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明神殿——北京月坛

月坛又名夕月坛,它坐落于北京西城西侧,月坛北街以南。月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夜明神就是月亮和天上诸星神的场所,因此,它又叫夜明神殿。

月坛始建于1530年。它是北京著名的五坛之一。月坛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园以红砖绿瓦的古建筑和规则式的道路为特征,是明清时期的月坛;南园是仿古园林,其中的山石、水池以及迂回曲折的园路组成了一个自然山水园的格局。月坛是北京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

远自周代的祭月传统

我们的祖先对于四季交替、天时变换、日月盈昃尤其是危及人类生命的水、火、雷和电等,还缺乏科学的了解,以为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一位至高无上的神君,不但主宰着上天,而且主宰着人类的生死存亡、吉凶祸福。

所以,人们就怀着畏惧、祈盼的心情对这一神灵顶礼膜拜,希望它消灾降福,呵护人类。

这种纯朴的神权思想和朦胧的宗教意识,正是产生祭坛拜坛作为祈祷场所的最初动因。以后,历朝历代又不断增加祭祀对象,建立起各种各样的祭坛神庙,以及一整套繁杂而又故作神秘的祭祀礼仪,作为朝廷的一种精神工具。

其实,早在周代,祭祀天地日月就已经成为一种制度。秦始皇就曾在成山,就是后来的山东荣成成山庙祭日,在莱山掖县祭月,他是我国古代祭祀日月最早的帝王。他对我国祭祀活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古人认为五谷丰收离不开月亮,如果没有月亮赐予露水,没有月亮圆缺以计农时,丰收也是不可能的。据《礼记》记载: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意思是说,天子在春天祭日,在秋天祭月,祭日在早晨,祭月在夜晚。可见,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帝王在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

西汉武帝时,则“夕夕月则揖”,行朝日夕月之礼。汉成帝年间,在当时的都城长安城南郊修建了“天地之祀”以祭天地,修建“东君祀”以祭日。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春分在东郊朝日,秋分在西郊夕月,祭祀日月之神。至此,祭祀天、地、日、月已成为我国古代国家的盛大典礼之一,是帝王治国的重要方式,历来受到重视。

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便成为固定的节日,史书《唐书·太宗记》就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据传这个中华民族重要节日的形成与“唐明皇梦游月宫”的故事有关。

传说有一年唐明皇在八月十五之夜,做梦游历了月宫,当他飘飘然地游历到月宫前的时候,见月宫上方悬挂着一块巨幅牌匾,上书有“广寒清虚之府”6个大字,他好奇地走了进去。

进宫以后,唐明皇立即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只见数百名天上仙女,个个如花似玉,她们舞动洁白如玉的长袖,在云雾飘渺的太空,伴着美妙的音乐,翩翩起舞。唐明皇看到一个个仙女体态轻盈,舞步优美动人,便越看越不想离去。正在他兴致高昂,情趣正浓之时,不觉睡眼醒来,原来是一场美梦。

但唐明皇一直难于从这场美梦中醒悟过来,后来竟“以梦当真”,念念不忘梦中的一切。他命令皇宫中的总管组织宫女,根据自己的记忆,设计排练了一套模仿月宫仙女表演的霓裳羽衣舞曲。

就这样,每到八月十五,就要摆上供品,赏月祭月,同时观赏宫女表演的优美舞曲,引得朝中文武百官竞相效仿,后来又传至全国各地,使人们对月亮产生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也促使每年八月十五过中秋佳节这一风气逐步盛行,形成了与春节、清明、端午齐名的中国民间四大节日。

古人把日称为“阳”,把月称为“阴”,阴阳调和则万物昌盛,因而人们对月亮有独钟的情感。月亮在人们心中是美丽、温柔、恬静和可爱的,集所有阴柔之美于一身。而“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这些浪漫而美丽的神话,更让月亮多了份神秘的诗意。

