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纷呈——步打球
步打球,又称“步打”,它是一种徒步以杖击球的球类运动,类似于后来的曲棍球游戏。步打是从马球活动演变发展而来的,除了不骑马之外,它跟马球活动大体上一模一样。
其实,步打球的源流还是要从我国唐代的马球运动说起。马球古称“击鞠”,也叫做“打毬”或“击毬”。关于击鞠的起源,人们众说纷纭,其中有“波斯说”和“西藏说”等,不过,更多人认为我国东汉末期就已经出现了击鞠。
在唐代,人们玩步打球的场面非常激烈,无论是参加打球的人,还是观看比赛的人,步打球运动都能使人精神振奋。
唐代由马球产生的步打球
709年的一天,大唐与吐蕃和亲联盟,吐蕃赞普派遣使者尚赞咄来长安迎接金城公主。
唐中宗李显邀请吐蕃使者尚赞咄一同观看步打球的比赛。尚赞咄看得很是高兴,他跃跃欲试,便上前禀奏唐中宗,说他想率领吐蕃步打球队要与大唐步打球队进行比赛。
唐中宗答应了尚赞咄提出的要求。由于吐蕃是游牧民族,马匹骏壮,骑术精良,马球的技术更是精湛。经过几局的较量,吐蕃步打球队都胜利了。
唐中宗见吐蕃人球技高超,他便派皇室中的步打球高手当时的临淄王李隆基,也就是后来的唐玄宗迎战吐蕃球队。李隆基又邀请驸马杨慎交、武延秀等数人一起出战。
这一次开赛之后,李隆基凭着高超的球技,他往来奔跑如同风驰电掣一般,他挥动着球杖所向无敌,连连洞穿对手吐蕃球队的大门,并大获全胜。
球赛结束以后,吐蕃大臣尚赞咄连连称赞说:“真想不到临淄王爷会有这么好的球技!我们都认输了!”
唐中宗非常高兴,他大加赏赐了李隆基,并鼓励李隆基再接再厉,要不断进步。
后来过了7年,李隆基登基称帝,做了唐玄宗。虽然他做了皇帝,但他的球瘾却不减当年,李隆基曾多次登楼观看宫中球队打球。
唐代佚名诗人就有一首描写唐明皇李隆基打球的诗句,题目为《题明皇打球图诗》,诗写道:
宫殿千门白昼开,三郎沉醉打球回。
九龄已老韩休死,明日应无谏疏来。
据说,唐玄宗一直到老年还是十分喜爱打球,748年,他已62岁了,还想着要参加球赛,经过别人的劝阻之后,他才放弃坐回了场外继续观看。
唐玄宗是唐代皇帝中寿命最长的一个,他活到了77岁,甚至他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几百个皇帝中,也算是长寿的了。其实,这与他常年玩步打球和马球,间接地锻炼了身体有直接的关系。
后来等到了唐玄宗登基35年后,李隆基又颁发诏书规定军队必须练习步打球,由此步打球与军事体育开始结缘了。由于唐玄宗的球瘾名扬天下,他又总是亲历亲为参加比赛,所以唐代人们非常流行玩步打球游戏。
其中在众多唐代皇帝中,要说球技最好最高超的,只有唐玄宗李隆基才够资格。唐代学者封演所写的《封氏闻见记》中,就记载了唐玄宗24岁时参加过一次与吐蕃球队的打球赛,他表现最为突出,为唐王朝第一次外交球赛赢得了胜利。
我国作为世界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有着无比灿烂的古代体育项目。在古代丰富多彩、种类齐全的体育活动中,有很多体育项目曾经在历史上风行一时,而后又在时间的无情冲刷下,最终灰飞烟灭,人们只能从残存的古籍中记载下来的片断去追溯它当年的盛况,而步打球便是其中很典型的例子。
步打球,又称“步打”,它是一种徒步以杖击球的球类运动,类似于后来的曲棍球游戏。步打是从马球活动演变发展而来的,除了不骑马之外,它跟马球活动大体上一模一样的。
其实,步打球的起源还是要从我国盛唐时期的马球运动说起。马球古称“击鞠”,也叫做“打毬”或“击毬”。关于击鞠的起源,人们众说纷纭,其中有“波斯说”和“西藏说”等。不过,更多人认为我国东汉末期就已经出现了击鞠。
关于马球的起源,目前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马球和步打球都起源于古代波斯,通过丝绸之路,马球由波斯传到了西域,再由西域传入了长安。
还有一种认为马球起源于中古时期的吐蕃国,也就是后来我国的西藏地区,马球在吐蕃被发明出来后,这才向东西方开始传播。
最后一种则认为马球和步打球都起源于我国,在东汉后期我国就有了马球,马球是由汉代的蹴鞠发展演变而来。
唐代马球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并且盛行300年而不衰,这是有其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的。我国古代的骑兵虽然创始于战国时的赵武灵王,但当时只不过是一个步兵的附属兵种。
直至南北朝时期,军队里才盛行甲马,就是给马匹穿上防护的甲具,这时的骑兵才被能称为“铁骑”的。
后来,唐太宗李世民改变了这种骑兵装具,将它变成为轻骑兵,这样就更发挥了骑兵快速机动与远程奔袭的特长。这种特长符合大唐帝国地域辽阔、疆土广大的战略需要。
