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神殿——北京社稷坛

社稷坛位于北京天安门的西北侧,与天安门东北侧的太庙相对,一左一右,体现了“左祖右社”的帝王都城设计原则。它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地方,它的布局是依照周代以来的皇宫旧制设置的。

社稷坛建于1420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开始修建社稷坛。社稷坛早期是分开设立的,称作太社坛、太稷坛,供奉社神和稷神,社神就是土地神,稷神就是五谷神,后来才逐渐合二为一,共同祭祀。

社稷坛占地面积约24万平方米,主体建筑有社稷坛、拜殿及附属建筑戟门、神库、神厨、宰牲亭等,是老北京著名的“九坛八庙”之一。

社稷坛五色土的传说

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着“社稷祭祀”的制度,人们把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做“社”,把祭祀谷物神的地方叫做“稷”。

有关典籍上曾说:

土地广博,不可一一祭之也,故封土立“社”,“社”为“土神”;谷物众多,不可遍及祀,故封谷立‘稷’,“稷”为“谷神”之长。

由此可见,历朝历代都重视土地和粮食,认为“神”可以引出万物,祭“神”可以佑护五谷丰登。于是,祭祀“土神”、“谷神”的地方合称为“社稷”。祭祀社稷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因而后来用“社稷”来指称国家。

北京的社稷坛就是用来祭祀土神和谷物神的地方,它是一座三层的方坛,坛面上铺有五色土。所谓五色土是指青、红、白、黑、黄五种颜色的土。它是最引人注目的,也让人惊奇不已,人们都想找出蕴含在其中的故事。

依据天干地支和五行的学说,以五行学说中的五方对应五色。金木水火土是日常生活中的最基本的五种物质,它们代表五方五色:东为青色土,南为红色土,西为白色土,北为黑色土,中间为黄色土,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寓含了全国的疆土,象征着全国的土地,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五色土厚2寸4分,1492年,改为1寸。

还有一种说法,说五色土象征着我们广博的大中华,在社稷坛的东边是青土,代表着东边的大海;西边是白土,代表西部白色的沙;南边是红土,预示南方的红土地;北边是黑土,象征北部的黑土地;而中间的黄土,就是黄土高原的寓意。

关于社稷坛五色土的分布,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传说古代的最高统治者黄帝居于天下之中,而在他的四方又各有一个统治者,东方太皞,由木神辅佐,手持圆规,掌管着春天,属于青色;南方炎帝,由火神辅佐,手持秤杆,掌管着夏天,属于赤色;西方少昊,金神辅佐,手拿曲尺,掌管着秋天,属于白色;北方颛顼,水神辅佐,手拿秤锤,掌管冬天,属于黑色;黄帝居中,由土地辅佐,手拿一根绳子,掌管着四方,属于黄色。

他有四张脸,四方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在它们的中央,立有一个方形石柱,名叫“社主石”,又称“江山石”,表示“江山永固”。

有关五色土的说法很多,尽管都不太相同,但是从社稷坛五色土的方位配置,以及方位与四季的匹配来看,都与汉唐期间盛行的阴阳五行学说相合,都意在代表我国广袤富饶的土地。

每年春、秋两季祭祀前,都要由顺天府负责更换新土。新土由全国各地纳贡交来,并由此以显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威严和江山永固的愿望。

社稷坛庄重威严的古建筑

社稷坛所在之地原是辽金时代燕京城的兴国寺,元代改名为长寿兴国寺。到了1420年改造为社稷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土地神和谷物神的地方。

社稷坛的主体建筑有戟门、拜殿、社稷坛及附属的神库、神厨、宰牲亭等,多是明代永乐年间修建。社稷坛的正门位于东侧,南、西、北不设门。

社稷坛整体布局略呈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垣,占地面积约16万多平方米。内坛墙南北长266.8米,东西宽205.6米,红色墙身,黄琉璃瓦顶。每面墙正中辟门,北门为主门,是一座砖石结构的三座门,黄琉璃瓦歇山顶,通面阔20米,进深7米,明间为仿木绿琉璃重昂五踩斗拱,三座门均为拱券式。

东、南、西各辟一拱券门亦为砖石结构的黄琉璃歇山顶,面阔12米,进深7米,仿木绿琉璃单翘单昂五踩斗拱。按照古代天为阳向南,地为阴向北的理论,社为土地,属阴,所以坛内主要建筑均以南为上。

