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佑平安——门神

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道教因袭这种民间信仰,将门神纳入神系,加以祀奉。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门神、春联,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贴门神已成为炎黄子孙彼此认同的标志,也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和沟通情感的纽带。

最早门神的神荼和郁垒

门神老爷是民间传说中守卫门户的神,来源于鬼神信仰,是鬼神世界中的小神之一。这些小神与天地祖先之神不同,它们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着密切关系。

门神的信仰由来已久,贴门神的风俗最早可追溯到汉代以前。东汉哲学家王充在古代哲学巨著《论衡·订鬼》中记载说:

《山海经》又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据先秦古籍《山海经》说:商末周初时,在苍茫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之山,山上有一颗大桃树,枝干蜿蜒盘伸3000里,肉甜味美,食之可延年益寿。

桃树下住着兄弟二人,哥哥叫神荼,弟弟叫郁垒,他们为人正直,力大无比,还养着一只凶猛的老虎为他们护林看桃。这是因为他们的住处附近有个野大王,心狠手毒,喝人血,吃人心,残害百姓。

一天,野大王派人到度朔山上索取仙桃,被神荼、郁垒轰走,野大王气得七窍生烟,一个黑夜,野大王带领他的信徒装扮成恶鬼前去报复,被神荼、郁垒用桃条捆起来扔给了老虎。

后来,神荼和郁垒渐渐成了当地的护卫。度朔山上有一棵枝叶覆盖3000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干,树梢一直弯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

朔山住着的各种妖魔鬼怪,只要想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每当清晨金鸡啼叫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就必须赶回鬼域。神荼和郁垒每天都会守在鬼域的大门两边检查。

他们在检查什么呢?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刻将它们捉住,用绳子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所有的鬼魂都畏惧神荼、郁垒,连带着也害怕了桃树。

黄帝向他们敬之以礼,岁时祀奉,在门上画神荼、郁垒和老虎的像,并挂上芦苇绳,若有凶鬼出现二神即抓之喂虎。于是后来《山海经》这种以神荼、郁垒、虎苇索、桃木为辟鬼之神的信仰被人们承传了下来。

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搜神记》中有记载说:

今俗法,每以腊终除夕,饰桃人,垂韦索,画虎于门,左右置二灯,象虎眠,以驱不祥。

在这中间,桃也是人们崇拜久远的植物,人们认为桃多子多福,是长寿的象征,因此能够除灾避邪制鬼驱怪。古籍《典术》记载说:

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门以压邪,此仙木也。

老虎为百兽之王,能够“执搏挫锐,噬食鬼魅”,“故画虎于门,鬼不敢入”。这种信仰一直流传,除夕之时人们常常在门上贴上画有二神与虎的画,并挂上桃枝或桃人和苇索,以驱鬼辟邪。

在民间也就流传开神荼、郁垒是降鬼大仙的说法,结合着桃木驱邪、避灾的风习后,人们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或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挂在自家门口,用以避邪防害。这种桃木板被称做“桃符”,神荼、郁垒也就成了门神。

贴门神的风俗盖自此始。民间传说神荼、郁垒相貌凶恶丑怪,但没有固定的画像,各地不一样,所以更多的地方以桃符代之。

古籍《荆梦岁时记》记载说:

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

宋代学者陈元靓在宋代大型岁时风俗记《岁时广记》卷五引《皇朝岁时杂记》记载说:

桃符之制,以薄木版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

从中能看出,自古以来,门神的画像,贴的方位、大小规格都是有出入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大年初一太阳升起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上换上新的桃符以祝新年。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作诗《元日》记载这个传统民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世上本无鬼神,但在科学尚欠发达的古代,在神灵自然观的支配下,善良的人们只有寄希望于神鬼驱邪扶正,这充分体现了人们渴望太平盛世的强烈愿望。门神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就这样以继承下来了。

