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学府——北京国子监
国子监街东起雍和宫大街,西至安定门内大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古朴典雅,较好地保存了旧京街巷的风貌,因街巷内设有国子监而得名,已经有700多年历史了,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国子监街在元朝时就已经形成,称为国子监孔庙,清时改称成贤街,之后又称国子监,最终称为国子监街。
国子监街保存着旧京街巷的风貌,周围的胡同也基本上与国子监相关,诸如国学胡同,箭厂胡同等。国子监街上还有祭祀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韩文公祠、始建于明代的火神庙和祀灶王爷的灶君庙等。
历代学府规制和孔庙
在我国上千年的历史中,官学的兴衰始终与朝代的兴替相伴而行。每一个政权的创建,统治者总是从前代统治者那里继承并发展成为巩固政权而服务的学校教育。
在原始氏族公社后期,氏族的规模逐渐扩大,并组成了部落联盟。社会生活也趋向复杂化,除家庭生活、生产劳动和与外敌作战的军事行动外,还有各种祭祀、庆典等集体性的礼仪活动。
氏族部落成员间便开始有了等级地位的区分,产生了各种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
为了保持和强化氏族部落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对人们的教育和宣传就成了重中之重,于是氏族首领舜开始设置成均。遇上举行各种典礼仪式,召开会议,宣讲告示、规定、要求等,以及采取某项行动前的动员时,就会在成均举行集会,成均也叫上痒,是大学最初的形式。
至夏商周时期,夏将这种教育形式称为东序,殷称为右学;在周为东胶,并设五大学:东为东序,西为瞽宗,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中为辟雍。
西汉早期,黄帝和老子的学说盛行,社会上只有私家教学,并没有由政府设立的传授学术的学校。汉武帝“罢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后,采纳思想家董仲舒的建议,开始在长安建立太学。
西晋武帝时期设国子学,并设国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员,负责教导学子。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改寺为学。不久,又废国子学,改立太学,设太学博士,总管学府的大小事宜。
隋炀帝继位之后,改为国子监,为国家的教育机构,并重新恢复了祭酒的官职。唐朝沿袭了隋朝的这种制度,并在国子监下设国子、太学、四门、律算、书等六学,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员,掌监学之政,并为皇太子讲经。
国子监是自隋以后我国官方的最高学府,历代王朝都在都城建有国子监。国子监也是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是历代培养学子成为治国贤良之才的地方,古称成贤街。
到了宋朝时期,国子监归为礼部下属机构,是宋朝最高的学府,招收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为学生,但这些学生仅是挂名而已,数量很少,平日前来听课的也只是寥寥数人。
自在全国开设太学和其他各类学校后,国子监成为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凡太学、国子学、武学、律学、小学、州县学等都有训导学生、荐送学生应举的职能。
元初设置的国子监属集贤院管理,下辖国子学,设祭酒、司业来掌管国子学的教令,初步形成国子监街的规模。
1302年建立孔庙,历时4年完成,之后历代都进行过大规模的扩建和修葺,成为后来看到的规模。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场所,形制参照当时曲阜孔庙,由三进院落组成,以大成殿为中心,“大成”取“孔子之谓集大成”之意,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和崇圣祠,大成殿为主体建筑,建筑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的孔庙。
