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满良缘——喜神

喜神也叫吉神,是吉祥如意之神。因为人们的愿望都是趋吉避凶,追求喜乐高兴,因此就臆造出了喜神,在各种礼俗活动中敬奉。所谓“喜神”,就是能给人们带来吉利、带来欢喜,增添智慧,添福添寿之神,助人长生不老、身体健康之神。

古人对未来抱有美好的希望,更相信求神拜佛能带来好运气,因此我国古代的喜庆之神有很多。他们有的是专管姻缘,为人派遣寂寞的月老,有的是不离不弃的喜神好兄弟,更有一脸慈祥,长生不老的寿星和麻姑。

牵红线配姻缘的月老

月老就是月下老人,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在神仙的家族中,专管人间婚姻。传说,谁与谁能成夫妻,都是月下老人事先用红绳系足选定的,所以民间多有给他塑像、立庙,以求佑护的。

旧时杭州的西湖边上,便有一座月下老人祠,怀春的少女,慕偶的寡男,进去烧香、抽签、许愿的,络绎不绝。祠中的神签共有七七四七九支,第一支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末一支是:“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极为巧妙地点出了人们对月下老人祈求的主题。

月下老人的第一次被人发现,是在唐代。唐代小说家李复言著有《续幽怪录》,原名《续玄怪录》,其中有一篇小说叫《定婚店》,是唐人传奇的名篇,里面描述了唐人韦固巧遇月下老人的故事。

故事梗概是,唐人韦固在宋城巧遇月下老人,月下老人为韦固牵红绳指明婚嫁对象,后来韦固果然应月老之语与相州刺史王泰之女结为连理。

话说唐太宗贞观初年,有位名叫韦固的人,少年便丧父母,总想着早点完婚成个家,然而多处求婚,没有一次成功的。

有一次,韦固来到宋城,住在店中。同宿的客人介绍他与前任清河司马潘防的小姐议婚,讲好次日早晨在店西边的龙兴寺门前与对方碰头。

韦固求婚心切,天刚蒙蒙亮就跑去了。这时,月儿将落,但月光还明亮,只见一位老人靠着背袋坐在台阶上,借着月光儿检视文书。韦固一瞧那文书,却是一个字也不识。

韦固便好奇地问:“老伯您看的是什么书?我小时候也曾下过苦学功夫,字书没有不认识的,就连天竺的梵文也能够读懂,唯有这书是从来没见到过的,怎么回事呢?”

老人笑着说:“这不是世间的书,你哪有机会看到呢?”

韦固又问:“那么它是什么书呢?”

老人说:“幽冥界的书。”

韦固问:“幽冥界的人,怎么会跑这儿来呢?”

老人说:“并不是我不应当来,却是你出门太早,所以遇上了我。幽冥界的官吏,都各主管着人间的事,当然要常来人间了。”

韦固又问:“那么您主管的是什么呢?”

老人答:“天下人的婚姻簿子。”

韦固听了大喜,忙问:“我韦固孤身一人,愿早完婚娶,生下子嗣,十来年中多处求婚,都没有成功的。今天有人约我来商议向潘司马的小姐求婚,可以成功吗?”

老人答:“机缘还没到。你的妻子,现刚刚3岁,要17岁才进你家门。”

韦固大失所望,顺便着问一句:“老伯背袋中装的是啥?”

老人说:“是红绳子。我用它来系该做夫妇的男女之足。当他们坐下时,我便悄悄地给他们系上。如此一来,即使他们原生于仇敌之家,或者一贵一贱像天地悬隔,或者一方跑到天涯海角当差,或者吴地楚国不同乡,只要这绳一系,谁也逃不脱。你的脚,已系上那位的脚了,追求别的人又有什么意义呢?”

韦固又问:“那么我那妻子在哪里呢?她家是干何营生的?”

老人答道:“这店北边卖菜陈婆子的女儿。”

韦固说:“可以见一见吗?”

老人说:“陈婆子曾经抱她到这儿卖菜。你跟我走,可以指给你看。”

天大亮,想等的人不见来。老人便卷起书背上袋子走路,韦固赶紧跟上去,一路跟进菜市场。

这时,有个一只眼盲了的婆婆,抱着个大约3岁的小女孩走来。那女孩穿得破烂,模样儿也十分难看。老人指点韦固说:“这就是你的夫人。”

韦固一见不由大怒,说道:“不要让她跟我在一起,行不行?”

老人说:“这人命中注定将享受爵禄,而且是靠了她,你才能封为县君的,怎么能否认得了呢?”说完老人便消失了。

韦固回店后,磨快一把小刀,交给他的仆人说:“你向来干练能办事,别让那个小女孩安然无恙,就赏你一万钱。”仆人应允。

第二天,仆人身藏小刀来到菜市,在人群中向女孩刺上一刀,整个集市轰动起来。仆人乘乱狂奔逃了回来。

韦固问:“刺中了没有?”

