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中秋
中秋的由来
中秋节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因其恰在三秋之半,又是一年中秋季八月的中间,故名“中秋”。是民间传统的三节之一,又称中秋节、团圆节。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果子节
中秋节,有的老北京人直接称呼为“果子节”,因为这个时节正值桃、梨、枣、葡萄、苹果等等各种水果丰收上市。
这些出售的果品装饰十分讲究,主要用于送礼和上供。有的果农用纸剪的“福”、“寿”、“佛”字等图案,在苹果未成熟时贴在上面,这样阳光照射不到,等果子成熟之后,揭去剪纸的,红色苹果上就留下了黄绿相间的图案,外观精美,但售价较高。
这些一般是用于馈赠亲友的,有的还要装在垫有香蒿的特制小筐里,果筐外贴有红绿门票,烘托出热闹的节日氛围。
月饼
月饼是中秋节的特色食物。以前北京各大糕点铺都有出售,有“自来红”和“自来白”两种。“自来红”烤色较深,青一色的白糖、冰糖、果仁为馅,外皮上画一黑红色的圆圈,圈内用针扎上几个小孔。“自来白”是用精白面烤制的什锦馅月饼,有枣泥、橙沙、豌豆、山楂、白糖等馅,外皮纯白。红色小戳记号,标志着馅的类别。也有出售提浆月饼、翻毛月饼、广东月饼等的。
送礼用的月饼都用蒲包装,另外还有直径一市尺左右的特制大月饼,刻有桂殿蟾宫,玉兔捣药的图案,是供月用的。
兔爷摊
八月十五中秋节前后,城内城外最有特色的景致就是街头巷尾卖“兔儿爷”的摊子。这些摆满了大大小小的“兔儿爷”的摊子,有挑担走街串胡同叫卖的,也有坐摊固定卖的。摊位上摆的“兔儿爷”,大、中、小都有,人形兔儿脸,非常可爱。
因八月十五是与月亮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街上卖的“兔儿爷”就是月宫中捣药不止的玉兔。八月十五,成人男女各有自己的希冀与寄托,“兔儿爷”就成为孩子们娱乐的玩具。
“兔儿爷”一般是用黏土做的,较高级的是在黏土中掺入纸浆为原料,填入棋子翻塑出来。模子分正、反两个范,待泥料八、九分干时,取下范模,配上事先翻塑好的耳朵(俗称犄角),干透后在其身上追刷胶水(防止渗色),再勾轮廓、上色、描金等就算完成了。
“兔儿爷”有大有小,大者,高3尺多,买了得抬回家;中者尺余高,可抱回家;小者仅三五寸,托在手中即可。
“兔儿爷”不论大小,均为人形兔脸。脸为粉白色,稚嫩可爱;头戴金盔,身披彩色战袍,威风凛凛。有的怀中抱杆,有的什么也不拿,有的左手托臼,右手持杵。
大的“兔儿爷”背后插着宝盖式的罗伞,小的“兔儿爷”背后插着纸做的纛旗(即护背旗)。
有的“兔儿爷”还有坐骑,如老虎、狮子、梅花鹿、麒麟、骆驼等;也有的是坐在莲花宝座上的;有的呈短衫挑担状,形如小贩;还有的做饮酒或跳舞状……也有的极为简陋,仅是一个捣药的小白兔而已。京城的人们凭自己的愿望赋予“兔儿爷”不同的身份。
卖“兔儿爷”的摊子,一般从八月初就开始摆出来,一直卖到八月十五的夜晚。过了十五就没人要了。
供月
八月初十日以后,“月宫码”,即“兔爷码”是开始出售。“月宫码”就是用木刻板水彩印刷的“神纸”。有黄色的,上印有银脸太明星君像及广寒宫前金色玉兔人立捣药的图形。红色的,上印有关圣帝君、增福财神及广寒宫前金色玉免人立捣药的图形,商家店铺多供红色的。还有白色的,上边神像各不相同,不可缺少的是月宫玉兔图案。
