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奇斗艳——其他民俗

除了风筝和秋千,我国古代还有其他的一些民俗项目。比如春游、拔河和十五柱球等。

这些民俗项目都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珍贵遗产。此外,这些民俗项目还象征着我国古代早就已经存在了体育与娱乐、力量与技巧结合的传统体育项目。

这些民俗项目流传久远,备受我国古代各族群众的喜爱,也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

享受无限春光的春游活动

南宋绍兴年间,我国著名的大诗人陆游当时正值青春年少,20岁的他和表妹唐婉结为了伴侣。两人青梅竹马,婚后情投意合,他们相敬如宾、伉俪情深。

但唐琬却引起了陆游母亲的不满,陆母认为陆游沉溺于温柔乡中,不思进取,会误了前程,而且两人婚后3年始终未能生养。

于是陆母以“陆游婚后情深倦学,误了仕途功名”为由逼迫孝顺的儿子休妻。虽然陆游与唐琬两个感情很深,不忍分离,但在在万般无奈之下,最终陆游还是遂了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而唐琬也被迫嫁给越中名士赵士程,他们纵然百般恩爱,最终只能落了个劳燕分飞的结局。

转眼10年过去了,这一年春日,绍兴城内的沈氏园中春意盎然,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前往春游,却意外地遇见唐琬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

尽管两人中间隔着10年的光阴悠悠,但那份刻骨铭心的情缘始终留在他们情感世界的最深处。正当陆游打算黯然离去的时候,唐琬征得赵士程的同意,差人给他送去了酒菜。

陆游触景伤情,他怅然在墙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词写道: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等到了陆游63岁时,他再一次到绍兴沈园去春游,望见了自己年轻时题下的那首词,不禁触物伤怀。那时候唐琬已经去世很多年了,陆游更加悲伤,他又写下了两首情词哀怨的诗,诗写道:

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

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

少日曾题菊枕诗,囊编残稿锁蛛丝。

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

后来,陆游84岁时,他不顾年迈体弱,再次到沈园春游。因为陆游感慨前几次春游的经历,又觉得时光匆匆,百年如梦,不禁再次作了一首《春游》诗,诗写道: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春游,古时也称“踏青”,是一种我国传统的文体活动。在春季郊野中,万木吐翠,芳草茵茵,百鸟争鸣,阳光和煦,空气清新,人们置身于这如诗如画的环境中,能使人心胸开阔,疲劳消除,精神振奋,因而,春游具有特殊的保健作用。

古往今来,春游冠得许多雅称,古称为“游春”、“踏青”、“寻春”和“探春”。许多古代文献都记载了春游习俗的生动景象。如春秋时期大圣人孔子的《论语》中就有记载: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里记述了孔子春日里带着学生到郊外踏青春游之事。以后这种春游习俗,历代相沿不衰,特别到了唐宋时期更是盛行。

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司马迁在他所著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皇帝春游,览省远方。”这便是说,秦始皇嬴政特别喜欢春游,他总是到很远的地方去春游。

还有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和天文学家的张衡,也曾经写过一首《东京赋》,其中也有关于春游的描述,他是这样说的:“既春游以发生,启诸蛰於潜户。”

晋代著名文学家陆机在他所写的《日出东南隅行》一诗中,也提到了春游,诗写道:“冶容不足咏,春游良可叹!”

古时踏青从立春那天就揭开了序幕,人们到野外嬉戏玩乐,他们认为这样既可以消灾驱邪,又能健身壮体。

至魏晋时期,人们在“上巳节”,也就是农历三月初三的清明前后去春游。人们在这天要到水边举行一种叫做“祓除”的仪式,人们聚在水边沐浴、熏身,用各种草药擦冼全身,以水除垢祛病。

在唐代时,女子春游踏青更是蔚然成风。我国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他所写的《竹枝词》中就提到了春游,诗写道: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还有“三月初三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就曾经描绘过唐代王宫丽人们春游时的盛况。

诗人林宽的一首《曲江诗》,也提到了唐代人们春游的场面,诗写道:“倾国妖姬云鬓重,薄徒公子雪衫轻”,这描绘的便是唐代上巳节曲江池畔游女如织的盛况。

还有,宋代著名词人柳永在他所写的《荔枝香》中,也有关于春游的词句,词写道:“金缕霞衣轻褪,似觉春游倦。”