仆人说:“本来想刺她心的。不想只刺中了眉心。”

此后,韦固又多方求婚,仍然没一次成功的。

又过了14年,因为朝廷念韦固的父亲生前有大功,就任命韦固为相州参军。刺史王泰让韦固兼职治理刑狱,认为韦固有才干,便把女儿嫁给他。

王小姐年龄约十六七岁,容貌美丽,韦固极是满意。只是她眉间常贴着块花钿,就连洗脸时也不取下来。

完婚年余,韦固再三问戴花钿的缘由,夫人才伤心流泪说:“我只是刺史的侄女,不是亲女儿。以往父亲曾做宋城县令,死在任上,当时我尚在襁褓中,母亲、哥哥又相继亡故。只在宋城南剩有一处庄田,和奶妈陈氏住在那儿。庄田离旅店近,每天卖蔬菜度日。陈氏怜悯我幼小,一刻也不愿分别,所以常抱着我上菜市。一天,我被一丧心病狂的贼子刺了一刀,刀痕难以祛除,所以用花钿盖上。七八年前,叔叔到附近做官,我才跟他来这里,如今又把我当亲生女儿嫁给您。”

韦固问:“那位婆婆是瞎了一只眼的人吗?”

夫人说:“是呀。你又怎么知道?”

韦固坦白承认道:“刺你的人,是我指使的。”于是将前面发生的事,叙述一遍。

夫妻二人经这番波折,更加相敬相爱。后来生下儿子韦鲲,做到镇守边关的雁门太守,王氏夫人被封为“太原郡太夫人”。

韦固的故事传开后,人们都知道有位神仙管人间婚姻的,只不知他姓甚名谁,只好称为“月下老人”,简称为“月老”。他的神祠、塑像便在各地兴建起来。

李复言小说《定婚店》中的月下老人,是唐人命定观念在小说中的形象化呈现,古代男女成婚仪式上拜天地父母时牵红带的安排也是由此逐渐演化而来。

在唐代的现实生活中,也有用绳相系的方式来选择配偶的记载。五代时期文学家王仁裕撰写的记述唐开元、天宝年间的逸闻遗事古籍《开元天宝遗事》中,又一条“牵红丝娶妇”,记载了系绳选妻的故事。

唐代将领郭元振年轻就立下了赫赫战功,名震朝野。他风度翩翩,当时的宰相张嘉贞想把他招为女婿。郭元振对张嘉贞说:“我知道您有5位女儿,但我对她们一无所知,所以到底要娶哪个还不确定,让我想想再说吧。”

张嘉贞回答说:“我这几个女儿各有姿色,你也不是平凡的人,那我就让5个女儿每人都拿一根红线躲在纱幔后面,你牵到了谁的红线就娶谁吧。”

郭元振欣然从命,就挑了一根红线,娶了张嘉贞的三女儿。后来夫妻和睦,生活很美满。

此事在明万历年间的大型类书《山堂肆考》等书也有记载,说张嘉贞有5女,郭元振不能确定到底娶谁,便用红丝相系而牵的办法挑选,这就是所谓的“红丝结褵”。元曲中经常见到这句话,指的就是张嘉贞招婿郭元振这件事。

这类故事,使后人相信男女的结合乃月老牵起红绳加以撮合。当然这些都是传闻,不过也能体现月老牵红线此类婚姻观念与习俗在民间的起源与演进,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希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和睦友爱的和合二仙

在民间传说中,有一个拜北斗星神的一个虔诚女子,修道成仙时,北斗星君询问其所求,女子以手抿口,笑而不答。

北斗星君误以为她祈要胡须,就赐了她长须,因为她笑时呈喜像而封为喜神,因有长须,不再让凡人看到她的形象。从此,喜神专司喜庆,却不显神形。

喜神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具体的形象,也没有专门的庙宇,高度抽象,但后世也有将祖先画像或商纣王视为喜神进行奉祀。对喜神的敬奉在各种礼俗活动中均很常见,尤其在婚礼中。

有人把和合二仙作为我国的喜神,因为这两个神灵主管的是人间的婚姻喜事。在我国传统的婚礼喜庆仪式上,常常挂有和合二仙的画轴。

面轴之上是两位活泼可爱,长发披肩的孩童,一位手持荷花,另一位手捧圆盒,盒中飞出5只蝙蝠,他们相亲相爱,笑容满面,十分惹人喜爱,人们借此来祝贺新婚夫妇白头偕老,永结同心。

和合二仙手持的物品,件件都是有讲究的。那荷花是并蒂莲的意思,盒子是象征“好合”的意思,而5只蝙蝠,则寓意着五福临门,大吉大利。

实际上和合二仙本是肉身凡胎,并非仙人,他们都是唐代人。他们的名字,一位叫寒山,另一位叫拾得,寒山和拾得都是僧人。寒山是个诗僧,怪僧,因为曾隐居在天台山寒岩而得名。

寒山的诗写得很美,但性格怪癖,常常跑到各寺庙中望空噪骂,和尚们都说他疯了,他便傻笑而去。他在国清寺曾当过厨僧,与寺中的拾得和尚相见如故,情同手足。

拾得是个苦命人,刚出世便被父母们遗弃,抛弃在荒郊,幸亏天台山的高僧丰干和尚化缘路过其处。丰干慈悲为怀,把他带至寺中抚养成人,并起名“拾得”。拾得在天台山国清寺将他受戒为僧拾德受戒后,被派至厨房干杂活。

