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宫廷巧对
纪晓岚是乾隆年间的进士,从编修、侍读学士累迁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编纂官十多年,晚年著有《阅微草堂笔记》24卷,此书在海内外都有极高的盛誉。
纪晓岚是当时有名的才子,他才思敏捷,对天地万物、诗词歌赋无不精通。他为人正直,又幽默风趣,深受当朝乾隆皇上的器重。
关于纪晓岚的故事,无论是笔记,还是野史中都多有记载。
有一年,纪晓岚随乾隆南巡至白龙寺,正好遇上寺僧鸣钟。其钟声悠然,场面也极为庄重、严肃。
乾隆见此情景诗兴大发,挥笔写下“白龙寺内撞金钟”七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纪晓岚知道这是皇上在有意难为他,他不慌不忙地挥笔写出了下联:“黄鹤楼中吹玉笛”。乾隆看后,拍手称赞:“此乃佳对也!”
纪晓岚饱读诗书,并且还有惊人的记忆力。其师曾以杜甫《兵车行》中一句“新鬼烦冤旧鬼哭”出联考他,他巧妙地运用李商隐《马嵬》中句“他生未卜此生休”作对,天衣无缝,工整贴切。其师大为感叹,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有一次,乾隆帝见池中荷花刚刚开放,突发灵感说道:“池中莲藕,攥红拳打谁?”
纪晓岚环顾四周,发现了池子左边的蓖麻,便以问对句,答道:“岸上蓖麻,伸绿掌要啥?”同样以问句相对,而且对的贴切工整,令乾隆连连称奇。
纪晓岚也是有心之人。在他中取进士那年,见京城当铺林立,随口吟出一句上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但下联却想了很久也无佳联。后来他赴通州当主考官,见通州有南北之分,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立即有了下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此又乃绝妙之对。
纪晓岚对对联的才能在当时的官场可谓众人皆知。但首次引起乾隆注意的,源自于他出的一副灯谜。一年元宵,乾隆命大小官员上进灯谜,以供紫禁城悬挂。纪晓岚所献灯谜为一副谜联,注明上下联各猜一字: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是短品,也是妙文。
谜联已出,无人能答。于是乾隆让纪晓岚回复。原来此谜联是两个偏旁谜,即“猜谜”二字,乾隆帝听后对他是大加赞赏。纪晓岚的座师刘统勋等人,也乘机对乾隆夸奖纪晓岚。此后,纪晓岚得到了皇上的赏识和重用。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是乾隆的五十寿辰,文武百官纷纷撰联赋诗,无非万寿无疆之类。而纪晓岚所写之联更是独具匠心:
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
五十年圣寿,自前兹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上联指清朝统一全国后,西起葱岭,东濒大海,北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纵横均为四万里,为历史上所未有;下联指五十圣寿再加九千九百五十岁,正好合为万岁,敬祝乾隆万寿无疆。见到此联后,乾隆大喜,当即传旨,将纪晓岚擢为京察一等,以道府记名。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十月,纪晓岚奉旨出都,任福建学政。当时他年仅39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翰林来说,外放学差无疑是仕途上的一个转折点。纪晓岚对此十分高兴,随后便登车启程,至济南改乘舟船,沿运河南下。
相传在行舟途中,他曾遇到一位乘大船南下的老者。这位老者给他送来一张纸条:“我看阁下必是一位文士,如阁下能对出我的这副对联,敝船必当退避三舍,如对不出,则只好委屈阁下殿后。”老者的上联是: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此联语意双关,甚是巧妙。联中“橹速”谐指三国著名文臣鲁肃,“帆快”暗指西汉著名勇士樊哙,一文一武,正巧构成双重含义,表面上是说橹不如帆,暗含的意思是说文不如武。纪晓岚虽经禁冥思苦想,但终究不能对出,只能让老者先行而自己殿后了。
他到福州后,主持院试,乐声轰鸣。此情此景令纪晓岚茅塞顿开,想出下联: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
“笛清”暗指北宋名将狄青,“萧和”暗指西汉宰相萧何,也是一副语意双关联,一文一武,文胜于武,对得既工整又贴切,令人叫绝。
纪晓岚的绝妙佳对数不胜数,广为流传,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