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命之神——灶神
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灶司爷爷等,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灶神的起源很早,早在商代开始,就在民间普遍供奉,而且在秦汉以前,灶神被列为“五祀”之一,和门神、井神、厕神、中溜神5位神灵一起,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
古时祭灶不分身份的贵贱、高低,上至皇宫、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对灶神都是毕恭毕敬。祭灶活动,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与农耕文明的反映,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灶王爷和灶君奶奶传说
灶神的全称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俗称“灶君”,或称“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东厨烟主”、“护宅天尊”或“灶王”,北方称他为“灶王爷”,也就是厨房之神。
关于灶神的来历有很多说法。古籍《续事始》里说过,“灶,黄帝所置。”古籍《事物原会》也称,黄帝作灶,死为灶神。西汉时期论文集《淮南子·氾论篇》里也说,“炎帝作火而死为灶”。
因为灶是和火有关的,因此也有人认为火神祝融是最早的灶神。《淮南子·时则》里面有注解说:
祝融吴回,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神,托把于灶。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楚世家》里面也说:
董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
古籍《周礼》里面也写到祝融被奉为灶神的事:
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
有人据此认为灶神就是火神,是这一自然力崇拜的产物进入传统风俗后的变体。由于炎帝为“火德之帝”,祝融为“火官之神”,所以都被奉为灶神,但这从实际上来说可能性不大。
原始的灶的形态,是在地上掘坑。从西安半坡遗址发掘出的灶,为双连地灶,即挖在地表的两个火坑,地表上两坑相隔,而在地下则两坑相连相通。一坑为进柴处,一坑为出人处,两坑相通的洞口就是灶门。
西安半坡已有六七千年历史,因此这个灶的发明者应是炎帝而不是黄帝。到了战国时,灶的制作已非常完美,并不是人们不能驾驭的,容易起火灾的用具。古籍《曾连子》曾记载说:“一灶五突,分烟者众,烹饪十倍。”
既然灶的用途是煮饭做菜,因此民间的传说大部分都转向于灶神是偏爱美食的人幻化而成的神灵这一说法。传说灶神是古时候的一个贪官,生性嘴馋,每天都要找美味来食用,百姓不堪其扰。后来,一位神仙将他掴到锅台上,变成“灶王”,终生只能看人家吃美食。
又因为灶是会产生很多灰土的传统厨具,也有古人把灶神的来历和用来掩饰的灰尘污垢联想到了一起。唐代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诺皋记》里面记载说,灶神本人姓张名单,又名隗,字子郭,长得非常秀气。
在张单还未成为灶神之前,他有个孝顺公婆的妻子,名叫丁香,还有6个女儿,都取名察洽。
有一次,张单外出经商发了财,移情别恋后回家休了丁香,丁香就只好嫁给了贫穷老太婆打柴的儿子。张单的新妻子好吃懒做,失火烧光了家产,丢下张单改嫁了,张单只好流浪讨饭。
腊月二十三那一天,落魄的张单到前妻丁香家讨饭,被认出后羞愧难当,一头钻进灶门里憋死了。因为他是玉皇大帝的本家,都姓张,所以玉皇大帝可怜他,封他为灶王。
灶神是男是女?古有不同说法,一般经学家以灶神为老妇,或为美女,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
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
大约出于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
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的纸马,往往是一对老夫妇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
传说灶君夫人是玉皇大帝的小女儿,她贤惠善良,十分同情天下的穷人。她爱上一个给人烧火帮灶的穷小伙子,玉皇大帝得知后十分恼怒,就把小女打下凡间,跟那穷小子受罪。
王母娘娘疼爱女儿,从中讲情,玉帝才勉强给“穷烧火的”封了个灶王职位。人人就称“穷烧火的”为王爷,玉皇大帝的小女自然就成为灶王奶奶了。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疾苦,常常借回娘家探亲的机会,从天上带些好吃的、好喝的分给穷百姓。玉帝本来就嫌弃穷女婿,察觉此情后,更是火上加火,就只准她每年年底回去一次。
第二年,眼看快要过年了,可是穷百姓还缺这少那,有的连锅也揭不开,灶王奶奶看在眼里,心中难过。腊月二十三这天,她决定回娘家,给穷百姓要点吃的。
但自己家里连点面屑也没有了,路上没有干粮怎么办?穷百姓知道后,便设法烙了些面饼,送给灶王奶奶路上做干粮。
灶王奶奶回到天上,向玉帝讲人间苦情,玉帝不但不同情,反而嫌女儿带回一身穷灰,要她当晚就回去。灶王奶奶气得当时就要走,但转念一想,两手空空,回去怎向穷乡亲们交代?再说也不能就这样便宜了父亲。
这时,正好王母娘娘也过来说情,灶王奶奶便顺势说:“不走了,明天我要扎把扫帚带回去扫穷灰哩!”