当时寒山还没到国清寺,但拾得常将一些余羹剩菜送给未入寺的寒山吃,可谓贫贱之交。

国清寺的丰干和尚见他俩如此要好,便让寒山进寺和拾得一起当国清寺的厨僧。自此后,他俩朝夕相处,更加亲密无间。

寒山和拾得在佛学、文学上的造诣都很深,他俩常一起吟诗答对,后人曾将他们的诗汇编成《寒山子集》3卷。这两位是继丰干以后的唐代高僧,于唐代贞观年间由天台山至苏州好利普明塔院任主持,此院遂改名为闻名天下的苏州寒山寺。

我国民间珍视他俩情同手足的情意,把他俩推崇为和睦友爱的民间爱神。至清代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后,和合二仙从此名扬天下。

也有人说,和合二仙实际上是两个犯了错而成仙的小道士。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华山的云台峰上,住着一位修道者,他带领两个徒弟专心致志地修道炼丹。

为了找回药材,这位老师父每天一早都会背上背筐,荷着药锄,走出庙门,步遍峰岭沟坡,寻找药材,直到日落西山时才回来。

一天,老师父正在山间挖药,忽然来了两个头结发髻,身穿红色肚兜的胖娃娃。这两个天真活泼、跳跳蹦蹦的娃娃一来,就帮着他寻找药苗。太阳西下,他要回家了,两个可爱的娃娃也就一跳一蹦地消失在密林里。

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这两个娃娃天天都是他来则来,他回则回。日子长了,他不由得疑惑起来,到底是谁家这一对既懂事,又勤快的娃娃?一定得弄个清楚才是。

有一天,两个娃娃又来帮他挖药,他就说道:“你们是谁家的娃娃?家住哪里?”

两个孩子齐声说:“我们是山里的娃娃,就住在这个山里。”说罢,又跑来跑去,寻找药苗。

“就在这个山里?”老道士回想这个山中了无人烟,不由得纳闷起来。但看见这两个孩子天真无忧的神情,没有追问下去。

日落暮临的时候,当他刚背起装满药草的背筐时,两个娃娃把手一扬,说:“来日再见!”说毕,边跳边笑地跑下山去。

这时,老道士紧跟了几步,躲在一块大石后面,双目一直盯着。但是,两个娃娃一眨眼就消失在霭霭的烟雾之中了,还是没有看清楚。

回到庙里,老道士坐在油灯下,和两个徒弟一边择拣采来的药材,一边思索着:如果说那两个孩子是妖物,从没见过有害人之意;说他俩是神仙,可也没见过有神奇的表现。那究竟是什么?总得设法知道个究竟。于是,老道士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好法子。最后,他不由得脱口而出地说:“就这样办!就这样办!”

两个徒弟一听,笑着问道:“师父,就咋样办?”

听徒弟一问,他才醒悟过来,忙掩饰地说:“没什么,没什么。”

夜半时分,老道士悄悄取出针线包,从中抽一根白线,用针穿好。天刚一亮,他就背上背筐,走出门去。

两个娃娃一如既往,还是高高兴兴地帮他寻找药苗。但他却两眼紧紧地盯着娃娃,想寻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把备好的针线别在他俩任何一个人的身上。

当两个娃娃抱着一大堆草药,弯腰装筐的时候,老道士迅速而轻巧地把早已捏在手中的针线,别在了一个娃娃的背上,随即和娃娃分手,走回家去。

第二天早晨,老道士仍然背上背筐,荷着药锄出了门。但他没有去挖药,却朝着平时两个娃娃的去向一路走来,慢步寻觅着精心做的记号。

他找啊,找啊,在深沟里一块小茅坪上,隐隐看见浓绿的草丛中,一条白线在风中微微飘动。老道士急忙向前走了几步,低头一看,果然是自己的针线附在一个小而茁壮的草叶上。可是细一看,心里凉了半戴,除了几根异样的草苗,任何东西都没有。

老道士想,反正记号在这里,就要弄个究竟。于是,他就操起药锄,围着小苗四周挖起来。果然,在很深的土层中,挖出一根很粗的根茎。他顺手一拔,原来是一根白光细嫩的大黄芩。

老道士喜滋滋地刚要把黄芩放进筐内,忽然筐内黄芩指着旁边另一根小草说:“不光是我,还有它呢!”

老道士一听,又在那根小草周围挖起来。挖出一看,嗬!竟是一根四肢齐全的大人参!

