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上元

上元节的由来

农历正月十五被定为“上元”,它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宵节”、“灯节”。

早在2000多年以前,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80~140年)在周勃、陈平的支持下,诛灭了企图发动政变的吕代集团的势力,登上皇帝宝座。因勘平叛乱之日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后每逢这天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

又因正月为元月,“夜”在古语中叫“宵”,于是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这天定为“元宵节”。

不过,当时还没有张灯、观灯这一活动内容。

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从印度求得了佛法。为了提倡佛教,表示对佛的敬意,汉明帝敕令在元宵节这天点灯。这便是元宵节张灯、观灯的起源。

汉代司马迁在建议汉武帝修改历法,创建《太初历》时,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由此可见,正月十五在汉朝就已是个不一般的节日,《史记·乐书》云:“汉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祀,至明而终。”

太一也称“泰一”,据说是北极神的别名。

《汉书》上也说:“执金吾掌禁夜行,唯正月十五敕许驰禁,谓之‘放夜’。”

可见,正月十五是朝廷祭祀北极神之日,这天晚上,百姓不被禁行,可以出来庆祝节日。

但汉朝的上元和后世的元宵节是不一样的,一直到唐朝以后,才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元宵节。

“上元节”乃是道教的提法,唐朝崇尚老、庄,奉道教为国教,为庆贺道教的“上元赐福天宫紫微大帝”,在正月十五的诞辰,便举行了各种各样的活动。

从此,元宵节又添上了道教色彩,成为具有佛、道两教特色的节日。如张灯、放焰火、吃元宵等也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固定形式。

清末的元宵节相当隆重热闹,俗称“闹元宵”。各式各样的灯令人眼花缭乱。《燕京岁时记》记载:“灯节,自十三至十七。唯十五为正节。明时灯市皆在灯市口,今则归琉璃厂卖。乾果肆,多结冰为器具,中燃灯栽麦苗为人物诸状……”还有“人判”,即“火判官”,用泥塑成一判官形,腹中是个大火炉,可装二百多斤煤,晚上看时,遍体通红,五官冒烟喷火。各种纸灯、玻璃灯、牛角灯、走马灯、宫灯比比皆是。走高跷的、跑旱船的、舞刀弄棒的舞龙灯的往来穿梭如流。就连叫花子也特许组成巡城队伍,众花子用破椅子抬着花子头,到处乱。“闹”,真可谓“闹元宵”。

吃元宵

元宵节,吃元宵这是古已有之的习俗。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所特有的食品。

吃元宵象征家庭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民间吃元宵之习俗的起源,众说纷纭。有的说源于春秋末年,还有的说源于汉武帝时期。但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

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

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以元宵而命名。

到了现代亦有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袁世凯在做了大总统之后仍旧野心勃勃,做着他的皇帝梦。

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从此袁世凯就给手下的人下了个命令,以后不许再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

元宵从种类上分,可分实心和带馅的两种。

带馅的又有甜、咸之分。甜馅一般有猪油豆沙、白糖芝麻、枣泥、桂花什锦、麻蓉、果仁、白果、杏仁、山楂等;咸馅一般有鲜肉丁、火腿丁、虾米等。

还有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的菜馅元宵,称“五味元宵”,意寓勤劳、长久、向上。

南北方对元宵的制作有很大的差异。南方做元宵时,先将糯米粉用开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北方做元宵,先把馅儿捏成均匀的球,放在铺有干糯米粉的箩筐里不断摇晃,不时加入清水使馅沾上越来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适中。元宵的作法不一样,口味也略有差异,但吃元宵都是象征合家团圆、万事如意、合家幸福之意。

燃灯

元宵节称为“灯节”,可见灯是这个节日的主题,张灯、观灯是是最有趣的活动。

老北京人一年当中有两个玩灯的节日,分别是上元和中元,以上元为最热闹。从正月十三日起至十七日止,共计五天。正月十三日为“上灯”;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七日“罢灯”。

