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农神殿——北京先农坛

先农坛又叫山川坛,坐落于北京永定门内,在正阳门西南,它和东面的天坛建筑群遥相呼应,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先农、山川、神祇和太岁等神灵的地方。

北京先农坛建于1420年,它是由先农神坛、太岁殿、观耕台、神仓、庆成宫和神祇坛等6组建筑组成的古建筑群。

这座建筑群的格局并没有遵循传统的中轴对称模式,而是在每一组小建筑群中严格遵循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形式,体现了大处松散、小处严谨的独特风格,有一种别具一格的美。

北京先农坛是我国唯一一座皇家祭祀先农的遗迹,有“神州先农第一坛”的美誉。

从神农尝百草故事说起

炎帝是我们华夏始祖之一,是我国远古时期的部落首领,又称赤帝。

他制耒耜、种五谷、立市廛、辟市场。他治麻为布,让民着衣。他作五弦琴,以乐百姓。他削木为弓,以威天下。他制作陶器,改善生活。

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炎帝与黄帝结盟并逐渐形成了我们华夏民族,形成了我们炎黄子孙。

据传说,炎帝遍尝百草,找出为民治病的草药,又亲自尝试农耕,总结农业种植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天下百姓,让人们种植五谷,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使人们告别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因此,炎帝被尊称为神农氏,又称先农。

后代人们为了纪念炎帝,就兴建坛庙,每年定期进行祭奠。渐渐地,由民间的祭奠逐渐上升为了历朝历代统治者为了稳固国家政权而进行的国家祀典。

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仪规程,以示隆重肃穆,并借以劝告天下百姓务农耕作,遵循“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的国策,借以达到民有所养和天下太平的统治目的。

农耕种植业的产生与人口的增长、采集与渔猎的不稳定性以及人们对大自然认识的深入密不可分。在距今10000多年前,我国原始农耕种植业开始萌发;在距今七八千年前,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种植业已相当发达;在进入阶级社会时,农耕种植业已遍布我们中华大地了。

随着人们对于以往的农业生产经验不断积累、总结和高度概括,并以口头的形式代代传承。同时,人们逐步学会使用农业生产工具,并不断加以改进,使得高效的农业工具渐渐出现,促使农业生产效率大为提高。

由于农耕及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培育出了以“五谷”为代表的主要农作物。“五谷”是古人对众多农耕作物的概称,一般是指后来的谷子、黍黄米、水稻、燕麦或荞麦、豆类等,其中,尤以粟、菽、黍最为重要。

以“五谷”为代表的主要农作物,对于百姓生活、国家稳固都具有十分的重要性。五谷的选植成功,为炎帝神农氏传说的起源提供了物质基础。

漫长岁月积淀的远古神话,与特定的社会现实相遇,往往会撞击出神奇的火花。炎帝神农氏神话的出现,就是来源于春秋战国这个色彩斑斓、具有多元文化思想的时代。

上古世代口头相传的神话,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就不断地以文字记载形式出现在诸子百家的典籍中,他们纷纷借助炎帝神农氏时代的情况介绍,以寄托和阐明自己改良社会的思想,这就构成了炎帝神农氏传说起源的社会基础。

到了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正式将炎帝神农氏的神话以史书的形式加以明确肯定。在西汉中期以前,又正逢汉代“黄老”无为思想的盛行,休养生息与发展农业生产成为了当时的国策。

当时统治者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品经济,因而就大力提倡崇拜农业之神炎帝。皇帝不仅举行亲耕典礼,就是亲耕耤田,还设立祭祀神农的坛庙,委任官员加以管理,并举行祭祀神农的仪式。炎帝神农氏的祭祀因而得以正式确定。