二十四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扎扫帚,玉帝又来催她明日回去。她说:“就要过年了,家里还没有豆腐,明日我要做豆腐呢!”
二十五这天。灶王奶奶正在做豆腐,玉皇大帝来催她明日回去她说:“家里没肉,明天我要割肉哩!”
二十六这天,灶王奶奶刚刚割肉回来,玉皇大帝又来催她明日回去。她说:“家里穷得连只鸡也养不起,明天我要杀只鸡呢!”
二十七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杀鸡,玉皇大帝又来催她明日回去。她说:“路上要带点干粮,明天我要发面蒸馍呢!”
二十八这天,灶王奶奶正在发面,玉皇大帝又来催她明日回去。她说:“过年要喝点喜酒,明天我去灌酒!”
二十九这天,灶王奶奶刚灌罢酒,玉皇大帝又来催她明日回去。她说:“咱们一年到头连顿饺子也没吃过,明天我要包饺子!”
三十这天,灶王奶奶正在包饺子,玉皇大帝可是大动肝火,要她今夜必须回去。灶王奶奶把东西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不再多说话,只是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一直待到天黑才离开天宫。
这天夜里,家家户户都不肯睡,坐在火炉边等灶王奶奶,等到见灶王奶奶回来了,纷纷点起香烛,放起鞭炮迎接她。此时已是初一的拂晓了。
因为这个传说,也有人认为灶王奶奶本身就是灶王爷。古代善书《灶王经》里说过,“天下灶君,以种火老母为尊”。有人认为,这就是所谓“灶君奶奶”的由来。
儒家“十三经”之一的《仪礼·特牲馈食礼》里面也说过,“卒食而祭爨、雍爨”。
唐朝经学家孔颖达注疏说:“爨者,老妇之祭也……此祭先炊,非祭火神。”意思是说,灶神既非火神,也并非灶的发明者,而是一位主司厨房烹调事务的女神。因为烹调须在灶上操作,所以对她的祭祀表现为祭灶。
监察人间善恶的张灶王
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们饮食,赐予生活上的便利外,还有一个职责,就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
传说灶神左右随侍着两神,一个捧着“善罐”、一个捧着“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总计之后再向玉皇大帝报告。
农历腊月二十四这天,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作所为的日子,又称“辞灶”,所以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是兄弟俩,哥哥个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张家哥哥拿手的活是搭建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
说来也怪,不管张灶王到谁家垒灶,要是遇到别人家有纠纷,他就会上去多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长此以往,左邻右舍有了矛盾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
张灶王整整活了70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就乱了套了,张家的画师整天唉声叹气,愁眉不展,分外想念哥哥。
原来,这张灶王是张家的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可是眼下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
后来,张画师终于想出了一个好点子。在第二年的腊月二十三这天,也就是张灶王一周年祭日的那天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把儿子媳妇全家老小都引到了厨房。
大家仔细一看,都吓了一大跳。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地显出了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
正在大家目瞪口呆的时候,张画师开口说:“我睡觉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呢!”