因此,唐代以来就一直重视骑兵部队的建设。据史书《新唐书?兵志》记载,自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马七十万六千;天宝后,王侯、将相、外戚牛驼羊马之牧布诸道;将校亦备私马。议谓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天子又锐志武事。
这段文献说明,在唐代,马匹是建设骑兵的基础。有了马匹,还要训练骑术和马上砍杀技术,而马球运动就是训练骑术和马上砍杀技术的最好手段。
唐代开展马球的目的就是为了军事训练。唐代著名学者阎宽在他所写的《温汤御球赋》中说:
击鞠之戏者,盖用兵之技也。武由是存,义不可舍。
马球和步打球运动就成为了当时受社会欢迎的活动了,作战的军士要练武,闲暇的富民要娱乐,将练武与娱乐结合起来,这就是唐代马球和步打球运动能够蓬勃开展的社会原因。
虽然在唐代,步打球是由马球演变出来的,但步打球和马球也有不少明显区别的。首先在球的形制上,步打球用的是硬质的,表面涂色的木球,但马球使用的却是充气球。
其次,在球杖的使用上,步打球用的是一种杖头弯曲叫做月杖的球杖,但后者却不用月杖。还有在比赛及计分方法等方面也有很多不同,步打球分为两队,是以击球入门的先后,然后用算筹积分,这样分出胜负的游戏。
马球却分为有球门的踢法和无球门的踢法。马球有球门的踢法是在场地两端栽两根数丈高的竹竿,竿上结网以成球门,然后以双方进球的多少来决出比赛的胜负。根本不需要用算筹来计分。
步打球的流行与发展进程
步打球是唐代最盛行的体育项目之一。唐代打步打球球的比赛方法很简单,根据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司马光在他所著的《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九》中记载:
凡击毬,立毬门于毬场,设赏格。各立马于毬场之两偏以俟命。神策军吏读赏格讫,都教练使放毬于场中,诸将皆駷马趋之,以先得毬而击过毬门者为胜。
先胜者得第一筹,其余诸将再入场击毬,其胜者得第二筹焉。
古代的步打球球场一般铺设在长安王宫的大殿之前,所以在史书中,经常可以看到在某某殿和某某宫打球的记载。后由马球又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除了产生了后来被称作“小打”的驴鞠游戏,也开始出现了适合女子的徒步进行的步打球游戏。
唐代有一幅很有名的《明皇击鞠图》,其中就描绘了唐玄宗李隆基与众嫔妃击鞠娱乐的场面。在唐代宫廷中,击鞠也就是玩马球是深受众人喜爱的一种竞技运动。
步打球,在我国古代的史籍上也叫“击鞠”、“击球”或“打球”。在史书《宋史?礼志》上说:
打球是一种军中的礼节,每年3月,在大明殿举行赛球典礼。皇帝乘马到球场,臣下迎接,依次上马。皇帝击球,教坊作乐奏鼓。皇帝打进了第一个球后,才叫诸王大臣开始比赛。
唐代是我国步打球盛行的时期,上自皇帝,下至诸王大臣、文人武将,大多都“以此为乐”。后来在乾县发掘了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墓中的陪葬文物很多。
墓道两侧有50多幅保存较为完好的唐代壁画,其中《步打球图》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幅,画面上有正在跑动的20余匹骏马,它们体态丰满,细尾扎结,而骑马人头戴幞巾,脚穿长靴,手执鞠杖。
一位骑枣红马的骑手跑在最前面,他高举鞠杖,侧身向后击球。球在场中滚动,后面几个骑手驱马争抢。
后来,在长安还出土了一枚唐代“打球图”的青铜镜,步打球比赛的图像也十分逼真。此外,在新疆火洲地区阿斯塔那唐墓中出土的打步打球俑,其形象也惟妙惟肖,这些都生动地反映出了唐代社会喜爱步打球活动的风尚。
其实,唐代马球之所以得到迅速的发展,除了社会原因之外,还有唐代上层社会的喜爱和重视。唐代最高阶级的皇帝及王室贵族,大都是喜爱马球活动的。
古人说道:“上有好,下必有甚焉”。这是社会现象的一条普遍规律。
宋代著名文学家司马光在他所写的《资治通鉴?唐纪》中,就有这样一句话,他说:“上好击球,由此,通俗相尚。”这便是说唐代步打球运动的蓬勃发展,和唐代皇帝的倡导有最直接的关系。
史书《唐书?本纪》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唐纪》中,常常有皇帝幸某处击鞠的记载,说明唐代皇帝全都喜欢亲自上场打步打球,而唐代皇宫中有好几处步打球场是专供皇帝打球的。
后来,在长安大明宫含光殿遗址出土的一捅石志,上面写有“含光殿及球场等大唐大和辛亥岁乙未月建”铭文。这说明了,含光殿球场的建筑年代在831年。