经过神话定型时期,炎帝神农氏的形象已经大为丰富了,他的农业之神的地位在汉及汉以后历代都被统治者大加提倡并加以肯定。几乎历朝都要立坛、立庙、立祠进行祭祀。

由民间到官方还逐渐明确了炎帝神农氏的出生地及安葬地。传说湖北随州历山的神农洞,就是炎帝神农氏的出生地,而湖南株洲的炎陵,就是炎帝神农氏误食草药而去世的安葬地。

到了北宋时期,统治者便在湖南株洲建造了炎帝陵。元、明、清历朝都不断进行修缮,并于皇帝登基等日举行国家祀典。炎帝神农氏不仅成为了神灵,而且还演化成了稳定国家统治秩序的载体之一。

为了祭祀神农氏,1420年,明朝永乐皇帝仿照南京先农坛在北京建造了先农坛,悉仿南京旧制,在洪武时期制订的祭仪基础上,再进行了补充。

先农坛以其在数百年间逐步形成的古建筑形制及其格局为全国所独有,是我国古代祭祀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为北京著名的九坛八庙之一。

先农坛地处北京城中轴线南端西侧,与中轴线东侧的天坛隔街相望,形成对北面故宫的承托之势。在历史上,这里的总面积约有860公顷,由内外两座坛墙围成,外坛墙长4378米。以内坛墙为界,分为内坛、外坛。

先农坛的全部建筑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平面为北圆南方的长方形。坛内建筑可分为三组,即先农坛、天神地祗坛和太岁殿。

先农坛组包括坛台、神厨神库、神仓、具服殿、观耕台、庆成宫,用于祭祀先农和举行藉田典礼。天神地祗坛用于祭祀大地和山川等自然神。太岁殿是一组雄伟的建筑群,用于祭祀太岁。

可以说,先农坛的建筑功能完整,有先农神的祭坛,就是先农神坛,有清帝观看大臣耕作的观耕台,有供奉神农神龛的神库,有储存耤田收获粮食的神仓,有亲耕耤田前更换服装的具服殿,有亲耕耤田成功后举行庆贺的庆成宫,甚至有为祈祷和报答风调雨顺、地力肥沃而建的神耤坛。

先农坛最早的建筑物是山川坛,永乐年间还建有太岁坛、风云雷雨、五岳、四海等13座祭坛。不过,有意思的是,凡祭山的坛,石头上的纹路皆以山纹表示,凡祭水的,皆以水纹表示,古人真是用心良苦。此外,嘉靖年间还建有太岁殿、天神坛和地祗坛等。

清朝乾隆年间重修了部分建筑物,1753年改太岁殿东的旗纛庙为神仓,并把木结构的观耕台改为砖石结构,改原斋宫为庆成宫。

先农坛别具一格的古建筑

先农坛的建筑群,包括内坛墙在内,从明代始建至清代乾隆时期大修,整体布局基本完整,建筑的构筑特色及艺术风格基本保留了明代的特征。

先农坛共有建筑群五组,分别为庆成宫,太岁殿及其拜殿与前面的焚帛炉,神厨及其宰牲亭,神仓以及俱服殿等。

庆成宫位于先农坛内坛东北部,与内坛的几组建筑基本处于东西同一方位上,庆成宫明时为山川坛斋宫,清乾隆年大修后更名为庆成宫,作为皇帝行耕耤礼后休息和犒劳百官随从的地方。

庆成宫坐北朝南,东西长122米,南北宽110米,占地面积13500多平方米。中轴线从南向北依次为宫门、内宫门、大殿、妃宫殿等,大殿与妃宫殿间东西两侧有东西配殿,内宫门与大殿间院墙东西各有拱券掖门一间。

庆成宫整体布局为院中院,内外宫门形成两个大的院落。建筑集中在中轴线北部的同一高台上,四周有围墙相连,形成一座封闭的院落。

妃宫殿左右与配殿用围墙相连形成一小院,建筑高台两侧又各为一个院落,其后墙为庆成宫院墙,并在院墙上设有墙体门,而院南墙与其相对应处开随墙门一座。院内所有建筑及围墙全部为绿琉璃瓦。