唐玄宗梦见钟馗捉鬼

唐代时,又出现了一位门神钟馗。据古籍《补笔谈》卷3、古代类书《天中记》卷4、《历代神仙通鉴》卷14等书的记载,钟馗原来是陕西终南山人。

有关钟馗故事的记载,以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为最早。

据传说,钟馗少时就才华出众,曾在唐武德年间赴长安参加武举考试。虽然钟馗的科考成绩很好,但主考官仅因为他的丑陋相貌而没有让他中举。恼羞成怒的钟馗撞死在殿阶上,唐高祖听说后特别赐给红官袍予以安葬。

后来,唐玄宗偶患脾病,请了许多御医救治,却始终效果不佳,宫廷上上下下都很着急。有一天晚上,唐玄宗睡着后昏昏沉沉地进入了梦乡,忽然梦见一只小鬼偷走了自己的玉笛和杨贵妃的紫香囊,绕殿而奔。

唐玄宗急忙喊人捉拿,只见一位相貌奇异,头戴纱帽,身穿蓝袍、角带、足踏朝靴的豪杰壮士跑上殿来,捉住小鬼。

唐玄宗忙问那个壮士的身份。壮士向玄宗施礼后,告诉他说:“我是终南山的人,名叫钟馗,天生就是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异。高祖武德年间的时候我曾考取功名,但是奸相卢杞以貌取人,屡进谗言,从而使我的状元之位落选。我百般抗辩无果后激愤难当,怒撞殿柱而亡,惊天动地,泣鬼恸神,承蒙高祖爱护,得以赐袍被殡葬于终南福寿岭。为了报答高祖对我的恩惠,我自愿为您除尽大唐所有的妖魅。”

钟馗说完这一番话之后,唐玄宗就醒过来了,病也不治而愈了。想起梦中的情景,唐玄宗找来“画圣”吴道子,想为他描绘钟馗的面容。

吴道子是当时著名的大画家,他提笔就画,所画的人居然和唐玄宗梦中的钟馗一模一样。

唐玄宗看了吴道子的画,一时瞠目结舌,惊呆了半晌,才感叹道:“难道你也和联做一样的梦吗?怎么画得这样像!”

吴道子回答说:“陛下忧劳宵旰,所以疟疾才得趁机侵犯。眼下有了辟邪之物,卫护圣德,是陛下千秋万岁的瑞兆啊!”

惊讶之下的唐玄宗更加肯定这是天意,就将吴道子的《钟馗捉鬼图》镂板印刷,广颁天下,让世人皆知钟馗的神威,将钟馗作为能除尽鬼魅不端的神灵。

后来,道教吸收了这种信仰,常将钟馗视作祛恶逐鬼的判官,于是钟馗便成了道教驱鬼捉鬼的神将。

此外,钟馗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民间流传有钟馗嫁妹、钟馗捉鬼、钟馗夜猎的故事。

钟馗不但捉鬼,而且吃鬼,所以人们常在除夕之夜或端午节将钟馗图像贴在门上用来驱邪辟鬼。清代人富察敦崇在记叙清代北京岁时风俗的杂记《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说:

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天师钟馗之像,或绘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崇恶。

钟馗的形象是豹头虬髯,目如环,鼻如钩,耳如钟,头戴乌纱帽,脚著黑朝鞋,身穿大红袍,右手执剑,左手捉鬼,怒目而视,一副威风凛凛,正气凛然的模样。据说他捉鬼的本领及威望要比神蒂、郁垒高得多。

钟馗的故事从北宋的《梦溪笔谈》到明朝的《天中记》录《唐逸史》所载,便大致定型。沈括在《梦溪笔谈》之《补笔谈》中,还记载了盛唐以来的皇帝在岁末时会把钟馗画像作为礼物赐给大臣。

这个惯例文人名士皆有记载,如唐玄宗时的大臣张说所撰的《谢赐钟馗及历日表》一文记载了钟馗画融入新春年节民俗的情景:

中使至,奉宣圣旨,赐画钟馗一及新历日一轴……

诗人刘禹锡也撰写过两份同类性质的文书《为李中丞谢钟馗历日表》和《为杜相公谢钟馗历日表》,记载了德宗朝颁发和悬挂钟馗画驱邪的年俗。其中,《杜相公谢钟馗历日表》记载说:

臣某日,高品某乙至,奉宣圣旨,赐臣钟馗一,新历日一轴。星纪方回,虽逢岁尽;恩辉忽降,已觉春来。伏以图写神威,驱除群厉,颁行律历,敬授四时。施张有严,既增门户之贵;动用协吉,常为掌握之珍。

另外,后世的学者们在敦煌遗书中发现了唐写本《除夕钟馗驱傩文》,说的是钟馗在大傩仪中扮演主角的实证。

由此可见,在唐明皇时期,钟馗就已经是声名显赫的捉鬼大神。所以,有人推测钟馗故事的起源可能早于唐代。

宋代人根据唐明皇当时赐给大臣的钟馗神像判定钟馗是读书人,那么唐明皇当时赐给大臣的钟馗神像是怎样的?画钟馗画像的画圣吴道子的画作虽已失传,但在北宋时,却有人在宫廷里见过。

北宋鉴赏家郭若虚在古代画史著作《图画见闻志》的卷6《近事》中写道:

昔吴道子画钟馗,衣蓝衫,革敦一足,眇一目,腰笏,巾首而蓬发,以左手捉鬼,以右手抉其鬼目。笔迹遒劲,实绘事之绝格也。

这是年代最早的钟馗画像,只不过不是吴道子画的,而是五代时期人物画家石恪的作品。由这些画除了可以知道钟馗确实面目丑陋之外,却寻不到他的真实来历。

既然在史料中无法寻见,那么大量民间传说和故事又是怎么说钟馗的呢?敦煌遗书中发现了唐写本《除夕钟馗驱傩文》文章大意说的是:在一种叫做傩的仪式中,钟馗钢头银额,身披豹皮,用朱砂染遍全身。带领十万丛林怪兽,四处捉取流浪江湖的孤魂野鬼。

“傩”又是什么?敦煌《钟馗驱傩文》里没有明说,但唐代纪传体断代史书《新唐书·大傩之礼》中详细记述了一次皇宫里举行的傩仪式。虽同名,但却有着明显的差别,不仅规模不同,而且在《新唐书·大傩之礼》记载的国家典礼中傩舞的领头者是方相氏,而不是钟馗。但后人还是称傩舞为跳钟馗。

早期的巫傩祭祀仪式里,面具也承担着重要的角色。而跳钟馗傩舞中,也离不开面具。有人根据跳钟馗面具与商周时期面具在仪式中的作用相似,因此有人推测:早在商周时期,钟馗就已出现。

钟馗的名字,有可能源自当时的一位巫师。有学者考证,在殷商时期,也就是三四千年前,传说出过一位叫仲虺的著名巫师。他最擅长的法术是求雨,每每他出面主持的求雨仪式,最为灵验,所以人们用他的名字来代指巫师这个职务。

仲虺、钟馗两词发音相近,在流传过程中被误记为“钟馗”二字。这便成了钟馗的来历的说法之一。

也有人说钟馗是洗衣服用的大棒槌。在两汉时期画像砖里,可以很容易寻得挥舞大棒的勇士形象,比如洛阳西汉墓壁画里的大棒打鬼图。

大棒与钟馗有什么联系呢?明代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在训诂学里“钟馗”两字发音的反切,也就是钟字的声母,加上馗字的韵母相拼——发之为“追”的音。所谓椎,在古汉语里的意思,就是大木棒。

另外钟馗两字通终葵,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已经非常罕见。这个姓氏的来源,也与大木棒紧密相关。据史书记载殷时代遗民有7大家族,分别是陶氏,施氏,繁氏,树氏,樊氏,饥氏,终葵氏。