先师门又称棂星门,是孔庙的大门,面阔3间,进深7檩,单檐歇山顶式建筑结构,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建筑风格,先师门两侧连接庙宇的外围墙,犹如一座城门。
先师门之后便是大成门,大成门创建于元朝,清朝重修之后面阔5间,进深9檩,单檐歇山顶。整座建筑坐落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上,中间的御路石上,浮雕有海水龙纹的图样,其中五龙戏珠,栩栩如生。
大成门前廊两侧摆放着10个石鼓,每个石鼓的鼓面上都篆刻一首上古游猎诗,是仿公元前8世纪周宣王时代的石鼓遗物而刻制的。
孔庙的第一进院落是皇帝祭拜孔子之前筹备各项事宜的场所,东侧设有宰牲亭、井亭和神厨,用于准备祭孔时所需三牲的宰杀、清洗和烹制。两侧有神库、致斋,用来存放祭孔的礼器和供品的备制。
在第一进院落的御路两侧分4部分,立有198通高大的进士题名碑,其中元朝所刻3通、明朝所刻77通、清朝所刻118通,记载了元、明、清三朝各科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共计51624人。
第二进院落是孔庙的中心院落,每逢祭孔大典,这里便钟鼓齐鸣,乐舞升平。大成殿是第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也是整座孔庙的中心建筑,是孔庙内最神圣的殿堂。
大成殿殿内全部采用金砖铺地,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高等级的建筑,堪与后来的故宫太和殿相媲美。殿内正中设有“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牌位,以及一套后来清代的乐器和祭器,包括编钟、编磬、琴、瑟、笾豆、登和爵等。
孔子牌位两边设有配享牌位,复圣颜回、述圣孔伋、宗圣曾参、亚圣孟轲被称为“四配”。殿内东边分列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和有若,两边分立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嘉等12人的牌位,这12人被称为“十二哲”。
大殿内外悬有后来清朝康熙至宣统之间的9位皇帝御匾,均是皇帝亲书的对孔子的赞语,十分珍贵。
大成殿前有一棵复苏槐,高约15米,由两棵主干组成,周长分别为2.6米和2.5米,似一对孪生兄弟并肩而立,向人们展示着独特的风采。据记载,这颗槐树种植于元代,是元朝第一任祭酒所许衡所种植,但是人们为什么叫它“复苏槐”呢?
相传在明末的时候,这颗槐树就已经枯死了,但是至清乾隆年间,枝干上又忽然萌发出了许多新芽,最终成叶,枯而复荣。
国子监的师生们发现后,纷纷称奇并相互传颂,当时正值乾隆生母慈宁太后的60寿辰,人们就认为这是一种吉祥的征兆,所以命名为“复苏槐”。
文武百官们纷纷题诗作画,以示庆贺。恰逢大学士将溥奉旨到孔庙祭拜先师,他得知此事后,就夜宿国子监,并发挥他树画的特长,绘制了一副古槐图,得到了乾隆的嘉奖。
据北京史志文献《日下旧闻考》记载:
国学古槐一棵,元臣许衡所植,阅岁既久,枯而复荣。当辛末一枝再茁之出,时慈宁六旬万寿之岁,槐市众生,传为瑞事。
后来,清朝的乾隆皇帝也作了一首《御制国学古槐诗》:
黄宫嘉荫树,遗迹缅前贤。
初植至元岁,重荣辛末年。
奇同曲阜桧,灵纪易林乾。
徵瑞作人化,符祥介寿筵。
乔柯应芹藻,翠叶润觚编。
右相非夸绘,由来事可传。
乾隆的古槐诗和蒋溥的古槐图及众位大臣的诗文还被后人刻在了碑上,并立在了树的旁边。
孔庙的第三进院落最具特色,由崇圣门、崇圣殿和东西配殿组成独立完整的院落,与前二进院落分割明显却又过渡自然,反映出古人在建筑部局上的巧妙构思。这组建筑称为崇圣祠,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庙,后重修时将灰瓦顶改为绿琉璃瓦顶。
崇圣殿又称五代祠,面阔5间,进深7檩,殿前建有宽大的月台,月台三面建有垂带踏步各10级。殿内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以及配享的颜回、孔伋、曾参和孟轲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
东西配殿坐落在砖石台基上,面阔3间,进深5檩,单檐悬山顶,内奉程颐、程颢、张载、蔡沈、周敦颐和朱熹6位先儒之父的牌位。