庆成宫内外宫门结构造型基本一致,为砖仿木拱券无梁形制,每座建筑面积120平方米,面阔五间16米,进深一间7米,屋面为单檐歇山式,绿琉璃瓦剪边,三踩单昂磨砖斗硕。

建筑明次间开三间拱券门,板门装九路门钉。建筑前后台明置汉白玉石栏杆,并于每座门前后中部铺设雕龙石板。

大殿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前置约246平方米的月台,周围安装有汉白玉石栏板,正面置九阶台阶一个,台阶两边有日晷、时辰碑,台阶中部有雕龙石板,两侧七阶台阶各一个。

大殿通面阔五间27米,进深三间15米。殿内明间南部减去金柱两根,屋面单檐庑殿式,有推山,绿琉璃瓦。檐柱头有砍杀。斗硕为五踩单翘单昂鎏金斗硕。

补间斗硕为真下昂,挑金做法。昂后尾挑于正心檩与下金檩之间的枋下,枋上挑檐椽,枋两端通过驼峰,搁置于抱头梁或六架梁上。

内檐下金垫板与下金枋之间,置一斗三升隔架科斗硕。殿内有天花。殿宇前檐五间通开格扇门,后檐明间设门,通往妃宫殿。

太岁殿建筑群位于先农坛内坛北门西南侧,是为祭祀太岁及春夏秋冬等自然神灵之地。其东邻神仓,西近神厨,南为俱服殿,位置基本在先农坛内坛建筑的中心地带,建筑体量为先农坛之最。

太岁殿组群建筑占地约9000平方米,内有四座单体建筑,中轴线从南向北依次为拜殿、太岁殿,东西两侧各有厢房11间,建筑间用围墙相连,拜殿两侧墙及东西墙北侧共设随墙门4个。

拜殿建筑面积约860平方米,通面阔七间约51米,进深三间约17米。前置300多平方米的月台,正面置六阶台阶3个。后檐分别在明间、稍间置六阶台阶。

殿宇前檐中三间用四扇格扇门,稍间下砌槛墙,上置四扇格扇窗,尽间砌墙,后檐七间全开四扇格扇门,格扇形制为四抹头,菱花为三交六碗。

太岁殿建筑雄伟高大,建筑面积1100多平方米。通面阔七间51米,明间、稍间前置六阶台阶,进深三间25米。其木构架结构形式基本与故宫太和殿上层类似。

屋面单檐歇山式,黑琉璃瓦绿剪边。柱础石为素面覆盆式,檐柱高6米,柱头有砍杀。金柱高10米,建筑室内总高15米。殿内明间北部有神龛,无神像。拜殿及太岁殿均用金龙和玺彩绘。

东西配殿建筑面积各为755平方米,其面阔共11间55米,进深三间13米,前出廊,仅明间置五阶台阶,南北两侧于廊步尽头置如意踏跺三级。

悬山黑琉璃瓦屋面。东西配殿大木构架为早期特色,殿宇梁架每一结点的柱头直接承载大斗,斗正面出梁头,侧面出檩枋,柱间用额枋相连接,柱头有卷杀,柱有侧角。殿宇面阔11间,各开四抹方格四扇格扇门。彩画为龙锦枋心。

太岁殿院外东南侧有砖仿木结构无梁建筑焚帛炉一座,为焚烧纸帛祭文之用。西向面阔6.6米,进深3.7米,黑琉璃瓦绿剪边,歇山屋面,须弥底座,正面设三个大小不同的拱券门,四角有圆形磨砖圆柱。柱上砖制额枋处雕刻明代旋子彩画,上置砖仿木五踩单翘单昂斗硕。

神厨位于太岁殿之西,院落轴线外南部为先农神坛,西北围墙外有宰牲亭。神厨院占地面积约3790平方米,坐北向南,“北正殿五间,以藏神牌,东为神库,西神厨,各五间,左右井亭各一”。

