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太阳生日
“中和节”
《中庸》里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宋理学家朱熹注释说:“致,推而及之也。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万物处在其应当的位置上,各在其位,这就是宇宙的本来面目。这样,万物才会井然有序,才会生化长养,各随其生,最终求得万物的和谐共生,同步发展。
民国根据儒家的著述,把农历的二月初一定为“中和节”,因为农历二月,正是冬去春来,万物生发的日子。另据传说,这一天是太阳星君的生日,把这一天定为“中和节”,表达人们祈求岁岁年丰的愿望。
给太阳过生日
旧京城在农历二月初一这天,曾经有一些庆祝活动,“给太阳过生日”。北京的朝阳区、太阳宫、日坛公园等地名都和太阳有关。
中和节的发源地在唐代的长安城,唐德宗年间李泌上书建议立二月初一为中和节,以祭祀太阳,祈求丰收。元朝开始,北京成了京城,“中和节”也被北京人重视起来。
太阳神“金乌”
建都北京后,历代统治者对“中和节”都非常重视,例如老北京曾专门建造了一座太阳宫,来供奉太阳。
以前,北京的太阳宫还不止一座,熟悉北京地理的就知道,左安门有个太阳宫,广渠门还有个夕照寺。左安门的个太阳宫前,每年二月初一都会举行专门的庙会。
既然有庙,就得有神。太阳神据说是长了只脚的“金乌”,也有人认为是金乌的母亲羲和,还有人说,太阳神是上古时代的伏羲、帝喾、太昊、少昊、黄帝、祝融、炎帝、颛顼,众说纷纭,莫哀一是。虽然人们对太阳神是谁没有定论,但大家对太阳神的尊敬、崇拜之心是相同的。因为太阳哺育着人类万物只有在阳光的照耀下才能生长。
“中和节”吃太阳糕
中和节这一天,除了进行纪念活动外,家家户户还要扫房子、晒被子,除去一冬天的晦气,这个节日要一直延续到二月初三。
中和节最重要的仪式就是祭祀太阳,家家户户在院内设香案,供太阳糕。太阳糕就是上面插着江米捏的小公鸡的带花纹的饼。
正午时分,人们烧香秉烛,顶礼膜拜伟大的太阳神,祭祀完毕,全家一起分享太阳糕。
【链接】中国的太阳神
中国人崇拜太阳神不仅年代久远,而且还有资料可考。贺兰山岩画、阴山岩画、半坡陶盆的圆形人面太阳神,已将中国的太阳和太阳神部族首领合成了一个整体的观念。
中国上古时代,崇拜太阳神就已经相当普遍了。神农、夸父、轩辕等的族徽上就已经出现了太阳的图像,而太昊和少昊则已经直接以太阳为号了。昊,古字形为太阳底下正立人形,表示太阳神。
太昊,也称大皋,是年代较早的“大太阳神”,主要生活在鲁、苏、皖、浙一带。少皋,也称小皋,年代较晚,生活在曲阜一带,是“小太阳神”。
儒家学者有“太昊伏羲氏”一说。其实在先秦,太昊、伏羲并不相同。伏羲生活在黄河中游,都城在陈(河南东部),曾去泰山封禅。《易》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说明伏羲为共主,地位比太昊显赫。
伏羲始创八卦,从河南贾湖文化的占卜实物来看是可信的。贾湖文化毁于洪水,与伏羲女娲大洪水后重创世界的传说相符。但两者绝不能混为一谈。
少昊的年代,从《左传》、《国语》、《逸周书》等记载中所见,是在黄帝、夸父后期,颛顼之前,少昊的后裔如秦、赵、徐、奄、莒等国在古籍中记载较多。中国人熟知李姓出于少昊。新罗始祖之母生有鸡嘴的传说,与出土的陶器上女长有鸡头的形象,印证了新罗人出自少昊的事实。
在近东,太昊和少昊也留下了足迹。从而说明两位太阳神并不是虚幻的神,而是先有其人,死后被尊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