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错,龙兔泪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

还有所谓的“虎丫头必缺一角”,意思是说,属虎的女人“克丈夫,妨公婆;终无子,主贫穷。”属羊的亦克丈夫,终成寡妇,所以,一些人家娶媳妇忌讳属羊和属虎的。

通过“合婚”,命相家根据上述法则,拆散了无数婚姻。有个别硬要成婚者,则暗中多给命馆先生一些钱,令其在某方生辰年、月、日、时上略作改动,使之“命相相合”,谓之“破解”。

通常星命家根据“乾造”(男方)、“坤造”(女方)的生辰八字和属相,写出鉴定(如“子与丑合”等),再根据“黄道吉日”和喜神方位择定迎娶日期以及忌什么属相等项,写一个红纸折子上,谓之“龙凤帖”。以此为结婚证书。

通过命馆合婚,取得上述“龙凤帖”,就相当于领取了结婚证书,但“龙凤帖”只不过是民间的婚书,所以,民国以后,为履行结婚的法律手续,男女双方还要到民政局去办结婚证书。

放定

婚礼中的主要程序和礼节是放定,放定即订婚,定礼是“六礼”中的“纳采”,是确定婚姻关系的手续。放定,旧日有放小定和放大定。

男女双方经过命馆星命家的推勘,如被合成“上等婚”或“中等婚”,人们便认为,此是“天造地设的婚姻”,可以联姻。随即找个“良辰日”放小定。

放小定即男方给女方一个或一对金属戒指,让女方戴在手上,表示“已有婆家”之意,同时,也是希望她心灵手巧,做一手好针线活。但还不规定迎娶的吉期。

讲究的一些家庭在放小定时,男方要送女方首饰四样,金、银、银质包金不等:

一、戒指一个或一对;

二、镯子一对;

三、耳环一对;

四、颈圈一个。

以上这些都表示男方以“家法”约束姑娘,希望姑娘嫁过来之后稳重、守规矩。

如是满人还要送“如意”一柄,以示祝愿。

此外,还要送些“大、小八件”之类的糕点。糕点的包装也要有讲究,要用匣子包装,不像平时过节用蒲包,因为大家认为蒲包是不吉利、不讲究的做法。

少女订婚后,发型要有所改变,过去少女留辫子,一般不扎辫根,但一过小定,就要扎上红辫根。有的少女过去留所谓“三道帘”鬓角下垂,受小定后,则马上剪成齐眉穗了。

满人宅门府第“男家主妇至女家问名,相女年貌,意既洽,赠如意或钗、钏诸物以为定礼,名曰小定”。定礼一般多是托媒人送去。但有的男女双方家长系老亲旧友,则由男家径自求亲,插戴一言为定。

婚姻确定下来之后就要放大定。有的单放大定,有的将放大定与“通信过礼”一起举行,成了行聘(下茶、过礼)“纳采”、“纳征”、“纳币”下财礼的综合形式。

过去民间女方向男方索要财礼多是在这个时候进行,它反应了当时的买卖婚姻。父母将女儿嫁出去,如同出售一件商品,公开要价,有时双方还会讨价还价。其实聘礼、聘金应以对方家庭状况为基础。古代就曾普遍流行过货币、羊酒、实物等不同形式的聘礼。起初比较朴实,后来,形式越来越复杂,聘女有如卖女。

不过,北京还比较文明,虽然也有放定礼之说,一般女方均不强求,贫者,双方仅是象征性地遵礼如仪而已。如单独放大定,礼品要比放小定时更多一些,照例由男家送给女家一些首饰衣服之类。

从放小定至放大定的时间较长,二、三年不等,在此期间双方各自操持、筹备,男做家具,女做嫁妆。

放大定、通信过礼,本来是一回事,即男女双方商量迎娶之期,女方收受大定礼。此礼通常要在迎娶前一百天举行。但有的人家“老妈妈论儿”很多,所以由男家在上半月、下半月各择“黄道吉日”,为的是躲开女的经期。

旧时人们有一种说法:女子行经时订婚是“红马上床,家败人亡”。又如:女方进门以后,立刻怀孕,没来过月经,即称以后那个孩子为“迈门子儿”(男)、“迈门花儿”(女)。说什么:“迈门子儿,妨到底儿,迈门花儿,妨三家儿。”因此很注重通信日期。

过礼仪式都在上午举行,俗云“早礼晚嫁妆”。

过礼数量各不相同,有十二抬、十六抬、二十四抬、三十二抬或更多,都是双数。所谓“抬”,主要是指食盒,食盒和抬伕均向轿子铺赁雇。每一抬四层食盒,每层里面放两样东西,食盒宽约一尺半,长三尺,每层厚六寸。过礼的礼品主要有:

一、龙凤婚书,表示“龙凤呈祥”,有报喜之意。

二、过礼大帖,系旧日“致意贴”、“允帖”“白字帖”之综合文件,等于迎娶通知书。

三、“鹅笼”:用胭脂将一只或一对活鹅染红,装在一个六角形的筒子里,上面盖以圆锥形的笼盖。据说,这是代替古礼用的雁。如果听见谁家有鹅叫,就证明要嫁女儿了。民间传说,通信过礼时如果鹅爱叫,说明新姑爷性格外向,豪爽;如是鹅不爱叫,则说明新姑父内向。

四、“酒海”:此抬与鹅笼并列,放笼形与鹅笼近似,内装一坛酒。

五、绸缎尺头(衣料):皮、棉、夹、单、纱等四季衣服、鞋袜、金银首饰。

六、龙凤喜饼:一般是在糕铺订做一种上面印有红色龙凤花纹的大块酥皮点心。

七、“喜果”:干、鲜各四盘,例如:桂圆、荔枝、生花生、生栗子、红枣等均用胭脂染红,表示早儿(“枣”与“早”谐音)立子(“栗”与“立”谐音),早生贵子(“桂”与“贵”谐音)。

其中,花生代表先生子,后生女,或子女双生。

鲜果方面有:柿子,表示事事(“柿”与“事”谐音)如意,苹果,表示平平(“苹”与“平”谐音)安安。藕,表示夫妻情意连绵,取藕断丝连之意。也有用对山药的,其意义与藕相同。

八、鸡蛋、鸭蛋若干,均用胭脂染红。

九、茶叶;品种视季节而定,如是夏天即送龙井、或碧螺春之类。

此外,羊腿或猪腿(肘子)也是必须要送的,这东西是经过女家送给媒人的。有答谢媒人之意。

抬盒、酒笼等都是红漆描金边的,每抬由两名身穿绣着红光金双喜字丝袍的抬伕抬着,送往女方家中(一般不用响器吹打)。女家收到礼品后,也要向男方表示感谢。一般送以靴、帽、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及糕饼等。

陪奁

女家收到男家的定礼之后,把龙凤喜饼、茶食点心分成多份,装入食盒,分给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品尝,告知陪送妆奁的日期,表示邀请。

对于一般朋友,仅送去一张请帖就可以了。凡收到礼品或请帖的,都要送些礼品,给姑娘买些嫁妆,如衣料、首饰或鞋袜等物,谓之“填箱”。也有的送些礼金,装在红封套里。上书“奁敬×元”。

按旧京礼俗,送嫁妆要在女子出嫁的前一天下午举行。是日,女家即请男宾4~8人,雇来抬伕,将娘家陪送的嫁妆送往男家,谓之“陪奁”。

嫁妆的多少要看女家的家庭情况,中等之家大多为24抬、32抬、48抬;贫者则为16抬、12抬、甚至8抬、6抬。

有的要看男家的抬数,如果男家过礼为8抬,女家则陪奁16抬,原则上以增一倍之数还礼。

抬的样式是长方桌似的,有如过去的茶桌、油桌,四面用红围子挡上,上面四边有荷花栏杆,红漆雕花,也是两人一抬。

这与过礼时用的食盒不同,嫁妆有如小轿,两边各有两根抬竿,双手或双肩抬着。通常是些樟木箱子(内放四季衣服、鞋帽)、“子孙箱”(内放平日喜爱的物件和储蓄钱)、连三条案、八仙桌、梳妆台之类的家具摆设。

