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端午
端午节的多种称谓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所以初五被称为端五。
农历月份地支纪月,正月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所以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
五月预示着天气开始炎热,五毒虫蛇开始活跃,所以这天必须为抵抗力差的孩子祛灾避邪,因此,“小孩节”、“娃娃节”又成了端午节的别称。
在端午节这天,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是必不可少的活动。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端午节又名“诗人节”,而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是为了压邪。
此外,端午节的别称,还有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重午、午日等等。
端午节的由来传说
端午节的由来传说有很多种,流传较广的有以下几种。
纪念屈原说。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后,遭到蛟龙的围困,人们为了驱散蛟龙,就做了五色丝粽子和熟鸡蛋投于水中,保证屈原的遗体不受侵害。
另有传说,屈原投江自尽后,当地百姓马上驾船营救,可始终没找到尸体。当天天下大雨,营救的船只全部汇集到了岸边的亭子旁边。为了寄托哀思,每年的这天,人们都举行龙舟竞赛。
龙的节日说。五月初五这天,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因为这天被认为是龙的节日。当天举行的赛龙舟以及吃粽子,都与龙有关。而且还有用五彩丝绑在手臂上的习俗,据说是像龙身上的花纹。
纪念伍子胥。伍子胥为楚国人,父兄都被楚王杀害,所以伍子胥投奔了吴国,并帮助吴国讨伐楚国。吴军攻入楚都郢城,伍子胥掘墓鞭打楚平王的尸首,为父兄报仇。
吴王夫差继位之后,又打败了越国,勾践请求议和,伍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吴王夫差没有采纳建议,却听信谗言将伍子胥赐死。
伍子胥视死如归,临死之前交待他人,把自己的眼睛挖出悬挂在吴国的城门上,看越国军队是怎样攻入城灭吴的。
夫差大怒,下令将伍子胥的尸体沉入大海。所以有了端午节是纪念伍子胥的说法。
除此之外,还有恶日说,夏至说和纪念孝女曹娥说等等,以上种种传说,以纪念屈原说最为深入人心,流传也最广。
端午食粽饮雄黄酒
端午节吃粽子已经成为我国的传统习俗。粽子由来已久,而且品种繁多。
晋代时候,粽子正式被定为端午节食品。南北朝时期,粽子米中掺了肉、板栗、红枣等,做成了品种多样的杂粽。
唐代已经出现了锥形、菱形的粽子,宋朝时出现了果品入粽的蜜饯粽。元明时,品种花样更多,出现了豆沙、猪肉、松仁、枣、胡桃等馅的粽子。
为纪念屈原,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粽子一般是前一天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粽子主要是用嫩芦苇叶或竹叶包制而成的。形状一般为三角形,也有方型、圆型及长条型。煮粽子时,锅里一定要煮鸡蛋,也可以煮些鸭蛋、鹅蛋等。这里面也有讲究,因为吃过甜的粽子,再吃咸的鸡蛋,据说可以防止夏天生疮。
除了吃粽子、鸡蛋外,饮雄黄酒也是端午节饮食的重要内容。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五月五日饮雄黄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带雄黄进山不怕蛇”等俗言。
雄黄是一种中药材,中医药书籍说雄黄能治百虫毒、虫兽伤等症,另外,白酒调配雄黄和白矾水来涂抹毒虫蜇伤和蚊叮虫咬,具有一定的疗效。
但是雄黄有毒,所以不宜服用。
现在有一些地方,仍有端阳节在屋内外洒雄黄水的习俗,也有在小孩的耳、鼻、额头上涂抹雄黄的旧习。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认为五色为吉祥色,所以端午节这天清晨,家里大人起床后,就开始给孩子手腕、脖子、脚腕上拴五色线,据说可以避开毒虫伤害。
端午的五色经线要带到夏季第一场雨来临或第一次洗澡时才可以摘下,丢到河里,寓示着疾病让河水冲走了,孩子可以健康平安。