老道士把人参和黄芩放在筐里,就往回走。路上,他走着想着,人参、黄芩都是名药,真是天赐之物,我何不精心炮制,救济世人呢。

回到庙里,老道士立即另行安置了锅灶,洗刷了所有器皿,添上特意从“玉井”中取来的圣洁的玉液,然后把洗净的人参放在锅里煮起来。

第二天,老道士又要出去挖药,就用石块把锅盖一压,对两个徒弟说:“这药要烧七天七夜,才能揭锅盖。我走后,只用文火烧炖就行。”两个徒弟按照师父的嘱咐用文火烧炖起来。

炖到第五天,两人边炖边议论着,“师父平日制药,总是边做边教,唯恐咱俩记不牢,可这次偏不叫揭锅。”这样一谈,都觉得有点蹊跷,越谈越怀疑,越想揭开锅看看。

于是,两人揭开锅盖,不看则已,一看是又惊又喜,炖了几天的人参显得格外白胖,浮游在锅里,肥嫩细腻,浓香扑鼻。两人不由得捏了一块,尝了一尝,叫道:“世上难得的美味啊!”就这样,两个小徒弟把人参竟吃得光光净净。

到了第七日那天,老道士只挖了半天药,就匆匆回来了。他一进庙门,就对两个徒弟说:“药炖好了,这下就能炮制出一大堆健心益神、延年益寿的好药来。”说着搬掉石头,揭开锅盖,一看,人参一点也没有了,只剩下点汤。

老道士感到奇怪,抬头看两个徒弟,两人垂下头一声不响。老道士明白了,厉声训斥说:“啊,原来你们两个孽障把它偷吃了!你们知道这株灵药可以救治多少人吗!真是不懂事!”说着,就拾起捅火棍,劈头打来。

两个徒弟一见老师父真的动了气,撒腿就往庙门外跑。老道士见徒弟跑了,心想,自己何必动火,药没了上山去再慢慢找寻,徒弟跑了,可到哪里去找?想到这儿,连忙跑出庙门,大声喊:“你俩给我回来!”边喊边追。

两个徒弟一看,师父手里提着捅火棍追来,越跑越快。老道士一看徒弟不停脚,越急声越大:“你俩给我回来,你俩给我回来!”

前面跑,后面撵,向南跑着,喊着,忽然一声巨响,眼看两个徒弟的身子,居然飞到了天上去。

老道士“啊呀”一声,腿一软,坐在了地上。

从那时起,华山“水帘洞”旁的山石上,有了两个携手而站的人影,后人把它叫“和合二仙”。人们游到华山,站到聚仙台上,往南一望,“和合二仙”就可隐约可见。

和合二仙是民间最受欢迎的神之一,他们在寺庙供奉的不多,而多见于年画和门神画中。画中的和合二人是两个胖胖的仙童,一个穿红缎子衣物,一个着绿缎子衣物;一人高举一朵绽开的荷花,一个手捧一个篾盒。二人都扎着丫角髻,露出兴高采烈的神气。

有时,和合又作为配祀的神,与财神、福神等一同出现,象征福气、财气和欢乐。在《周礼·地官》中,有“使媒求妇,和合二姓”,意为和合二仙,是主婚姻之神,因而,和合二仙图也常悬挂于婚礼上,以示夫妻和睦、幸福美满。

鹤发童颜的老寿星彭祖

寿星是我国神话中的长寿之神。也是道教中的神仙,是福、禄、寿三星之一,又称南极老人星。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长安附近杜县建寿星祠,后来寿星演变成仙人名称。

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写寿星“手捧灵芝”,长头大耳短身躯。白话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有“福、禄、寿三星度世”的神话故事。画像中寿星为白须老翁,持杖,额部隆起。古人作长寿老人的象征。常衬托以鹿、鹤、仙桃等,象征长寿。

我国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记载,秦朝统一天下时就开始在首都咸阳建造寿星祠,供奉南极老人星。

当时的古人供奉寿星的理由与古时的祥瑞信仰有关,大意是说见到寿星,天下太平;见不到就预示会有战乱发生。早期星相著作中,也讲到如果老人星颜色越是暗淡,甚至完全不见,就预示将有战乱发生。此外,司马迁的《史记·封禅书》里面也写道:

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寿也。

我国古代的太平盛世的确短暂而稀少。几十年一乱一治,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这颗时隐时现的老人星恰是这种动荡局面的绝好象征。但仅仅是象征还远远不够,古人观天象,占星气,都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

那么南极老人星的实用价值在哪里呢?或许就在于他的老年人身份,和他能够承载一种重要的伦理价值观念,那就是尊老、孝道。

东汉明帝在位期间,曾主持一次祭祀寿星仪式。他亲自奉献供品,宣读表达敬意的祭文。同时还安排了一次特殊的宴会,与会者是清一色的古稀老人。

当时,普天之下只要年满70岁的老人,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有资格成为汉明帝的座上客。盛宴之后,皇帝还赠送酒肉、谷米和一柄做工精美的手杖。

这件盛事记录在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礼乐志》中,同时敬奉天上的寿星和人间的长寿老人,是汉明帝的一大创举。

寿星在历史上是有一个具体的人的,名叫彭祖。根据我国古代地方志著作《华阳国志》的记载,四川眉山彭山镇是彭祖的故乡。古人把彭祖视为天上的寿星,是因为他保持着最高长寿纪录,767岁。这种说法来自东晋葛洪的古代志怪小说集《神仙传》。

767岁的高龄自然是不可信的,这是以当时66天为一年纪年的方法所指的年纪,是古时彭山一带“小花甲计岁法”的结果。小花甲计岁法源于“六十甲子日”,就是古代所传50个星宿神依次值日一圈的时间。