陪奁必须要有座钟一架,盆景一对,帽镜一座,掸瓶一个(内插毛掸),烛台一对(上插红烛),“长命灯”一盏,茶叶罐一对,帽筒一对,花瓶一对等生活用品。

此外,还需要有脸盆、脚盆、尿盆(俗称“夜净儿”)、“子孙盆”(洗骑马布的),那时称女人出嫁有三宗宝,即“夜净儿”、“子孙盆”、“长命灯”。

如系富户可多至百八十抬,鼓乐齐奏,走街串巷,引来众人观看。

所送妆奁,除循例不陪送剪刀外,余者必求周全。

首先是花梨、紫檀、硬木罗甸镶嵌的家具,例如:顶箱立柜、架几案、方桌、圆桌、琴桌、炕桌、炕几、太师椅、方凳、圆凳、绣墩,以及西式沙发、靠椅之类。

其次是古玩、字画、挂屏、座钟、挂表、金银首饰,各种化妆、生活用品,数不胜数。

还有一些大户,甚至将陪送姑娘的买卖商号(只抬一块商号匾额或带蓝布套上贴红签的帐册),房产(只抬一块瓦),土地(只抬一块土坯,上压红帖,写着亩数、顷数)也排进嫁妆行列。

嫁妆被送到男方,男方照例出来四人至八人迎妆。有讲究的大户人家还要有鼓乐吹奏。

妆奁送到大户人家后,当即由媒妁二人同新婿一起前往女家“谢妆”。这个礼节并不像其它礼节那么复杂,只需新婿进至上房中间,循例向上三叩首,即礼成,也不必说些答谢之类的客套话,即可走出来,登车而返。

女家虽由妻父、母或尊长衣冠在旁立候,也不用接送,更不用以烟、茶酒席招待。

中、下等人家姑娘的嫁妆自然比大户人家的少的多,无非是一大一小的木箱(内装四季衣服)、脸盆、油灯等物而已,所以不用抬,而是到喜轿铺雇几个“窝脖儿”的工人给送去。

迎娶

迎娶也叫“迎亲”或“亲迎”,也就是新郎到女方家迎娶新妇。老北京人娶、聘正式办喜事都在迎娶这一天。

迎亲是办喜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当然也是最后一个环节,迎亲完毕,才算完婚。

过去有一首童谣说:“大姑娘大,二姑娘二,小姑娘出门子给我个信儿。搭大棚,贴喜字儿。牛角灯,二十对儿,娶亲太太两把头,送亲太太大拉翅儿。八团褂子大开褉儿,四轮马车双马对儿……”这反映了当时办喜事的热闹场面。

旧京办喜事一般都在家里,这就要给前来贺喜的亲朋好友准备酒席,在院子里放上几张大桌子,并搭建喜棚。但有的由于居住条件不能适应办事时的需要,便要到饭庄子上去办喜事。

在京城有“有房子借人停丧,不借人成双”的说法,故办事不能向亲友借房。

当时,北京城里能应喜庆宴会的饭庄子不下数十处,比较出名的有:

地安门外大街的庆和堂,北城什刹海的会贤堂,东城金鱼胡同的福寿堂,钱粮胡同的聚寿堂,西城阜成门内大街的万寿堂,锦什坊街的富庆堂,南城前门外观音寺的惠丰堂,五老胡同的颐寿堂、取灯胡同的同兴堂等等。

这些大饭庄子院内几乎都搭有罩棚,有的还搭着华丽的戏台。

搭喜棚

在家办喜事,为了给前来贺喜的亲朋设座,招待酒饭,照例要搭喜棚,也叫“酒棚”。

喜棚分为夏天的凉棚和冬天的暖棚两种,夏天的凉棚,在其高大的席棚上安有大型卷窗,根据需要,随时可以用绳拉卷,以便通风。四周席壁上安装着玻璃窗,阳光可以从此照射进来。棚顶四周饰以各种彩色的挂檐。

冬天的暖棚,是在每座棚里用砖临时砌一两个火池子,升上煤炭;或者以两具大汽油桶制成的炉子,升上煤炭,火烧的很旺,棚内很暖和。每个出口都搭有“避风阁”。

普通喜棚一般指没有起脊的平棚。用布或芦席搭建而成,顶上安着栏杆,栏杆为红色,中间嵌有彩色花瓶,状如古典楼阁上的装饰,有木制和玻璃制的两种,有两面、三面、四面不等。

栏杆之下,围以挂檐,相当于房檐,上绘有花卉图案。

棚的四壁,安以玻璃窗户,视房屋院落形式,搭一面、两面、三面或四面均可,以使棚内光线充足。

夏天,棚的北面朝阴处,多不再挡窗,以图透风凉爽。

玻璃窗均为红框,四角绘有彩色的蝙蝠,取“蝠”的谐音为“福”之意,娶亲的正中绘红双喜字;嫁女的正中绘红色单喜字。

讲究的喜棚一般都搭成二层或三层楼阁形式,四周均做出廊子。其棚顶装有“天井”,形似覆盆,中间镶嵌玻璃花饰,垂以璎络,既美观又能透光。

棚内顶上四角,安上三角木框涂制的“云角”(角形的云朵),玻璃窗下,安上玻璃隔扇,上绘各种花卉、乌兽等图案。

棚的出入口处,都安装有拉手的玻璃门。

有的大棚内中间留出一条路,在其两旁或四处搭起约一米多高的木台,四周围用彩色栏杆围住,出入口处要安装木阶梯和扶手栏杆。

台上设茶座、饭座,甬路直通喜房。

同时,棚内四周,有各式精美挂屏,上面画着山水、花卉、鸟兽、人物等图画。

棚内外,凡能看到的梁柱、杉篙,都要用红布给包起来。棚中的地面上,铺有红毡或红地毯。棚内悬挂着照明度极强的“汽灯”。

棚口和大门都悬挂着彩球,颜色为红、绿、黄三色,取“连中三元”之意。

有的还搭建以红、绿、黄三色为主要颜色的花牌楼。通常是以竹竿和彩布,扎成状如佛龛的过道门,上边往前探着五个至七个“山尖”,每个“山尖”上垂挂着一串彩球,两旁红布立框上,饰以交错着的彩布条,成为菱形小格。在其交叉点上再配以各色的纸花,也可谓“富丽堂皇”。

搭建了喜棚,那贴“喜”字这一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男方娶媳妇贴双喜字;女方女家姑娘贴单喜字。有的还要在大门、二门门框上贴喜联。以表达对新人最美好的祝福。

娶亲那天早上喜轿铺就会拿出所有执事,如旗、锣、伞、扇等以及轿子都在门外摆开,这叫亮执事、亮轿。有前一天就亮,也有前三天就亮的,并不完全一样。

大门和二门之间的地方设有火壶茶会,这是专为供给招待亲友用水及茶具而设的摊子,有一档至数档不等。烧水的人有的是本家请去的,有的是自己主动去的。

办喜事那天用一大铜壶来烧水,再摆上八张以上的油桌,挂上绣有堂号的围子,上面摆放一些茶壶、茶碗,把一对玻璃门灯置于桌前,使人一看就知道是供应茶水的地方。

喜房

喜房也叫“洞房”,是新婚夫妇拜天地、坐帐的屋子。通常办事的人家将正厅的东套间当做喜房,并把所有的玻璃窗都用红绣片或红布帘遮挡起来,房中设“天地桌”,就是供奉神灵的香案,供新郎和新娘拜天地时使用。

桌前围上大红缎子刺绣着鸾凤合鸣的桌帘,香案后端正中的神祇夹子里装着一沓木刻水印的神像,有玉皇大帝、如来佛、关帝圣君等。桌上设有装着小米的木升一个,当做香炉;蜡扦一对,上插喜蜡,下边压着黄钱、千张、元宝全份敬神“钱粮”。