最北为戟门,明代建筑,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原为中柱三门之制,后改为五间均为隔扇门。室内为金龙枋心旋子彩画,室外彩画为金龙和玺。

清代这里是社稷坛的正式宫门,门内两侧的3个门洞里分别陈列24支大铁戟,共72支。大戟门的铁戟,是1丈1尺长的“银镦红杆金龙戟”。将这种金碧辉煌的古代重要兵器,插在朱红木架上,排列于宫门左右,既壮丽,又威严,是封建帝王显示威严的一种陈设。

戟门南为享殿,又称拜殿,它是一座飞檐斗拱、金碧辉煌的华丽殿堂,明初修建,也叫祭殿或享殿。该建筑始建于明,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重昂七踩斗拱。

室外为和玺彩画,室内为金龙枋心旋子点金彩画,殿内为彻上明造,无廊步,歇山角梁与采步金和下金檩相交于垂柱,这是明代无廊殿座的结构特征。

殿中所有梁架、斗拱全部外露,并彩绘装饰,构成一幅美妙的图案。该殿是为雨天祭祀而建的,没有雨时,均在殿外坛上祭祀。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始建该殿,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按照典章,社稷坛内不应设飨殿,因为它所祭祀的是土地神和五谷神,土地必须承受风雨霜露以接天地之气,才能生长五谷,所以“社稷之礼坛而不殿”。

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的社稷坛,就只设坛不设殿。即使偶遇大雨,衣冠和坛台的祭品被雨水淋透,也不敢随便动弹。

后来很多大臣建议增建一座飨殿,朱元璋怕惹恼了上天,“天地之气”不接,没有建殿,只是改为若祭日逢雨,就在宫内斋宫遥祭。

明代永乐年间,朱棣在北京营建宫殿坛庙的时候,社稷坛的制度与南京同,只在坛台北面多建了一座殿宇,平时不用,只在风雨时在殿内面向南方的坛台设供行礼,故此取名拜殿,这个仪礼直至清末。

在该殿之南即为社稷坛。社稷坛台为汉白玉石砌成的正方形三层方台,四出陛,各三级,总高近1米。自下向上逐层收缩。每层用白石栏杆圈围,中间填足三合土。上层边长15米,第二层边长约16.8米,下层边长约17.8米。

社稷坛是严格遵照古制而筑的,坛上层铺五色土,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象征五行。坛的四周砌墙,东西南北各辟一座棂星门。

坛四周建有宇墙,墙顶依方位覆青、红、白、黑四色琉璃砖,宇墙每边长62米,高1.7米,四面均立一汉白玉石棂星门,门框亦为石制,原各装朱扉两扇。

西南除社稷坛、享殿、戟门外,在内坛墙内还有神厨、神库,坐西朝东,面阔五间,进深五檩,南北并列,之间加建一过厅,其西边内坛墙处开一栱门,通墙的宰牲亭。

宰牲亭位于坛墙西门外南侧,为屠宰祭祀用牺牲之处。黄琉璃瓦歇山顶,四角重檐,方形,每边均面阔3间,亭东南有一井亭。

其外有垣墙一重,接于西坛墙,在北墙正中有砖石结构琉璃发券门一座,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一间,檐下有仿木绿琉璃三踩斗拱。

外坛墙周长约2000米,天安门内西庑正中为社稷街门,东向,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端门内西庑为社左门,黄琉璃瓦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社稷坛东北门在午门前阙右门之西,原为黄瓦三座门。

拜殿西南方向,人们便可见到一座八角石亭,名叫“兰亭碑亭”,它原在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坐石临流”处,后来才移到这里。

亭为重檐蓝瓦八角攒尖顶,亭内置有兰亭碑。兰亭碑上刻有曲水流觞图,背面有乾隆写的诗文《兰亭诗》,亭匾名为“景自天成”。

亭中8根柱子上分别刻有一些书法家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以及柳公权所作的《兰亭诗》,它们笔锋遒劲有力,在我国书法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社稷坛内还有许多古柏,它们大多是明代建坛时所栽,古木虬枝,是祭坛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一“槐柏合抱”树,是一对槐树和柏树相抱而生,枝繁叶茂,蔚为壮观,为园中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