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财进宝——财神
财神是我国民间普遍供奉的一种主管财富的神祗。主管财源的神明分为两大类:一是道教赐封,二是民间信仰。道教赐封为天官上神,民间信仰为天官天仙。道教赐封并不称为财神,而是在所官职上加封神明。
我国民间流传着多种不同版本的说法,李诡祖、比干、范蠡被奉为文财神,关公是商家崇祀,一般商家以关公为他们的守护神,关公同时被视为招财进宝的财神爷。赵公明掌管招宝、纳珍、招财和利市四名与财富有关的小神,因而被奉为正财神。
耿直不偏的文财神比干
那是在商纣王时期,一天清晨,辅佐商纣王帝辛的太师比干到庭院散步。正是初春的早晨,天气和暖,他望着灿烂的阳光,深深地叹了口气,想要把胸中的烦闷忧愁全部倾吐而出。
站在庭院里,隐隐能听到宅院外孩童玩闹的欢快声音,令比干瞬间想起了幼年的侄子帝辛。想想自己的这个侄子,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深得先帝帝乙的欢心。
《荀子·非相篇》中说:帝辛“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史记》中也形容帝辛说:“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后来,比干的哥哥帝乙还特意在病榻前嘱咐比干,要好生辅佐这位继承人。侄子帝辛在帝乙驾崩后继位成为商纣王。
开始的时候,商纣王重视农桑使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把商代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
这位贤侄和圣明的君主,当初真的是比干的骄傲。比干常常想,如果先帝在地下有知,也会欢欣鼓舞,为自己的国家有这么一位好皇帝和好儿子而无比欣慰的。
但是,这一切都在商纣王的宠妃妲己出现之后改变了。都说红颜祸水,女色误国,这位妃子使商纣王无心朝政,每日只顾寻欢作乐,比干虽从20岁开始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但从政40多年以来,还没有见到侄子这么顽固过。
比干的脸上尽是愁容,手心里紧紧攥着一张神符。这道符是老友姜子牙离开朝歌,来相府辞行前留给自己的,说是可以躲避一难。但谁知这一难能不能躲得过去呢?
几天前,妲己抱怨说心口疼,整天病恹恹地摆出一副娇弱相,把商纣王也紧张得坐立不安。彻底不理朝政了不说,居然还废寝忘食地召集全国名中医来问诊,这更使得忠诚的比干对妲己怒目而视。
后宫之中嫔妃邀宠并不少见,但要是一心纠缠君王,使国政荒废,这样的嫔妃就不该纵容了。比干眼看曾经明事理懂分寸的君王日益颓废,更加视妲己为眼中钉,而妲己显然也将比干看作是肉中刺。
妲己在病后曾昏昏沉沉地暗示商纣王说,自己的病是个奇疾,只有世间罕见的药引熬制出的药才可以解救。而这药引就是比干的一颗七窍玲珑心。
比干可不知道自己的心是不是有七窍,但他很清楚,人没了心性,要比没了心脏更可怕。想想当年自己的贤侄帝辛,才小小年纪就伶俐可爱,长成青年时又是雄姿英发的一位皇家子弟,一国的好君王,却只因心性被迷惑,居然被这么一个歹毒又刻薄的妃子利用了!
仰望天空,盛日春景在比干眼里也成了一派萧条的落败秋色。他甚至都不敢肯定地认为,自己从小看着长大的侄子,自己哥哥临终时托付的好栋梁,自己曾经鞠躬尽瘁服侍的贤明君主,不会听信妲己的妄言。
比干并没有担忧太久。正想着,他就被商纣王召进了宫中。抬起头,他看见那一张既熟悉又陌生的脸上,是一种糊里糊涂的尴尬神情,正是商纣王。
只听商纣王说道:“妲己心痛之疾,惟玲珑心可愈。听说皇叔有玲珑心,想借一片作药汤来用,若是她的疾病被治愈了,您的功劳可就大了啊。”
比干回答说:“心哪里是能随便借出的东西呢?它是身体的主人,被侵扰的话,就会使人失去生命啊!心是协调一切的关键所在,如果我的心被削去一片,受到损伤,我又怎么可能还有活路呢?君王啊,我这个老臣,并不是因为太过惜命而不肯献身。只是如今朝纲不振,能为您出谋划策的贤臣已然不多了。如果连我也出了事,谁来帮您保住江山呢?”
听了这一番发自肺腑的言论,商纣王很尴尬,但也很不耐烦:“这话真是太夸张了吧。借片心而已,哪来的这么多说辞呢?”
听完这个回答,比干万念俱灰。他明白,自己的性命怕是要和这个君王曾经的贤能一样,一去而不复返了。他深吸一口气,用手颤颤巍巍地将从不离身的符纸掏出,烧化之后放在水中一饮而尽。
然后,比干没有理会在一旁愣住的商纣王,转而向太庙的方向大拜了八拜,流着泪慨叹说:“成汤先王啊!这28世的天下就要断送在您的这位后代手里了,并非是因为老臣不忠不义啊!”言毕,伸手挖出了自己的心。
也许是因为神符的作用,比干发现自己并没有失去生命,但是心里总觉得空空荡荡的。他一言不发地跨上马,飞奔跑了好几里路。
比干的马跑累了,慢了下来。这时,比干忽然听见一妇人大叫卖无心菜,就勒马问道:“人若是无心会如何呢?”
不知情的妇人回答说:“人若无心的话,还怎么存活呢?”