提起花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只有皇宫和京师达官贵人正月十五晚上在自家门口挂几盏灯,借以显示身份地位。

后来,民间富户也模仿起来,于是民间元宵节也就渐渐有了灯市。而张灯、赛灯、观灯也就逐渐成为普通习俗。

明代有所谓“灯市”,那时东城灯市口是灯与市合一的。元宵夜,街道两旁列市,上至金银珠宝,下至日用百货,应有尽有,茶楼酒肆也彻夜开放,供游人饮宴作乐。

各铺户、摊贩俱张挂绢纱、烧珠、明角、麦秸、通草制成的花灯,让顾客们观赏。

这样的“灯市”,从正月初八日开始,十天后结束。皇帝为使百官“与民同乐”,还放假5天,让他们心情观赏。

清代将灯与市分开了(市归琉璃厂、灵佑宫),人们仍习惯地称为灯市,但这种灯市只有娱乐性质,而没有了商业性质。所以确切地讲,乃是灯会。

清代“升平盛世”时,张灯是元宵夜很讲究的活动内容。

当时,内城以东四牌楼、地安门为最盛;其次是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外城是正阳门外大街。

这些地方的铺户,以糕点铺、布铺、绸缎庄为主,都争先恐后地挂出大小、高矮、方圆形式不等的花灯,有纱绢的、玻璃的、羊角的,还有西洋的。

上面有绘人物的如《列国》、《三国》、《西游》、《封神》、《水浒》、《聊斋》等;有绘花卉的,如兰、菊、梅、桂、萱、竹、牡丹、芍药者;有绘禽兽的如鸾凤龙虎,以至马、牛、猫、犬与虫蟹鱼虾等,形状各异,栩栩如生。

有的独出心裁,浇铸冰灯,搞冰灯会。

清末民初的地安门外大街聚盛公干果铺(小门姜店)、义溜河沿的冰害工人均巧手结冰为神佛(如弥勒、八仙)、戏剧人物、器具,内燃灯烛;又裁麦苗为龙虎鱼鸟,“华而不侈,朴而不俗”。

当年北城居民每届上元,都要和全家老小一起去观赏。

从正月十三“上灯”开始,各种各样的走马灯便开始上市。据《燕京岁时记》载:“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烛灭则顿止矣。”

当时的走马灯,形状像小龛,中有竖柱,柱上端有一张开的纸伞,伞下用细铁丝系四戏剧人物。燃烛直嘘其伞,伞转则人物亦转,从灯正面可以观人,背面白纸上可以观影。

此外,灯市上还有姿态各异晃动头脑的狮、狗、兔、羊等纸灯;象征吉庆有余的大龙井鱼;各种大小不等的红纸糊的“气死风灯”供观赏人选购。

从正月十三这天起,各家的小孩们,都提着灯笼到处玩耍,形成提灯逛灯的热闹场面。

到了上元之夜,官宦贵人和平民百姓都纷纷地上街观灯,形成万人空巷之势。正如《都门竹枝词》里所说:“肘足相挨都不觉,布衣尘污贵人貂”。清·劳之辨在《上元杂咏》中说:“二八谁家女,贪看落鬓钗。”

元宵狂欢之夜,每夜均有用红灯数十盏导引的巡城御使至市查看,严禁观灯者惹是生非。为确保众生安全,官厅还暗嘱更夫,三更便打五更鼓,谓之“催灯梆”,劝导观灯者早日回家休息。

猜灯谜

猜灯谜,俗称打灯虎,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据说,是从《史记》中李广在北平射虎的故事中引申出来的。清代在士大夫阶层非常流行。

