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宝云阁铜窗“飞”走之谜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距西直门约15公里,是我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了园内的大部分建筑,珍宝被洗劫一空。

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动用海军军费重修,改为颐和园。此后,这里就成了慈禧消夏的地方。

颐和园的宝云阁修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是清朝帝后祈福诵经的场所。它通高7.55米,重207吨,梁、柱、斗、拱、椽瓦、匾联、门窗均为铜制构件,通体呈蟹青冷古铜色,在建筑上堪称世界一绝。

该殿坐落在一个带有汉白玉护栏的平台上,斗拱四角挂有同质同色响铃,风过会带来阵阵铃响。

当阳光普照时,宝云阁显得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给人一种万年不朽之感,可称无价之宝。

1860年,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在颐和园内烧杀抢夺,但宝云阁却是巍然不动。庚子年(1900年)当八国联军再次掠夺颐和园时,这铜殿依然是丝毫不损。但在8年后即1908年的一天,颐和园的太监在例行巡逻检查时,却惊讶地发现宝云阁有4扇大铜窗和6扇小钢窗竟不翼而飞了。

这下可把负责巡查的太监们给吓坏了,按大清律例,这可是死罪。在当时,宫内太监为了保命,采取了“拖”和“找”的办法,几年后,清王朝灭亡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宝云阁丢失铜窗这件事也就成了颐和园的一桩悬而未决的百年谜案。

20世纪70年代初,丢失的铜门窗突然有了消息。有人从海外写信给颐和园,说他知道铜窗的下落,但必须要以20万美元做交换。偷了人家东西,还来要钱,这明摆着不就是敲诈吗?所以,颐和园这边没有理会他。

十多年以后,那人又写信来谈有关铜窗的“交易”。但是他提供的尺寸有误,颐和园方面还是没有理会。然而,那人却在1983年请法国驻华大使馆一位官员的夫人,进殿亲量门窗尺寸,然后再次写信,声称确系宝云阁失物。

信是鲍慧谦写的,据说他是一位英国商人,也是这笔交易的“中间人”,他说铜窗在一位法国收藏家手里,这位收藏家本人不露面,也不透露铜窗的来历,只说他为此已花了不少钱。

中国人虽然都企盼失物能早日回家,但此人索要的钱币数量太大,所以暂未给其答复。

中间人鲍慧谦为了促成这笔交易,又去说服美国国际集团公司出资购买这些铜门窗,让他们买下来后捐赠给中国。这家公司被他说服了,因为这家公司认为,这样既可以表示对中国人友好,也可以扩大公司在中国的影响力。最后该公司以53万美元的价钱买了这些失物。

1993年7月2日,美国国际集团公司董事长格林伯格先生将买回的四大六小共10扇铜门窗交给了中国驻法使馆文化参赞。不久,这些丢失了80多年的稀世国宝终于被运回了北京。

丢失的铜窗被找回来了,但它们是如何“飞”走的,直到今天仍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