大门为立柱及斗硕等木构架,建筑面积约18平方米,面阔6.88米,进深2.6米。

屋面为单檐悬山式。正殿建筑面积342平方米,面阔五间26米,进深四间13米,前檐明间置五级台阶,屋内明间减去中心柱两根,悬山顶屋面,上铺削割瓦。建筑仅明间开四扇格扇门,四抹头,其余各间为槛墙上开窗。

井亭建筑面积为48.9平方米,六角形,每边长4.3米,三踩单昂鎏金斗硕,有斗幽页,室内无梁枋,由角科及其两侧平身科鎏金斗硕后尾悬挑六角形脊枋,室内中心有井口,上置高近0.8米的六角形石井台,屋面为盝顶,中心空置,与室内井口相对,以为天地一气之意。井亭正北有礓差台阶。

东神库建筑面积270平方米,面阔五间26米,进深一间约10米,前檐明间置礓差台阶,悬山顶屋面,室内椽飞上为石望板,上铺削割瓦。建筑仅明间开门,其余各间为槛墙上开窗。

西神厨建筑面积约270平方米,面阔五间26.4米,进深两间10.4米,前檐明间置礓差台阶,悬山顶屋面,上铺削割瓦。建筑前檐仅明间设门,其余各间为槛墙上开窗。后檐明间设槛墙并开窗,窗外于台明上置石水槽。

神仓位于太岁殿东部,为清代1752年的建筑。神仓有“天下第一仓”的美誉。神仓院占地面积约3400平方米。坐北向南,中轴线从南向北为山门、收谷亭、圆檩神仓、祭器库,左右分列仓房、神仓、值房各三座。另全院从圆檩神仓后设墙分成前后两院,中设圆门。

山门为砖拱券无梁形制,建筑面积72平方米,面阔三间13.4米,进深5.3米,屋面为单檐歇山式绿琉璃砖叠涩挑檐,无斗硕,瓦面为黑琉璃瓦绿剪边。建筑开三间拱券门,板门装九路门钉。

收谷亭平面为方形,建筑面积49.9平方米。每边长宽为6.8米,南北各设三级台阶,无斗硕,四角攒尖顶,瓦面为黑琉璃瓦绿剪边。

神仓为圆形,建筑面积58平方米,直径8.6米,正南设五级台阶,无斗硕,屋面为圆攒尖顶,黑琉璃瓦绿剪边。圆形平面上制檐柱8根,柱间用木板遮挡,南设四扇格扇门。室内除在原地平铺方砖外,又在其上置厚高16厘米、宽13厘米的木地梁,上铺木地板,此为贮粮防潮。

祭器库建筑面积245平方米,面阔五间26.1米,进深两间9.3米,明间有礓差踏步,悬山顶屋面,上铺削割瓦。此座建筑造型开阔而矮小,檐柱高3.1米,而间阔为4.8米左右,建筑仅明间开四扇格扇门,四抹头,其余各间为格扇窗。

两侧南部仓房建筑面积各为76.9平方米。面阔三间10.4米,进深一间7.3米,前檐明间置三级台阶,硬山顶屋面,上铺削割瓦。

北部仓房建筑面积各为96.5平方米,面阔三间12.4米,进深一间7.7米,前檐明间置三级台阶,悬山顶屋面,上铺黑琉璃瓦绿剪边。明间瓦顶正中设悬山顶天窗,天窗高约2.6米,长1.7米,宽0.7米。

两侧最北端值房建筑面积各约为120平方米,面阔三间14.3米,进深两间8.3米,前檐明间设一级如意踏步,悬山顶屋面,上铺削割瓦。

神仓院建筑彩画,除收谷亭为雅伍墨旋子彩画外,其余均为皇家祭祀建筑特用的雄黄玉旋子彩画。

俱服殿位于太岁殿东南,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先农时更衣并行藉耕之典的场所。

俱服殿建于1.6米的高台上,建筑面积约390平方米,面阔五间27.2米,进深三间14.2米,前置254.5平方米的月台,月台与建筑台明等宽,南面设十级台阶,东西面设八级台阶。歇山绿琉璃瓦屋面。