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
从此以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
张家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
此后,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张画师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此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慢慢地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
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我国是信奉多神的国家,在我国古代人们信奉的众多神灵中,灶神在民间的地位是最高的。民谚说,“三祭灶,四扫屋”,指的就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要祭祀灶神。
自灶神产生之日起,其职掌便与火或灶火毫无关系,他是天帝派驻各家的监察大员,是一家之长,负责监督一家老小的善恶功过,定期上报天庭,因而得到一般老百姓的顶礼膜拜。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流传着“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俗谚。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八佾》里记载说,孔子在向其弟子解释人们“媚于灶”的原因时指出:“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意思是说,如果做了不对的事,上天自然会怪罪,无论找谁怎么祷告都没用。
为了求得心安,人们往往会认为只要讨好灶神,上天就不会知道自己做过的错事。
约在东晋前,灶神又有了监察人间罪恶,掌握一家寿夭祸福的职能。因此古人认为,讨好灶神,认真祭灶是非常严肃的事。基本上,灶神告什么状,天帝就会给你定下什么惩罚。东晋道教学家葛洪,在他所著的道教经典《抱朴子·内篇》里写道:
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一百日也。
也就是说,谁要是得罪了灶神,严重的要少活300天,轻微的也要少活100天。试想,平白无故地丢掉几百日的寿命,这种惩罚实在是让人畏惧。
大约成书于元明之际的古籍《东厨司命灯仪》中也对灶神的职责形容说:
灶神职重,秉下民倚伏之权……在天为七元之使者,递日奉万事于宸庭……迭主阴阳,虽善善恶恶,均在修为;然是是非非,必恭记录。
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终月则算。功多者,3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3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
朱元璋家的灶神报喜讯
早期的灶神产生于人们对火的自然崇拜。在秦代以前,祭灶就已成为国家祀典的“七祀”之一了。到了汉代,祭灶又被列为大夫“五祀”之一,并且灶神也被人格化,并被赋予新的功能。
民间传统习俗说法,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的这天夜里,灶王爷要上天宫,去向玉皇大帝作年终总结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一年来这一家人是否敬老爱幼?是否勤俭持家?有没有暴殄天物?有没有浪费粮食?等等。
因为报告的好坏决定着一家人来年的吉凶祸福。所以,这一天黄昏以后,家家都要举行祭祀灶神的仪式,是专为灶神送行的,体现了古代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我国宋代著名类书《太平御览》卷186引《淮南万毕术》就说:“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东汉经学家郑玄也在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礼记·祭法》里注解说:“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
这说明,至少在汉代,灶神已成为督察人间过错,专向天帝打小报告,汇报人间善恶,能说人坏话的神了。一般家家户户都会贴年画灶君,两边贴有对联:
上天去多言好事,下界回宫降吉祥。
所以,人们如果要祈福禳灾,便要对灶王爷恭恭敬敬,如不得用灶火烧香,不得击灶,不得将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讲怪话、发牢骚、哭泣、呼唤、唱歌,不得将污脏之物送入灶内燃烧等等,名目繁多。
民间普遍认为灶王爷是和人们最贴近的神灵之一,因此一定要十分恭敬,绝对不能贸然敲打灶台。这个讲究也是很有来历的,因为传说明太祖朱元璋的母亲就曾因不尊敬自家的灶神而吃了大亏: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一天,朱元璋的母亲正在做饭,突然有一只喜鹊闯进来,叫道:“朱家天下万万年!朱家天下万万年!”
朱母正为做饭弄得手忙脚乱,生气地用勺子敲打灶台,轰赶喜鹊说:“什么万万年,不要乱跟我开玩笑!我看哪,有个二百七十六年就不错啦!”