这7大家族的姓氏来源于他们所擅长的手艺:陶氏是制作陶器的,樊氏是做围墙篱笆的,而终葵氏家族的专长是做木棒木槌。

在钟馗故事系列中,钟馗除了是斩鬼使者外,他更是正气凛然与受民众拥戴的。在清代神魔小说《钟馗全传》中,玉帝安排殿前司薄总管幻化美女,色诱钟馗;钟馗便表现了“金石不逾之操”。

在古代长篇小说《钟馗平鬼传》中,阎君向玉帝举荐钟馗:“他为人正直”,百姓感激钟馗除害安民,降伏骗人钱财的抠掐鬼后,便替驱邪大神建祠堂,令钟馗得享香火。

在杂剧《庆丰年五鬼闹钟馗》里,中阳真君称赞他:“正直贤能”。《钟馗全传》说钟馗斩石马,替地方上除一大患,获民众建祠庙供奉。

对于钟馗究竟是谁这个问题,诸说并立,仍是我国民俗文化史上的一个谜,但钟馗作为门神的形象却保留了下来,代代相传。

门神秦琼和尉迟敬德

大约元代以后,秦琼、尉迟敬德作为门神中的武门神被人供奉祭祀。事实上,秦琼和尉迟敬德两人却是唐代人。

在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前,秦琼就跟随李世民先后镇压了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多路义军,为唐太宗朝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李渊曾派使者赐予金瓶以示褒奖。

之后,秦琼又因战功多次受到奖赏,先后拜为秦王右统军,加授上柱国。后又封为翼国公,深得李世民的信任。

秦琼不仅在唐太宗朝创建伊始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在唐太宗朝内部斗争的“玄武门之变”中,坚决站在李世民一边,为李世民当太子夺皇位扫清了道路。

626年6月,当时的秦王李世民被立为太子,8月接王位,改年号贞观,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秦琼也因有功,拜为左武卫大将军,赐给七百户的封邑。

尉迟敬德作为唐初大将,自归附李世民后,凭借高超的武艺,多次冒险救李世民于危难之中,立下不世之功。尤其在玄武门事变中,尉迟敬德还救了李世民之命,令诸军皆属李世民指挥,可谓力挽狂澜。

尉迟敬德同时还有远见的卓识,如玄武门事变后,对太子的党羽主张释而不杀,这一举措迅速缓和了内部矛盾,同时还为李世民保留了魏征那样的大批栋梁之材。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尉迟敬德,也就没有李世民,也就没有后来的大唐盛世。

在性格上,尉迟敬德纯朴忠厚,自归李世民之后,从无二心,为其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正因如此,后人才将秦琼和尉迟敬德作为门神,画图流传。

关于这两位武将成为门神的来历,民间也有传说。

唐开国初期时,城中有位著名的风水师名叫袁守诚。他生得相貌稀奇,仪容秀丽,能知前后,善断阴阳,不仅自己是神机妙算的八卦学者,还是赫赫有名的当朝钦天监台正先生袁天罡的叔父。

由于袁守诚的算卦技术非常高超,城中总有人去求他算卦,几乎是一算一个准。袁守诚还教渔翁在何时打鱼能满载而归,也能算准泾河中的鱼虾都在何处聚集。这样一来,就惹恼了泾河龙王。

有一天,泾河龙王化成人形去造访袁守诚,本想当场发作,却被袁守诚先生清奇不凡的相貌所震慑,于是收了轻视之心,准备向袁守诚问上一卦,羞辱他一番。

袁守诚看了他一眼,说:“你要来算什么呢?”泾河龙王说:“你给我算算这两天什么时候下雨吧。”袁守诚回答说:“云迷山顶,雾罩林梢。明天就要下雨啦。”泾河龙王不以为然,继续问:“明天几时下雨?会下多少呢?”

袁守诚不紧不慢地回答说:“明日辰时布云,巳时发雷,午时下雨,未时雨足,共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

龙王不屑地说:“这话可不是说着玩的。要是明天真的如你所说,我就给你奉上50两黄金。要是明天没下雨,或者下雨的雨量和你说的不同,我就砸了你的门面,毁了你的招牌,你从此离开长安不要再回来算卦!”