比干闻听此言,顿时落马,失去了生命。
比干忠谏而死,后世的人们始终念着他的好,称他为“亘古第一忠臣”。因为比干生前忠诚耿直,逝世之后又没有心,因此不会心存偏见偏袒任何一方,最适合做分配财产的神灵。
古代大多数读书人以考取功名为重,而财禄富贵都从科举中求,因此奉比干为“文财神”,祈求功名成就、财禄亨通。
坊间的文财神像大多以福星、禄星、寿星作为吉星组合,成三星拱照之势,寓意福禄寿齐全。其中的禄星就是文财神比干。神像的制作材料有纸画、瓷、金、铜、银、木、水晶玻璃等。
比干的文财神造型仪容慈祥,眉扬目秀,唇红齿白,两耳垂珠,五缕长须,头戴顶级文官帽,身穿紫缎锦罗官袍,腰环金银玉带,手捧元宝财帛,脚穿官靴,位于福寿两星中间。
散财送福的儒商陶朱公
大约在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在一个清贫人家。范蠡从小就不太合群,青少年时很有个性,勤于思考,性格独特,生活率性随意,无拘无束。
据古代吴越地方史的杂史《越绝书》记载,范蠡青少年的时候:
一痴一醒,时人尽以为狂。然独有圣贤之明,人莫可与语。
无论什么时代,人们都习惯把与自己不相似的人看成是怪人。如果一个人与大部分人的生活轨迹或者思维都不一样,那人们铁定就会把他当作是怪胎另眼相待了。
少年时期的范蠡就是这么一个被别人指指点点的“疯子”。当时的邻居们把他称为“狂生”,一个不正常的人。范蠡看问题像圣贤一样明察一切,说话心直口快,那些严格遵守着世俗约定的人们简直无法和他交谈。
范蠡似乎也很享受这种状态,丝毫没有收敛的意思。据《史记》记载,范蠡“佯狂倜傥负俗”,是说范蠡整天假装疯癫,洒脱,与一般人的行为不一样。
范蠡性格怪僻,不近人情,是不是真像人们说他有神经病呢?其实不是的。范蠡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有三个原因:
第一,范蠡对社会、对人生有较为深刻的洞察和思考。所谓“独有圣贤之明”,就是说他的见解深邃,而为一般人所不理解,他也不愿意与周围的人交流,所以显得孤僻、不合群,久而久之,人们都以为他是疯子。
第二,范蠡学习道家的风度。道家追求自然人格,不拘于礼法,生活随意自然,然而精神上极富想象力,内心世界极其丰富。老子、庄子就是代表人物。从范蠡的行为举止看,他至少在生活上是效仿道家的。范蠡的举止行为受道家思想影响较深。
第三,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范蠡总感觉自己怀才不遇,无人赏识,他很想进入社会,施展才华,但知名度不高,为此,他以各种怪异、荒诞的行为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其实,范蠡的内心是很清醒的,他有“治国平天下”志向,生活行为却放荡不羁,这正是他儒道互补的性格。不合时俗、行为怪异的范蠡,终于引起了别人的注意。
当时的宛县县令文种得知三户有一位与众不同的狂人,觉得此人不俗,将来会有作为,很想和他谈谈,于是派了一个小吏前去联系。谁知这个小吏回来后对文种说:“范蠡是本国狂人,生有此病。”
但文种深知范蠡不是平凡之人,他笑道:“我早就听说那些真正的贤士,都会有着玩世不恭的轻狂举止,但其实他们内心自有高见,只是不说而已。这样的君子,你这样的普通人肯定是分辨不出来啊。”
文种认为,“狂夫多贤士,众贱有君子”,于是决定自己亲自去请范蠡。但是,文种到达三户后,并没有见到范蠡。原来,范蠡是为了试探文种而躲藏起来。范蠡很自信,预料到文种还会找他。
果然,没过多长时间,文种又来了。这次范蠡很郑重地与文种会见,二人谈得非常投机,史书说他们“终日而语”。他们纵论天下大势,分析各国的政治状况,“疾陈霸王之道”,达成了共识。
文种、范蠡两人志同道合,决定不管天南地北都互相追随。他们商量的结果是:离开楚国,到外面发展。范蠡分析天下的形势,认为争夺霸主的气运已出现在东南一带,“见霸兆出于东南”。于是和文种决定到东南方向的越国发展。
大约在公元前511年,范蠡和文种来到越国,受到了越王允常,也就是勾践之父的欢迎。成为越王身边的重要谋臣,范蠡为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实现人生价值找到了机会。
在越国,范蠡充分发挥了政治才干。尤其在帮助越王勾践对付吴国的问题上,展示了过人的胆识。
在勾践一意孤行,使越军人困马乏,断水绝粮,危在旦夕之时,范蠡和文种分析了吴越双方的形势,提出要想打败吴国,必须用计取胜,建议先向吴国求和,答应屈辱的条件,以获得生存的机会,再设法东山再起。
吴国答应了越国求降的要求,但条件是越王勾践要带着妻子到吴国去当奴仆。勾践觉得文种与范蠡足智多谋,处事经验丰富,如果有他们在自己身边,可以有个依靠,反复琢磨,决定带文种去。
于是,勾践召见范蠡,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他。范蠡一听,表示不同意,他说:“国境以内治理百姓的事,我比不上文种;但在国境以外,对付敌国,需要当机立断的事,文种比不上我。”
范蠡这段话充分反映了他的人品。首先,范蠡很清楚他和文种的各自优长所在。文种曾任县令,有相当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实践能力,所以治理国家,管理百姓,是文种的擅长;而范蠡虽然没当过什么执政官,但他精通文武韬略,足智多谋,能应付复杂局面。
其次,透过范蠡的话还能看出他是心胸坦荡,勇挑重任的人。他知道,入吴为奴会受苦受难,生死未卜,这和在国内有一天一地之别。但他没有退缩,而是坦然相待,主动请行,体现了崇高的思想境界。
范蠡随勾践来到吴国,面对繁重的劳动和屈辱的待遇,他任劳任怨,他拒绝了夫差的拉拢和利诱,表示愿意和勾践在一起,干苦力活。同时他又寻找时机,巧施计谋,甚至在夫差得病之时,让勾践尝夫差的粪便,终于感动了夫差,放勾践、范蠡回到越国。
在吴国为奴的几年中,范蠡表现出超人的气度和高超的谋略,使他奠定了在勾践身边稳固的地位,勾践对他言听计从,范蠡得以充分展示自己在治国治军方面的才干。
勾践、范蠡平安回国,报仇雪恨的念头未减。勾践将兴越灭吴的大计,寄托在范蠡身上,他对范蠡说:“我的国家就是您范蠡的国家,请您帮我好好谋划吧!”
