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烈无比——拔河
拔河是人数相等的双方对拉一根粗绳以比较力量的对抗性体育娱乐活动。拔河起源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唐宋时期,拔河才开始逐渐在民间盛行起来的。
拔河是我国古代传统的集体角力竞技项目,曾经在各个时期都很流行。
在我国古代参加拔河的人都认为这种活动能感应稼禾,促成来年的丰收。此外,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有拔河活动,有的还伴有关于其由来的各种传说,这些都丰富了我国“拔河”文化的含义。
古代拖钩演变的拔河运动
那是在战国时期,南方地区的楚国和吴国之间经常要进行水上的舟战。
有一天,楚国君主为了要在舟战中打败吴国,他便花重金聘请鲁国名匠公输般来楚国游玩,并让他帮忙设计一种可以用于舟战的器具。公输般非常聪明,他很快就发明了一种名为“钩强”的器具。
也就是在舟战可以广泛使用,当占优势的情况下,可以用它勾住敌舟,不让其逃脱。在战斗失利时也可以用它抵住敌舟,不让其接近,以免被俘。
但是,楚国水军配备了这种“钩强”器具,为了练习这种钩拉敌舟的战术,他们又不可能整日在水上操练。于是楚国水军便将“钩强”从水上移到了陆上操练等到操练娴熟以后,楚国水军带上这种“钩强”器具,很轻易便打败了吴国。
后来,因为“钩强”拒敌的效果很不明显,所以它的基本动作从“退则钩之,进则退之”,逐渐演变为单一的“钩”,也就是“拖”和“牵”技巧,进而从军事上脱离出来,普及到了敏捷,演绎成一种竞技项目,称为“牵钩”或“拖钩”,这便是我国古代拔河的雏形。
拔河是人数相等的双方对拉一根粗绳以比较力量的对抗性体育娱乐活动。拔河起源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唐宋时期,拔河才开始逐渐在民间盛行起来的。拔河是我国古代传统的集体角力竞技项目,曾经在各个时期都很流行。
后来,春秋战国时期的“钩强”操练逐渐变成了“钩牵”竞技,最初也是只是在长江中下游的楚国故地一带流行,操作的用具早已经由篾绳取代了“钩强”。
古代拔河所用的篾绳的长短视参加人数的多少而定,有的篾绳长度竟然可以达到“绵亘数里”。古代人们在竞赛时还要鸣鼓,用一些激越的鼓声来激励双方角力的节奏,其场面之恢宏、气氛之热烈,都是非常壮观的。
后来,从“钩强”到拔河的发展线索,应该说是比较清晰的。但这种竞技何时定名为“拔河”,这个便有很多争议了。
一般人大多认为拔河的名字开始于南北朝时期,可作为依据的史料不胜枚举。因为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著名画家展子虔的《鬼拔河图》了,展氏一门历经北齐、北周,又仕隋朝,因此可知“拔河”这个名字在北朝时就已经出现了。
还有,这项竞技判断胜负的标志是使用界旗为“河”,也就是能够把绳索拉过旗界,就是拔过了“河”;第二是指以绳索中心的标志为“河”,胜者就是把“河”拔了过来,也就是把绳索中心的标志拔了过去,可见“拔河”这个词是对这项竞赛活动规则的形象表述。
后来八桂地区仫佬族同胞的拔河游艺,也是将这个绳索的中心线称为“界河”。
甚至,还有人认为,拔河应该是一种古代感应巫术的活动。史书《隋书?地理志下》在介绍荆襄地区的拔河习俗时说:“俗云以此厌胜,用致丰穰”。
这便是说,人们拔河是想祈求土地肥沃,来年能够获得大丰收。
无独有偶,在后来唐玄宗所写的《观拔河俗戏》一诗的序中也说:“俗传此戏必致丰年。”由此可见参加拔河的人都认为这种活动能感应稼禾,促成来年的丰收。
此外,从拔河一般在春季进行的这个时段来看,拔河直接的目的应该是对雨水的祈求,所以“拔河”的本义应当是挽拔“天河”使它倒流下来灌溉庄稼,从而使天下风调雨顺。
古人举行拔河时,经常“绵亘数里,鸣鼓牵之”,也就是说古代拔河是参加者越多越好的。还有,拔河还需要“群噪歌谣,震惊远近”,这便是说古代拔河的声势越大越好,这些都是显示人力胜天的巨大力量的缘故。
后来唐代的学者张说在《拔河》一诗中详细写到了古人的这种思想,诗写道:
长绳系日住,贯索挽长河。
春来百种戏,天意在宜秋。
这首诗大致点出了拔河这一习俗及其名称的真谛所在。此外,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有拔河活动,有的还伴有关于其由来的各种传说,这些都丰富了我国“拔河”文化的蕴义。
唐代拔河运动的兴盛与发展
唐代景龙二年的一天,唐中宗李显正在宫内梨园亭子球场看宫女们拔河,朝中的大臣进宫来向李显庆贺节日。唐中宗看拔河正在兴头上,他便说:“你们来得正好,也来比赛一场,一起预祝今年五谷丰登吧!”