民间崇拜上天星宿,凡人寿命皆与星宿对应,便以60个星宿神轮流值日一周的时间为一岁。如果按后来365天作为一年记,彭祖的实际寿命为159岁。

767岁的高寿虽假,但历史上彭祖似乎确有其人。《史记·楚世家》记载了他的显赫出身,他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孙子。而有关他的长寿故事早在秦汉以前就已流传。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长诗《天问》中就曾提到他,孔子和庄周在自己的著作中也都将他视为长寿的典范。

彭祖虽然不是天上星官,但人们确信他掌握了一套养生的方法,是真实生活中靠修炼获得长生不老的成功者。这也是人们将他与寿星合二为一的原因。

可以活到767岁,这是怎样一种长生不老的养生术?《庄子·刻意》中有记载:

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导引之术,彭祖寿考者好之。

吐故纳新是说用意念调节呼吸,熊经鸟伸和导引又是怎么回事呢?所谓“熊经”,是指模仿熊攀援的动作,所谓“鸟伸”,是指模仿鸟类尤其是鹤展翅引颈的姿态。由此可知,彭祖的导引术实际上是一种模仿动物形体动作的健身体操。

先秦道家认为,天地是不朽和永恒的,天地化生万物、孕育生命,这是天地至仁至善之大德。人们认为天是仁慈的,本来在赋予生命的同时也教给人们长寿之术。可是后来人们沉浸在各种物欲功利带来的肤浅快乐中不能自拔,于是渐渐失去了长寿本能。但还是有补救办法,那就是道家主张的“道法自然”,向自然界的动物们学习。

模仿熊,是因为熊能在冬眠期长达数月不进食,养生家认为这是因为他通晓食气辟谷之术。模仿鹤的理由似乎是看中他的优雅和扶摇升空时自在逍遥;或许人们想象自己得道成仙那一刻,也应当像仙鹤那样优哉游哉。

魏晋以来,道教的养生理论渐成体系,托名彭祖的著述多达数十部,有《彭祖养性经》、《彭祖摄生养性论》及《彭祖养性备急方》等。除了导引气功、炼丹术、中医中药等养生疗病理论以外,还涉及烹饪饮食和房中术。

道教经典中早就谈到人的这两种生理需求,“食、色,性也”,认为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与儒家视之为洪水猛兽的态度截然相反,彭祖养生术不避讳谈食谈色,并将其作为重要的修炼内容。

所谓食,是指饮食烹饪术。过去厨师行业将彭祖作为祖师爷,传说彭祖生日那天,全国的烹饪大师齐聚徐州城东门外的彭祖庙,拜谒祖师爷彭祖。因为彭祖是有记载以来的第一位美食家和技艺高超的厨师。

早在屈原的《天问》中,就提到彭祖调制野鸡羹献给尧帝的著名典故:作为当时部落首领的尧帝指挥治水,由于长期心怀部落和部众安危,尧帝积劳成疾,卧病在床。数天滴水未进,生命垂危。

就在这危急关头,彭祖根据自己的养生之道,立刻下厨做了一道野鸡汤。汤还没端到跟前,尧帝远远闻到香味,竟然翻身跃起,食指大动,随后一饮而尽,次日容光焕发。此后尧帝每日必食此鸡汤,虽日理万机,却百病不生,此事被传为美谈并流传下来。

雉鸡当时并不罕见,配料也无玄机,关键就集中在彭祖的另一秘方上。古籍《彭祖养道》上曾记载:“帝食,天养员木果籽。”一碗普通的鸡汤能够有点水成药的养生功效,其实是来自这枚小小的茶籽。

因此后人认为,彭祖正是知道茶籽的养生功效,才会一招中的。尧帝在位70年,终于118岁仙寿的秘密也尽在这茶籽之中。

彭祖烹饪手艺之高超,居然可以治愈厌食顽症,那么吃出健康长寿的观念也就很容易被人们接受。饮食烹饪术随即被纳入养生理论,并与导引健身相辅相成。

模仿长寿动物的形体动作可以长生不老,而另一种更直接的方法就是把它吃下肚去。于是所谓长寿动物如乌龟,鹿,鳖都成了长寿滋补品,借助导引体操和烹饪美食达到健身长寿目的,可谓是双管齐下。

关于彭祖的传说故事有很多。传说原来彭祖和陈抟老祖两人,都在天宫玉皇大帝身边主事。一个管着诸神的生死簿,一个管着功德簿。有一天,陈抟对彭祖说:“我劳累过度,想好好睡一觉。如有要紧事,你把我叫醒。”彭祖答:“好,你尽管放心睡觉去吧!”

彭祖一见陈抟去睡觉,想乘此机会到凡间游玩一番。他代陈抟更换生死簿名单,发现他的名字也在上面。彭祖一想:不好,如果我到凡间被玉帝发现了,就会很快派人把我召回。

彭祖灵机一动,把生死簿上写有“彭祖”名字的那一页纸撕了下来,捻成纸绳订在本子上。从此,这个生死簿上,再也找不到彭祖的名字,他才放心地下凡去了。

彭祖流落人间,做了商代士大夫。他先后娶了49个妻子,生了54个儿子,都一一衰老死亡,而彭祖依然年轻力壮,行动洒脱。当他娶了第50个妻子后,就辞官不做,到处游山玩景,直到这第50位妻子由当年的黄花闺女变成老太婆时,才定居到宜君县一个小山村。这时彭祖已800岁了。

有一天晚上,夫妻俩睡在床上聊天,妻子问他:“我是快死的人了,我死后你再娶妻不娶?”彭祖毫不介意地说:“当然还要娶,不然谁陪伴我!”妻子又问:“你怎么一直不会衰老呢?难道生死簿上没有你的名字吗?”