在范蠡的谋划下,越国君臣同心,经济恢复发展,军事力量增强,灭吴的时机一天一天成熟。
公元前473年,在范蠡的策划下,越国发动了对吴国的关键一击,吴王夫差被俘,自杀而死。自公元前494年越国在会稽山被围困以来,勾践在范蠡的帮助下,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完成了复国的大业。
灭掉吴国后,勾践封赏范蠡,任他为上将军,范蠡却不为所动。大约在公元前470年时,他向勾践表示自己准备离开越国,勾践执意挽留。范蠡并不动摇,不久范蠡就带领全家人离开了越国。
这是为什么呢?范蠡为什么不在立了大功之后,享受高官厚禄的功臣待遇呢?这主要还是因为范蠡聪敏机智的头脑,他在和勾践相处的日子里,已经知道勾践这种帝王绝不是会报恩还功的人,何况历代以来,凡是“功高震主”的臣子都没有好下场。
这种懂得在合适的时机抽身而退的机智,和能从大局着想的思维,也正是范蠡日后的成功所在。最重要的是,范蠡不仅自求保全,也没有忘记昔日提拔照顾他的文种。
根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的记载,范蠡在离开越国之后,还给老朋友文种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长颈鸟喙,只可与同患难,而不可与之同乐,子何不去?
意思是说,当飞鸟被捕捉尽之后,再好用的良弓也会被封藏搁置起来。当野兔都捕捉到了,再好的猎犬也逃不过被抛弃甚至灭口的命运。越王这个人,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您为什么还不快快离去呢?
文种见信后,也感到后怕。他虽然忧心忡忡,却始终抱着一份微茫的希望,想证明越王不会那样对待自己,范蠡的想法是错误的。但是,越王最终还是除去了文种。
范蠡能看破人心,懂得进退自如,从大局着想。先是以儒家的奉献精神和忠勇之义帮助越王夺回了江山,后来又以道家的姿态洒脱而去,这就成了范蠡著名的“一聚一散”。
范蠡离开越国后来到齐国,齐国自然环境优越,物产丰富。到齐国后,范蠡变了姓名,自谓鸱夷子皮。
所谓“鸱夷”,是古代盛酒之壶状器具,是一种皮制的口袋,用时“尽日盛酒”;不用时,可收起叠好,随身携带。是古代民间普遍使用的一种韧性很大的“酒囊”。直到宋代仍有此物。北宋文学家苏轼曾在诗中写道:“不持两鸱酒,肯借一车书?”
所谓“子皮”,就是“皮子”。“鸱夷子皮”,就是“酒囊皮子”。范蠡为何会用这么一个看似粗俗的名字呢?智者见智,仁者见仁。鸱夷子皮虽然是牛皮做的酒器,看似粗俗,实则蕴含能屈能伸,包罗万象、吞吐天地之意。范蠡的境界达到了“空”和“忘我”,挥洒自如,姓名更是如此,从这一点能看出其胸襟之开阔,超凡脱俗。这是范蠡用此姓名的最重要原因。
范蠡经营的主要是饲料、繁殖、销售牲畜的农牧业,雇用了大批劳动力,要和农夫、驭手、屠户、运夫等人打成一片,和当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事业的发展。
在当时的情况下,范蠡如果用自己的大名,就会显得冷僻严肃。而用通俗幽默的“酒囊皮子”介绍自己,恐怕话一出口,对方就乐了,雇主和雇工之间的隔膜也就会冲破。一个“外来客”想在陶地治产经商,不放下架子入乡随俗,不和当地人融在一起,是寸步难行的。
此外,“鸱夷子皮”这个字号本身就具有招牌效应。当人们对看起来很好听的名字感到麻木时,对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俗名”更容易记住和关注。
根据《史记》记载,当时的范蠡带领全家人种庄稼,还经营其他产业。比如,利用海上资源,晒盐和捕捞海产品。还可能经营其他副业,包括养殖业。经过努力,很快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终于致富。
范蠡依旧有着儒家的文雅和仁慈,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不久就广为人知。齐王得知范蠡在齐国后,便迫不及待地请他到朝廷任相。范蠡虽然答应了,但到任时间不长后就辞职,再度离开了功名利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说,范蠡曾经感叹说:
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居官至于卿相,治家能有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
于是,范蠡任相3年,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成了范蠡的“二聚二散”。
一身布衣的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就是后来山东肥城的陶山。当时的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居于“天下之中”。
范蠡在这个最佳经商之地,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再次散财,称为“三聚三散”。
在这之后,范蠡自号为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乃我国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被称为一代“商圣”。