大臣们当然不好推辞。
唐中宗当场指定:文臣们一队,武将们一队。当时的武将萧元忠见自己这一队不但是少了一人,而且老头子也多。
萧元忠便跪下启奏道:“小臣这一队,力量差得很呢!”
安乐公主是唐中宗的爱女,她的驸马武延秀也参加了这场拔河比赛,她当然是护着丈夫这一边,便插嘴说:“你们这边有5个将军,都是练过武的,力气大着哩!”
唐中宗连忙点头说:“人虽少一个,力量并不弱。”
萧元忠无奈,只好遵旨比赛。大臣们都脱去了长衣,系紧腰带。他们来到场子中间,一旁宫监们早摆好了绳子和旗鼓等,还有宫女和太监分成两队分别帮大臣们呐喊助威。
一声鼓响以后,两边都开始齐力拉绳,最初双方还坚持了一会儿,不过驸马武延秀这一队多了一个人,又都年轻,他们一声吆喝,一下子就把绳子拉过去三四尺,几个老将军还随着绳子向前踉跄了几步。
因为他们手脚很不灵活,便随着绳子向前一下子仆倒在地,好一会都爬不起来了。唐中宗、韦皇后和宫女们看了都哈哈大笑,安乐公主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拔河到了唐代时,由于唐中宗和唐玄宗的喜爱与提倡,“牵钩”竞技便由荆楚地区的地方性习俗,迅速发展为走向全国的全民性竞技项目。
唐代参加拔河的人数很多,甚至多达成百上千人。人们在拔河时,都会在大绳正中插上一面大旗,旗的两边划两条竖线,称为“河界线”。等到比赛时,人们就以“河界线”为胜负的标志,所以那时候就改称“钩强之戏”为“拔河”了。
随着比赛开始的一声令下,河界两边选手们紧挽绳索,用尽全身的力气来牵引大绳,而围观者们震鼓呐喊,为选手们打气,场面很是热闹。
唐代的“牵钩”用具,已经由长达四五十丈的大麻绳取代了篾缆,麻绳两头分系数百条小绳。唐代人们在进行竞赛时,两拨人各自拉住小绳在胸前挽成圈,这样便于发力。
那时候的竞赛规则是在长绳正中处立面大旗为界的,最终以拔过大旗的一方为胜利者;另一方也就是失败者了,这与后来的拔河游戏基本相同。
唐代学者薛胜写有一首《拔河赋》,其中有一句是:“超拔山兮力不竭,信大国之壮观哉!”也是形容这个名词的由来。
唐代的民间拔河,多是男子参加;而唐中宗李显在皇宫中组织的拔河比赛,却让宫女参加。后来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在他所著的《资治通鉴》中记载:
景龙三年,也就是公元709年,唐中宗李显让几百名宫女在玄武门外拔河。赛完之后,李显又让她们去游宫市,结果几百名宫女都乘机逃跑了。
因此,唐中宗李显可以算是一个非常喜欢看体育表演的皇帝了,他组织了宫女拔河比赛,还组织过官僚贵族的拔河比赛。
唐代以后,拔河活动在民间广泛开展起来了,不过像唐代这样大规模,并且有朝臣参加的拔河比赛,却很少见于史料记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