荷包也是端午节必备的一种特有的民间工艺品,这是大人给孩子制作的随身携带的袋囊,最初装有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避虫的雄黄粉,发展到后来成为装香料的香囊,目的也是避邪祛灾。
熙游避灾
端午节这天,老北京还讲究“熙游避灾”。
上午,人们一般都去天坛祈年,目的是既能以天神之力避毒水灾,同时又可以游乐。下午则到金鱼池、高粱桥、草桥等地游玩,其中到金鱼池的游人最多。
金鱼池早在辽代称为“鱼藻地”,明代以后,居民在这里挖塘植柳,饲养金鱼。每年端午,正是绿柳低垂,景色迷人的时候,人们竞相来这里进行赛马等活动,同时也吸引了很多生意人在此摆摊售物。
可惜到晚清时期,金鱼池已经被淤泥堵塞,不过每年端午,人们仍然在这里聚集,狂歌畅饮,很是热闹。
时令鲜品
粽子是端午节的应节食品,其品种以小枣粽子为主,还有澄沙、枣泥、腊肉、火腿等多种花样。也有卖玫瑰饼、藤萝饼以及用模子刻出来有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图案的“五毒饼”的。
此时,樱桃、桑椹(分白桑椹、黑桑塔)等时令鲜品也大量上市,有商贩沿街叫卖。时令鲜品多数摆在小磁碟里,以杨树叶作衬托。
端午之时,人们吃粽子、品鲜品,踏青郊游,其乐融融。
天师符和钟馗像
旧时,农历五月被北京人称为“恶五月”,因为五月天气变得潮湿闷热,病毒瘟疫容易侵害人体,在尚未普及科学知识的情况下,人们以为是妖邪作怪,往往用天师符或者画天师、钟馗像贴在门上,以驱邪保平安。
天师即道教正一派的始祖张陵(张道陵),据说善于捉妖降鬼。道教的符箓就是天师符,可以避邪。民国以前,在端午前就有很多道观道士用朱砂笔在黄纸上画符赠送或卖给百姓。
也有的北京人在端午节时,将钟馗画像贴在门壁上,以避鬼邪。据说钟馗是唐朝人,生前投考武举,累考不中,死后托梦给唐朝皇帝,决意斩妖除魔。皇帝醒后命人按梦中钟馗形象画其形,贴在门上以避邪。以后人们效仿,成为一种习俗。
菖蒲和艾草
菖蒲、艾草又被称作“薄剑”、“艾虎”,形似一把锋利的宝剑,所以从五月初一日起,家家户户在街门的两旁插上菖、蒲、艾草,使鬼不敢前来骚扰,以起到避邪的作用。
端午节过后有的人家将菖蒲、艾草收藏起来,留作“洗三”或洗、灸的药引。
扔灾
扔灾与防病都是端午节的活动。
端午节前,手巧的妇女用五彩绫罗制成小虎、葫芦、樱桃、桑椹、瓜、豆、葱、蒜,并用彩线穿起来,系在小儿的钗头或背上、胸前;小姑娘们用五彩丝线缠成菱形“粽子”,戴在身上。等到端午节一过,都要摘下来扔到门外,叫做“扔灾”。
【链接】古人的端午节生活
在古代,五月又有“恶月”、“毒月”、“修善月”之称,早在战国时代,五月初五就被认为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五月被人们厌恶和忌讳。为避免触犯禁忌,逢凶化吉,人们从很早的时候就围绕端午节开展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活动。
据记载,南齐人宗测在每年五月初五日鸡还没有报晓时,就上山采摘像人的形状的艾,回来治成艾绒,用以治病,疗效很好。
荆楚地方的人在端午这天采艾,编织成人形,悬挂在家门口,祈祷消除毒灾。端午节在大门上挂艾人的风俗即由此形成。
南宋时期,人们将艾人与用菖蒲做的张天师驭虎的形象一同挂在门上。到清代时,菖蒲、艾又制成了蒲龙、文虎,插在门上以祛邪。
南朝人过五月节,要将五色丝织物系在手臂上,表达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希望战争可以早日平息,一生无灾无病。
宋朝时,所系的种类形式变得多样化,有百索、彩线,还有珠子的等等。
明清时又衍化为内装香料的形式多样的香袋,佩戴起来既有药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
竞渡是端午节的另一项重要活动,在南朝时就已经出现。到后来,龙舟竞赛成为一项盛大的赛事。明代搞得最热闹的是南京竞渡。
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食物,之后又被当作馈赠的节日礼物。粽子与龙舟竞渡同样都是端午节的标志,但比竞渡要普及得多。
南朝人过端午节还会去郊野踏青,也有做斗草游戏的,在节日里亲友之间还会送礼物,皇家也有类似活动。
端午节产生最普遍的说法是纪念屈原,但从节日的具体活动来看,与季节也有密切的关系。五月正是大热的季节,烈日炎炎,阳气上升,这时毒虫经过春天的滋生,对人的危害增大。
夏季又是疾病流行的季节,于是人们形成了在端午节采艾、菖蒲,做香袋,喝雄黄酒的习俗,以防毒避毒,祛病水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