这时,被朱母敲得鼻青脸肿的灶神现身了。他无奈地对朱母说:“朱老妈呀,老天爷让你们朱家天下万万年就是万万年了嘛,你干吗还生气呀?这下可好了,你说要二百七十六年,那就只有二百七十六年喽。”
后来,朱元璋做上皇帝后开创了明王朝,但明朝果然只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
受这个传说的影响,过去有的农家为取谐音,祭灶时会在灶神的左右摆上一对瓶子,宝瓶意味着“保平”,由此期望灶神保佑,能天天吃上饭,保住平安。所以,人们敬灶神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保佑平安。
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爷要升天报告一年的情况时,人们还要为灶王爷摆上供品,供上好吃好喝的,这就是所谓的祭灶。
祭灶的日期也有地区上的分别。北方习俗是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奉祀灶君,焚香祀送。南方习俗是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晚上奉祀灶君,焚香祀送。
祭灶之期也分阶层,关于何时祭灶,民间有所谓“官辞三、民辞四、邓家辞五”,也有说法是:忘了辞五,别辞六,就是说,二十三、二十四没辞,就辞五,但千万不要辞六了。
“官辞三”指的是官绅权贵们习惯于腊月二十三祭灶。“民辞四”指的是一般平民百姓会在每年腊月二十四祭灶,“邓家辞五”即指水上人,会在腊月二十五举行。但是民间百姓大部分会选择腊月二十三谢灶,希望有贵气,取其意头。
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黏的东西,如糖瓜、汤圆、麦芽糖、猪血糕等。总之,目的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让他回上天时多说些好话,就是所谓“吃甜甜,说好话”,“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
麦芽糖又甜又粘,把它糊在灶神嘴上,一来灶神嘴吃甜了,就不好再恶言恶语,只能说好话,二来麦芽糖粘住嘴巴,想说坏话也张不开口,只能说个含含糊糊。老百姓把“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软”这一套人世生活经验,也用在了对灶神的供奉上。
祭灶时,酒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人把用酒糟去涂灶君称之为“醉司命”,意思是要把灶神弄醉,让他醉眼昏花,头脑不清,少到天上打几个小报告。因为酒是为了让灶王爷喝得忘乎所以,晕头转向,所以祭灶神象征着祈求降福免灾的意思。
有些地方谢灶的供物还会有清水、白米各一碗,这是表明灶君与这家人关系一清二白,如果灶君徇私,此二物带回天上时就会变黑。还要几棵带尾叶的甘蔗,甘蔗有节,用作灶君登天的梯子;甘蔗有尾,祈求做事善始善终,有头有尾。
南宋诗人范成大曾作了一首《祭灶诗》调侃祭灶神的民俗: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猪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在送祭灶君之时,要摆齐供品,焚香祭拜,接着第一次进酒,此时要向灶君诚心祷告,完毕后再进行第二次进酒,进第三次酒之后,将旧有的灶君像撕下,连同甲马及财帛金纸一起焚烧,代表送灶君上天,仪式便顺利完成。
然后,还要焚烧一个用篾扎纸糊的马和一套黑纸袍、靴,是作为灶神上天和参见玉皇大帝时的坐骑和穿着。还要准备一点黄豆和干草,作为灶神和马长途跋涉所需的干粮、草料。
相传灶君不识字,有些人家怕他汇报时讲漏讲错了话,还得为他准备一份《灶君疏》。这《疏》既然由这家人代笔,自然是隐恶扬善,尽拣好话写了。也有图省方便的,到街上买一张预先印好“疏”的黄纸代替。祭拜后把供品放在米缸里,叫做“责缸”。
