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传说

雪芹的由来

《红楼梦》的作者本名曹霑,号雪芹,或芹圃、芹溪。他三个号里都有一个“芹”字,据说和他住到西山以后的一些琐事有关。

曹家自被抄家以后,日子越来越窘迫,他们的家从城里迁到了蓝靛厂火器营。然而,这里房屋窄小,而且终日人声嘈杂,不宜写书,于是他又将家搬到了西山脚下的正白旗。

离正白旗不远的地方有一茶馆,名唤退翁亭。此亭虽以茶馆为名,实则茶酒全卖,雪芹搬到正白旗不久,就成了退翁亭茶馆的常客,“举家食粥酒常赊”,这赊酒的地方就是指的这里。

曹雪芹多才多艺,再加上他的为人和个性,很快赢得了香山一带住户的尊敬,尤其是他尊老爱幼的品德,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在退翁亭茶馆里,有一名伙计叫马青,五十岁左右。他很钦佩雪芹的为人和才华。每次雪芹赊酒时,他都要送上一盘小菜,时间久了,两人成了知己。

有一年春天,雪芹几日没见马青,后来才知道他病了。雪芹去了他家,为他平了脉,并给他开了一副偏方就可以了。

他的偏方是野芹菜汤,马青连服三日后,就痊愈了。自此,他的医道逐渐传开,并被众人所称赞。

事实上,他的雪芹的名号,意思就是愿做一棵山乡的芹,为百姓治病排难。以后又起的“芹圃”和“芹溪”的号。

捉鬼

曹雪芹刚搬到香山正白旗不久,就听人们说村西的万花山上闹鬼,还说这个鬼浑身上下全是白色,常常深夜溜进村子里敲人家的门。凡是被鬼敲过门的人家,第二天就得到万花山上的娘娘庙上供,否则鬼神就降灾到他家。曹雪芹觉得这事有些蹊跷,就想寻个究竟。

有一天,曹雪芹拿了一根木棒,独自一人来到村外的老柳树林里,直到第三天的三更天才见到那个“白鬼”,“白鬼”头戴白帽子,遮着脸,身着白衣白裤,光着脚,走起路来像驾着云。

曹雪芹发现,此鬼每到一户人家便左顾右盼,然后敲几下门,再怪叫几声。

曹雪芹举起一根棒子,问他是人是鬼,那“鬼”大叫一声,仓惶而逃。曹雪芹看出端倪,那鬼一定是人装扮的。

一连好几天,“白鬼”都没敢进村,曹雪芹决心要摘掉他的面具,让百姓不再为此而不安。

有一天晚上,曹雪芹因写书到很晚,觉得头晕脑胀,准备出去走走,正巧又碰见到“白鬼”进村。于是他叫上邻居两个小伙子,几个人一起把“白鬼”抓住。原来他不是鬼,而是河南洛阳的一个懒汉,因骗取吃喝才出来装鬼。

曹雪芹当众撕破了他的鬼脸,懒汉羞愧难当。天亮后,几人把众人召集在一起,让懒汉把装神弄鬼的事向大伙儿讲了一遍,乡亲们这才明白闹鬼的真相。从此,乡亲们再也不相信闹鬼了的把戏了,而曹雪芹这个名字则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巧戏“马大仙”

《红楼梦》一书中有个“马道婆”,她靠着装神弄鬼骗取钱财。传说这是曹雪芹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写成的。

曹雪芹在京西香山键锐营写《红楼梦》时,村子有个叫“马大仙”的妇人,五十多岁,本名马二秀,年幼时父母双亡,十七岁时跟着一个道士到西山的云霞观里当了道姑。可她吃不了出家人的苦,不到一年就下了山。

“马大仙”生性懒惰,但能言善道,她说自己学了“法术”能驱魔降妖治百病。村里的人信以为真,谁家有个灾有个病的,都去请“马大仙”驱驱邪气。

有一次,营子里有一位姓关的老人嗓子疼,家人去把“马大仙”请来,她又念咒语,又是烧香,还说妖气入了五脏六腑。并把手指头伸进他的嗓子里往外掏“妖气”,关老汉疼的两眼直冒金星。

这时,老人的儿子回来,连忙把马大仙推开,然后把曹雪芹请来。

曹雪芹年轻时看过不少的医书,还拜过两位名医为师,对医术很精通,当他来到关家时,已是傍晚,他连忙给关老汉号号脉,又问了一些其他情况,然后开了几剂中药,叫他吃吃看,并对他儿子说老爷子是受了些风寒,没太大的毛病,吃几剂药就好了。果真,不到三天老爷子的病就好了。

曹雪芹对马大仙装神弄鬼的事儿早有耳闻,为了不让她继续坑害百姓,他想揭穿她的把戏,治治她。

一天,曹雪芹的妻子去找马大仙给曹雪芹看病,马大仙推辞说不舒服,去不了。曹雪芹妻子看出端倪,连忙解释说家里有刚赚回来的二十两银子,马大仙一听欣然同意。

马大仙大摇大摆地来到曹雪芹的家里,见他正蒙着被子躺在炕上。马大仙连忙点着三炷香,嘴里念起了“咒语”,说曹学芹被七十七个鬼魂给迷住了,先得打去鬼魂的邪气。

她塞给曹雪芹几粒仙丹,其实哪里是仙丹,只不过是几个大枣仁儿,外面裹了豆面儿而已。

她还说曹雪芹的鼻子让妖气堵住了,弄不通就会被憋死。

曹雪芹没等她继续说下去,忽地把被子扯开,坐了起来,大仙被吓了一跳,曹雪芹说:“大仙啊!大仙,原来你就用这几粒破枣仁当仙丹啊,我这好好的哪来七十七个鬼魂啊!”