范蠡作为财神的形象是很丰满的。他心善懂奉献,也不留恋功名金钱,懂得急流勇退,转换角色,弃官务农、经商,体现了儒道互补的人生哲学。
唐代诗人汪遵有一首《五湖》诗,对范蠡大加赞扬:
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
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
后世有很多崇拜敬仰文财神陶朱公的人,纷纷研究起范蠡的为商之道。可以说,在所有的财神之中,只有范蠡离人们的生活最近,也最能帮助人们以仁义聚财。
首先,范蠡经商不是盲目出击,而是精心选择地点,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优势,以求最好的经济效益。他离开越国后来到齐国。
根据《史记》的记载,当时的齐国“地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具有良好的从事生产的条件,为范蠡经商奠定了基础。范蠡充分利用齐地的资源和环境,带领全家人,“耕于海畔,苦身戮力”,多种经营,“父子治产,居无几何,治产数十万。”
范蠡从越国的上将军一变而为劳动者,在官为本的时代,多少人仰慕高官厚禄,而范蠡坦然改变身份,潜心从事生产,埋头苦干,迅速致富,对传统观念作出了大胆的挑战。仅此一点,对后人的启迪就已极其深刻。
其次,范蠡丰富的经商理念也使财神之美誉名副其实。在范蠡的经商原则里,有一条就是强调主张把握商机,侯时转物。他遵循经济丰歉循环论经商,提出“待乏论”,不要人等货,应让货等人。也就是说,要准备别人没有的或想不到的货物,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占据优势。
范蠡主张“逐什一之利”,薄利多销,不求暴利,这正符合我国传统思想中经商求“诚信”、求“义”的原则。
范蠡经商就和他从政一样,既拥有古代儒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也有道家顺应自然大道的豁达人生观,儒道互补,外道内儒,顺应自然,所以他无论是在从政还是经商中都保持了心态的平和、淡定。
在范蠡思想中,追求和谐的天道、地道、人道尤为可贵。他曾说过,治理国家有3件事要注意:国家强盛时要设法保持下去,这叫持盈;国家将要倾覆时要设法转危为安,这叫定倾;平时治理国家政事要得当,这叫节事。
范蠡还曾对勾践说:“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这些,也正是经商的人需要注意的事情。
人们还从范蠡的经商事迹和经商思想中总结出了《陶朱公生意经》,又称《陶朱公商经》、《陶朱公商训》或《陶朱公经商十八则》。
其主要内容包括:生意要勤快,勿懒惰;接纳要谦和,勿暴躁;价格要订明,勿含糊;账目要稽查,勿懈怠;货物要整理,勿散漫;出纳要谨慎,勿大意;期限要约定,勿延迟;临事要尽责,勿放任;用度要节俭,勿奢侈;买卖要随时,勿拖延;赊欠要识人,勿滥出;优劣要分清,勿混淆;用人要方正,勿歪斜;货物要面验,勿滥入;钱账要清楚,勿糊涂;主心要镇定,勿妄作;工作要细心,勿粗糙;说话要规矩,勿浮躁。
以上“十八要十八勿”的核心是“诚信”,所以称之为“商训”,成为后世经商的法则,用来教导商家,规范商业秩序。
封为财帛星君的李诡祖
李诡祖是我国民间最受欢迎的文财神,有增福相公、增福财神和福善平施公等多个敬称。李诡祖本人是淄川五松山人,北魏孝文帝时曾担任曲梁县令,清廉爱民,去世后人们立祠祭祀他。
1920年版的《三续淄川县志》中就有李诡祖的记载:
北魏李诡祖。孝文帝时,任曲梁令。当南北纷争,民苦兵戈,独能抚楫流亡,敦行教化,与民休息,卒于官。民怀其德,立庙尸祝之,至今享祀不衰,明晋祀名宦祠。
又据《曲周县志》的记载,李诡祖在担任曲梁县令期间清正廉洁,为民造福,疏通河道,治理盐碱,率先垂范,生活俭朴,把自己的俸禄都拿出来周济贫苦的人,是老百姓爱戴的清官,因此老百姓们才立祠纪念。
传说李诡祖是玉皇大帝帐下的太白金星,属于金神。在天庭的职衔是“都天致富财帛星君”,专管天下的金银财帛。所以李诡祖去世后,人们也把他当作财神加以供奉,这一习俗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有学者认为,我国的财神崇拜诞生于元明期间,但是齐地民间对于李诡祖的崇拜可能要追溯到隋代之前。因为齐地自古是富庶之地,从周代姜太公开始,“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生产水平逐年提高。
到汉代时,我国的商业已经十分发达。可以说南北朝到隋代之间,齐地已经具备了产生财神崇拜的基础。而将李诡祖传为太白金星应该也和神话故事有关。
在古代,太白金星是东方最容易观察到的一个星体,民间赋予它无限的神性。在道教中称太白金星为太白星君,是道教五星君之一,全称“西方金德太白天皓星君”,是神仙中知名度最高的神之一,地位仅在三清之下。北宋的道教经典著作《还丹众仙论》记载太白金星说:
太白金星者,金之精也,受月之魄,合土星之气。
北宋道士李思聪在所编的《洞渊集》卷七里面进一步描述太白金星说:
西方金德星君,金之精,白帝之子。主刀兵将军肃杀之威。其精下降为雨师之神,光照七十万里,径一百里,一年一周天。星君戴星冠,蹑朱履,衣皓鹤白霞之衣,执玉简悬七星宝剑,垂白玉环佩。管人间金银钢铁玉石,兔牛马牲豕鼠虫,石人石马,霜雪之事。
这些记载都说明,太白金星在宋代甚至唐代之前已经具备财神的神性。