此外还要焚香、叩首,并在灶坑里抓几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并喃喃叮咛“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平安”之类的话,目的是祈祷灶王向玉皇大帝奏报这家一年来的种种善事,不要讲坏话。
送走神明后,还要在正月初四或者除夕夜把众神接回来,此之谓“接灶”或“接神”。接灶神的仪式相对简单些,奉祀灶神后,再在灶上重新粘贴新的灶君纸马就行了。
接灶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会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回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
古时祭灶不分身份的贵贱、高低,上至皇宫、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对灶神都是毕恭毕敬。据有关资料记载,每年腊月二十三,清朝皇帝例行在坤宁宫大祭灶神,同时安设天、地神位,皇帝在神位前行九拜礼,以迎新年福禧。
祭灶这天,坤宁宫设供案,安放神牌,神牌前安放香烛供品,殿廷中设燎炉、拜褥。像民间一样,在灶君临升天汇报工作前,要用粘糖封住嘴,以防他在玉帝面前胡说八道。
祭灶时,宫殿监奏请皇帝到坤宁宫佛像、神像、灶君前拈香行礼。礼毕,宫殿监再奏请皇后依次向灶君等神位行礼。
祭灶的礼仪是整个灶神传说及祭祀风俗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因为它充分体现出了我国的神怪观念。我国古人显然认为,神仙不仅是可以沟通和控制的,甚至是可以戏弄的。
人们的娱神行为同时也是自娱,神仙在年节当前的时候不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一个影子,而是一同欢庆佳节的血脉相通的家人。
祭祀活动在敬神行为的背后,是以强化家族观及民族观为目的,也许这就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团结进取、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吕洞宾让苏吉利成灶神
魏晋以后流传的灶神有了姓名。根据隋朝杜台卿记录古代礼仪及社会风俗的著作《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
苏吉利起初只是个平常人家的孩子。他自小在山村长大,生有一张憨厚的脸和柔软的心肠。由于他为人性格平和,名字又十分喜庆,无论是村民还是邻居都很喜欢他。
苏吉利和古代的大多数书生一样,他也是想一心走上仕途。但他渴望荣华富贵吗?不是的,他想要的,是靠自己的力量改变一点人心,收敛一下世间自私的戾气,哪怕只是一点点而已。
在经过十年寒窗的苦读之后,苏吉利最终名列榜首,踏入仕途。他被分配的地方只是一个偏僻的小县城当县令,但苏吉利仍然觉得,自己的梦想也许真的要实现了。
在刚刚当上县令的时候,有很多人看他年纪轻轻,又是一副憨样,都不把他当回事。但是苏吉利从不在意别人异样的目光和指指点点,他勤勤恳恳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当官,不久之后就把一个小小的县城打理得风调雨顺。
在一片赞誉声中,苏吉利平步青云,最后当上了刺史。可贵的是,苏吉利丝毫不改本心,仍旧两袖清风,勤恳为民。虽然这样的做派让他成了当时官场上的一个异类,只能卡在刺史的位置上,但苏吉利已经心满意足了。
苏吉利做官不像其他人那么爱摆架子。他为了避嫌,从不跟人出去吃饭,也不愿与当地名士有私交,甚至连过寿日的时候,除了亲戚,都不叫外人来参加宴席。
苏吉利的下属们没过多久就意识到自己的上司是个多么另类的怪人。他从不对下属呼来喝去,平平淡淡说话的样子像是在聊天;他对地方的豪强从不惧怕,更不勾搭;还有,苏大人审案的时候更像是在讲学,每次都拉个凳子对着囚犯念叨半天,所说的全是礼教忠义,连声斥骂都没有。
苏吉利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作风与他人有多么格格不入,反正,他也不在乎。对苏吉利来说,一天中最好的消遣,就是换上一身老百姓的布衣,拿着自己的烟袋锅,晃晃悠悠地走到某个飘着酒旗的小酒楼,点上一盘下酒菜后眯着眼闲坐着。