马大仙一见法术被误解,转身就往外走。曹雪芹紧跟在身后。这时,门外站了许多人,原来是乡亲们听说曹先生病了,都过来看看。曹雪芹当着众人的面把她装神弄鬼的事一五一十地说出来,马大仙听得头都抬不起来。从此,村里人再也没有人上她的当。

曹雪芹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题材,于是把它写在《红楼梦》里,并给“马大仙”换了个名子叫“马道婆”。

黛玉与黛石

《红楼梦》里的女主人公林黛玉,在《石头记》手稿里,不叫这个名字。这个名字是曹雪芹后来改的。

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家里非常困难。有一天,他正写着书,墨用光了,可没钱去买。正在为难时,他的好友鄂比先生进来了。鄂比问明事由,要回家去拿,可曹雪芹又不肯。

后来鄂比突然想起在樱桃沟有一种黑色的石头叫“黛石”,也叫“画眉石”,当地女人用它来描眉,也可以写字。曹雪芹听完,便朝村西北面的樱桃沟走去。

可他在樱桃沟里找了半天,也没有见到“黛石”。正在这时候,有个放羊的老人向他这边走来,他迎上去问老人,有没有见过“黛石”。老人说樱桃沟里确实有“画眉石”。

曹雪芹按照老人说的,沿着樱桃沟往上游走。他弯着腰,仔细地在水里查看,可走了快一个时辰了,仍是不见画眉石的影子。

这时候他觉得有点儿口渴,就趴在小溪旁喝水,喝着喝着,忽然看到水里有块黑色的小石头,莫非这就是“画眉石”?他挽起长袖,把黑石头从水里捞了出来,端详了好一阵,并在旁边一块断了的汉白玉石碑上画了几下,果然是墨色。于是他又在溪水里找了起来,一会儿的功夫,就又找到十几块。

晚上,他把拣来的黑石头砸碎,然后磨了磨,提笔写了几个字,发现颜色浅了点儿。

这时鄂比先生推门进来,把一小包墨递给曹雪芹。曹雪芹打开纸包,取出一点儿碎墨,和画眉石一起磨了磨,再提笔写了几个大字。过了一会儿,墨迹干了,字迹十分清晰。

他又惊又喜,鄂比先生见了也很高兴。当天晚上,曹雪芹便用这“黛石”制成的墨写起书来。

自从有了这种“黛石”,曹雪芹再也不愁没墨用了。一有空儿就到樱桃沟里拣上几块,然后兑点碎墨混着用。

“黛石”给曹雪芹写书提供了方便,为了不忘这一“宝”,他在修改初稿时,便把女主人公的名字改成了“黛玉”。

曹雪芹之死

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中秋节,曹雪芹的小儿子在正白旗村西的河里淹死了。中年丧子,曹雪芹异常悲痛,终日借酒浇愁。

一天,他的好朋友鄂比先生来到他家探望,发现曹雪芹的身体状况非常不妙,不满五十岁的人,就像一个垂垂老朽:面色枯黄,神气枯萎。鄂比知道他的生活很困难,就给他留下几两银子,叮嘱他不要再借酒浇愁,伤了自身自己遭罪,而且还耽误了写书。

鄂比的话提醒了曹雪芹,他又坐在桌前,写他的《石头记》了。可一想到儿子,他就心如刀绞,神思恍惚,就这样他的病情越来越重。

到了除夕,到处都是一片欢乐气氛,有的包团圆饺子,有的放鞭炮,有钱人家的门口还挂上了灯笼。

鄂比先生知道曹雪芹的情况,就割了几斤肉,提上两斤酒,想到雪芹家去跟他一起过年。可这天正赶上天下大雪,不便出行。

等到第二天一大早,鄂比就来到曹雪芹家,他刚要进门,迎面走过来曹雪芹的邻居李老太太,告诉他一个噩耗:曹雪芹刚刚过世了。

鄂比听到这个消息,心痛不已,他后悔昨天没来同老友见上最后一面,造成终身的遗憾。

李老太太还说雪芹临死前嘱咐,把自己的后事托付给好友鄂比,请他把他葬在儿子的坟旁边,不用棺材,也不用埋,只要扔到山沟里就可以了,以免破费。

鄂比先生掏钱置了一口“狗碰头”的棺材,把曹雪芹入了殓。之所以叫“狗碰头”,因为棺材板太薄,狗头一碰就能撞碎。按香山的风俗,年节期间不能埋人,只有等“破五”(过了正月初五后才能发丧。

初六那天,鄂比请了几位乡亲抬着“独龙杠”,发送到正白旗义地——地藏沟。曹雪芹“头顶寿安山,脚踩碧云寺”,在这个僻静的小山沟里长眠了。

曹雪芹一生坎坷。他早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他生于羊年(乙未),又死于羊年(癸未);他儿子死在中秋节,他死在阴历除夕。但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他依旧坚持写作,终于创造了一部流传千古的《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