三进院落及其建筑具有明确的建筑等级差别和功能区域划分,和谐统一地组成了一整套皇家祭祀性建筑群落,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
孔庙建成之后,元成宗铁穆耳又接着按照“左庙右学”的传统规制,在孔庙西边营建了国子监,理学家许衡任国子监的第一任祭酒。
1313年6月,元明宗下诏建崇文阁于国子监,恩准孔庙享官城规制,崇文阁是元朝的藏书之所。
元代任国子祭酒的还有虞集、欧阳玄、苏天爵、张翥等,元朝灭亡之后,国子监也一度被荒废。
明清时期的国子监
明朝的统治者在用武力征服天下之后,学习历代统治的经验,认为武以定天下,文以治天下,所以积极调整统治的策略,发展学校教育,并设立了中都国子学,后恢复国子监的名称,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
明朝的国子监有南北两监之分,南京国子监位于南京鸡鸣山,称为“南雍”,京师国子监位于北京,称为“北雍”。南京国子监创建于明初,规模宏大。
校内建筑相当完备,除有射圃、仓库、疗养所、储藏室外,教室、藏书楼、学生宿舍和食堂就有2000余间。教学和管理设有5厅和6堂,5厅为绳衍厅、博士厅、典籍厅、典簿厅和掌馔厅;6堂为率性堂、修道堂、诚心堂、正义堂、崇志堂和广业堂,招收学生8000多名。
141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仿照南京国子监的规制在元朝国子监的旧址上重建,置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各一员,并改崇文阁为彝伦堂。
1429年,修国子监两庑,并在监东金吾等三卫的草场建起宿舍,开辟菜园,以供监生住宿和种植菜蔬。两庑有四厅,东为典薄厅和绳愆厅,分别掌管奏章、印鉴及稽查勤惰、安排祭孔等规章事宜。西为典籍厅和博士厅,分别掌管书籍版片、御笔册和订立课程、考试、录册、办法御制文字等。
1528年,在彝伦堂后建敬一亭。敬一意为要恭恭敬敬、一心一意地学习践行儒学之道。敬一亭自成三进院落,东厢为国子监祭酒的办公之所,西厢是司业的办公之处。
清朝建立之后,国子监成为只管考试,不管教育的考试机构,总管全国各类官学,设管理监事大臣一员,祭酒满、汉各一员,另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
国子监内的学生相当于秀才,分文武,文称文生,武称武生。凡依照惯例规定向朝廷缴纳一定数额的钱,就可以获得“例监生”的名称,这些利监生可以为官,但大都没有什么实权。
1651年,顺治皇帝下诏重修孔庙。至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崇尚风雅,下诏将孔庙大殿全部改为黄琉璃瓦顶,并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和重建。
北京国子监历经元、明、清三代的不断修葺和扩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宏大的整体建筑群。
国子监坐北朝南,呈南北向的长方形,为三进院落式,以辟雍殿为中心,呈左右对称排列的传统建筑格局,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依次建有集贤门、持敬门、太学门和琉璃牌坊,其后为辟雍、彝伦堂和敬一亭等建筑。
国子监街的街首是4座雕梁画栋的彩绘过街牌楼,均为两柱冲天带跨形制,柱身通体为朱红色,额枋彩绘有金龙,并带有斗拱,脊上有吻兽,整体造型独特典雅,尊威并现。
街东西口有两座牌楼,横额上书“成贤街”3个金字,街中端位于国子监两侧的牌楼,横额上书有“国子监”字样,以示此处为朝廷最高学府的所在。
集贤门是国子监的大门,门内院子东西设有井亭。持敬门位于集贤门的东侧,与孔庙相通。持敬的意思是:从国子监进入孔庙祭祀孔子时,一定要怀着无比崇敬的情感。
太学门之后是国子监的第二进院落,里面有琉璃牌坊、辟雍和彝伦堂。
琉璃牌坊是北京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正反两面的横额都是皇帝御赐的,是我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
集贤门内是3间4柱7楼庑殿顶式的琉璃牌坊,建于1783年的乾隆年间。正面匾额上书有“圜桥教泽”,阴面为“学海节观”,彩画华美绝伦,是北京唯一不属于寺院的琉璃牌坊。