虽然李诡祖起初被看成是有聚财能力的太白金星的化身,但是起初的李诡祖是不具备财神形象的。明代万历年间,曲周的兵部尚书王一鹗在曲周本地的《重修增福李公祠碑记》中记载说:
祠崇祭祀旧邑侯李公也。案郡乘,公家世淄川,魏文帝朝仕曲梁。时殛妖塞横水,心切民隐,贻福孔多,既逝之后,民作庙祭祀之。盖能御大灾,捍大患。
由此可见,起初的李诡祖不是财神,而是“御大灾,捍大患”的神灵,还善降水妖,不过这实际上指的应该是兴修水利。
那么,如此一位为民造福、生活俭朴的清官,是怎么在去世之后成为财神的呢?这跟一个民间传说有关。
627年,唐高祖李渊的夫人太穆皇后得了一种怪病,就像鬼缠身一样,昼夜不得安宁。李渊找遍了国内的圣手神医,也找来民间偏方让太穆皇后喝了种种中药,但都不见好转。唐太宗李世民也十分忧心母亲的病症,马上发榜在全国征求神医。
这时候,一个来自齐地的云游道人来见李世民,告诉他说:“皇上啊,尽管我大唐的建立是顺天应时,但在统一江山的期间难免有些争端摩擦。如今天下已定,生者可以悠然度日,但那些游魂冤鬼却找不到归宿,因此迁怒于太后啊。”
李世民听完后,大惊失色,追问说:“那该怎么办呢?”
道人温和地说:“在齐地的淄川,有位神仙姓李名诡祖,正好是圣上的本家。这个李神仙曾在北魏孝文帝朝治相府事,后在五松山得道成仙。诡祖的谐音是‘鬼祖’,所以主裁阴阳两间冤狱,最能驱神役鬼,祛病消灾。您要是想求助于这位神仙,就在太后的住处设立起一个李神仙牌位,求其显灵,保证能医好太后的疾病。”
李世民依计而行,太后果然很快就痊愈了。李渊感激李神仙的神功,于是赐封李诡祖为“财帛星君”。
李诡祖显灵治病是否属实不得而知,唐高祖李渊是否真正赐封过李诡祖也没有正史记载,但是文学作品中却有佐证。
北宋宰相富弼在青州做知府时,曾经作诗《过淄川仙人乡》一首,其中有一句“唐封财神今犹在,世外桃源非梦乡”。诗句中的“唐封财神”指的可能就是李渊赐封李诡祖的事迹。
不管“唐封财神”是事实还是传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被赐封为“财帛星君”之前,李诡祖的功能除了“御大灾,捍大患”之外,还能“驱神役鬼,祛病消灾”。但经过赐封之后,李诡祖则具备了财神爷的神性。
除此之外,道人所说的李渊、李世民父子和李诡祖是本家,也是有依据的。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李诡祖是胶西国太傅李解的玄孙,李解是李耳的后裔。所以李诡祖既是李渊的本家,又是道教的名人。
唐高祖李渊掌权之后做了两件大事,一是认李耳为祖,二是赐封本家李诡祖,这种做法可谓一石三鸟:第一,通过道教祖师李耳掌握了全民的意识形态;第二,通过赐封李诡祖为财神,间接成为了掌握财富和民生的主宰。第三,在太白金星李长庚和李诡祖之间建立了某种联系,使李诡祖的财神形象更易为民众接受。这些做法都对于稳定李氏江山和后来的李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到了唐末宋初的五代十国时期,天下混战,民不聊生。后唐皇帝明宗李嗣源为了强调自己李姓的正统性与合法性,再次加封李诡祖为“神君增福相公”,借以提高自己的名望和实力。
尽管后唐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但是这次赐封的影响却非常久远。后代史料上以及民间所称的“增福财神”就是来源于这次赐封。一般说来,北方人多称李诡祖为增福财神,而南方人更喜欢用财帛星君这个的称谓。北方多有增福庙,而南方多有财帛星君庙。
有证据表明,增福财神崇拜在宋代已经非常普遍。比如说,我国所知最早的财神纸马就是辽金时期的《增福相公》。画中的大耳相公脚下金钱财宝满地,表示出对财富的追求,可见宋代时对财神的崇拜已经深入到民间,增福相公李诡祖不但声名远播,而且具有非常明确的财神神性。
成书于元明时期的道教经典《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有增福相公一图。这位增福财神穿一品朝服,戴丞相帽。书中描述他说:
李相公讳诡祖,在魏文帝朝治相府事。白日裁断阳间冤狱,夜间主判阴间是非,兼管随朝三品以上官人衣饭禄料,及在世居民每岁分定合有衣食之禄。至后唐明宗天成元年赠为神君增福相公。
在典籍里面,李诡祖的神性得到空前增强,他不但具有财神的神格,还同时具有禄神和福神的神格。
此外,明代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续道藏·搜神记》以及后来的《中华道藏》也都有相同记载。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成吉思汗崇尚道教,特邀全真道长丘处机北上,并将其尊为神仙。
据说,丘处机当时曾赠献成吉思汗一幅《增福财神宝卷》,成吉思汗如获至宝。随后,元世祖忽必烈步唐朝李渊和后唐明宗的后尘,登上皇位后的同年就册封李诡祖为“福善平施公”,使李诡祖的影响扩展到了更多的地方,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也有增福相公庙。
在元世祖赐封李诡祖的封号中,有着“施平”量两字。“施平”,意味着公平施与,一视同仁。至此,财神李诡祖又增加了新的内涵。他不但赐予人们财运、福气,并且还教化善行,同时,他的赐予具有“有教无类”、“一视同仁”的特征。
福和财是幸福生活的两个方面,二者不能相互取代,有了财不一定有福,有福不一定有财,而增福财神能够同时满足人们对福和财的追求,因此受到皇室和民间的普遍崇拜。