檐柱头有砍杀。殿内明间减去金柱四根,前后檐柱承载长10.5米的七架梁。彻上明造,梁头及檩枋下均设一斗三升隔架科斗硕。有金龙和玺彩绘。

北京的先农坛已有580余年的历史,多少年的风雨沧桑,从本源文化的创意到为帝王服务的建筑,再到后来的文物圣迹,它无处不体现出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价值。

清代皇帝亲耕先农坛

皇帝亲耕这件事还要从我国古代的国家祀典说起。我国古代的国家祀典分为两个部分,就是亲耕耤田与祭奠典礼。

西汉以前,只出现过亲耕耤田。从西汉开始,人们在弘扬亲耕典礼的同时,又逐渐将后来的祭祀神农与亲耕典礼合二为一,统称“亲耕享先农”或“耤田享先农”,并沿袭至清代末年。

“一耕一祀”,耕是形而下,祀是形而上,恰如其分地涵盖了炎帝神农祭祀内涵的两个层面。

耤田,在周代是指周天子从具有自由身份的平民那里借来,为自己耕种出产自给自足之用粮食作物的田地,也就是后人俗话说的“自家的一亩三分地”。

在周代,天子与诸侯都有耤田。我国古代重要典章制度书籍《礼记》中说“天子千亩,诸侯百亩”,而周代的一亩约合后来的1/3亩。

在春天,天子、诸侯“以车载耒耜”,到耤田行亲耕耤田之礼,以此劝天下务农。进入汉代,皇帝不仅行亲耕礼,还仿效祭祀社稷的礼仪祭祀神农,设神农祠。

汉文帝曾说:

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耤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

汉景帝曾说:

朕亲耕,后亲蚕,以给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

公元前89年“上耕于钜定”。公元前81年,“上耕于上林”。

为有效管理耤田亲耕礼诸事务,还设有专职官员,由于亲耕与祭农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强调农业在国家政治经济中的重要性,因此二者逐渐合为一礼,即在亲耕之日也祭祀神农。

东汉沿袭西汉之制,汉明帝在公元61年“亲耕耤田,以祈农事”。汉章帝在公元86年“耕于怀”。东汉卫宏所撰官制典籍《汉旧仪》上记载:

春始耕于耤田,官祠先农。先农即神农,炎帝也。

经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典章制度上的变化逐渐得已完善。自此,耕即是祭,祭为了耕,二者有机地融为了一体,这一做法至明清达到完善。

在唐宋时期,“耤田千亩之甸”,神农耕祭已形成较大规模,作为郊祀的一项重要内容,行礼的等级及次数虽不比祭天等项,但先农坛作为一种永久性的神农祭祀礼仪的物质载体却已大体定形。

明朝伊始,便在都城南京设先农坛,内有耤田。1420年,永乐帝仿照南京先农坛在北京建造先农坛,1488年,明孝宗耕耤田。1522年,明世宗耕耤田,1531年,更定耤田仪。明世宗之后的明帝,均按嘉靖耤田仪行事,未再改动。

在清代,我国神农耕祭之礼达到顶峰时期。每年仲春或季春的亥日前一个月,由礼部报请耕耤日及从耕三王九卿官员名单。同时由鸿胪寺在先农坛耤田两侧立好典礼仪式及从耕官员的位置标志牌。内务府奏请皇帝先到西苑丰泽园演耕。

耕籍前两日,皇帝开始斋戒。等其他三王九卿以至文官四品以上和武官三品以上一应人等皆在家斋戒两日。

耕籍前一日,皇帝在紫禁城中和殿阅视祭奠祝文、耕籍谷种及农具后,由太常寺官和顺天府尹在仪仗乐队护卫下送至先农坛,分别安放在神库和耕籍所。

耕籍之日清晨,皇帝就着礼服乘龙辇出紫禁城,在午门鸣钟。不从耕的官员按级别分别在午门、内金水桥及外金水桥南叩送。从耕官员则在先农坛候驾。

龙辇到达先农坛后,皇上先到具服殿盥手,而后至西侧先农坛祭拜先农。皇帝率众恭恭敬敬行过祭礼后,转身面向台下东南方的“瘗坎”,观看有关人员将祭牲的毛、血放入瘗坎填埋。