袁守诚仍然不紧不慢地回答说:“这个就随便你了。请回吧,明天雨后再相会。”

泾河龙王离开后,越想越好笑。他觉得自己是司雨龙神,明天会不会下雨,雨量又是多少,连自己都不知道,袁守诚区区一个凡人又怎么可能通晓天意呢?这场赌赛,自己是赢定了。

谁知,泾河龙王刚回到泾河水府,天上便下令明日雨降长安,降雨的时辰与水量居然和袁守诚所言分毫不差。龙王虽然大惊失色,但它性情极刚烈,怎也不肯轻易服输,那争强好胜之心让它晕了头,竟然决定私下更改降雨的时辰,又克扣了雨量。

次日,龙王挨到巳时方布云,午时发雷,未时落雨,申时雨止,共降雨三尺零四十点,改了一个时辰,克扣了三寸八点。雨后,龙王化为人形,径直去那袁守诚的卦摊前,一口气将卦摊砸了个稀烂,还要袁守诚立即滚出长安城。

可袁守诚只是安静地看着龙王打砸,末了冷笑一声,说道:“我小小卦摊不值钱,只怕有人犯了死罪尚不自知,我认得你,你不是什么白衣秀士,你是那泾河龙王,你为了赌气居然私改降雨时辰,克扣雨量,犯了天条,小心明日在那剐龙台上挨一刀!”

泾河龙王这才慌了手脚,后悔自己一时冲动,连忙跪倒在地,求袁守诚救命。袁守诚叹道:“求我无用,明日午时三刻,你该被魏征处斩,那魏征是当朝丞相,你若能在唐太宗处讨个人情,尚有生路一条。”

泾河龙王拜谢袁守诚后,匆匆赶到皇宫,直待到子时,唐太宗李世民入梦之后,它才潜入李世民梦中,口中直叫:“陛下,救我!”唐太宗吃了一惊:“你是谁啊,让朕来救你?”

龙王急切地说:“小臣是长安城外泾河龙王,陛下是真龙,臣是业龙,臣因犯下天条,当被陛下的贤臣魏征处斩,因此来拜求,希望陛下救我一命!”

唐太宗见泾河龙王苦苦哀求,心生恻隐,便答应了它:“既是魏征处斩,朕可以救你。你放心前去。”龙王这才放心,叩谢隐去。

唐太宗李世民从梦中醒转,思量龙王所托,又不知该怎样才能阻止魏征斩龙。他想来想去,决定明日将魏征留在身边一日,不放他出宫门半步,应可救下那龙王。

于是,第二天唐太宗退朝之后,叫上魏征入便殿,先议安邦之策,再论定国之谋,拖到巳末午初时候,见魏征有些坐立不安,唐太宗又命宫人取过棋枰,与魏征对弈。

魏征棋力高强,唐太宗本意却只是拖延时辰,厮杀至中盘,唐太宗已呈败迹,不由低头陷入沉思。等到唐太宗拈子落枰,再抬头望向魏征,魏丞相却已伏在案头,呼呼酣睡。

唐太宗念及魏征是贤良忠臣,看他操心国事如此疲劳,就没有叫醒他,任魏征酣睡。眼见午时三刻已至,唐太宗看着熟睡的魏征想,他睡着了,没有斩龙,那泾河龙王应已逃过一劫了吧。

这时,熟睡中的魏征突然额前汗珠密布,神情微有焦躁。唐太宗猜测是因为天气太热,又心疼贤臣,就亲自为魏征打扇。凉风徐来,魏征大汗顿收,睡得甚是沉稳。

这时,朝门外有人大呼小叫,唐太宗起身前去查看,却是徐茂功,秦琼等人。秦琼看见唐太宗来,就将手里拎着的一个东西扔在了地上。唐太宗仔细一瞧,发现那竟是一条龙的怒目圆睁的龙头!

唐太宗被这条龙头的怒视吓得后退了一步,连忙问秦琼说:“这是什么?从哪来的啊?”