牌坊中间的门洞称为“龙门”,凡是前来应考的举子,都要从龙门跳过,相传,跳得越远,得中状元的几率就越高,大有鲤鱼跳龙门的意味。
第二进院落的东、西两院为4厅6堂,有4座碑亭。4厅是教育的管理机构,分别为绳衍厅、博士厅、典簿厅和典籍厅,此外还有档子房和钱粮处;6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分别为率性堂、修道堂、诚心堂、正义堂、崇志堂和广业堂。
6堂南边各有房10间,与太学门相连。院内有东、西御碑亭,西亭用满文镌刻着《恭勒御制国学新建辟雍圜水工成碑记》,东亭碑的碑阳为汉文镌刻的《恭勒御制国学新建辟雍圜水工成碑记》。
辟雍是历代皇帝“临雍讲学”的地方,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被建筑大师梁思成誉为北京的“六大宫殿”之一。“辟雍”又叫“璧雍”,是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而设立的大学,古代建成四周环水、圜如璧的式样。
用来比喻天圆地方,是传流教化的意思。四面环水,可以节观,学生隔着四面流水聆听天子在辟雍讲学。在《三辅黄图》、《明堂月令》中都有过类似的记述。
从《竹书纪年》有关周代建辟雍的记载来看,最少有3000年的历史了。清朝自康熙皇帝开始,每一皇帝即位之后,都会照例去国子监巡幸讲学一次,称为临雍视学。
乾隆帝第一次临雍在彝伦堂讲学,非常不满意,认为这种做法充其量也只能算作“视学”,所以主张兴建辟雍,以完善礼制。
1783年,乾隆皇帝亲自下谕旨,重新兴建辟雍,并在大学士刘墉与和珅的设计督造下竣工。
新建的辟雍长宽均为18米左右,是一座四角攒尖宝顶式的方形殿宇,建在圜河中叠石的方基之上,面阔7间,重檐黄琉璃瓦,四面开门,并且有周廊环绕。
周廊外建有圆形的水池,池水四周筑有汉白玉护栏,在外掘井,通过暗道在池水岸的四面各设有一个螭首的喷水龙头,将水注入之后,经如虹石桥与辟雍相通,形成外圆内方的格式,以符合古代明堂“辟雍泮水”的制度。
殿内设玉有峰屏宝座,为皇帝临雍讲学时所坐。“辟雍泮水”建成后,与国子监黄琉璃瓦、红墙绿柏和潋滟的池水相辉映,更显得雍容荣贵、富丽堂皇。
在国子监的辟雍殿西的圆水池旁,高矗着一棵古槐,它的主干呈罗锅状,上部向南倾斜,而且在主干北侧的罗锅部位有被用利器砍过的痕迹,是因为砍掉一大枝的缘故,人们称此槐为“罗锅槐”。
在国子监内,先后造就出许多优秀的人才。元代第一任国子监祭酒著名教育家许衡亲手种植的古槐古柏仍然存活着,一棵在彝伦堂前,一棵在大成殿阶下。两棵古树老干横枝,婆娑弄碧,生机盎然。
除此之外,国子监还出现了不少文学巨匠,如康熙时“勾栏争唱孔洪词”的著名戏剧家孔尚任和洪昇,诗人查慎行、词人纳兰性德、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等都在这里做过监生,真是济济多士,隽才辈出。
国子监内还保存了一批《十三经》刻石,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和《孟子》,共刻石碑189通,加上“御制告成”碑,共190通,由于这些碑刻刻于乾隆年间,所以又称为乾隆石经。
这些碑刻共63万言,为雍正年间江苏金坛贡生蒋衡所手书,历时20年完成,之后立于太学,作为北京的碑林,是我国仅存的一部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极具文化价值。
在国子监和孔庙大门外约10多米处的成贤街北侧各立有下马石碑一通。下马碑石刻为清朝遗物,高约4米,宽近一米。下为滚墩石碑座,碑阳、碑阴分别用满、汉、蒙、回、托忒、藏6种文字刻写这“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在古时,为了表达对先师的崇敬之情,都要在此下马、下轿,步行进入庙内祭祀。由此可见,自古以来祭祀礼仪的隆重与庄严是非常严格谨慎的。
国子监街上除国子监和孔庙之外,周边地区还有的一些文化遗存,国学胡同内有一座祭祀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韩文公祠。国子监街南有建于明代的灶君庙。方家胡同原有国子监南学,是当时学生住宿进修的地方。
国子监与周边的这些文化遗存共同组成了一道庄严肃穆、蕴涵深邃的文化景观,充分体现出这一地区在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古城中的珍贵价值,别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