特别是经过唐高祖、唐明宗和元世祖的3次册封,使增福财神成为家喻户晓的文财神李诡祖,其影响也反映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到了明清时期,“增福财神财帛星君”李诡祖成为民间最受欢迎的财神爷。明清期间木板年画上都是他的画像,甚至在清光绪年间发行的钞票上都有他的画像。
画像中的李诡祖白脸长须,面带笑容,温文尔雅,头戴朝冠,身穿红袍,锦衣玉带,左手执如意,右手执元宝,脚踩聚宝盆,上写“招财进宝”四字。
有的画像上,还有两名童子为李诡祖打着日月障扇,左青龙,右白虎,口吐孔钱和元宝,显得这位财神爷神通广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源源而来的金银财宝之意。
李诡祖的绘像还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喜、财“五福”。
文财神李诡祖成道日是农历七月二十二,因此那一天是财神节,全国人民都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
对于七月二十二为增福财神圣诞的来历,山东地区也有个传说:在隋文帝执政时期,周村有一个姓李的掌柜,在齐州府经营着一家叫“财帛永兴”丝绸店。
在七月二十一日那天夜里,那位李掌柜一连做了3个完全相同的梦。梦中的他正在照顾生意,门外突然来了个耄耋老者,一进门就坐在一把椅子上对他念叨说:哎呀呀,明天就是我的诞辰了啊。谁要是给我过,我就保证他财运亨通,生意兴隆。
李掌柜为讨个吉利,第二天一大早就准备好香纸、供品、鞭炮,并根据梦中老者的嘱咐,燃放鞭炮,奉献香火,祭奠先祖。
说来也怪,那天来看热闹的人不少,看完后都纷纷涌到店内买绸布,本来冷清的生意立马红火起来。
李掌柜迎财神的事儿很快被好事者一传十,十传百。所以,每年阴历的七月二十二,齐州府的家家店铺都效仿,渐渐形成了迎财神的习俗。
在文财神中,李诡祖在民间最受欢迎。春节前的除夕时,家里都会请财神,将财神的画像粘贴在正厅大门的西端南墙上,祈求财运、福运。正月初五,各商铺开市时,一大早就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迎接财神。
清代的苏州文士顾禄在描述苏州及其附近地区的风俗著作《清嘉录》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
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
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
诗中的“抱路头”也就是“迎财神”的意思。我国北方地区有在正月初一拜财神,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习俗。当天,家家户户都会摆供品为财神祝寿,祈求财神赐福,保佑来年财源广进,五谷丰登,幸福美满。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他的戏曲《穷汉词》里面也描写了这种习俗:
大年初一,烧炷名香,三盏清茶,磕了一万个响头,就把财神爷爷来祝赞祝赞。忙祝赞,忙磕头,财神在上听缘由;听我从头说一遍,诉诉穷人肚里愁。
李诡祖不但在山东受到人们的供奉,在他任县令的河北曲梁也受到供奉。人们在曲梁为其立冢建庙加以祭祀,这在《增福李公祠记略》中也有记载:
固祭祀典,之所适宜祭祀者,有唐封增福相公,元封福善平施公,则庙之所建也远矣!明兴晋祀名宦仍唐封,以便民之伏腊荐享,灾祥祈禳者,公多灵异,每祷辄应。
李诡祖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曲周这块土地,看起来只是在名宦祠里每年得到祭祀,实际却是在百姓的心目中占有不朽的地位啊。
庇护商贾的武财神关公
关公就是关羽,字云长,是三国时蜀汉的名将,在我国是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关羽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
据清康熙年间江夏明阳宣史徐道《历代神仙通鉴》记载的传说:关公的前生本是“解梁老龙”,汉恒帝时期,河东连年大旱,老龙怜悯百姓们,当晚就兴云雾,汲黄河水施降。
玉帝见老龙有违天命,擅取封水,令天曹以法剑斩之,将龙头抛在地上。解县有个叫普静的僧人在溪边发现了龙首,就提到庐中放在合缸内,为死去的老龙诵经咒9天。
9天后,僧人听见缸中有声音,但打开后却发现空无一物。与此同时,溪东解梁平村宝池里关毅家已有婴儿落地,乳名寿,幼从师学,取名长生,后自名羽,字云长。
据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记载,关羽因原籍恶豪倚势凌人,遂杀恶豪后奔走江湖。东汉末年,与刘备、张飞在桃园结义,誓共生死,同起义兵,争雄天下。
关羽最为人知的美德是他的忠诚和勇敢。200年时,曹操出兵大败刘备。刘备投靠袁绍候,曹操擒住了关羽,看中关羽为人忠义,拜为偏将军。后曹操察觉关羽无久留之意,便用大量金银珠宝、高官、美女来收买,但关羽丝毫不为钱财名利所动。
当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处,立即封金挂印,过五关斩六将去寻刘备。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封关羽为五虎大将之首将。曹操得知大怒,与司马懿设计,联合孙权共取荆州。后来,关羽痛失荆州,夜走麦城,兵败被擒,不屈而亡。