十五日夜晚,月亮升起以后,即在庭院举行拜月仪式,有的望空(对着月亮)设祭;有的将刻有桂殿蟾宫图案的大月饼镶在木架上当神位;还有的将月宫码当神位。
人们大多支起小矮桌,上供“自来红”红糖馅的团圆饼,除梨外的各种水果,“瓣刻如莲花”的西瓜以及插上红鸡冠花和带枝毛豆的香烛、钱粮等。
月宫码撤供后,要在庭院中焚化。如果秫秸没有烧尽,以后要压在炕席下。
供月完毕,家中长幼一边在院中品酒吃瓜果,分食大月饼、团圆饼,一边赏月,聊天享受合家团圆的天伦之乐。
【链接】清代宫廷的中秋节
民间将中秋节视为丰收秋、团圆节,古代帝王也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礼制。
清代时沿袭旧制,每年中秋佳节在乾清宫设宴以祭月。供桌上摆月宫符象,和一个直径55公分、10斤重的大月饼。月饼上印有“郁仪宫”字样及玉兔捣药图案。
大月饼左右各摆3斤重的月饼一个,各式小月饼数盘,摆酒、茶数盅。供桌上还要摆设鲜花和鲜果,如莲瓣形的西瓜和九节藕等。
月供摆设完毕,开始燃香。皇帝、皇后等人依次对月光神码行礼。等到香燃尽,即可焚月光神码,撤供品。
这时将10斤重的大月饼精心包装,贮至当年除夕夜,全家分吃。而3斤重大月饼则切成数块,连同小月饼、“莲花团圆瓜”、鲜果等赐给妃嫔、文武廷臣、太监及宫女等人。
乾隆五年(1741年)中秋佳节,乾隆帝恭侍皇太后先到西苑万善殿(中南海)礼佛,后游南海瀛台诸景。
乾隆四十一年(1777年),孝圣皇太后死。第三年的中秋,乾隆帝在前往盛京祭祖的途中拜祭宫月。
八月十五日酉初,太监们在莲花套大营西洋房东院内坐西北、向东南设摆月光花插一个,挨插屏前,一字摆着两张插条桌。用黄缎桌套一个(月花插屏、供桌、供器等样俱系太监随营带来的)。
茶膳房随摆供一桌,十九品,摆三路。从里往外摆。月光码两边,供子母藕一对(用斑竹杆,上捆鲜花。捆在月光码插屏架上)。
供桌后桌边上供黄豆角两把(高一尺五寸,挨着月光码供)。
头一路(供桌后桌边)中间设斗一个,上供大月饼一个(重10斤,彩画圆光)。斗左边鲜果三品,西瓜一品。右边鲜果二品,西瓜一品。
二路,中间设香炉一个,左边茶三盅,西瓜一品。右边酒三盅,西瓜一品。
三路,香炉前,中间设檀香炉一个,炉左边,月饼一品二个(每个月饼重3斤),蜡台一个(此供子母藕,3角,10斤重月饼,3斤重月饼)。
皇帝至供前拈香行礼,之后到西洋房少坐。
酉正,用茶房紫檀木折叠矮桌摆黄盘野意酒膳一桌,十五品。
酉正二刻十分,香尽,皇帝焚化供品。
然后,总管萧云鹏用茶房如意茶盘请茶三盅、酒三杯。跪进,与皇上奠茶、酒,送焚化。
结束后,随撤供一桌。大月饼(10斤重)遵例收贮,除夕共进。
两个3斤重的月饼则切一个,托一个,用金龙盒盛,送给皇帝品尝。又令将其他月饼赏随营妃嫔等位。
供前鲜果、西瓜、月饼赏给随侍太监等。
宫中的月饼,一般由内膳房承做。宫廷月饼集传统的苏式月饼、广式月饼、京式月饼等各式特色于一体,配料讲究,做工精致,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宫廷月饼皮上压有云朵、月宫、桂树、玉兔,而且颜色多样,有彩绘的,也有红心白边、白心红边的,还有全红的或全白的,称为“自来红”、“自来白”。
月饼上色用的颜色是飞金、银砂、大绿、石青、彩黄、靛粉、广胶、苏木等。
宫廷的月饼规格不等,有直径55厘米重10斤的;41厘米重3斤的;25厘米重1斤的;9厘米重5两的;6厘米重3两的;最小的月饼只重一两五钱。而且月饼模子上的名称即表明月饼的馅芯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