那时的猜灯谜活动都是一些文人墨客标榜“以文会友”用个人名义主办的,还有一些商号,为了在节日期间招徕顾客,也会出面举办猜灯谜的活动。

灯节期间,主办者把花灯或灯与灯之间的拉绳上贴有谜条,任人猜射,猜中有奖,以助兴趣。

早先射谜者所给的奖品上至绫罗绸缎各项尺头,下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无所不有,异常丰厚,后来渐渐仅以象征性的小礼物为纪念品,如书签信笺之类。有的铺子还玩文字游戏,标出“奖苹果三千”的字样,一旦有人猜中,则仅给一苹果上插三根牙签,这也间接地显示出当时灯会的热闹场面。

当时打灯虎大致可分两类。

一是文人之间举办的,这类谜较为深奥,所打的谜底多系四书五经原句,且多用格。如秋千格、卷帘格、调头格、蕉心格、调尾格、双钩格、上楼格等等。

灯谜用格后,其谜底可以移字位、更字数、变字形、改字体、谐字音、借字意,作者制谜得心应手,猜者也有谜途、捷径,避免海底捞针,漫无边际。但无猜谜知识和经验的,是很难猜的。

另一种是买卖商号为招徕顾客,制作的通俗灯谜,此类灯谜一般都幽默诙谐,趣味性较强。如:八戒洗澡,打一肉食名,谜底为猪下水。这类灯谜深受平民百姓的欢迎。

猜灯谜可以增加知识,锻炼智力,使人的思路敏捷,同时还能活跃节日气氛,所以一直到现在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走桥、摸钉”

元宵节期间,妇女们“走桥、摸钉”的风俗也非常流行。

正月十六晚间,已经是元宵狂欢的第四个晚上,妇女们都罩上白绫衫,成群结队,手挽手,肩并肩地出游,最前面的开道人手举香火,其他妇女紧跟其后,谓之“走百病”;相继过桥,谓之“度厄”。据说,过桥者能长寿,而且一年四季不会腰痛。

除此之外,到各城门洞去摸城门上的铜钉也是妇女们要做的一件事,此举谓“宜男”,即可生男孩。因此是夜妇女们多去前门洞去摸钉。

花炮焰火

放焰火是上元夜的重要活动内容,它是结合灯会一起进行的。

清代,所有的闹市区,如东四、西单、鼓楼前、正阳门外大街的一些商店在元宵节为招揽生意都会争先恐后地放花炮、焰火,美其名曰“酬谢主顾”。

上元之夜,华灯齐放之后,商号会搬出准备好鞭炮、焰火通宵燃放,以资助兴。首先放万头鞭,加放二踢角、飞天十响、大旗火;继之则放太平花、铁冲子、八角子、炮打襄阳城之类的焰火;再放有如松鼠偷葡萄之类的花盆;最后才放盒子,有的只有几层,有的甚至达到十几层。

如放大型盒子,须预先用杉篙搭好架子,把盒子吊在上面。第一层照例是向观众祝贺的吉祥话。例如:“恭贺新禧,祝君健康”之类或是主办铺户的字号;然后映出“长明塔”、“珍珠帘”、和合二仙,福、禄、寿三星,八仙人物或其它戏剧人物的图案。还有映出诗句的。

清·高士奇《灯市竹枝词》中写道:“火树银花百丈高,过街鹰架搭沙篙。月明帘后灯笼锦,字字光辉写凤毛。”又注:“月明帘、灯笼锦皆盒子内放出者,最后有‘午夜漏声催晓箭’诗,全首字如斗大,光焰荧荧,良久方灭。”反映了当时实况。

灯节,孩子们也要玩花炮,男孩子历来对此感到兴趣。当时供孩子们玩的花炮品种极多,最常见有旗火、炮打灯、炮打银龙等。

比较小的孩子都玩“滴滴金儿”,此种焰火不爆不响,只是喷花,在暗处殊为可观。可是有的小孩白天就跑到门后头放了起来,所以落下了话柄——“门后头放滴滴金儿,心急等不到天黑!”