桌上放着桃木弓、柳木箭、马鞍、新秤杆(用红纸包裹)、宝瓶、苹果、胭脂等新娘入洞房时礼仪上的用品。

对面炕上铺垫全是新的,墙壁糊成四白落地,贴上红双喜字。满铺红毡。炕的上面挂着红罗帐,帐前挂红喜字灯。

为了避凶趋吉,新房内除娶亲太太、送亲太太以外,其他任何妇女都不得进入,因为根据命馆星命家的勘定,要忌某些属相。

娶亲人员

迎新之日,依传统习俗,男方必须要请一位年长的妇人,做为娶亲太太。男方所请的娶亲太太必须是一位上有丈夫,下有孙男弟女的年长妇人,也称之“全福人”。

娶亲太太要懂得迎娶中的各种礼节,且属相不能和新郎、新娘的相克,她是男方迎娶仪式的总主持人。

除娶亲太太外,男方还要请四位至八位男宾,称之为“娶亲老爷”,在路上陪着新郎,对男宾没有官品和职位的要求。

有的家庭还要找一小男孩给新人提拉盖头,大人将一个包有盖头的红包袱交给小男孩,叮嘱他途中不要将盖头倒手,说是倒手则意味着新妇将来要改嫁。

有的家主则找一小男孩给提“金银水壶”,要从男家带一壶水,倒在女家的水缸里;再从女家打一壶水倒在男方水缸里。

旧时有“借水得财”之说,这样一来一往,自然是希望男女两家都能发大财。

发轿

迎娶仪式一般要在男、女宾客坐完席之后开始。这时茶房要向娶亲大大请示什么时间发轿,都忌些什么属相,是正响房,还是倒响房。

所谓响房就是找一个小男孩在喜房里敲三下大锣,据说这样可以驱逐一切邪祟。至此不准任何人再到喜房里去了,以免犯属相。

正响房是在发轿之前举行,倒响房是等宝轿回到门前时进行。因为响房之后就不可再进喜房,所以大多都采取倒响房。

迎娶仪式开始,由娶亲太太先到喜房给天地爷上香。这时,茶房便高声喊道:“娶亲太太上香啦!”院内的鼓手就跟着击鼓敲锣,新郎向天地桌上供着的神祇三叩首。

接着,由茶房托一铜茶盘,内放万年历、铜镜、红棉纸灯花、芭兰香,请娶亲太太到门外“照轿”、“熏轿”,其用意是驱逐妖邪。

有的还要往轿子里撒一些染红了的桂圆、荔枝、枣儿、栗子、花生之类的喜果。

然后娶亲太太盘腿坐在轿里,不放下轿帘,称之为“压轿”。

新郎官和其他娶亲宾客以及提盖头或提“金银水壶”的小孩一同乘上轿车或四轮马车跟在喜轿的后边,但距离不能太远。

有些讲究的富户,则用三乘轿,照例是一红两绿。前清“迎婚大娶”时有用五乘轿的,即一乘红轿,两乘绿轿之外,还有两乘官轿。

仪仗、响器、轿子

传统婚礼的迎娶仪式行列一般由仪仗、响器和喜轿三者组成,那时人们对此十分重视。比如在清代,就十分讲究金灯执事等仪仗,仪仗就是平时所说的“执事”。

有民谣说“宫灯、戳灯十二对”,其实际比这要多。因为当时满族人为了遵从古代婚礼之制,大多在夜间迎娶,这样灯笼火把是不可少的。

迎娶行列照例是以牛角透明质,上绘红喜字图案的高架灯16对、24对、32对不等。这样既可以照明又为婚礼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宅门府第或绅商富户家办喜事,不论是满族还是汉族,都要用两班响器。即:开道锣(两人扛旗,上面写有“开道”字样,并标着喜轿铺的字号。在旗杆上挂锣)——弯脖号——大号——令箭、金瓜、钺斧、朝天镫、飞龙旗、飞凤旗、飞虎旗、飞豹旗、肃静、回避牌(以上代表半份銮驾)——笙、笛、唢呐、九音锣、大鼓(八面)——金框戳灯12~32对不等、牛角灯12~32对不等——笙、笛、唢呐、九音锣、大鼓(八面)——大镜、二镜、筛镜、掌扇(上面悬挂一面小镜,写着“子孙万代”、“教子成龙”等祝语),大红伞盖(以二人用黄绸子拉幌)。

这种执事仪仗到了晚清时和清通典礼典中所载卤簿项目不同,满汉执事相互间杂使用。家里有做官的也可使用官衔牌,没有的也可以向亲朋家借用。

民国以后,除了寡妇再嫁时的迎娶仪式外,不分满汉,新婚的迎娶仪式都要在白天举行(寡妇再嫁时除外),一般在上午九、十点钟(巳时)发轿,故此多不再用所谓金灯之类。

至于执事,只要有钱,可以随意使用,已无所谓“僭越”。

喜事的仪仗比清时简单了许多,娶亲行列一般是:开道锣一对、弯脖号一对、大号一对、红伞一对、绿扇一对、大镜一对、二镜一对、筛镜一对、令箭一对、金瓜一对、钺斧一对、朝天镫一对、捧笙的一对、吹笛的一对、吹唢呐的一至二对、九音锣一对、大鼓八面。

执事仪仗的后边是由八名轿伕抬着的喜轿。按老北京的风俗,轿子抬过来的是正娶,寡妇再嫁或者娶姨太太时用车。

所以,新婚必须用轿子迎娶,即便是穷人家也要用轿子来迎娶新娘。

清代,有官品的用红呢轿,民间则用花轿。

20世纪30年代后,一般都是一乘红轿。轿子上罩有红缎绣片,上绣鸾凤合鸣、牡丹等图案,后来又兴出平金加绣钻石的轿围,有“头水儿”、“二水儿”之分,有钱人家为摆阔气,专用头水儿的轿围子,其价钱相当高,差不多和买价一样。

打执事的、吹鼓手、轿伕一般都是阵容整齐,训练有素。

打执事的和吹鼓手的衣着统一,一律身穿绿色绣红双喜字的短大褂。

轿伕身穿镶红边的短蓝大褂。夏天,头戴“纬令”,冬天戴“秋帽”。民国十八年(1929年)时,因北伐成功,喜轿铺为迎合当时形势,把抬伕们的帽子改了样式,后来又恢复如初。

新人上轿

迎娶行列到达女方街口时,首先由鼓手猛烈鸣锣,女方家听到后,知道是迎亲的来了,照当时风俗将街门紧闭,说这样可以“避避煞气”。

此时由娶亲官客陪同新郎叫门,他们在门外喊道:“开门,开门,别误吉时!”送亲的官客向外喊话,要求鼓手们奏些喜庆的乐曲。如《炒麻豆腐——大咕嘟》、《大头和尚斗绿翠》等。

侍新娘穿戴梳整完毕,才喊道:“合叶开门!”大门打开时,顺手将一把小铜钱或当时市面流通的硬币和红纸包好的茶叶包扬出门外,谓之撒“满天星”。小孩儿会蜂拥而上去抢喜包。

进来以后,娶亲人员由送亲人引至女家客厅,道“大喜”,新郎向老丈人、老丈母娘一叩首,此举叫“谢亲”。

照旧例这时还要有一娶亲官客将女家事前准备好的吃子孙饺子、长寿面用的碗、筷“拿”过来。男方娶亲太太和女方送亲太太见面之后、略加寒喧,即摆上酒席,每两位娶亲人员便坐一桌,由女方四人坐陪。

这只是照旧俗所走的过程,其实桌上的东西不能吃喝,因为所有碗筷,均用红绳捆着,不能启封。入席后,只等茶房一喊:“话到礼到啦,娶亲太太告辞啦!”就要起席。每桌娶亲人员照例要掏出红纸包好的赏钱给茶房。

席毕,新娘头戴凤冠霞帔,蒙上红盖头,身穿红色上轿袄,由送亲太太搀扶上轿。这时娘家可能要哭,新娘也哭哭啼啼上轿,人们不但不忌讳反认为是很吉利的事。据说,新娘哭得越响,婆家就越能人财两旺。

喜轿走后,男家即送来酒席三桌,两桌是送给老丈人、老丈母娘等女方亲戚的;另一桌送给媒人,以此表示感谢。

娶亲归途

娶亲返回时,照例是不能走原路的,其用意是“不走回头路”。这时,新娘乘坐的轿子,谓之“宝轿”,必须平稳。

起轿后,由新娘的哥哥给扶轿杆,主要是为了压步子。这正是轿伕们显露技艺的时候。如果在街巷内遇上另一挡子迎娶行列,双方一定会比个高低,相互“斗法”。

这时,双方轿伕们会要放慢脚步,两眼前看,把腰挺得很直。

有时前头轿伕喊“左门照”(告知后边的轿伕,左边有障碍物),有时喊“右门照”(告知后边的轿扶,右边有障碍物)。还有时喊“左蹬空”、“右蹬空”(左边有坑,右边有坑),到两伙轿子相遇时,步子更小,甚至是一点一点地往前挪,力求轿子更加平衡。

这样既给轿辅争了光,做了宣传,同时,还能向本家多讨几个赏钱。

归途,由于新娘乘坐宝轿,所以娶亲太太、送亲太太都要乘坐轿车或四轮马车。如果是三乘轿或五乘轿,那娶亲太太和迎亲太太则都要乘轿。要是雇用五乘轿,新郎和提盖头的或提“金银水壶”的小孩也要乘轿。这是由男方家的经济状况决定的。

途中凡经过庙、祠、坟、井、河等处,必须由男方娶亲人手员用一张红毡子将主轿遮住,意为“避邪”。要是在途中遇见出殡的,娶送亲人员均须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啦!”(“财”与“材”音)。总之,都是为了趋吉避凶。