《三国演义》后来说:关羽遇难后,阴魂不散,荡荡悠悠,直到荆州当阳县玉泉山上空大呼:“还我头来!”山上老僧普静听到后说:“往日是非还是不要再提啦。关将军您被吕蒙所害,就大呼‘还我头来’,但是往日那些被将军战败的人又要向谁索命呢?”关羽恍然大悟,冤冤相报永无宁日,遂下决心皈依佛门。
关羽为人勇敢而有涵养,留下了不少千古美谈,刮骨疗伤就是关羽的传奇之一。
关羽攻打樊城时,被毒箭射中右臂。将士们取出箭头一看,毒已渗入骨头,劝关羽回荆州治疗。关羽决心攻下樊城,不肯退。将士们见关羽箭伤逐渐加重,便派人四处打听名医。
一天,有人从江上驾小舟来到寨前,自报姓华名佗,特来给关羽治伤。关羽问华佗怎样治法?华佗说:“我怕你害怕,立一柱子,柱子上吊一环,把你的胳膊套入环中,用绳子捆紧,再盖住你的眼睛,给你开刀治疗。”
关羽笑着说:“不用捆。”然后命人置办好宴席招待华佗,一边喝酒与人下象棋,同时把右臂伸给华佗,并说:“随你治吧,我不害怕。”
华佗切开肉皮,用刀刮骨。在场的人吓得用手捂着眼。但关羽神态自若,一边喝酒,一边下棋。
过了一会,血流了一盆,骨上的毒刮完,关羽笑着站起来对众将说:“我的胳膊伸弯自如,好像从前一样。华佗先生,您真是神医呀!”华佗也敬佩地说:“我行医以来,从没见像你这样了不起的人,将军真乃神人也。”
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之“义绝”。
关羽不仅是历史人物,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为老百姓心目中的神像,也是古代各地商人修建山陕会馆中正殿所坐神像。
传说关羽身长九尺六寸,须长一尺六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与其忠义之气概正好互为表里。有人以诗赞曰:
精忠冲日月,义气贯乾坤。
面赤心尤赤,须长义更长。
关羽在我国道教的神仙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在佛教中也被尊称为伽蓝菩萨和护法神将。由此可看出关羽在我国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我国的河南,山东,陕西,山西,甘肃,湖北,以及南方沿海地带很多地方都有关羽的寺庙,可谓壮观雄伟。
关公武财神像形象威武,不但忠义感人,而且还能招财进宝。摆放武财神时,应面向屋外,或朝向大门。一方面可以招财进屋,同时又可镇守门户,阻挡外邪。
关公是忠义勇敢的象征,被尊为“武圣”和“武财神”,形象威武,忠肝义胆。因此可镇宅避邪、护佑平安、招财进宝、财源广进,提振权威,最宜开店经营、经商理财、政府官员等各界之成功人士。
关公武财神像又为正义及正气化身,最善制煞镇妖、除鬼魅防小人,家中若有久病之人,或者身体健康状况不佳,请一尊圣像镇守宅中,就能改善不少。
因此,相传供奉关公不仅能“治病除灾,驱耶辟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还能“司命禄,庇护商贾,招财进宝”,又因其忠义,被奉之为财神。
关羽身为战将却被奉为财神,主要是商人们的3种想法:
一说关公生前十分善于理财,长于会计业务,曾设笔记法,发明日清簿,这种计算方法设有原、收、出、存四项,非常详明清楚,后世商人公认为会计专才,所以奉为商业神;
二说商人谈生意做买卖,最重义气和信用,关公信义俱全,因此而尊奉之;
三说传说关公逝后真神常回助战,取得胜利,商人就是希望有朝一日生意受挫,能像关公一样,来日东山再起,争取最后成功。
也有人说,关公年轻的时候,在家乡从商,以贩卖布匹为业。生前精于理财之道,最擅长算数记账,曾设簿记法,并发明日清簿,这是一种清楚的记账法,也就是后来所普遍使用的流水账。
再加上关公所用的青龙偃月刀,十分锋利,其“利”与生意上求“利”同音,求之获“利”。一般合伙做生意,最重义气和信用,关羽信义俱全,因此被后世商人尊为商业守护神,及视他为保佑人们发财的武财神。
我国古代民间信仰,自汉代以来,渐渐融合儒、释、道三教而为一。然而民间所信仰的神明,大多数可分出其所属的系统,如妈祖属于道教,孔子属于儒教,观音属于佛教,神明的界限相当清楚。
相比之下,关公是被儒、释、道三教都尊为神灵的人,很多商贾都会去洛阳的关帝阁专门请关公。在儒家中称关公为关圣帝君。佛教以其忠义足可护法,并传说他曾显圣玉泉山,皈依佛门,因此,佛教尊他为护法伽蓝神、盖天古佛。于道家中,由于历代封号不同,有协天大帝、翔汉天神、武圣帝君、关帝爷、武安尊王、恩主公、三界伏魔大帝、山西夫子、帝君爷、关壮缪、文衡圣帝、崇富兵君等,民间则俗称恩主公。
三教中佛教对关云长的信仰只是限于供奉,并无祈祷、赞颂以及供奉仪轨,而在藏传佛教中,有多位大师著有供赞仪轨,如章嘉大师、土观大师以及这世大宝法王、亚青寺阿秋仁波切等。多识仁波切也曾著有关云长简略供赞。
为了供奉这位三国时期的蜀国大将和武财神,我国很多地方兴建了关帝庙。关帝庙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座关帝圣殿,就是那方水土的民俗民风的展示;一尊关公财神像,就是千万民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一块青石古碑,就是一个感天动地的忠义教案。
称为正财神的赵公明
赵公明,本名朗,字公明,又称赵玄坛。“玄坛”是指道教的斋坛,也有护法之意。