先农坛旁的“瘗坎”是一个方形地池,而天坛祭牲台下的“瘗坎”则是圆形地池,这是取自天圆地方的寓意。

祭拜之后,皇帝到具服殿更换龙袍准备亲耕。各级官员也迅速更换蟒服和补服。耤田左右,从耕的官员及耆老农夫等相关人员各就各位。更衣毕,礼部官、太常寺官奏请皇帝行耕籍礼。

耤田为一亩三分地,分作十二畦,皇帝的亲耕部位设在正中,亲耕用的农具、耕牛、谷种等早已摆放妥帖。

礼部司官三挥红旗,礼部尚书跪奏皇帝出具服殿,户部尚书跪进耒,顺天府尹跪进鞭,于是皇上左手执耒,右手执鞭,耆老两人牵黄牛,农夫两人扶着犁,鸿胪寺官唱赞仪式开始,在太常寺官员的引导下皇帝开始行耕籍礼。

一时间鼓乐齐鸣,禾词歌起,旗幡飘扬。皇帝执耒扬鞭在耤田中亲行农事。在皇帝身后,顺天府尹手捧青箱,户部侍郎握种播撒,协助皇帝行劝课天下的示范性耕耘。

皇帝三推三返完成耕耤礼,耕毕,歌止。户部尚书与顺天府尹跪受耒和鞭,分别放置犁亭、鞭亭。皇帝登观耕台,从耕三王九卿依次接受耒和鞭,行五推五返、九推九返之礼。而余下的耕作任务,则由顺天府尹偕大兴、宛平县令率农夫完成。

当礼部尚书奏报“耕耤礼成”时,乐队奏乐,皇帝起驾出坛。一路仍由仪仗、鼓乐护送,文武百官于午门、紫禁城外跪迎,午门鸣钟,皇帝返宫。

秋日收割之后,顺天府就把稻、黍、谷、麦、豆悉数提交钦天监,并选择吉日藏于神仓,以备粢盛。

整个过程庄严肃穆,井然有序,反映出朝廷的高度重视。明清两代,是祭祀礼仪发展最为完善的时期。祭农、亲耕之礼被置于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地位,相关礼仪制订得十分详备,执行得最为严格。即使乐队唱诵的“禾词”,乾隆皇帝都要钦定。

在1760年,乾隆还特地邀请入京觐见的哈密郡王玉素富暨各回部贝勒贝子公伯克等“入坛观礼”。后来的祭农,皇帝要亲自演耕。对那些工作失职,为亲耕典礼造成麻烦的官员,皇帝要严加惩处。

清帝不仅亲自耕作耤田,关注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时时不忘“重农固本”和“劝课农桑”。1724年,雍正帝令各省“督抚以下,皆有课农之责,应不时咨访疾苦,为农除害”。

又令各省每年“举老农中勤劳俭朴,身无过犯者一人,给以八品顶戴荣身”,理由是士子读书砥行,学成用世,国家荣之以爵禄。而农民勤劳作苦,手胼足胝,以供税赋,养父母、育妻子,其敦庞淳朴之风,岂惟工买不逮,亦非不肖士人所及。

虽荣宠非其所慕,而奖赏要富有加“同时”各州县又应春至劝耕,秋至劝敛,察农民之勤劳,及收成之丰歉。如或奉行不力,则予议处。

自此,先农的耕祭活动遍及全国。在一些地域,则渐渐演变成地方性的民俗活动,人们在新春来临之际,举行各式各样的活动,以各种形式祭拜农神,祈祷一年农业有个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