彭祖哈哈大笑回答说:“我永远不会死的!生死簿上有我的名字,他们就是找不着。”妻子接着问:“那你的名字在什么地方?”彭祖一时得意说出了实情。妻子这才明白彭祖一直不死的奥秘。

这位妻子死后,脱下凡胎肉体回到天宫,向玉皇大帝诉说了此事。玉帝听后恍然大悟,命差神赶快去叫陈抟老祖。谁知陈抟这时还没有睡醒,玉帝只好另派二位差神下凡去找彭祖。

由于年代久远,派下来的差神根本不认得彭祖,找寻许久毫无音讯。这两位差神不敢轻易地回到天宫交差,只好遍跑人间,四处打听。

一天,两位差神来到宜君县彭村,乘木匠吃饭之机,偷走解板大锯,到打麦场上使劲地锯一个碌碡,一下招来很多乡亲围着看稀奇。

这时,彭祖也前来观看。人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彭祖也因自己年事高,经历广,趁机讥笑说:“我彭祖活了800岁,没见过有人锯碌碡。”

话音刚落,二位差使把锯一扔,当场就锁住了彭祖。这天夜里,彭祖就去世了,享年800余岁。

还有人说河南濮阳的徐三亭是寿星的原型。传说徐三亭的头、身子、腿3个部分一样长,由于徐三亭乐善好施、爱帮助邻里,所以人们都尊称他为徐三爷。

徐三爷帮邻居家看孩子,有一位大嫂在田里对另一位同村但相距较远的另外一家妇女说:“三爷这人真好,刚才又给我家看孩子去了。”另一位妇女说:“不会吧!三爷刚刚还在我家。”

这事一传开,人们都以为徐三爷是个神仙,会分身术。徐三亭活了108岁,不食烟火,鹤发童颜,银髯过膝,平时种一桃园,只吃仙桃,不食饭菜。后归仙界,被封寿星。后人为纪念徐三爷,改烟城为徐镇,并定二月九日他生日这天举行香会公祭。

在后世的民间传说中,还常将南极长生大帝和南极老人星混同为一,也许就是因为他们名字中都有南极,和长生长寿概念接近的缘故。但在道教神仙谱系中,这两位神的地位都远比彭祖高。

道教认为,彭祖虽然长寿有道,但毕竟是历史人物,比不得南极大帝和南极老人星天神一般尊贵。所以说起寿星,还是以南极老人星或南极仙翁身份最为出名。

由于道教养生观念的融入,也使寿星形象发生相应的改变,最突出的要数他硕大无比的脑门儿。山西永乐宫壁画中的寿星,可能是存世最古老的寿星形象。

在永乐宫上千位神仙中,寿星之所以一眼就能被认出,就是因为他那超级的大脑门儿。寿星的大脑门儿,也与古代养生术所营造的长寿意象紧密相关。比如丹顶鹤的头部就高高隆起,再如寿桃是王母娘娘蟠桃会上特供的长寿仙果。

传说蟠桃是3000年一开花,3000年一结果,食用后立刻成仙长生不老。或许就是因为这种种长寿意象融合叠加,最终造就了寿星的大脑门儿。

寿星常带的东西还有手中的那柄手杖。这手杖的原型也就是来自于汉明帝祭祀寿星仪式时赏赐的做工精美的手杖。手杖还象征着汉明帝赋予老年人的特权。

王杖也称鸠杖,因手杖的顶端为斑鸠鸟的雕像得名。1958年,汉墓出土过两柄这样的鸠杖,鸠杖下部木制杖身早已炭化无存,而头部的斑鸠雕像由于有漆膜保护,历经1800多年仍旧光亮如新。

魏晋以后,寿星的手杖产生了变化,斑鸠的王杖换成了桃木手杖,其政治教化功能逐渐被削弱。据说桃木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过去象征特权的王杖,成了寿星手中祛病强身的长寿吉祥物。

明代时,朝廷下令取消了自秦汉以来沿袭的国家祭祀寿星制度。寿星被完全去除了政治色彩,从此大跨步进入民间,成为我国古代最具世俗品格的神仙。

成仙的麻姑酿酒献寿

麻姑是道教神话人物。据道教著作《神仙传》记载,麻姑是女性,修道于牟州东南姑馀山,古时以麻姑喻女性高寿。又流传有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麻姑于绛珠河边以灵芝酿酒祝寿的故事。过去民间为女性祝寿多赠麻姑像,取名麻姑献寿。

据东晋道教学者葛洪在《神仙传·麻姑传》中记载说:东汉桓帝时期,某年的七月七日,神仙王远降临在江苏吴县一个名叫蔡经的人家里。蔡经的家人早就预备好丰盛的酒菜,迎接神仙的降临。当神仙起驾的时候,人们听到了天上人马、锣鼓喧腾的声音。

