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填仓

五谷丰登的祝愿

填仓的意思是把谷仓填满。按民间传说,正月二十五为填仓。这一天黎明,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谷场上,用筛过的炊灰,撒出很多大小不等的粮囤形状,并在里面放一些五谷杂粮,象征五谷丰登。

老北京俗传正月二十三日为“小填仓”,二十五日为“大填仓”。清代,京师多大粮商米贩这时都要祭祀仓神,市民要买些米面、煤炭来充实自家的生活储备。

“填仓填仓,小米干饭杂面汤”

“填仓”活动在农村非常盛行,郊区农民流传谚语说“填仓,填仓,小米干饭杂面汤”,平时农民生活很苦,填仓节时吃顿小米干饭杂面汤就算不错了。

所以在正月二十五黎明,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打一些天仓,预示来年大丰收人们生活更美好。

在古代,填仓节是一个隆重的节日。每当节日到来,亲朋好友便欢聚一堂,准备丰盛的饭菜,酒足饭饱之后回家。

据有关资料记载:“正月二十五日,大家市牛羊豕肉,恣飨竟日,客至苦留,必尽而去,名曰填仓。”

每年正月二十五日,我国北方民间都要庆祝这一节日。

放粮救灾的好仓官

关于填仓,民间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有一年,北方连年大旱,农民颗粒无收。可是,皇家不管黎民百姓的死活,照样征收皇粮,致使民不聊生,饿残遍地。

看守粮仓的仓官,目睹这一惨景,于心不忍,便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

他知道,这样做是触犯了王法,皇帝一定会置他于死地。于是,百姓运走粮食以后,他就放了一把火把皇仓烧了,连同自己也活活烧死。

这一天,是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行侠仗义的仓官,每到这一天,就用细炊灰在院内外打囤填仓,以示对仓官的怀念,也祈盼来年五谷丰登。这样,填仓节的习俗就世代流传下来。

填仓佳话之所以流传至今,其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提醒人们从这天起清仓扫囤,晾晒种子,整修农具,准备春耕。

不外借东西的习俗

天仓节这一天还有一个习俗,即各家各户均不向别人家借东西,就是亲朋好友也不例外。

此日,人们喜进厌出。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农民既使是卖粮食也不在这一天进行,不过粮店收购粮食却喜欢在这一天。

如果有来卖粮食的,粮店要摆酒设宴,对前来卖粮者热情款待。一些生活贫困的农民,为了赚顿好酒好饭,便在这一天卖粮。至今,一些上年纪的城市居民,仍习惯在填仓日购米买面。

点灯以祀仓神

填仓这天,京郊还有点灯祀仓神的习惯。天黑的,农家要在凡是与饮食有关的地方均点一盏灯。俗称:“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祀仓神的灯,还不是普通的灯,而是按照家庭人口数,各人属相,用面捏成相应的本命灯。除此之外,还要再捏上两条狗、一只鸡、一条鱼,以及人口盘子、仓官老爷,酒盅、酒壶、银钱、元宝、驮炭毛驴等等。

夜晚,再将这些面灯注油点燃。本命灯置家中炕上,狗置大门口,鸡放院中,鱼浮水缸、驴站畜圈,仓官老爷挂在天窗,其余均在家中。

置放面灯时,口中还要高呼相应的吉利发财语言。

【链接】天下第一仓

神仓又称东院,位于先农坛北门东侧,紧相对应的是西侧的太岁殿。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改建为神仓,先农坛内耕种所获的所有粮食均收存贮放在这里,以备祭祀时用,故神仓又有天下第一仓的美称。

神仓由院墙围合形成一坐北朝南的完整院落。它分前后两进院落,月亮门连接相通。

后院用于存放祭祀器皿,仅设五间正房,各三间东西厢房,均为悬山顶,上铺削割瓦,建筑风格布局紧凑,完整统一,简洁大方。

整个院落的重点是前院,建筑围绕收谷、碾磨、贮藏等功用而设置了收谷亭、园廪神仓,东西碾房和仓房,南边开设砖拱券无梁山门,启门券三间,大门为表示皇家的威严,采用了形制最高的九路门钉。

神仓整体建筑风格庄重肃穆。

按照祭祀的规格,前院均铺黑琉璃瓦绿剪边,除园廪神仓外,所有建筑均采用了雄黄玉彩画。

另外,神仓因功能的不同,其建筑结构也有相应的配制,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建筑形制。如收谷亭四角攒尖顶,不设门窗,四面开敞,这样收晾谷物比较方便。

碾房三间悬山顶,上开天窗,以利空气流通;仓房则为硬山顶;整个建筑的中心——园廪神仓则为园攒尖顶,彩画采用雅伍墨。

为了使储粮防潮,神仓室内砖地面上又设木地梁,并加铺木地板,为维护结构未用砖墙而用木板铺设而成,南开隔扇门,十二扇风格图案各异的镂空花窗开设在木板墙上,既为储藏通风之用,又美观大方。

这些设计,独特别致,科学实用,充分显示了4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的建筑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