月坛内古香古色的建筑

月坛的由来,同样是因为明朝的“更定祀典”事件,明世宗决定在西郊建夕月坛专以祭月,夕月坛就是月坛。

月坛在北京西城区的南礼士路以西,月坛北街以南。在明清文献中记载,坛内主要建筑,除祭坛坛台和内坛坛墙外,还包括钟楼、天门、具服殿、神库等古建筑。

祭坛方4丈,高4尺6寸。坛面铺设白色琉璃,代表月亮,与日坛祭坛的红色琉璃相对。祭坛东、南、西、北四方各设白石阶6级。

祭坛周围有壝墙,方形,周长94丈7尺,高8尺,厚2尺2寸。壝墙四面各开棂星门一座。正东之棂星门为三门六柱,西、南、北三门则均为一门二柱,柱和楣阈为白石制。扉皆为朱棂。

祭器库和乐器库分别为存放祭月时使用的祭器和乐器的仓库。两库位于壝墙南门外,坐南朝北,各三间,祭器库在西,乐器库在东,建筑彼此联檐通脊。

神库是平时安奉夜明神位之地,神厨则是祭祀前准备祭祀贡品的场所。井亭内可以汲水。月坛的神库、神厨、井亭、宰牲亭位于坛垣内西南隅的两个院落中。

北侧院落为神库和神厨及井亭:神库三间,坐西向东;神厨三间,坐南向北,均为一出三级陛阶;井亭北向,四面闲以朱棂;院落有墙垣一重,向东开一门。该院落和宰牲亭院落之间还有角门相连。

宰牲亭用于宰杀、清洗祭祀的太牢,如牛、羊、猪等。宰牲亭自成一院落,位于神库、神厨、井亭院落南侧。院落内有宰牲亭三间,坐西向东,院落墙垣一重,门亦东向。

钟楼两层,绿琉璃筒瓦歇山顶,檐下彩绘旋子彩画。通过内部的木栅券门可登上二层。二层原有一尊铸造于明代的黄铜大钟,高3米、重两吨多。

具服殿是皇帝祭月更衣、休息的场所。正殿三间,坐北朝南,绿琉璃筒瓦歇山顶,檐下斗栱,梁枋施金凤和玺彩画,正中悬“具服殿”匾;殿内有清高宗“典崇郊坎”御额,且有对联:

西兑斋心陈白琥;

大田发咏庆黄云。

左右配殿各三间,殿顶覆黑琉璃瓦绿剪边,梁枋施旋子彩画。外设宫墙,形成院落,南开三座宫门。

据记载,月坛的内坛墙在清乾隆年间曾进行过全面的修缮和改建,达到“周二百三十五丈九尺五寸,二面砖砌,二进,青瓦,绿缘”的规模。

月坛一直以铁栅栏作为园墙。后来改造重建了坛墙的绝大部分,重建的坛墙高5米,全长达580米,总共由15万块用传统工艺制成的二重样城砖槽实砌而成。

月坛的东天门和北天门均为三券门式,通面阔22米,进深4.5米。朱红墙壁,歇山调大脊,单檐绿琉璃筒瓦,檐下彩绘旋子彩画。砖砌拔券门,木门饰九横九纵门钉。北天门外原有照壁一座,东侧原有东角门一座。东天门外正东原有栅栏门三座,照壁一座。

光恒街位于北天门东北,东天门北。街北原有牌坊,称礼神坊,清朝时易名“光恒坊”,坊前界以朱栅。光恒街中心为甬路,该路由光恒街向南,然后西折,再向南达北天门,和门内的神路相接。

月坛内还种植了大量松柏树木,如婆罗树、梧桐树、石榴树和桂花等名贵观赏树种,还修缮了古建筑,其中的钟楼、天门、神库等建筑均保存完好。

后来又新建了很多景点,有月坛蟾宫、天香院、揽月亭、霁月亭、爽心亭、月桂亭等,月坛成为了北京一处优美的赏月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