王远到来了,只见此人中等的身材,头戴远游冠,身着朱衣,佩带五彩的绅带,背上挂着宝剑,乘坐在羽车上,由五彩飞龙拖着座车。

王远接见了蔡经一家人后,就派遣使者,请仙女麻姑赴宴。使者传达了麻姑的意思后,不多久,天上又响起了喧腾的声音,麻姑下凡了。

只见麻姑是个十七八岁俏美的姑娘,头顶结了一个髻,剩余的长发乌溜溜的垂到了腰际,穿着光彩夺目。仙女和王远寒暄完毕后,各人拿出了携带的食物,大多数是水果、干肉之类。

闲谈的时候,麻姑说:“自从上次和你见面以后,我亲眼见到东海3次变为桑田。不久前,我又去了一趟蓬莱岛,这地方的水,比昔日召开群仙大会时少了一半,我想,不多久后也会变成陆地吧!”

王远感叹道:“古代的圣人也曾说过海中会飞扬尘埃这样的话。”

《神仙传·麻姑传》中说,麻姑与另一仙人王方平互不相见已有500余年了,可见她的寿诞之长。并且她还说看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别蓬莱,人世间仓海变桑田的变化,至少上万年之久,她竟然看到过3次,可见她几乎能与天地同寿。

麻姑并不是天上的寿宿,而是自己修炼成仙的。传说她修炼的地方叫“麻承山丹霞宛陵洞天”,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二十八洞天,七十二福地中之第十福地。

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任江西抚州刺史时,写过有名的《麻姑仙坛记》碑。在鬼城丰都附近,也有“仙姑岩”、麻姑洞等麻姑曾修炼或住过的地方。

由于麻姑是道教神仙,因此《神仙传·麻姑传》还记载她有变米为丹砂的仙术。古籍《闻奇录》也说麻姑“生时有道术,能履行水上”。

民间流传的说法中,普遍认为麻姑是被点化成仙的。据说麻姑自小生活在一个贫苦的家庭里,她的父亲叫麻秋,性情暴躁,在一个集镇上替人养马。

一天,麻姑在一户人家做好针线活,主人很满意,赏了一个大桃子给她。古时候,桃子在水果中是上品,麻姑舍不得吃,把桃子揣在怀里,想拿回家与父亲一起尝尝鲜。

麻姑路过街上,看见路边围着一圈人,就好奇地朝里面看。原来有一位身着黄衣衫的老婆婆躺倒在地上,奄奄一息。边上有几个人说:“老婆婆是饿的,如果吃点东西,也许会好的。”可是,大家只是说着,谁也没有拿出东西给老婆婆吃。

那时兵荒马乱的,青壮年都拉去打仗,田地都荒芜了,粮食很珍贵。麻姑看不过去,就从怀里拿出那只桃子,蹲下身来扶起老婆婆,用桃子喂她。

桃子又甜,汁水又多,老婆婆吃了很快缓过劲来。周围的人也都啧啧地称赞麻姑。

这时,老婆婆开口说:“孩子,谢谢你,能不能给我喝点粥汤?”

“好呀,我就回去帮您煮去。”麻姑看见老婆婆能开口说话很高兴,她把老婆婆扶到洞街的屋檐下坐着,自己三步并做两步地朝家里走去。

麻姑回家就生火煮粥,父亲麻秋回到家,她把街上遇的情况告诉了父亲。没料到麻秋脸一沉地说道:“这种老家伙,饿死算了!你给她吃桃子,已经是她很大的福份了。我们家的粮食本来就不够,你竟敢自作主张煮粥给她,实在是不像话!”麻秋不让麻姑为老婆婆送粥,并把她关进了后屋不许外出。

半夜里,麻姑仍惦念着街上黄衣衫老婆婆的安危,她听到前屋的父亲呼呼的酣睡声,就轻手轻脚地走出后屋,从锅里舀了一碗粥,快步来到街上,但街上除了狗吠声,哪儿还有老婆婆的踪影?

麻姑很焦急,到处寻找老婆婆。月光下,只见原来老婆婆坐的地方,有颗桃核留在那里,就拾了起来。这时父亲麻秋醒来了,发现女儿不在家中,便找到街上,遇见麻姑,就气急败坏地连推带搡把麻姑拖回家,狠狠地打了一顿。

第二天晚上,昨天一夜没合眼的麻姑刚睡下,就看见穿黄衣衫的老婆婆朝自己笑盈盈地走来了。老婆婆抚摸着麻姑的头说:“孩子,谢谢你!亏你有一片善心。那桃子果然是好东西,我吃了已经足够益寿延年了,你放心吧。”说着转身要离开。

麻姑噙着眼泪,受了委屈似的把头埋在老婆婆的怀里哭了。老婆婆安慰她说:“好孩子,别难过,以后我们还有机会见面的。”说完就飘然而去了。

麻姑在睡梦里哭醒了,细细品味着梦里的事情,觉得黄衣衫老婆婆很不一般。

早上起床,麻姑把自己藏好的桃核种在自家的院子里,一年的时间就长成了一棵大桃树。奇怪的是,这棵桃树每年正月里开花,三月里就结出又大又红的桃子,每年三月引来了许多人来看热闹。