新人下轿

娶亲行列临近家门,亦须鸣锣。喜轿临门后,有的也要关一会儿大门“避避煞气”。

然后,宝轿从男方院内事前设好的炭盆上徐徐抬过,其意为烧去一切不吉利的东西,日后夫妻生活火红兴旺。

宝轿一直抬到中堂屋门口,堵门停下,如轿子与上门楣有空隙时,用红毡子堵严。

新娘下轿时,手抱宝瓶(有的抱一苹果),由新郎官虚发三箭,谓之“桃花女破周公”。然后,新娘跨过木质金漆的马鞍,因“鞍”与“安”同音,故此说是象征着平平安安。这才从红毡子上步入洞房。

在洞房里,由娶亲太太给新娘擦胭指抹粉,稍微化一下妆,谓之“开脸”,其意为新娘从此由少女变成少妇了。

随后,即在娶亲太太主持下,新郎新娘,给天地爷上香,同行三叩首礼,谓之拜天地。拜罢,送神,由茶房将香根请下来,连同神纸、钱粮,一起放在院内的钱粮盆里焚化。鼓手奏清音,所有礼节至此完成。

贺喜

旧时京城人家办喜事,如果本家的主人是在任的官宦、社会名流、绅商富户,前来“出份子”的必然很多,即使本家不下请帖,那些攀龙附凤之人,也会不请自来,带着厚礼来“巴结”本家主人。

而那些家中主要成员社会关系简单,又没什么社会地位的,办红白喜事时,“出份子”的人会很少。

通过办事,可以检阅这个家庭的社会关系以及家庭成员为人处事的情况。按一般人的心理,办大事谁都希望有人来出份子,以壮大声势和场面。

反之,如果,高搭大棚,准备了很多席位,但前来“出份子”的人却寥寥无几,这会让本家主人觉得很没面子。所以,办喜事时无论是男家娶还是女家嫁,都把邀请亲友视为头等大事。

邀请亲友

老北京人办喜事所请人员,基本上可以分为“满请人”、“请近亲友”、“请至亲”三种:

满请人包括的范围很广,如至亲、至友、同寅、本行业同人以及一般亲朋等。

邀请亲友时,首先是家族内主要成员提供所请人员名单;再就是将距离此次办事最近的红、白礼帐拿出来翻阅,以此作参考,从中也可以看出能有多少人情,以及近来与自家的交往状况。经过一番参考后,来下发请贴。

对于至亲,一般都不下请帖,只须口头邀请即可。如果两家男主人有交往,其两家女眷之间也有交往,那女主人就要亲自去请,办完事后还要回拜。

其他如至友、同寅、同事,及一般朋情则要下请帖邀请,这样会显得礼周而又着重。

下发请贴邀请时,大部分是通过亲友转递、仆人送贴或邮递,根据实际情况,有的还要家长或其主要成员亲自送上门去,这样既显得心诚,又能显示出对邀请人的尊敬。

请近亲友主要是请至亲和至友,以及在一起共事的上司、平级、下级,还有平日关系很好、来往密切的人。至于一般的共事者和平日往来较少的朋友,一般就不在邀请之列了。

如果办事规模小,只请至亲而不请其它亲朋则就没必要下请帖了。这就相当于一次家族内部聚会。

凡是未被邀请的,自不会挑礼也不会去打扰。如果有人认为与本家家中某个成员有某种特殊关系,主动前来祝贺随礼,本家也要表示欢迎,以礼相待。随礼者亦不会挑礼。

在民间办喜事,其规模一般都不太大,门前也较稀松,所以,亲友来出份子时,入门并不需要出示请帖。而且,远近街坊,大人小孩虽不出份子,也都来看热闹,一挤就是半院子。本家从来不烦,更不往外撵。因为人多热闹,增添了不少喜庆气氛。对那些蹭吃蹭喝的主儿本家也不会往外撵的。

但在王府、宅门办喜事就会大不相同,他们事先向亲友发的贴子都是有编号的,而且还要登记在礼帐上。

办事那天,前来贺喜的亲朋由门房引至“礼宾处”,礼宾人员接待来宾,这时来宾要出示请贴,礼宾人员则要查案对号,对上号后,还要送上一朵绢裱红牡丹花,下配一条写有“来宾”二字的绸条。然后由回事的知宾引进棚去。

由此看来,民间办喜事是要求热热闹闹的,而且喜庆气氛越浓越好。而王府、宅门办喜事既要有喜庆气氛,还要显示出场面的庄重。所以其待客方式也不一样。

亲友祝贺

古代,儒家的观点认为男婚女嫁只是人生的正常程序,亲朋们没有必要特别的进行祝贺。《礼记·郊特牲》载“婚礼不贺,人之序也。”

但这种观点有悖于世俗观念,人们以为结婚乃是人生大事,婚礼一定要隆重,祝贺亦系人情之常事,于是甩开儒家的一套礼教,民间自立仪典,竟至相沿成风,其势不可遏止。统治者也只好废古礼,而承认既已形成的民俗。

至清代,办喜事时亲友间相互祝贺之风更加兴盛。老北京人都很重视人情往来,这自然要突出一个“礼”字。总不能空手而去吧。一般在收到亲友家送来的喜帖之后,就一定要先送贺礼(礼品),等到结婚之日再亲往祝贺,这也叫“行人情”。因为出份子、行人情是互相的,所以又叫“人情份往”。

旧时,亲友家办喜事前去贺喜的人,必须遵守一整套的传统礼仪。在男娶、女嫁的那天,至亲至友多于上午就去道喜祝贺,而且全家都可以去,这样显得亲近,也就是过去所谓“阖第光临”。

普通朋友上午或下午都可以,一般只是被请的个人去,避免“出二百钱的份子,倒去五、六口‘吃客’”的现象,因为这样会让人看不起。

贺喜的礼节也很简单,尤其是庶民对庶民的祝贺,对主人无须行跪拜之礼。多是两家亲家互相行礼祝贺。朋友则主要是向男、女主婚人祝贺,对新郎、新妇倒没有什么固定礼节。

另外,男女两头亲家讲究互相递份子。男家给女家送去“奁敬”的钱封;女家给男家送去“喜敬”的钱封,礼金数额都差不多。这种份礼一般都不直接交帐房,而是两家亲家直接交递。

至亲至友送完贺礼后,也可以在棚里的茶座上陪客、待客;如果主人忙不过来,还可以为来宾带路、引荐,或者张罗一下棚里棚外的一些事务,总之是帮本家做一些事,一来可以为主人分担点儿,二来也显得近乎。

一般朋友则坐在棚里的官座上喝茶、闲谈。老朋友在这里见了面,自然要叙叙旧,等酒席备好后,就可以边喝酒、边助兴了。

按当时风俗,一般朋友给男方家贺喜,只要迎娶的喜轿一回来,新娘入了洞房,道喜的礼节就算礼成。

如果给嫁女的亲友家祝贺,只要男家的喜轿将新姑娘娶走了,道喜的礼节就告礼成。照例礼成就可回去。由于主人很忙,无法一一相送。所以,客人走时可以给主人打招呼,这样都不算失礼。

本家办完这桩婚事之后,对于参加婚礼“出份子”的至亲至友,尤其是被请出娶亲或跑前跑后的人,一定要亲自登门拜谢,称之为“谢步道乏”。一般不一定有礼物,但必须送上一纸红色的“谢帖”。

旧时,办喜事的人家一定要设筵。其一这是一种庆贺形式,其二这也是对随礼者表示谢意。当然随礼者也会接受这一礼请,以示同喜同欢。

由于红白喜事的酒筵都有其供坐的位子,习惯上又要在红、白棚里用饭,故通称为“坐席”;在筵席的位置上就位,谓之“入席”。

坐席的位置也很讲究,要是尊卑长幼同堂聚会,那就要按老规矩“序坐”。如果入席人员很少,仅是一次开席,那就要按席次“序坐”。但一般民间办喜事,前来祝贺的人很多,而且来宾出席有早有晚,只能随来随入席。来宾当中既有亲戚,又有朋友,所以没有办法按传统规矩“序坐”,那只能是分别开席,以桌为单位地序座。

席的类别也很多,下面简述如下:

贵宾席,亦称上宾席

在迎亲行列中,娶亲太太、送亲太太、娶、送亲官客,包括提拉盖头、“金银水壶”的小孩都被本家视为贵宾,要坐上宾席。

还有在文明结婚婚礼当中,被本家请来的证婚人、介绍人、司仪、伴郎、伴娘,包括给新娘拉头纱的小孩也要坐上宾席。

这是一种特殊的礼遇,上宾席均为一人一桌,坐在正面。由本家四名近亲在两旁坐陪。

本家对请来的高官职、有功名者,或社会名流,要单开一班席,并按品爵高低,功名大小以及社会威望排列桌次、座次。本家还要邀请与其社会地位及身份相符的人物坐陪。

新亲席

男家娶亲那天,要招待女家主婚人及其家庭成员。席间由男家主婚人及其家庭成员或至亲坐陪。

女家嫁女那天,要招待男家主婚人及其家庭成员。由女家主婚人及其家庭成员或至亲坐陪。

近亲席

对于父系之近本家、姑姑家;母亲之姥姥家、姨家、表亲家;妻系之联襟家、表亲家。外有亲家、谱兄弟家等来宾,单开一班席招待他们,故称为“近亲席”。

朋情席

办喜事那天前来贺喜入席的人很多,根本无法通盘依序而坐,一般只能在本桌进行“序坐”。每桌的宾客都是临时围座一桌的,自然应该谦让一下。年长的入上座,年轻的就下位。这样,每位宾客都不会有意见。

过去,宴会上男女必须分开,所谓有“官客席”(男宾席)、“堂客席”(女宾席)之分。

小孩可以不分性别,跟随家长一同坐席。

开席前,要先安排座位,一般由知宾将茶座上的宾客往筵席桌上请,谓之“让座”。官客由男知宾让座;堂客由女知宾让座。

席座形式有两种,最早均为方桌形式的六人席;20世纪30年代后,兴起用圆桌形式的九人席。

六人席

招待来宾喝茶、吃饭的座位,称之为“官座”,也就是一张方桌,在其正面摆上两张太师椅(招待特殊贵宾的只设一张太师椅),再在其两边各设一长凳,每凳坐两人,在贵宾席、新亲席中是陪客的位置。

在朋情席当中,只分上座、下座,所以也就没有主宾、陪客的说法。上座在方桌的里边,摆上两张太师椅,序座时,上座要长辈来坐,年岁较年轻的要坐下座。

方桌的外面不设座,这样茶房上菜就会很方面。招待宾客所设官座要根据棚的格局大小来设置,一般在其甬道两边所摆的数目要相等,而且摆放要对称,这样看起来很协调,可以摆4张、8张或12张、16张等等。

九人席

所谓九人席就是在方桌上搭放一圆形桌面,周围坐9人,正面一人为首座,左边与首座距离最近的为第二位;右边与首座距离最近的为第三位。其他人员以先左后右之顺序排列。这样就形成了以正座为首,两边各有四人的桌面,下首照例不设座,是茶房的上菜口。

到了20世纪40年代,又出现了10人座(满座)和11人座,上菜口也就没了,这自然是为了节俭。

官座摆好后,茶房就要“摆台”,即在餐桌上摆放餐具及压桌冷荤、小菜、调料。

官座照例要在让座之前在桌上铺一层白桌布,随后,在桌心先摆上黑酱菜两碟,酱油壶、醋壶各一、酒嗉子两个、冷荤压桌四碟。

还要给每位坐席者摆四寸布碟一个,筷箸一双,铜汤匙一把,能装三钱酒的小磁酒盅一盏以及供宾客擦餐具的白纸三、四张。

来宾序座之后,灶上油行伙计用单手高托木质长方形的油盘,不断从厨房里往棚内的接手桌上运菜,由于人多还会边走边喊:“闪光劳驾啦,慢回身吧您哪!蹭油啦您哪!”

从接手桌上给宾客上菜,先将熘炒之类的菜端上来,后再上鸡、鸭、鱼、肘子等大件,每上一菜,照例一定要先放在正座上宾的面前,将先头的菜往两边撤,表示对上宾的尊敬。

整肘上来之后,如有宾客招呼茶房端下去“改刀”拆碎,或菜凉了要求回勺的,茶房都会照宾客说的去做。如座上的有熟有或“外场人”,茶房还会主动对桌上的菜进行加工,有时还会送上“外敬”。之所以这样去做,也是为了讨几个赏钱。

席间,本家照例要挨桌进行谢席。午席还可能有新郎、新妇亲来敬酒,布莱,说些客气和表示感谢的话。每谢完一席茶房会大声喊道:“话到礼到哇,本家道谢啦您哪!”

旧京的喜庆宴会,宾主双方,皆以“礼”字当先,场面既要喜气,又要庄重。人逢喜事,酒自不会少,但人人都自觉少饮,以适量为度。

宴会是礼仪性的,一定要庄重、严肃,故正日子白天的席面上决不能划拳行令,大喊大叫,以免耽误下一拨入席。

当然也没有人在这庄重的场合吸烟,更不会出现因喝醉而不能离席者。当茶房高喊“上汤了您哪!”席上人员即自觉起席,这样就可以让下一拨入席了。

上汤也很讲究,由茶房按规矩用钢茶盘端来一碗海菜汤,放在桌的正中央。这时,坐在上座,受到特殊礼遇的贵宾要把事先准备好好的包有现金的红封放在茶盘里,这是给茶房的赏钱,那时又叫“汤封儿”。

茶房得到赏钱后还会送来漱口水、手巾把儿,甚至还端来豆蔻仁、摈榔块等解酒、消食化水的药物,以表示对宾客们的谢意。

就这样在一番忙碌之后,使之充满了喜庆气氛的宴会就在彼此的祝福声中圆满结束。

喜庆礼仪设备

旧时无论是结婚,还是嫁女,喜庆的设备一样不能少,比如说没有喜轿,新娘就不会上门,没有鼓乐、执事,婚礼就不热闹等等。

另外,什么都全了,不懂婚嫁礼仪,媳妇还是娶不上门。因此,下面我们就将喜庆的礼仪、设备作简要介绍。

喜轿

唐代以前迎娶新娘都是用畜力车,改用轿子迎娶新娘,应该是兴于宋代。以后历代一直用轿子迎娶新娘,直至民国后期。由此算来,喜轿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轿子本是由车发展进化而来的,是古代的一种交通工具,据《明史·舆服志》记载:“轿者,肩行之车。”它主要用于官府,称为“官轿”,是封建时代官员出巡的交通工具。

按规定,普通百姓是不能随便使用轿子的,但如果是举办婚礼,那又另当别论,但那轿子要用特定的“喜轿”,或曰“花轿”。

封建时代,人们历来对结婚仪式很重视,认为结婚就像考取了举人、进士一样的荣耀,故此称之为“小登料”,新郎则被美称为“新郎官”。

迎娶仪式沿街吹吹打打,很是热闹。如果在迎娶路上和官员的轿子相遇,那官轿也要给喜轿让路。所以说平民百姓也能用喜轿,这也是统治者对他们的“默许”。

旧时婚嫁礼仪中,喜轿是必要须要有的,因为它是旧时婚嫁礼仪性的交通工具。不仅如此,其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表明新郎所娶的妻子是“明媒正娶的”“原配夫人”,被娶的新娘是初嫁的处女。

老北京人常说:“大姑娘坐轿子——头一回。”

作为被娶的新娘来讲,坐轿也是一种应该享受的礼遇。旧时的习俗说用花红大轿从大门抬进来的是“正娶”,而续妻,娶妾只能用车。总之,男女双方都是初婚,就一定要用轿。

喜轿是由轿顶和轿厢(轿腔子)两部分构成。喜轿以细竹竿为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组合或拆开放置。

轿顶中央,有一颗闪亮的锡拉顶子,称之为“顶珠”,可随时安卸。

喜轿的大小也有规定,依民宅街门大小而定。汉宅街门一般为二尺八寸;满人街门则要大一些。所以,一般都把轿子制造成二尺七寸宽,轿腔子高度为三尺五寸。轿腔子底上一尺即搪有木板,在上面铺上垫褥(红色)和背垫。

轿腔子两侧都直穿轿杆一根,并染红漆,金色字不到头的连续图案,也有绘成串枝牡丹或金海棠花的,谓之“花杆”。长度为一丈二尺。前后各拴一根横杆,称之为“龙头杆。”

龙头杆上前后中间拴一抬杆的为四人抬,龙头杆上前后两侧各拴一抬杆的为八人抬。

汉轿轿围子是彩缎绣花的,图案花色很多,都具有喜庆吉祥之意,代表着对新人最美好的祝福。如“百子图”、“龙凤呈祥”、“百鸟朝凤”、“花开富贵”、“麒麟送子”等等。

满、蒙两个民族迎娶用的官轿为素红喀喇呢的围子,是一种不易褪色的毛织品;另一种是叫“猩猩毡”的素红围子,这种围子,其价值非常高。

无论是汉族还是满族对轿围子的选择都很讲究,比如对用料质量、颜色、图案,绣工是糙是细等都很在意。

因为是新婚,那么就要突出一个“新”字,什么都是新的,才显得喜庆。

喜轿铺根据人们的这一想法把轿围子分成若干等级,有“头水儿”货,一般是崭新没用过的;有“二水儿”货,用过一两次的;有三水儿货,已被租用多次的。这要根据自己家经济情况来选用了。