苏吉利深知,酒楼中汇集着人生百态。有受了蒙骗借酒浇愁的商贩,有饮酒作乐的纨绔子弟,还有无酒不欢的壮士。他们的抱怨、控诉、喜悦、忧愁、烦恼,全都在几杯薄酒下肚后肆意宣扬着。
每到这时,苏吉利就沉默地吸着烟袋,用心记住他们的每一句话。谁家的孩子胡闹被父母责骂了、谁家商铺的伙计因为手不老实被掌柜的赶走了、谁家的亲戚在哪惹祸了,苏吉利都记得一清二楚。回到府中,苏吉利把相关人等一一找来细查一番,平息纠纷的速度比当地的衙门还快。
如此一个刺史大人,他既清廉又深明大义,不仅爱民、惜民还睿智心善,当地的人们都十分爱戴他,对苏吉利交口称赞。城中的孩童甚至还以他的名字编了歌谣来赞美他。
苏吉利既不在乎别人的诋毁,也不把赞美放在心上。他本质上还是多年以前的那个单纯、朴实的书生,默默地实现着自己报国安民的理想。对苏吉利来说,只有一件事格外棘手,那就是他的头痛。
苏吉利到底是什么时候给染上这个疾病的,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头倒是也疼得不厉害,只是有一阵没一阵地让人心烦。
后来,苏吉利偶然从太医院那里得知了一个偏方,试用后相当灵验。但方中的药引子很稀少,是千年石蚕。由于那石蚕长在万丈石壁上,虽然价格不是很贵但却非常难得。最麻烦的是,石蚕必须用新鲜的,那些中药铺子的干货都没法用,所以没吃几副药就断了。
由于效果好,苏吉利准备了一些碎银子交给几位平时经常外出的手下,嘱咐他们在哪看见了就给自己买点石蚕备用。过了几日,有个机灵的手下回来禀报说,他曾路遇一位经营药材的富商,手上有不少的新鲜石蚕备货。
苏吉利听后大喜过望,连忙找来了富商。那富商也不含糊,立即找人抬来了两大箱子的新鲜石蚕。苏吉利问清价格,付完钱后就将富商送出了府中。
富商走时,苏吉利还特别留心了一下他有没有故意留下钱囊等物品。毕竟,问心无愧了这么多年,他可不想莫名其妙就算了个糊涂账。
还好,富商没有故意遗留下什么。苏吉利让人把箱子收好之后,就又换下官服,照例踱着步子去找酒楼茶肆了。
但苏吉利不知道的是,天上的神仙吕洞宾自从听说民间有这么一位善人之后,就一直在留心他的所作所为。他把苏吉利这么多年的行为看在眼里之后,就决定提点他一番,于是就变成了一个手拿拂尘的老道士。
在苏吉利照例点上了一盘小菜,要了一壶清茶之后,吕洞宾所变的老道士就也走近酒馆,高声问道:“贫道远路行来,觉得十分饥渴,不知哪位可与我共享香茗呢?”
其他人见了,只觉得是有一个不靠谱的道士来骗钱,都视若无睹。但苏吉利招招手,将老道士请到了自己的桌子前,为他点了一壶茶,也不说话,只是专心地旁听着周围人的谈话。
老道士看着闷声不响的苏吉利微微一笑,开口说:“贫道年事已高,手脚甚是不方便,可否有劳您为我倒一杯茶呢?”苏吉利有些莫名其妙地看着他,但还是伸手倒了一杯,敬给了老道士。
老道士并没有马上伸手接过茶杯,而是问苏吉利:“善人,您看我这杯茶干净吗?”
苏吉利这下就没法专心听别人谈话了。他转过身子坐正,慢悠悠地磕了磕烟袋锅,然后伸头往茶杯里一瞥,茶杯倒是有些旧了,但绝对是干净的。微绿的茶叶在温水中散发着清香,没有什么污垢。
他抬眼看了看一脸微笑的老道士,回答说:“道长,这茶叶是干净的,杯子也不脏,您这是什么意思呢?”老道士听后也并不搭话,缓缓将一杯茶水喝下了,然后又要求苏吉利为他倒一杯。
苏吉利这时已经满头雾水了。但是他仍然举起茶壶又为老道长续了一杯茶。在雾气升腾中,老道士的脸庞竟像染了祥云仙气一般,把苏吉利看呆了。但是老道士仍然没有马上举起茶杯,而是又问了同样的问题。
这下苏吉利就有些不耐烦了。他暗想,难道这道士这副架势,是想给我讲道?如此纠缠到底有什么意思呢?这样心中一烦,说出口的话就急躁了些:“当然是干净的,都是同一个壶,同一盏杯,哪里会有不干净的道理呢?”
老道士不急不缓地说:“善人啊,有时这机缘造化可是十分巧妙呢。就算茶杯无心脏污,怕是也会有人将其计算一番哪。善人何不仔细查看茶杯的底部呢?”
苏吉利一撇嘴,就怕看到是一块茶叶渣子,又会被这道士趁机说教。他一边伸手拿起茶杯,一边无奈地打量着老道士。难道是附近的哪个道观最近清闲,命人下山传教来了?
但是拿起茶杯一看,苏吉利愣住了。茶杯底部分明就是几块碎石子,在柔软的茶叶中十分扎眼。他惊异地抬起头,问老道士:“这是什么意思?怎么回事?”