至清代,著名文学家纳兰性德在他所写的《杏花》诗之三中,还是提到了春游,诗写道:“寒噤花信愆期易,病减春游好事稀。”

古代春游又分为几种类型,其中观光型春游的特点是以走为主,在阳春三月,人们在山间湖畔四处游玩,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怡人景色。春游的地点也有很多,比如济南的大明湖和趵突泉,杭州的飞来峰和西湖都是古代著名的春游圣地。

由于古代参加观光型春游的人大多目的是为了放松,因此以中老年人为主,他们多以聚会的形式出现,一边春游赏景一边聊天,倒也是其乐融融。

还有,古人通过春游的自然教育和潜移默化,也对人们帮助很大。人们从大自然获得心灵启迪、获得经验智慧,其形如春雨润物,快乐又有实效。

因此,春游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绝美和短暂,“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常恐秋节至,黄华叶衰”,正是因为时光短暂,人们在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之余,更容易反思生命,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在古代,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感受春意。以后代代相袭,盛而不衰。春风拂面、花草摇曳、空气清新,再配以女子们的环佩叮当和裙袂飞扬,实在是一幅美不胜收的图景。

充满乐趣的十五柱球游戏

传说那是唐代天宝年间,彭城城外有一个村庄,村庄里有一个书生,他名叫赵泉。赵泉每天勤学苦练,他不但满腹经纶,还练就出了一身好武艺。后来赵泉决定要北上参加科举考试,他便收拾行囊,往都城长安去了。

这一天他到了长安,赵泉在客栈里读了一阵书,他打开窗户想透透气,不由得惊呆了。好景致呀!原来客栈窗外不远处,有一棵大桂花树。

这时正是8月,桂花树上,开满了金黄色的小花。清风一吹,送来一阵一阵清香。他不禁叹道:“好花!好花!”

赵泉很喜欢这棵桂树,他马上走到桂树前夸赞道:“桂花呀,桂花!你从不打扮得花枝招展,又不与群花争妍斗艳,在这萧瑟的秋天,却偏偏散发出沁人心脾的异香。你真是朴实而高雅,纯真而坚毅啊!”

正这时,客栈老板拿着一把斧头走了过来,老板举起斧子就要向桂树砍去。赵泉大惊失色,他急忙冲过去阻止老板说:“这么香的桂树,你为什么要砍掉呢?”

老板叹了口气说:“其实我也不想砍掉这棵桂树,只是昨天我在城外跟一个公子玩击球,碰巧手气太差,一丈外的15个木桩,我用铁球竟然一个没打中,输了人家15两银子。我没有钱给那公子,他便提出想做个家具,需要很多桂木,让我来将这棵桂树砍掉来给他抵债。我想,这棵桂树即便伐了,一两银子也不值,既然没钱给人家,只能伐了这树来赔那人了。”

那老板摇了摇头,举起斧子又要砍下去。赵泉急忙拦住他说:“这么好的桂树,怕是已经有上百年了。怎么能轻易就给伐掉呢?它每年秋天给人们带来多少清香,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

老板说:“那怎么办,15两银子呢?我怎么赔人家呀?我又不能欠债不还呀!”

赵泉从怀里掏出了全部家当,只不过才13两银子,他咬牙将银子全都给了老板说:“我这有13两银子,你再拿出二两来,还了那人吧,饶了这棵桂树,也算积了功德。”

老板一惊,急忙说:“这是你考试来回的盘缠啊,都给了我,你怎么办?”

赵泉笑着说:“不碍事,过几天我去参加科考,一定能上榜的,到时我还会还你这二两银子的!”