有了喜轿则必须有轿伕来抬轿,轿伕抬轿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对姿势的要求。

左肩抬时,右手插腰,右肩抬时,左手插腰。挺胸目视前方,小步行进,步伐协调一致。

每个轿伕都要精神十足,显得很威风。当年客居北京的人议论四人抬的轿快说,“头一个扬眉吐气,二一个不准放屁,三一个低头看地,四一个多走几里地。”这说明当时喜轿业有自己的规矩,对轿伕的要求也很高。

清代,皇帝大婚时用的喜轿是“九凤金项百子喜轿”,也称之为“鸾舆”。皇帝大婚所用的喜轿非常大,必须要有16名轿伕抬。

轿顶正中有一只金色的大凤凰。凤背上安一金顶,四周围有九只小金鸾,嘴里都衔着长长的黄丝穗子。

轿围都是鹅黄色的缎绣软片,上绣蓝色凤凰,抱着红色的双喜字。

皇上大婚用的喜轿都是提前精心准备,内设舒适,外观壮丽,绝对是“富丽堂皇”。

喜轿业

旧时京城办喜事所用的礼仪用品都要去喜轿铺租赁。除了皇帝大婚,由皇宫内院的“銮仪卫”自办自备外,民间,乃至王府、官宦之家办喜事所用的轿子、仪仗、响器,以及其他的礼仪用品都要去喜轿铺租赁,那时又叫“讲轿子”、“讲执事”、“讲响器”。双方谈好之后由铺方代雇轿伕、执事伕、吹鼓手。

清末民初,北京喜轿租赁业的生意十分红火。当时开设的喜轿铺的数量也很多,仅有金匾字号的就有120多家。

不过,喜轿铺比较分散,一般都有各自的营业范围,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并不太激烈。

当时,内城不但有王府豪门,还有众多的绅商富户,经济条件较好。所以,内城的喜轿铺多而且生意也十分红火。

北京城内比较著名的喜轿铺有兴泰号喜轿铺、蓬莱号喜轿铺、福合号喜轿铺等。其都是规模庞大、资金雄厚、设备齐全的大铺。

二流的喜轿铺,一般能应满、汉两门的婚礼。礼仪用品比较齐全,人伕整齐。比如位于西城宫门口葡萄园的德成号喜轿铺,在西城一带就是比较著名的一家喜轿铺。

喜轿铺的生意往往比较集中。过去,民间办喜事都要选择一个好日子,即“黄道吉日”,而一年当中“宜嫁娶”的好日子是有限的。

所以,平时生意少的可怜,可是一旦遇有“黄道吉日”,就会有好几档子,甚至十几档子买卖,都要求在同一天,同一个时间用轿、用执事等礼,喜轿铺的里里外外都会忙得不可开交。

买卖多了,但是由于设备和人员不足,也只能舍弃一部分。正所谓“吹鼓手,命里穷,好日子,就怕重。”

基于这种情况,喜轿铺把出赁喜轿、执事分成上、下午两伙,用上午的这伙价钱高,用下午的这伙比较便宜。

但是,按传统习俗新人上下轿有个所谓“吉时”的限制,有钱的人家是绝对不用下午轿子的,只有那些穷户才能勉强用之。

喜轿铺的生意不需要宣传。对他们来讲,他们每次应出去的活,尤其是大活,都能给自家店铺创牌子。

喜轿铺之间,如果在干活时街道上相遇,双方必然要相互比试一番,也称之为“放份儿”。

他们故意让围观的人们进行品评,谁家的轿片、伞片绣工精细,谁家的轿伕精神利落,穿戴整齐,步伐一致。

每逢这种场合下,双方都会拿出看家本领,对响器是精吹细打,轿伕们更是精神饱满,单手插腰,插胸直立目视前方,小步行进,步伐一致,透出一股帅劲儿。当一方甘拜下风时,为了不耽误“吉时”,另一方便会快速前进。

在喜轿业,除了一些有金字匾号的喜铺外,还有一些“飞来号”,也就是没有金匾字号,个人私下承包出赁喜轿、执事、代雇轿伕、鼓手的店铺。

这种“飞来号”价钱比字号铺便宜。但是,他们应出去的活不一定能做好,因为他们人数少,有时不够用,便找一些生手外行人去冒顶人数。这自然也会失信与人。加之他们衣服鞋帽不统一,走起来更是杂乱无序。因此,绅商富户办喜事绝对不用“飞来号”。

民国二十年(1931年)以后,由于受新潮影响,举行文明结婚婚礼的逐渐增多。喜轿铺的买卖自然是一天不如一天,最后自然也就自生自灭了。

亮轿、亮执事

旧京,办喜事用的轿子、仪仗和响器之类的东西都是从喜轿铺赁出来的,由此看来,它不是一家一户专用的礼仪用品,而是社会上需要办喜事的人家共同使用的礼仪用品。所以不免会带来某些“妖邪”、“外祟”,即便是头水的轿片和伞片,因为不定期要罩在旧轿腔子架、旧伞架上,也算他人已经用过的东西。

为了图个吉利,租赁轿子、执事的人家就会对已经用过的礼仪用品进行“净化”,这种“净化”是指在迎娶新人之前,把喜轿、执事全部拿出来进行晾晒,后来,晾晒已逐渐演变成“亮场”或“亮台”了。亮出来还可以让亲朋众邻看看,借此来显示祖上取得的荣誉。

娶亲无论贫富,都有“亮轿”、“亮执事”的举动,其规模和形式是不一样的,这要视本家的经济情况和当事人的主张来决定。有迎娶前三天就“亮”的,有前两天“亮”,有的提前一天“亮”的;还有当天早上才“亮”的。

“亮”的地点也不相同,大宅门通常“亮”在“仪门”(垂花门)之前,也有“亮”在院里南路两旁的。居住条件不太好的平民百姓家,只能“亮”在大门前。至于小门小户,都是在迎娶当天上午发轿之前,在门前亮轿亮执事。

旧京官宦之家在亮轿、亮执事时,必要把祖上或父辈在仕途中,尤其是官满“荣归”时所得的“万民(名)旗”、“万民(名)伞”也拿出来亮。以显示门第的荣耀,有光前裕后的意义。

民国以后,除了把万民(名)旗、万民(名)伞拿出来亮,还要把一些写有题词赞语的锦旗、锦标拿出来亮,以此来壮大场面,炫耀门第。

火壶茶会

老北京人大户人家办喜事,照例会有众多的亲友前来祝贺,有客人来,本家就要招待,这招待除了要预备酒席外,还要准备大量的茶具和开水,用所沏的茶水来招待在茶座上休息、观礼的亲友。

而厨灶上是历来不承担烧开水的任务的,所以,还要请一两档子茶会。

茶会在红白喜事中,为其提供开水和茶具。为了使宾客随时都能喝到开水,要用一把或两把紫铜的大茶汤壶来烧水,所以称之为“火壶茶会”。

过去,民间有自由结合组织起来的“善会”。当佛、道两教过节时,便“志心发愿”到很远的山坛庙迹去进香朝神,同时还要做一些善事,称之为“助善”。

他们给那些上山献艺朝神的成员以及上山进香的香客们提供茶水,也办有茶会,但都是“分文不取,茶饭不扰”,完全是尽一种义务。

这些“善会”的成员若亲朋家里办红白喜事,他们会接受邀请或主动前去帮忙。

除了民间“善会”性质的火壶茶地,还有营业性的火壶茶会,它是旧时红、白事上的一种行业。他们把大铜壶及大量茶具出赁给办红白喜事的人家。但他们是带有盈利性质的火壶茶会。

火壶茶会也很讲究排场和礼节。他们一般都需要事主下帖邀请,凡主动送上门去的,事主也应该补给请帖,表示邀请,藉以表达承领盛情。本家下的红纸请帖照例要压在“门灯”下面。

茶会都设在本家的门道或者二门(垂花门)之前,用五张、七张,或九张八仙桌,拼成大长条案,案前挂有不同颜色、图案的缎绣桌围子,上面写着茶会的堂号,并插着标志牌,也就是绣有堂号的三角形镶着“火焰”的会旗。