秦琼似乎也一头雾水,回答说:“这是在千步廊南,十字街头那里,从云端里掉出来的龙头,因此前来向您禀奏。”

这时,被喧哗声惊醒的魏征快步走到唐太宗身边,仔细查看龙头之后也大吃一惊,俯伏在地说:“臣罪该万死!刚才困倦,竟然在皇上身边睡了过去,还做了梦!这条龙头正是臣刚才在梦中所斩掉的啊!”

唐太宗疑惑地问:“什么,你刚才不是在睡觉吗?我都没见你起身,你去哪斩的龙呢?怎么回事?”

魏征仍伏在地,并未起身,说道:“臣梦见此龙犯下天条,要被臣在今日处斩,臣虽身在君前对局,却梦离陛下驾云提剑追斩此龙。谁知孽龙仓皇逃窜,一时竟追不上,臣正心中焦躁,幸亏有陛下为臣打扇,借那三扇凉风,臣撩衣进步追上孽龙,手执霜锋一举斩下龙头,那龙头就此滚落虚空。”

唐太宗听完此话,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魏征一定是极其贤良的人,上天才会派他斩龙,他为有这样的臣子而高兴。同时,唐太宗曾答应救下泾河龙王的性命,结果反而阴差阳错地帮了魏征一把。无奈,唐太宗强打精神赏了魏征,众人散去。

当夜,李世民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到了半夜二更时分,唐太宗竟听闻宫门外有凄惨号泣之声,惊恐之余,唐太宗刚刚入睡。

谁知梦中那无头的泾河龙王,提着血淋淋的首级,扑到他身边怒吼说:“李世民!亏你允诺救我,你不救也罢,怎么还助那魏征追斩我呢?快快出来!与我到阎王处说理!”

唐太宗有口难言,惊得汗流遍体,却怎么也挣不脱龙王纠缠,大叫一声“有鬼”,方从梦中醒转。

如此连续几日,唐太宗夜夜被龙王鬼魂惊扰,竟落下脉弱体虚之症。

唐太宗病重,鄂国公尉迟敬德与护国公秦叔宝入宫探视,得知寝宫门外,入夜就抛砖弄瓦,鬼魅呼号。

两位将军劝慰唐太宗,秦叔宝说道:“陛下请宽心,今晚臣与敬德把守宫门,看有什么鬼祟。我们平生征战无数,杀人如剖瓜,集尸如聚蚁,谅那小小的阴气邪物也不敢近身。”

唐太宗准奏,二人谢恩而出。当日晚,两位将军各取披挂穿戴整齐,金盔银甲,威风凛凛,持剑举斧在宫门外把守。一夜间,竟再无半点响动,唐太宗因此安寝无事。

虽有两位将军把守,皇宫清静了几日,但唐太宗终究不忍二将辛苦,为难两人夜夜守候,就找了高明的丹青画师,将尉迟敬德和秦琼披挂在身的真容绘于宫门之上,从此夜间无事。而两位将军的威风仪容,就成了民间喜爱的门画人物。

到了元代,人们沿袭这种做法,干脆奉这两人为门神。在元代之前,虽然也曾有过类似的记载,不过均未说明是此二人,如南宋佚闻古籍《枫窗小牍》记载说:“靖康以前,汴中家户门神多番样,戴虎头盔,而王公之门,至以浑金饰之。”宋学者赵与时《宾退录》也说:“除夕用镇殿将军二人,甲胄装。”

自从元代把秦琼、尉迟敬德作为门神之后,直到明清以后,史书中的记载就明确为秦琼和尉迟敬德二人。如描述苏州及其附近地区的风俗著作《清嘉录·门神》中记载说:

夜分易门神。俗画秦叔宝尉迟敬德之像,彩印于纸,小户贴之。

贴门神的历史悠久,地方和时代不同,贴用的也不同。北京多用白脸儿的秦叔宝和黑脸儿的尉迟敬德,以祈人安年丰。秦琼和尉迟敬德自从作为门神以后,始终被人们所祀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