据我国古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的描述,在商周交战的时候,太乙真人破解了闻太师的“化血阵”后,闻太师无计可施。忽忆起峨眉山罗浮洞赵公明,就亲自乘骑黑麒麟,挂金鞭,往罗浮洞来,邀其前来助阵。
当时的赵公明是居于峨眉山罗浮洞的截道人,他受殷商太师闻仲礼请,于是下山助纣抗周。由于他艺高术强,使阐教的仙人及将领们都不是对手,接连败阵。后来,姜子牙只好请陆压以法术将之暗杀。
《封神演义》里说,姜子牙并没有封赵公明为财神,只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简称“玄坛真君”。主管“迎祥纳福”,统帅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和利市仙官,统管人间一切金银财宝。
古籍《三教搜神大全》称赵公明神通广大:
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除瘟剪疟,保病禳灾……至如讼冤伸抑,公能使之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公能使之获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
被封为“玄坛真君”的赵公明是负责专司迎祥纳福、商贾买卖的。后来,民间认为赵公明统帅的“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这四名与财富有关的小神分别对应着招宝、纳珍、招财和利市,因而尊他为财神。
道教宫观中的财神神像,多为黑面浓须,骑黑虎,一手执银鞭,一手持元宝,全副戎装,那就是赵公明武财神,即赵公元帅像。
除了普遍意义上认为赵公明是被虚构出的人物以外,也有一些确有其人的身世传说。
相传赵公明是一位经商奇才,经商理念以信用为本,以聪颖勤劳而聚财有方;以经营得当,管理严密而理财有道;以慈善爱民、仗义济困和疏财爱国而用财有义。古人在感悟赵公明的财富文化时,将赵公明逐步神化。
相传赵公明出生在赵大村,出生的时辰在三月十五日黄昏后天将黑时。赵公明自幼家境贫寒,年轻时为力大技精,背运木材。为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深得工友信任。木材商十分赞赏,多次奖励。
赵公明攒下钱财以后,又借钱款凭着勇气胆识和诚信,自任木商,进行经营。赵公明目光远大,胸怀宽广,人人都信赖他,争着和赵公明做生意,他因此而积累了巨额财富。
当时,有人借赵公明的百金做生意,不料想遭遇天灾亏了本,一时无力偿还债务。赵公明仅仅让其还了一双筷子,就抵消所欠的债账。这是他为富行仁,义利双收的行为。
赵公明不但周济贫困,出手大方,而且资助国家的军事行动,亲自参军打仗,十分勇敢。他曾经一边经营商业,一边到终南山楼观拜访道家学者,精研道理修得正道。
还有人说,赵公明驯养了一只曾经骚扰平原百姓的黑色老虎,人们视为奇迹,称为赵公明的黑虎坐骑。这样一来,赵公明讲信用、扶贫助困、学道修行、和美处事、善于隐讳。集众多美德于一身,后人才将赵公明敬为财神。
传说毕竟是传说,因为没有学者能确定赵公明到底是哪个朝代的人。由于赵公明其人的本尊模糊不清,他的财神形象也是历经变迁才确定下来。
在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赵公明的形象是专替天神勾取人命的鬼将。因为晋朝是个战乱年代,人的生命时刻受到战争威胁,所以有了这样的形象。
在南朝炼丹家陶弘景所著的《真诰》中,赵公明司士冢中事,勾魂索命,也可以算是治人疾病的瘟神。这也跟战乱年代瘟疫流行有关系。由此,赵公明的神灵职责随之增加并转移。
隋唐时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记载的5位瘟神中就有赵公明:
隋开皇十一年有五瘟神见……白袍之秋瘟神是赵公明。是岁大瘟,帝乃立祠,封为将军。
元明之间,赵公明的神迹有了更完整的记载称。古时的天上又是个太阳,其中的9个被大羿射下以后,变化为九鸟,墬落于青城山,变成九鬼王。
在这九鬼王中,有八鬼行病害人,但是剩下的那个由太阳化身的鬼却独化为人,取名为赵公明,避隐蜀中,精修至道。
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张道陵在青城山炼丹时,曾收赵公明护卫丹室。等丹炼成的时候,赵公明也吃下了丹药,外表酷似正一真人。张道陵于是命令他终生护卫玄坛,因此他有号名叫玄坛元帅。
明代道教经籍的总集《道藏》一扫赵公明身上的鬼气、瘟气,给赵公明注入了满身神气,具备了财神的原型。
这个改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明代经济发展,作坊出现,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成为人们的普遍自觉追求。道教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专司金银财宝,迎祥纳福。使人宜利和合,发财致富。由此,赵公明的正财神地位得以巩固,得到中华民族的广泛认同。
其他关于赵公明的传说尚有很多,比如因为有回人多异宝的印象,便又附会赵公明是回人,信奉回教,祭拜时不能用猪肉,这就造成了多神信仰的百姓拿一个一神教的信徒当神膜拜的奇怪现象。
又相传赵公明怕冷,所以每到冬节,百姓们就要拿爆竹砸向扮演赵公明的乩童,一方面为神明取暖,另一方面也显示赵公明身为武将的勇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