阴历三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节,麻姑就用桃子接济附近一些贫困饥饿的老年人。更奇怪的是,老年人吃了麻姑送的桃子都养得很好,不仅能几天不吃饭不觉得饿,而且原来身上的小痛小病也治好了。

集镇上的老年人见麻姑这样善良能干,私下都说她是天仙下凡,每年三月送桃时就称她是“麻姑献寿”。

后来,麻姑的父亲麻秋因作战勇敢,屡立战功而被封为征东将军,管辖包括自己原来住的这个集镇在内的一块地盘。麻秋衣锦还乡,为了炫耀自己,还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将军府。但是麻姑却还和往常一样和邻里们相处在一起,一点样子没变。

麻秋得知女儿情况很不满意,觉得丢了自己做大将军的面子。就派士兵砍倒了桃树,烧了原来的住房,硬逼着麻姑住进了将军府。麻姑住在将军府,虽然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做小姐,但不能和邻里们来往,所以心里一点儿也不愉快。

有一天,她实在感到烦闷,就由丫环陪着,走出府外散散心,看见集镇周围在大兴土木。许多人在辛苦地劳动着,他们个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她就问丫环是怎么回事。

丫环回答说:“这是将军爷抓来的俘虏和拉来的劳工,集镇要筑城与外族人打仗。小姐你看,将军爷在那儿监工呢!”

顺着丫环指的方向,麻姑看见父亲正在用鞭子抽打每一个从他面前走过的劳工,嘴里不住地喊“快!快!”

麻姑看不下去,急忙走向前去劝说:“爹爹,让这些人也能喘口气吧。”

麻秋没想到女儿会到这儿来管他的事,两眼一瞪没好气地说:“去,去!女孩儿家懂什么!”说罢再也不理麻姑了。

麻姑看见民工伤病很多,非常同情他们的遭遇,常常瞒着父亲从将军府拿些药来给民工们医治,有时还为民工们缝补衣物。民工们知道她是麻秋的女儿,都不解地说:“将军爷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女儿?”

麻姑得知民工们做夜班时间很长,一直要做到鸡叫才能休息,就再一次要求父亲多给民工一点休息时间,结果还是遭到父亲的训斥。麻姑明白要再去求父亲是无济于事的,就决定另想办法。

一天夜晚,四更天,麻姑就悄悄地起床了,来到鸡窝旁,轻轻地学公鸡叫:“喔,喔,喔——”鸡窝里的鸡惊醒了,也昂着头,啼叫起来:“喔,喔,喔——”全镇上的其他雄鸡听见,都跟着啼叫起来。

做夜班的民工们听见鸡叫,兴奋地大叫:“放工啦!”他们为能提早放工而高兴。一连几天都是这样,他们没想到公鸡早啼是麻姑帮的忙。

公鸡提早啼叫引起了麻秋的怀疑,因为每次鸡叫都是从将军府周围开始的。于是,他派人暗中监视麻姑,终于证实了自己的猜测。麻秋很恼火,一定要惩治女儿,就叫人先把麻姑锁进闺房内。

麻姑被锁在闺房想逃出去,但一点办法也没有。这时,一扇窗户打开了,麻姑一看,竟是穿黄衣衫的老婆婆。老婆婆说:“孩子,我们又见面了,你和你父亲的缘分已尽,还是跟我走吧。”

原来,穿黄衣衫的老婆婆是梨山老母,上次她吃了麻姑的桃子是普通桃子,留下的却是仙桃核,让麻姑去接济贫困老人。她觉得麻姑是位善良的姑娘,所以这次来解救她,并带她去修道成仙。

麻秋回家,想狠狠地痛打女儿一顿,但打开闺门,怎么也找不到麻姑,只得狠狠地把锁门人打了一顿。从此,麻秋再也没见到过自己的女儿。

麻姑跟随梨山老母修道成仙后,每年三月,经常送桃给贫困的老人吃。

也有人说,后来麻姑被盛怒之下的父亲关进了牢狱。麻秋多次劝她认错,许之予荣华富贵,可她却始终不为之心动。后来,她将米粒化作宝珠,撒在地上引得贪婪的狱官追捡,趁机逃狱。

麻秋率兵随后追赶,追至深谷边,麻姑走投无路,刚想投谷而去,王母娘娘巧过此处,于祥云中拔下玉簪扔下谷去,化作一道玉桥,麻姑得救。

过了深谷后,麻姑又在王母娘娘的指点下,乘清风白云走了九天九夜,来到海上一座仙山。这里云缭雾绕,松青柏翠;坡上桃林,果大味美;谷底泉水,穿过坚石巨岩,潺潺声似箫音笙韵。

于是,麻姑在此仙山净土处潜心修炼,并精心培育仙果,采集灵芝酿造美酒。数年后,麻姑修炼成仙,选择农历三月三,带着酿好的美酒和采摘的仙桃,升空去拜见王母娘娘,答谢救生点化之恩。

麻姑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从东晋葛洪的《神仙传·麻姑传》等史料中有关于麻姑的记载,到各种各样关于麻姑的民间传说,其独具特色的麻姑文化,在整个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民俗文化发展史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