比较别致的是“黄烟儿”,燃点之后冒一股黄烟,不爆不响,可供观赏,亦可拿来在墙上绘画。有的则是“黄烟带炮”,点着后先冒黄烟,最后一响,炸得粉碎。

另有售卖一种小画片的,薄纸上印着小孩放炮、狗尾放鞭的图画,在“炮”或“鞭”上均点上一粒炸药,然后画一红杠,用香火一点,其火顺红杠燃至药处即作响,小孩购之一边赏画,一边放炮,这是元宵节期间比较热闹的娱乐活动。

“走百病”

元宵期间,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

在正月十六这一天,大家收集许多松树、柏树的树枝,再加上一些穿坏了的鞋(取鞋与邪的谐音),破旧的衣服,还有许多的能烧的其他东西,放在一起点着。

待火燃起来后,大家来烤,其意是把病患从自己身上烤走,据说要烤100堆火才能见效。

“烤百病”时也有讲究,身前身后脑袋腿脚都要烤到,让病魔无处躲藏。

还有一种说法是:小时候这个日子过得很热闹,小伙伴们打着灯笼到处捡可以烧的柴禾,聚到宽阔的场院或是野地里、大路边,点起一堆堆的火。大家尽情的围着火堆说笑打闹,解开衣扣让火烤烤掩藏了一冬的身体。

红红火火的光照红了脸膛,照亮了眼神,照亮了心情;红红的火驱走了黑暗、驱赶了病邪、驱赶了不快!

还有的在自家院内生火烧,烤完又到邻居家的火堆上去烤,直至走遍整个村子。老人们还会把小孩子们的衣裤拿出来烤,或者提壶水搁在火堆上,让孩子用里面的水洗脸,祈盼着他们无病无灾,茁壮成长。

【链接】清宫元宵的挂灯规制

清代的元宵节,民间会张灯结彩,燃放烟火花炮,从正月十三到十七大“闹”花灯五宵。民间挂灯是从正月十三才开始,而清宫从腊月十九日时,便开始分六次进匠安灯了。

清宫元宵挂灯,有一套例行的挂灯规制:

十二月十九日,宁寿宫、乾清宫、坤宁宫安挂九龙万寿天灯各1座;天球鹤灯10盏;各式万寿桌灯9对;各式万寿挂灯9对。

二十日,乐寿堂及养心殿东暖阁安挂镀金点翠五色流苏玻璃大挂灯15盏;陈设桌灯11对;陈设挂灯45盏;陈设大挂灯1座,颐和轩及养心殿后殿安挂四方双喜字流苏玻璃挂灯20盏。

二十四日,皇极殿、乾清宫安设各16座万寿灯联;皇极殿、养性殿及乾清官前檐安大万寿宫灯各9盏;皇极门、宁寿门、养性门、乾清门各5盏;凝棋门、昌泽门、日精门、月华门及昭仁、弘德、雨殿前檐各3盏;皇极殿、乐寿堂、颐和轩、养性殿、乾清宫等处四周廊庑配殿各处120盏;皇极殿及乾清宫前白石甬路灯杆上各安设194盏;养心殿安设万象更新大座灯2座;玻璃灯屏1座;抱厦纱灯6盏;东西佛堂瓜式廊灯各6盏。

二十五日,漱芳斋安挂四方双喜字玻璃挂灯16盏;重华宫安挂六角金兰芝宫灯14盏;静怡轩安挂隶体双喜字宫灯31盏;太极灯、翊坤宫各大寿字灯1座;体元殿挂清平五福灯、体和殿挂太平有象灯各1座。

二十六日,乾清宫调元大座灯2座;昭仁殿金兰芝挂灯6盏;弘德殿陈设桌灯6盏。

正月十三日,乾清宫鳌山挂灯1座。

从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三日,清宫元宵节挂灯数目之多,讲究之多可想而知。待到元宵之日,宫内灯火通明,夜如白昼,其奢华程度非民间百姓所能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