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罗锅弹劾乾隆
刘墉跟和珅同朝为官,而且都是大学士,刘墉忠君爱民,清正廉洁,和珅则贪赃枉法,喜欢阿谀奉承。两人表面上保持着官场的派头,见面后彼此打躬问安,但私下里却是死对头。
这一天他两位同在朝房候餐,和珅又起了陷害刘墉的歹心。他当着大臣们的面激将刘墉,说你刘墉既然什么人都敢奏,敢不敢参当今圣上一本。和珅还说,如果刘墉敢参奏,他就磕头拜刘墉为师。两人击掌为誓,还让众大臣作证。
按照封建时代的法律,参奏皇帝是要治罪的,即使是像刘墉这样的重臣,也会有流放甚至杀头的危险。但刘墉不怕,他整了整红顶花翎,理一理蟒袍,大摇大摆地直奔太和殿走去。
乾隆正在批阅奏章,猛听得阶下有人上奏,他隔着龙书案往下一看,见刘墉正跪在地上。
他放下笔问刘墉有何事,为何没有传旨宣见却来上奏?
刘墉说有一事不明,想请皇上赐教。
乾隆允许后,刘墉说道:“臣不知偷坟掘墓该当何罪?”乾隆说偷坟掘墓者应处以死刑,并说王子犯法与民同罪。
刘墉见时机已到,便说:“万岁重修明陵是怎么回事?”
乾隆自知上了套但还是辩解道:“朕修明陵,是看到前朝陵寝风吹雨打,不堪目睹。怎么能和偷坟掘墓连在一起呢?”
刘墉隔着龙书案向乾隆诡秘地一笑说:“我主借重修明陵之名,其实是为自己修陵寝。”
乾隆终于明白刘墉绕了个大圈子原来是为此事,他反问刘墉:“即便是我以小木料偷大木料,为自己修陵寝,难道天下的人还要杀朕吗?你参奏当今圣上难道就没有罪吗?”
刘墉早有准备,他双手摘下翎顶捧在头顶说:“臣摘掉顶戴,丢官弃职,以谢参君之罪。”说完把翎顶恭恭敬敬放到龙书案上,退到原来的位置,转身下殿而去。
刘墉从朝房出来,大家都围上去,问他参奏皇帝没有?他说参了,和珅当然不信,可见他把顶戴丢了之后才信以为真。
和珅想趁机溜走,被刘墉拉住,问他还记不记得刚刚的赌注,在众大臣面前和珅自然不能食言,他只好趴在地上给刘墉磕头叫“师傅!”
刘墉决定辞官回老家,临走之前,去向乾隆辞行。乾隆本无心罢刘墉的官,见了刘墉说:“刘墉,凭你的身份地位,如果不是参到寡人头上,你不就是铁帽子刘墉了吗?”
刘墉一听,忙跪伏在地:“谢主隆恩。”乾隆一愣:“朕何恩之有?”刘墉说:“陛下不是封臣为铁帽子刘墉吗?”说着站起来,自己从龙书案上把翎顶取下来,戴在了脑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