长案最后边正中间,供一尊佛像或神像。

“善会”的茶会供碧霞元君。神、佛像前摆三碗果供,亦设香炉、蜡扦、焚香秉烛。

而营业性的茶会有供圣像的,也有不供圣像的。

案子上两旁有大型茶叶罐;有锡壶、铜壶各十二把;有成堂配套的磁质茶壶、茶碗,即“净壶净碗”。

茶会规定,桌上绝不允许摆放烟具、酒具。长案的最前排立有长方形玻璃罩的“门灯”一对,上书“堂号”。

案子右侧设大型紫铜茶汤壶一把(大型茶会,左右两侧各设一把),当做锅炉,用来烧开水。

案子左侧设特制的大型脸盆架一到两个,并搭有新毛巾,同时还备有铜洗脸盆一到两个,以方便宾客们盥洗之用。

大户人家办红、白喜事,有用两档子或更多的火壶茶会的。他们会在垂花门外,左右各摆一摊至两摊,看上去就像几座拦门的大神坛一样。

火壶茶会与门前的花牌楼、万民旗、万民伞以及各种执事仪仗在婚礼上相互映衬,使整个结婚场面充满了喜庆的气氛。

不同情况的婚礼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旧京城里城外的婚嫁礼俗,在具体情节上也不尽相同。北京城是王公贵族绅商大贾居住的地方,他们的婚礼大都办得豪华、铺排,极尽奢侈,显摆为能事;而京郊物质生活水平较低,人们也诚实朴素,在婚嫁方面就不过分讲究排场。一般农户办喜事,只是简简单单办一下,只图把媳妇娶进门就行。

北京近郊的婚礼

北京近郊的家庭在婚嫁前,男方无须添置新家具和什么摆设,只是将顶棚、四壁裱糊整齐,来个“四白落地”即成。然后再做两床红布面、月白布里的被褥;一对蓝地红顶、花堵头的枕头;男女二人再各做单衣、棉衣各一套。

女家陪送的嫁妆也很简单。一般只有樟木箱子一对,内装四季衣服,匣子一对,内装首饰、绢花、绒花等饰物。如果再有帽镜、镜支、掸瓶、茶叶罐之类的摆设那就算陪送的相当不少了。

由于物质条件较差,京郊家庭嫁女只能陪送一些桌面的摆设和日常手使的小件东西。

按古礼,男女双方相亲成功后,应由男方主婚人去命馆,请专职的星命家来合婚。但是在乡间,多数人只是找一位所谓的“算命先生”根据历书给男、女双方看看“命相”(是“相生”,还是“相克”)、属相(是“相合”,还是“相犯”),如果“不犯大相”不妨公婆,不妨自身,就说明他们可以喜结连理,定亲结婚了。

算命先生看完命相会用红纸书写《龙凤帖》一式两份,在外封要写上“龙凤呈祥”四个字交给算命人。

正式办喜事一般都选择在腊月农闲季节。选择具体的办事日期,既要考虑“黄道上吉”之日,又要根据女家住的方位而定。人们常说“二、五、八往南发。三、六、九往北走”。

迎娶的前三天,一般就要搭喜棚,贴喜字。大门两旁都要放一捆顶着红棉纸团的谷草。

一般只要支起棚帐就开始热闹起来。这时,主家会请来厨子商议婚宴的办理规格和采买事宜。一些近亲和相好的近邻,晚上也会不约而同地来聚会,七姑八姨二大妈等妇女在炕上盘腿团坐斗纸牌;三叔二大爷等老爷们则蹲地下,掷骰子压六地。娱乐之余,还有简单的夜宵儿,亦谓之“落作儿饭”。

迎娶头一天要亮轿。与城里不一样,城里都是在门前亮亮而已。而在乡下还要从至亲里找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穿上小长袍,小马褂,头戴一顶大红绒球顶子的小青缎子帽头,打扮得像个老爷爷,坐在轿里,这叫“压轿”,轿伕就是找四位同乡来充当,然后,抬着沿街转一转。

这种“亮轿”,与其说“亮轿”,其实是演轿,告诉乡亲们谁家要办喜事啦。

京郊乡下在迎娶的头天晚上,就让吹鼓手在喜房里吹吹打打,称“响房”。俗云“响响口当口当,大吉大利”,也有“驱邪避煞”的意思。

本家照例都要给鼓手们包一些“喜钱”。“响房”以后,就把喜房封闭起来了,以免属相相冲。

正式迎娶一般都在夜间举行(城镇上相当富有的除外)。喜轿是从镇甸上的喜轿铺赁来的,讲究的人家用绣花轿围子,一般的人家只用素红轿围子。

所请的四位轿伕都是老乡,他们的服装也不做统一要求。

发轿时,跟随娶亲太太、娶亲官客一同前往女家的也有一个提“壶”的小男孩。

提壶的目的就是从女方家提回一壶“上头水”。等新人下轿时,由一未婚少女用此水调宫粉、胭脂,往新人两腮上轻轻地抹一抹,称之为“上头”。然后才能下轿。

旧京婚礼女方送亲的官客一般要拦轿“闭门”,并且还要和娶亲的相互“斗法”。此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等“吉时”,有时夜间一两点钟花轿即已临门,却要等到卯时。

俗语说“日出为卯”。这样,娶亲的官客就必须要等到天亮。

故此,女家事先就找了一些有文化的人把门,给男方娶亲的提出许多难题、怪题,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还有的问题根本就是不着边际。男方也自有准备,专门找一些善于词令,才思敏捷的当娶亲人。

这样,双方势均力敌,一场“舌战”就这样开始了。有时由于问答离了题,彼此“开荤”叫骂。甚至打得头破血流,来个“开门红”(俗云“见血为凶”,这对喜事是不吉利的)。还有的男方被问垮,恼羞成怒,赌气“不娶”了,执意要将喜轿、鼓手打发回去。女方还得派人出来说合,打圆场。

娶亲官客进入女家后,即在茶点桌前序坐。他们在喝茶时,还要趁女家不注意,“偷”起两个茶碗放入衣襟或袖口里,象征着“窃去子孙”。

当然,“偷”去的茶碗他们并不会真的要带回家,而是在临走时主动奉还女家。

喜轿回到男家,新人下轿之前,先要“上头”。然后由两位“全福不忌”的女傧相搀下轿来。

再由另外两个小姑娘,以两块红毡倒换着往地下铺,铺时是角搭角,边对边,不留任何空隙,新人头搭红盖头——上不见天,脚踏红毡——下不履地。怀抱宝瓶,经过马鞍,鞍上放一串铜钱,其意为步步平安(“瓶”与“平”,“鞍”与“安”谐音)步步登高(上马),步步有财。

然后,正式在一男傧相的主持下拜天地。

“一块檀香木,雕刻玉马鞍,新人朝上迈,步步保平安!”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动乐!搀新人入洞房。”

此时便会鼓乐大作。新郎新娘入洞房之后,要登着半口袋高粱、半匹白布上炕。其意为“步步登高”。

贫婚

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居住在老北京城内的穷人家庭,经济再困难也会举行个简单的婚礼。喜事不同于丧事,没钱可以简单地装殓发送,穷人家办喜事,也是有讲究的。

所以不管是拉洋车的,做小买卖的,当店铺、作坊学徒的,都要拼死拼活,省吃俭用,攒下一笔钱,以备结婚之用。

贫婚的迎娶仪式与有钱人家区别不大,同样要雇八人抬的大轿,八面大鼓,十六个响器。但仪仗的质地、花轿的新旧程度就要大打折扣了。另外,贫婚的男方一般不置办家具,女方也无须陪送嫁妆,而且酒席也一切从俭。

也有的为了不让亲朋好友、邻里乡亲看笑话,会把婚礼办得像模像样,哪怕是婚前、婚后要忍受拮据的日子。

城市居民如此,远离京城的乡下农民境况就更差了。他们一年到头忙活下来,腰包里剩不了几个钱,所以男女双方联姻更多的是穷人家之间的互相怜惜。

如果哪家儿子是个好劳力,会有姑娘主动愿意嫁进门,这样对男女双方都有利,因为女方家少了一张吃饭的嘴,而男人家则添了个劳动力。

不过再穷的人家,也须明正言顺,所以,迎娶仪式是不可缺少的。双方通过卜算、合婚、选日子,然后挑个农闲的时候,热热闹闹的把婚事办了。

农村的大多数的婚事都选在腊月举行,娶完媳妇就过年,也图个吉利。

结婚之前,男方家要准备几份“彩礼”,给女的做件红布棉袄,绿花布棉裤,一双青布鞋,一双布袜子,再准备几朵小花和黄米面小枣做的年糕,就可以由媒人前去女方家商量迎娶的吉日了。

吉日订好之后,男方家要在门前挂一对灯笼,新郎官要借一身行头把自己打扮一番。迎娶大多选择在夜间举行,租一顶轿子,请四个本村的老乡当轿夫,压轿的娶亲太太一般挑选年纪大的妇女,再请个吹鼓手,就可以去娶亲了。