老板踌躇不定,他仍然是想砍掉桂树,却被赵泉苦苦劝住。最后,老板收了赵泉13两银子,出城去还银子去了。

赵泉叹了口气,他来到桂树下,采了一点桂花冲茶,然后他举着茶杯走过来,轻轻地抚摸着桂树,说道:“唉!你长得这么好,还这么香,我实在是不忍心让人把你砍伐掉啊。”

这时,一阵清风吹过,桂树轻轻地摇摆了几下,好像在向赵泉表达感激之情。

不过没多久,老板又举着斧子来了,他说:“小兄弟,实在对不起,你给我的银两我又输掉了,人家点名要这棵桂树。看来我是非砍不可了。”

赵泉皱眉道:“我既然把钱给你,你如何能再去赌呢?”

老板叹口气说:“那公子口气很是狂妄,他说他会占卜,能料定我一个也打不中。他这次又在一丈外放了15个木桩,然后给我一个铁球,让我拿铁球去击打木桩。他说只要我击中一个,他就免了我之前的15两银子,中一个就赔我10两,若是全中,就赔我150两。我没忍住,便又跟他赌了一把,没想到手气还是这么差,又打歪了,竟然一个都没中,看来我要得去烧香、祭祀求好运气了!”

老板想砍桂树,赵泉拦住他,让他带自己去城外再找那公子赌上一把,希望能够免了桂树的砍伐之灾。

老板无奈,他只得带着赵泉来到城外。赵泉一出城,便看见一个打扮得怪里怪气的公子哥坐在一把太师椅上,优哉游哉地好像在等待什么。

那公子哥望见客栈老板,他眉头一皱,高声喊道:“小老儿,桂树为什么还没有伐掉?你竟然敢多次骗我!”

赵泉上去要求跟那公子哥再赌一把,那公子哥一笑,说:“你们呀,赌多少次都是一样的结果,还不快回去砍掉那棵桂树!”

架不住赵泉的苦苦央求,那公子哥便答应了他。那公子哥又在一丈外放了15个细长的木桩,扔给赵泉一个大铁球说:“你看到了,前面那15个木桩,你若击中超过一半,便可以不用再砍那桂树了。”

赵泉拿着铁球,他望着眼前一丈外的一排木桩,心道:“在这么近的距离下,用铁球去击打木桩,莫说我练过武术的,自然轻而易举,就连那没有武艺傍身的客栈老板,都应该是手到擒来的事啊,他怎么会一个都打不中呢?”

赵泉屏住呼吸,他用力将铁球滚向了木桩,只听“砰”的一声,15个木桩竟然全中了。

那公子哥一愣,脸色很难看,他大声吼道:“这不可能!你只是个凡人,怎么能全中呢!我这件法宝,15个木桩分别代表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10种美德,还有慢、傲、佞、贪、滥5种坏毛病!你一个凡人怎么可能拥有那么多美德,然后一个坏毛病都没有呢?”

那公子大吼大叫起来,他用力扯开衣服,露出狰狞的身体,他从赵泉大笑道:“我本是渭水里的瘟神,想进城去将瘟疫传播进去,谁想这里面竟然有一棵仙灵桂树,害得我进不去城!虽然你能击球全中,但这是在城外,我也能轻易取你性命!”

那瘟神凶神恶煞一般从赵泉冲去,正这时,城内金光一闪,飞出一个全身桂花香气的美貌仙子,那仙子用仙术将瘟神打跑了,然后她冲赵泉深深万福道:“多谢公子救命之恩!小女子不胜感激!”

原来赵泉住的客栈里那株桂花树,竟然是大有来头的。100多年前,八仙中的何仙姑来到这里采药救人,她拔下了头上的桂木簪,埋在城中,后来就长出这株桂花树了。因为是仙家种下的,又经过漫长的岁月,桂树吸取了日月的精华,已经变成桂花仙子了。

那渭水瘟神惧怕桂花仙子的本事,他便想出了用击球的方式假借他人之手,除掉这棵桂树,这才有赵泉击球救仙子这个故事。后来赵泉考中了状元,还和桂花仙子相亲相爱,白头到老。

其实,用球击打木桩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俗游戏,学名叫做“十五柱球”,它是我国古代众人轮流进行的一种集体性室内球类体育活动,类似于后来的保龄球,产生和兴盛都是在唐代。

十五柱球以球当箭,以木柱或者木桩作为靶子,所以也称“木射”。唐代著名画家陆秉著有《木射图》一书,他对这个体育活动作了十分详尽的介绍。

后来,宋代学者们对《木射图》做了简单地考证和注解。他们认为:

笋以代侯,击地,球以触之。饰以朱、墨字以贵贱之。朱者: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墨者:慢、傲、佞、贪、滥。仁者胜,滥者负,而行一赏罚焉。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唐代先人们用木头削成笋形作为为靶子,米头形状上缩下扩底平,这样立起来不容易翻倒,总计15根木头。

这15根笋分为两大类:一类通体涂上朱红色,木头上分别刻上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字,共10根;另一类涂以墨色,分别刻以慢、傲、佞、贪、滥等字,共5根。

比赛时,将15根木笋形状的靶子立在平坦的场地一端,参加者在另一端,用一个专用的木球或者铁球去击打另一端的木笋,以击中朱红色的木笋为胜,以击中墨色木笋为负,最后人们再根据击倒朱红色木笋数量多的人是最终的胜利者。

木笋上所刻这15个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封建伦理道德对人的基本准则,汉带著名儒学家董仲舒提出“五常”,也就是做人要以仁、义、礼、智、信为道德规范。

至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把“五常”视为“五德”,他认为五德是人先天就有的,并由此把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品是不能改变的。

而这种唐代的木射活动就反映了唐代以韩愈为代表的人品伦理观,也就是把“五德”扩充为“十德”,并在其对立面上寻出5个字,用来分出优劣和争出胜负的。

孩童们不可或缺的跳绳

据说很久以前,金陵地区有一座焦湖庙,庙里有一根仙绳,据说这是上古仙将土行孙的“捆仙绳”。关于这个捆仙绳不仅可以捆住神仙,还有其他的功效。人们传言,只要用这个捆仙绳跳够100下,人就会累的睡着,然后人可以在梦里经历许多美好的事情。

那个时候,有个名叫杨林的人,他虽然以经商为生,但由于他头脑太死板,生意做得不怎么好,总是赔钱,所以他一天到晚都是愁眉苦脸的。杨林非常希望有一天他能够时来运转,就比如突然在哪里发了大财,当个大富翁。

这天,杨林带着货物来金陵城外村庄中贩卖,他走得满头大汗,肩上挑的担子好像有千斤重,压得他苦不堪言。杨林正想找个地方休息一下,刚好他经过焦湖庙,就打算进去歇歇脚。

杨林见到庙中供着很多菩萨,他便跪在菩萨跟前祈祷,口里念念有词:“菩萨啊,请保佑我时来运转,发家致富,一辈子过幸福快乐的日子!”

庙里的僧人听见了杨林的请求,就对他说:“我能让你体会一下你想要的生活,你愿意吗?”

杨林高兴极了,忙不迭地说:“真的?好哇好哇,我太愿意了!”

于是僧人就取出那个神奇的捆仙绳给杨林,说道:“你先拿这个绳子跳上100下吧!”

杨林疑惑地接过捆仙绳,他双脚并拢,用绳子来回翻跳。刚好杨林跳够100下的时候,他感觉到浑身乏力,很是无力,很想睡上一觉。

杨林不知不觉丢下捆仙绳,闭上眼睛就地躺下了,不一会儿他就进入了梦乡。在梦中,杨林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大户人家,那里亭台楼阁、湖水假山,鸟语花香,屋里更是雍容豪华,一派富贵气象。

官高位显的太尉大人热情地将杨林迎到客厅里,和他一起谈笑风生。因为他们聊得很起劲,太尉大人便相中了他,想让他做女婿,就把女儿许配给了他。

于是,杨林追随岳丈大人也一同做了大官,他也拥有了万贯家财,他的妻子如花似玉,温柔贤惠,还给他生下了6个大胖儿子。

而且杨林的这6个儿子个个都很有本事,不是做将军就是做丞相,一家人都很尊贵,人人都羡慕他。

在这个梦里,杨林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他无忧无虑地生活着,身边又有妻儿相伴,他过得快乐极了。一转眼几十年就过去了,他早就忘了现实中的生活了。

忽然,杨林一觉醒来,他发现自己还在庙里,躺在庙堂的地上,身边那个捆仙绳还在。但梦中那些美好的一切都已经无影无踪了,只有身边没卖完的货物还在原地,他又开始痛苦起来了。

