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徐致祥的故事
徐致祥比张之洞早入翰林,如按辈份讲,他应当算是张之洞的前辈。但他总是刻意避免与张之洞碰面,“出入易道,宴饮不同席”。这是为什么呢?
张之洞参加乡试时,以“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一文名满天下,成为该科解元。当时,徐致祥会试不中,正准备下一次会试,他读过张之洞“中庸”一文后,便将其刻印在脑海之中。下次会试时题目虽然是“大学之道”,但徐致祥却全篇抄套张之洞“中庸”文,结果高中会元。
科举条例规定:“凡中诗文,首场三艺及试粘诗,衡鉴堂闱墨,必全行颁刻,供士子揣摩”。
这样,两篇文章皆被颁刻,互相比较,徐致祥抄套一事便不攻自破了,虽说徐致祥也算有识之士,但此事传出,他便显得有点底气不足了。
在一次宴会上,徐老夫子还真与张之洞碰面了。原来,有一位好事者故意写了两个请客单,一个单子上有张之洞而无徐致祥,另一个单子有徐致祥而无张之洞。
徐致祥自是仔细看了名单,见没有张之洞赴宴,便放心地前往。不料,就在众人齐聚、入坐就餐之际,二人却“意外”碰面了。
张之洞并没有将“抄袭”之事放在心上,席间依然是谈笑风声。而徐致祥却很尴尬,但已无法躲避,只得入席。
按照明望辈分,众人请徐致祥入首座,而徐致祥却坚持让张之洞入首座,并说:“以翰林辈行论,吾先于香涛;但论文章、学问,则予当北面事矣。”其意就是自愧学问不及张之洞。一番推让之后,还是张之洞坐了首座。
自此以后,徐致祥深怀戒心,凡有宴请,定会事先侦探席中确实没有张之洞时,才肯前往。久而久之,此事就成为公开的秘密,人们在宴请时,也会刻意避开他们的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