迎娶回来,要先放一挂鞭,外加两个“二踢脚”,以图消除穷气,来年迎个好年头。然后将一堆玉米秸点着,代表烧炭盆,象征夫妻生活越过越红火。

新媳妇顶着红盖头下轿之后,新人双双到供奉的“天地爷”前三叩首,或者到灶君之位和天地桌前就地三叩首,也有烧三柱香的,紧接着要向公婆行礼,所以即使贫婚,也是有礼可循的,只是排场和规模简单一些罢了。

迎娶过门之后,新婚夫妇和公公、婆婆、娘家送亲的要一起坐下来吃顿团圆饭,一般是浇卤的轧饸饹。吃饭过后要到祖坟去祭祖,这样新媳妇就算是自家人了。

第三天是“回门”的日子,新姑爷赶着借来的毛驴高高兴兴地把新媳妇送回娘家。

守寡与改嫁

中国妇女历来遵从“从一而终”的婚姻礼俗。女子出嫁为妻为妾,如果中途丧夫,成了寡妇,只能一辈子呆在婆家无偿地劳动,终生也不能再嫁,称之为守寡。

旧时寡妇再嫁的很少,如果改嫁既要被乡里乡亲、亲朋好友歧视,也无脸回去见娘家人。

寡妇再嫁,古时称为“再醮”,后来人们直接称为“再嫁”。寡妇改嫁的婚礼礼俗自然与女子初嫁不太一样。迎娶时不用花红大轿,而且一般是在下午或夜间抬进门的。

迎娶时,形式一切从简,寡妇坐轿子脸不能朝外,为的是“倒轿正脸”。迎娶仪式也不能按“正娶”的规矩,寡妇出原来婆家的门和进新夫家都不能走正门,娶寡妇进门之后,还要将放置在门前的一桶净水用脚踢倒,以洗去身世上的污浊。

还有一种寡妇,是所谓的“望门寡”。即男女两家订婚以后,丈夫在新媳妇没过门时就去世了。按照封建法,这种女性一般也不能改嫁。

为表忠贞,女方在探丧时,要将自己的一绺头发剪下放进棺材,表示终身守寡,不再改嫁。

也有的在男子病危时,为了“冲喜”,让新媳妇提前完婚。但大多数情况下,“冲喜”也挽救不了丈夫的生命,最后只好终身守寡。

旧时妇女守寡的风俗,其实是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这都是由当时不合理的封建制度造成的。

新式婚礼

清末明初,文明婚礼开始在北京流行。封建繁文缛节的结婚仪礼逐渐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尊重双方自主权利的契约形式婚礼。这种西方婚礼仪式在知识界等上层人士中较为盛行。

新式婚礼较为注重双方的个人素质,门第观念和家长制观念渐渐淡化,虽然父母仍然可以为子女主婚,但是也开始注重听取子女的意见。

新式婚礼突出了个人色彩,简化了程序,过去封建“六礼”的繁琐程序被彻底摒除了。

结婚时,新娘身穿白色长裙,披白纱,新郎则身穿西服,迎娶也由原来的轿子改为马车或汽车。

婚礼开始,先由证婚人宣读婚书,请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用印,新郎新娘交换饰物,向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来宾致谢,然后新婚夫妇相互致礼,拜见双方亲属。最后合影留念。

这种新式婚礼在20世纪30年代北京城内极为流行。

【链接】清朝皇帝的婚礼

清代皇帝的婚礼是举国上下的盛典,尤其是皇帝娶皇后的大婚。

皇帝大婚按定制有纳采、大征、册立皇后、奉迎、合卺、朝见、庆贺颁诏、筵宴等礼仪程序。

纳采是指皇帝向皇后娘家赠送定婚彩礼。彩礼包括大量的马匹、甲胄、丝帛等,皇帝特命的大婚专使持节带队,从太和殿出发,出太和门中门,将彩礼送至皇后娘家。

这时迎候在大门外皇后的父亲、兄弟要叩头谢恩,仪式完毕,专使起身回宫复命。

迎娶之前,还有大征礼。除鞍马之外,再送黄金200两、白银1万两、缎1000匹、金银茶具和银盆等实惠财物。除此之外,还要发妆奁360台。

发完妆奁后,皇帝派遣正副两名册封使臣,带着册封皇后的制敕和“皇后之宝”前往后邸,举行册立大典,宣布册立某女为皇后,专使奉命将颁给皇后的金印、金册护送到皇后娘家,向皇后父兄宣示。

礼仪全部完成之后,便可以迎娶了。奉迎是皇帝大婚礼仪中最隆重、最繁杂的一项。

宫中前三殿、后三宫都用绸带搭起彩架,抬头即可见大红喜字、吉祥语句图案。

红地毯从大清门一直铺到了坤宁宫的青白石御道上,御道两侧有400对路灯,30对各式彩灯,连成了人间的鹊桥。

皇帝降旨,发遣奉迎皇后的凤舆,奉迎专使由两亲王的结发福晋和八位年轻的一品夫人担任。迎亲的两福晋、八命妇,按照满族风俗必须骑马到后邸。

奉迎的队伍到达后邸后,两福晋、八命妇先到正屋谒见皇后,然后伺候梳妆。这时皇后梳的仍然是及笄少女的发型——双凤髻,双喜如意碧玉簪两边各插一枝。

迎娶时的吉时由钦天监官员严密推算,吉时一到,总管太监马上奏请皇后,并请皇后手拿两个苹果,亲王福晋为皇后披上盖头,然后把皇帝亲笔书写的“龙”字和一柄金如意放进喜轿中,这时,皇后就被恭恭敬敬地请上轿子了。

皇后喜轿由16个人抬着,穿红缎绣花褂子的校尉持着300对族旗扇、平金绣凤、宫灯,走在最前面,御前侍卫扶着风舆轿杠扈卫左右,两福晋、八命妇和扈从的王公大臣,紧紧跟在凤舆的后面,迎娶的队伍,轰轰烈烈地进入大清门。

凤舆入大清门时,午门楼上钟鼓齐鸣,这时总管太监将皇后已进宫的消息禀告给皇帝。皇帝即由八名少年亲贵执宫灯引导,在御前大臣和御前侍卫的扈从及礼部堂宫的照料下,前往乾宁宫大婚洞房的东暖阁前殿等待婚礼开始。

凤舆停在正南天喜方位,福晋、八命妇和宫女护侍皇后下轿,跨出轿门,皇后一手拿着一个苹果寓意“平安”。

随后,由亲王福晋接过苹果,这时另一位福晋将装有珠、宝、金银小如意和米谷的宝瓶递给皇后,皇后捧稳象征“吉祥如意”的宝瓶,即沿着御道,经过乾清宫和昭仁殿之间的通路,进入乾、坤两宫之间帝、后大婚行礼的专用场所——交泰殿。

皇后进殿时,在殿门前横放着一个朱漆马鞍,鞍下放着从皇后手里接过来的两个苹果,上面铺着一条红毯。

在六对藏香提炉的引导下,皇后要先跨过表示“平平安安”的朱漆马鞍,之后被引导到西首站立,等候拜天地。

皇帝等皇后刚刚站好位置,即由坤宁宫出来,站在与皇后相对的东首,在欢庆的鼓乐声中,一起下拜,九叩礼毕,即为“结发”。

拜完天地,皇帝、皇后在坤宁宫东暖阁行坐帐礼,吃名为“子孙饽饽”的饺子。饺子由礼王福晋煮,刚下锅还是生的就要捞起,呈给皇帝和皇后,两人咬一口吐出来,藏在床褥下面,表示可以早“生”皇子。

仪式完成之后,皇帝暂到前殿休息,这时福晋命妇要为皇后上头“开脸”,重新梳头,将双髻改梳为扁平后垂、无碍枕上转侧的“燕尾”,双喜如意簪仍插于头上,另外插一朵红绒制的“福”字喜花。

打扮完毕,即开始吃被称做“团圆膳”的合卺宴。

这时福晋、太监、宫女全部跪安退出,并将大婚洞房门窗轻轻地合上,皇帝侍卫中结发夫妻们在洞房外,击着檀板用满语高唱《交祝歌》。

皇帝、皇后两人在一片祝福声中相对而坐,饮下交杯酒,合卺礼即成。

宫中女官扶皇后坐上龙凤喜床,替她摘下凤钿,换上龙凤长袍。皇帝、皇后吃完长寿面,即可共度良宵。此时大婚礼仪即告完成。

第二天,皇帝率皇后拜见太后,称为朝见礼。皇帝升太和殿,诏告天下大婚礼成,届时天下同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