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顶上冒“青烟”
鼓楼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原名为“齐政楼”,鼓楼下面是一座城台,约4米高,台前后各有三道券门,左右各一道。楼面阔五间,三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是一座以木结构为主体的拱券式建筑,通高46.7米,总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
元代,鼓楼地处元大都中心,商业活动频繁,交通便利,是著名商业区。至明代以后,商业中心转移,鼓楼成为明清两代向全城击鼓报时之处。
从清末开始,市井就流传有司槌狐仙之说,所以这座古老的建筑一直给人们一种神秘之感。
1950年8月,鼓楼顶上出现了一种怪异的现象:每当夕阳西下,夜暮降临时,鼓楼顶端就会升起一缕青烟。这种现象吸引了不少围观者。
当时正是酷暑时节,纳凉聊天的人很多,鼓楼附近各个茶棚、酒肆客人也较多,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便是鼓楼冒烟的话题。一些迷信的人认为鼓楼闹鬼,或者是大蟒成精了,在鼓楼作祟。
为了攻破这些迷信说法,当时的城建部门就命令消防队员和建筑工人攀云梯上鼓楼观察。攀登队到达楼顶后,发现楼顶上空聚集了无数的蚊子在成团飞舞。这些旋转飞舞的蚊子大军,在夕阳的余辉中,确实像一团青烟从楼顶升起。
消防人员之后喷洒了灭蚊剂,将蚊子彻底消除。自此,鼓楼冒青烟之谜才被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