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龙抬头

大地解冻,百虫苏醒

民间传说,农历二月初二为龙抬头,也就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

事实上,所谓“龙抬头”是指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雨水也逐渐增多的意思,俗语有“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的说法。因此,这天也叫“春龙节”。

农历二月初二正好在惊蛰前后,这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昆虫蛇兽从冬眠中苏醒,预示着农闲已过,可以劳作了。传说中的龙也开始从沉睡中醒来,轰隆隆的雷声接着也要来临。

二月二在北京又叫龙抬头日、春龙节、农头节等。南方则叫做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农历二月二的时候,祖国各地气温都在回升,雨水也逐渐增多,表明农忙快要开始了。所以中国很早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

春龙节的传说

春龙节的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据说武则天当上皇帝,玉皇大帝大怒,让四海龙王三年不得向人间降雨。于是人间百姓受难,生路断绝,管天河的龙王违抗玉帝的旨意,私自为人间降雨,才使百姓有了活路。

玉帝得知大怒,将龙王打下凡来,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并在山上立碑:“龙王降罪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

到第二年农历二月初二晒玉米种子时,才猛然醒悟。于是家家户户将玉米炒开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

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只好给龙王免罪,重新召回天庭,让他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这样,农历二月初二吃爆玉火花的习俗也流传了下来。

这当然只是人们渴望风调雨顺、岁岁年丰的美好愿望,而据资料记载,“龙抬头”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将周天黄道确定为28个星座,称为28宿。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4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4宫附会为4种动物。

其中东宫7宿,就好像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恒星是相对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掉星光,人们就会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

而过一段时间以后,地球的位置移动了,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在地平线的时候,正好是我国春天来临的时候,又赶在雨水节气前后,所以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二月二的风俗

春龙节来临,旧时京郊地区有“引田龙”的仪式,就是早晨每家每户都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家以后点灯、烧香、上供。

这一天,起床前要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起床后,要打着灯笼照房梁,嘴里念着“二月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而且为避免伤了龙的眼睛,这一天妇女一般不做针线活,也不洗衣服,怕伤了龙皮。

二月二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则是“扶龙须”,吃米饭名曰“吃龙子”;吃馄饨名曰“吃龙眼”,而吃饺子名曰“吃龙耳”。

这一天还要吃猪头。平常时间猪头是不能随便吃的,因为猪头是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的供品,一般农户人家忙活了一年,到腊月二十三时杀猪宰羊。从这一天起,伙食才有所改善,等到正月过完了,肉也吃得差不多了,后剩下的猪头,要到二月初二上供给龙王吃,所以“龙抬头”的日子才能吃猪头。

此外,这天吃煎饼和炒豆的人也特别多。传说煎饼是龙王的胎衣,这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吃煎饼是为龙王消灾。旧北京还有吃发面蒸的“懒龙”的,就是蒸的形状似龙的面食。

接姑奶奶

接姑奶奶是老北京一项重要的活动,因为正月里已出嫁的姑娘不能住在娘家,但是到了二月二,娘家人可以接女儿回家居住十天半月。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让她好好歇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忙碌之前要好好犒劳她。

招待姑奶奶的食物一般为薄饼。这种薄饼是用白面烙成的双层荷叶饼,可以揭开涂上香油调过的甜面酱,卷上酱肘子、小肚、香肠等熟肉菜同食,味道鲜美。

皇帝耕田

每年的二月二都在惊蛰前后,预示着春耕大忙的时候要来临了。所以这一天皇帝要率百官出宫耕地,以求百姓能够丰衣足食。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皇帝每年的这一天都要到海淀圆明园西侧的“一亩园”扶犁耕田。

【链接】中国龙是什么动物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图腾,是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吉祥之神。可是,说到龙的原型是一种什么动物,很多人却不一定知道。下面,我们对这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原始社会,人类以采集野果和渔猎为生,到开始学会种植以维持生存需要的时候,说明他们已经向人类文明迈进了一大步。但是,面对自然界的无常变化和突如其来的各种灾害时,他们仍然束手无策,但又不甘心听任自然摆布,于是就把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他们企望通过祈祷和供奉这些神灵,以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

黄河流域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洪涝灾害成了人类最大的威胁,于是古代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便希望得到一种能主宰雨水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神灵的庇佑。

然而由于人类居住的领域和环境存在差异,所以代表自然界精华和灵气的崇拜对象也各不相同。我们的祖先创造的神灵形象即为龙,以我国特有的鼍属鳄科爬行动物扬子鳄为原型,主要寓意其主水。

扬子鳄与恐龙共同生活了一亿多年,恐龙灭绝了,而扬子鳄却得以保持其原始形态生存下来。夏商朝以前,黄河流域山清水秀、植被丰富,气候温暖潮湿,因此生活着许多扬子鳄。

由于扬子鳄相貌狰狞,能在水中和陆地两栖生活,而且经常半潜水中似隐似现,行踪诡秘,古人对它既恐惧又敬畏,所以扬子鳄在众人眼中具有威严和神秘感。自然而然地,扬子鳄便成了主水神灵形象龙的原型。

中国龙的幻化形象具有扬子鳄的全部基本特征:披满鳞甲的身躯;长颚大口和位于头顶的翘鼻;锋芒毕现的锥型尖牙;大而圆的突起眼睛;粗壮的长尾;强健的四肢和五指利爪;有横条纹的腹部等等。

另外,古人还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力,又添加了角、须、尾鳍,并且把背部纵向排列的突起角质棘刺也变换成锯齿状背鳍,并拉长躯体以渲染气势,这样扬子鳄的形象就被美化塑造成了传说中的张牙舞爪、能腾云驾雾的龙的形象。但扬子鳄长颚、尖牙、披鳞、利爪等主要特征在龙的形象中仍然可以看到。

早期的龙是无角的,1987年河南濮阳发掘出土了一个6000多年前的古墓葬,其中就有用蚌壳摆的龙(扬子鳄)的图形。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龙的形象也是大头长尾的爬行动物。有角龙的形象在商代以后的甲骨文和青铜器上才开始发现。

甲骨文中的龙字是大口、曲体的动物形象。龙的读音与雷声相似,因为古人视龙为雷雨之神。直到现在,我国南方民间仍将扬子鳄称为“土龙”和“猪婆龙”。

龙是祭神文化的特定产物,是作为主水神灵被创造出来的(传说中的龙王),远古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很低,更不可能用逻辑思维思考问题,所以要创造一种综合各种动物特征的虚拟动物形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龙不是虚拟的动物,现实中龙的原型即是扬子鳄。

龙成为十二生肖之一也很自然,因为其原型扬子鳄就受到人们的普遍崇拜,古埃及和希腊就将鳄作为其十二生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