同时这也说明了,唐代在皇宫里修建球场是专门为了皇帝和王宫显贵们所用的。由于经常参加打步打球球比赛,有几代皇帝的球技还是非常高超的。
如唐宣宗李忱,他可以骑在飞奔的马上,用击鞠杖连续击球几百次之多。唐僖宗李儇也曾经向他的近侍夸口说:“如果我要设置一个打球的进士科,那么我一定可以考中状元。”
步打球还称作“步打毬”,据后来明代文学家胡震亨所著的《唐音癸签》中记载,唐时有一种“打毬乐”的娱乐器具,它是贞观初期魏郑公奉诏制造的游戏用具。
据书中记载:
舞衣四色,窄绣罗襦,银带,簇在折上巾,顺风脚,手中执毬杖而舞。
这也就是说,“打毬乐”其实就是“步打毬乐”的简称,省去一个“步”字,所以能够和马球并称为“打毬”游戏。而当时作为“打毬乐”伴奏的舞曲,至唐玄宗李隆基时,那舞曲依旧存在,还被李隆基下诏改为叫做“羯鼓曲”。
唐代“步打毬”的图画,还被织在两条唐代的花毡上。这两条花毡后来保存在日本古都奈良东大寺佛殿西北的正仓院的北仓中,毛毡中央各织着一个儿童,儿童周围织着花朵。
一条花毡上织的儿童,左手拿着曲棍做接球状,而据学者考证,这两条花毡都是我国唐代时期的纺织品。
775年,唐代著名学者王建,曾经写了一首宫词专门来描写宫女们的“步打毬”游戏,诗写道:
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毬。
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
据《唐音癸签》中注称:“其云韶,教坊之女,称宫人。”由此可见王建的这首宫词,是描写当时的脂粉宫女到寒食节那一天,在皇宫宫殿前争相表演步打球给皇帝看的情景。
而宫词的后两句,也证明当时的步打球是两队分开竞赛的,因为步打球的两队人数相等,所以称“一半”。还有“得头筹”和“争跪拜”。
也就是说,胜利得到的第一个球的那一队要先走到皇帝面前去跪拜,庆祝她们得了头筹等到皇帝赏赐完她们后,才回到场中去继续比赛。
唐时著名女诗人鱼玄机在《永毬作》中,也描写了男子步打毬比赛时的情景,诗写道:
坚圆净滑一星流,月杖争敲未拟休。
无滞碍时从拨弄,有遮拦处任勾留。
不辞宛转长随手,却恐相将不到头。
毕竟入门应始了,顾君争取最上筹。
很明显,鱼玄机的这首诗着重写了“球”,诗中根本没有涉及马,所以此诗写的并不是马球,而是当时非常流行的“步打球”。从诗中的描写中可以了解到,步打用的球是硬木制成的,它在被人们杖击之下能像流星一样飞蹿。
不过,步打球所用的球,它的弹性要比气球差很多,而且他一遇到阻碍往往就会停下来。而步打的球杖则是“月杖”,也就是弯曲杖头的木杖。
鱼玄机这首诗把“步打球”的球,当做了一个有生命的女性来描写。这是一个倾心而又不能自主的女子,她既要为自己的爱情忧愁,又要为自己的爱人祝愿,还为自己的命运操心。所以,整首诗多有一语双关的意思。
王建的宫词写的是女子步打,而鱼玄机的词写的是男子步打。这便反映出了,不管是唐代宫廷中的男子步打球,还是女子步打球,在当时都是非常流行的。
“步打”曾经在唐以后还流传了很长一段时间,到了宋代,“步打”又称为“步击”,史书《宋史?礼志》中就曾经有一段描述当时步打球队比赛的情况,它在记述了宫廷的步打球竞赛情况之后,接着就记述了这样的话:
又有步击者,时令供奉朋戏以为乐。
很明显,这里的“供奉”是对男子而言的,而“分朋”两字指的是两队在竞赛,也反映出了步打球是当时宫廷中一种经常性的表演活动。
后来,这种步打球游戏一直流传到了清代末期的民间,可见它非常有吸引力。根据唐代著名文学家封演所著的《封氏闻见记》中记载:
唐玄宗时,打马球之风气盛。马球亦称波罗球大如拳头,用坚韧木料制成,内部挖空,外面涂色或装饰。
球杖长数尺,击球一端呈弯月形。球场宽阔平坦,两端各有球门,两队球手骑马或骑驴入场竞技。击球入门者胜。
还有,根据唐代佚名所著的《逸史》中记载:
李林甫年二十,尚未读书。在东都,好游猎打球,驰逐鹰狗,每天城外槐坛下,骑驴击球,略无休日。既惫舍驴,以两手返据地歇。
由于马球需要骑马或骑驴,需要宽阔的场地,竞技运动激烈,不能让更多人能够参与,于是便出现了步打球。唐代著名诗人王建的还有一首《宫词》,也是描写宫廷中步打球比赛的,诗写道:
宿妆残粉末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
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
在唐代,随着马球和步打球的发展和普及,还衍生出少年儿童喜爱的一些游戏。
比如“打弹子”,也就是用小木板将小球丸打进地面的小窝里。这种游戏在我国古代民间广泛存在着,甚至都没有断层,一直为各个时代的孩童们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