老道士温和地说:“苏大人,我想嘱咐给您的刚才都已经说尽了,您好自为之吧。”话音刚落,老道士的身影就消失了。
苏吉利从惊诧中回过神以后,立即意识到刚才自己是有幸遇见了亲自来点化他的神仙。细细回想今天的行程,并未觉得有任何不妥,到底是哪里做错了呢?想着想着,苏吉利一拍脑门,那个药材箱子!
苏吉利匆匆回府后,砸开箱底,果然,在一个夹层之内,有着数不清的金子。真是千算万算也防不住有心人啊。苏吉利一边摇头苦笑,一边就叫来手下,把金子都运回富商府上去了。
就这样,苏吉利从此更加谨慎,直到寿终正寝时都还是一生清廉。人们思念怀念他,因此家家都向上天祭告,希望苏吉利能在天庭安乐祥和,永享富贵。吕洞宾一直都很看重苏吉利,因此也打算为苏吉利封个神位。
但是,该叫他做什么神才好呢?财神吧,他这一生不贪钱夺利,做财神恐怕不妥;武神呢,苏吉利是个文官,也不太擅长那些打打杀杀之事;喜神呢?但苏吉利生性淡泊,实在也不适合操办这么热闹的事。
经过一番苦思冥想之后,吕洞宾一拍大腿,既然百姓们都对他如此依依不舍,那就让他常居在人们的家中当灶神好了。这样,人们每天都能让他知晓家中琐事,也能时时祭拜他。再说,厨房里全是烟气,也算了却了他成仙后不能再沾烟草的遗憾了。
就这样,苏吉利成了一名灶神。他总是吞吐着烟气,静静地在人们的家中侧耳细听人间所发生之事,就像以前一样。
灶王爷显灵赶走三尸神
农历腊月二十三,民间称祭灶节,也叫小年,是进入春节的一个重要标志。做糖瓜、祭灶是这一天的主要活动,从此后就进入了准备过年的阶段,人们的精神上开始放松,开始欢欢喜喜过年了。
扫尘即扫年,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扫房;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都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扫尘与一般的清扫相比之下不同的是,掸尘时要用稻草和一根比人的身高还长的木棍扎成长扫把,将房子屋梁上、墙角的灰尘和蜘蛛网等脏东西打扫干净。然后把那些稻草留着,等除夕夜吃完年夜饭后,再点燃稻草,供男人们跳“火墩”。
根据记录东晋各代历史异闻的古籍《拾遗记》的记载,祭灶节扫尘的风俗至少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而我国杂家代表名著《吕氏春秋》中记载说,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清代的苏州文士顾禄在描述苏州及其附近地区的风俗著作《清嘉录·十二月·打埃尘》里记载说:
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埃尘。
扫尘是古人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再加上“尘”与“陈”谐音,“陈”又可以代表老的物件,因此扫尘也有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的含义。
“尘”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扫尘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还与后来流传的灶王爷传说有关:古人认为,每个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
这个三尸神是个喜欢胡说八道、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
有一次,三尸神又开始叽叽喳喳地向玉皇大帝造谣说,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查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愤诸神、亵渎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做记号。
然后,玉皇大帝命令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只要遇到蜘蛛结网作有记号的人家,就要降下大罪大难惩罚,决不能轻饶。三尸神见奸计得逞,乐不可支,马上飞下天界,不分青红皂白地就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都胡乱做上了记号,想让所有人都遭报应。
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最后,灶君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就是在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那天起,直到除夕接灶前,要求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否则灶王爷们就拒不进宅。
每户人家都遵照了自家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在除夕夜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
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知道三尸神在造谣生事,因此大为震怒,降旨将三尸神永拘禁在了天牢,人间最终逃过一难。
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添寿,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丝毫没有懈怠。
过小年不仅是汉族的习俗,满族、蒙古族等一些少数民族也过这个节日。满族和汉族一样,在这一天要送灶王爷上天和打扫房舍。而蒙古族这一天则是送火神,布置蒙古包内外,给骏马备新鞍、扎红缨,把放上哈达的牛羊送给亲朋好友们,到处呈现出一片节日喜庆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