杨林想到捆仙绳能让他回到梦里,便捡起捆仙绳又跳了起来,结果他跳了三五百下,累得筋疲力尽仍然不能进入梦里。

原先那个僧人走了过来,抢回了杨林手中的捆仙绳,谆谆教诲他道:“年轻人,这个绳子只能使用一次!人不能活在梦里,如果想要幸福美满,就一定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自己去闯,这样得来的富贵,才是真实的。这个世界是公平的,这就好比开始你用捆仙绳来跳绳,你想要得到美梦,就必须跳够100下,要体会到这种辛苦才行。”

杨林听了深受感动,他记下了僧人的话,开始脚踏实地的生活起来。他辛辛苦苦贩卖货物,一分一厘开始积攒财富,最后终于做成了大富翁,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其实,跳绳起源于我国,是一项在环摆的绳索中做各种跳跃动作的体育运动,同时也是一项老少皆宜的全身性传统健身运动。

跳绳中的绳子与古代人们的生活相当密切,早在远古时代,老祖宗们就拿它来“结绳记事”了。古人用它来捆扎收获的农作物、搬运东西,或是驱使牛马等家畜,是人类生活上重要的工具之一。

在我国,跳绳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在唐宋明清时期都有记载。唐代时人们称跳绳为“透索”,宋代称为“跳索”,明代时称为“白索”,清代时称为“绳飞”,至清代末期以后才称为“跳绳”的。

我国关中地区是跳绳的故乡,在各个时期,关中地区多次掀起跳绳热。

在我国跳绳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是最后盛行是在清代。在清代北京元宵节民间娱乐时,称跳绳为“跳百索”。

清代济南府的《府志》中就提到了跳绳,其中记载:

每年孟春正月元旦……儿女以绳跳为戏,名曰‘跳百索’。

此外,清代书籍《松风阁诗抄》中也有记载:

白光如轮舞索童,一童舞索一童唱,一童跳入光轮中。

这些文献说明,跳绳的由来与古人生活相当密切。而绳子在古代孩子们眼中更是童年不可缺的玩具之一。他们利用绳子玩出来的游戏,就叫做“跳绳”。

在古代,跳绳也叫“跳百索”,这种游戏在我国起码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最早它是孩子们在春节时玩的一种游戏,所谓“跳百索”,就是因为当跳绳飞转时,可以幻化成千百条。

由于古代“跳百索”既有趣,又能众人同乐,所以这项童玩一直被延传下来。至后来,孩童们玩这种游戏,已经不再限于在元宵节了,“跳百索”也改口叫了跳绳了。

跳绳不仅可以促进儿童身体的正常发展,而且对发展其灵敏、速度、弹跳及耐力等身体素质也有良好的作用,所以在古代,除了深受古代儿童所喜爱外,连大人也很喜欢。

在我国古代跳绳的种类很多,有单脚跳、单脚换跳、双脚并跳、双脚空中前后与左右分跳等多种方法。人在跳绳时,摆绳与踏跃动作要合拍,可以一摇一跳的,也可以一摇两跳乃至于一摇三跳。摇绳的方向可前可后,也可以用长绳让两人同时摇动、集体轮流跳或同时跳这些。

跳绳还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孩子们可以一边唱歌谣,一边跳绳,他们从跳绳活动中学习到手脚配合的方法。如果小龄孩子还不能学会跳绳,说明他还缺乏一定的协调性,人们就更有意加强孩子这方面的训练了。

总的来说,跳绳是一项极佳的健体运动,它能有效训练个人的反应和耐力,有助保持个人体态健美,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跳绳运动的配备十分简单,它只需一根绳和一身轻便的衣服。

此外,跳绳所需的工具也不多。跳绳除了拥有一般运动的益处外,更有很多独特的优点。跳绳是一项健美运动,它对人体的心肺等各种脏器,和协调性、减肥等都有相当大的帮助。

另外,在古代杂记里,也有后来跳绳中的半回旋跳。根据以上文献的记载,可以得知跳绳其实就是由我国古代的“跳百索”演变而成的。跳绳这项传统运动,应该加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