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牌楼的作用、种类和结构

作用:作为装饰性建筑和作为街巷区域的分界标志

牌楼也叫牌坊,历史上曾叫过绰楔、坊楔、华表等名称。牌楼是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和北京古建珍品。

一座座古牌楼凝聚着中国的历史,蕴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体现出中国古代能工巧匠的无穷智慧。

牌楼的作用有的是作为装饰性建筑;有的是为了衬托出主体建筑的气势;有的是为了表彰、纪念某人或某事;有的是作为街巷区域的分界标志等。

北京是牌楼最多的城市,因为北京具有数百年的建都史,在此期间修建了许多座殿堂、庙宇和大建筑群,这些建筑里面,一般都有作装饰或分界标志的牌楼。

另外,在京城相对来说需要纪念和表彰的事件、人物要更多,所以此类装饰性的牌楼也随之建造了许多座。

元大都时,全城分为50坊,明代分四城(区),36坊,清代分五城(区),坊依旧。这样牌坊作为街巷区域的分界标志,在京城建造的数量也很多。

种类:“冲天式”和“不出头式”

北京牌楼按形式一般分为两类。一类叫“冲天式”,也称之为“柱出头”式。也就是说,这类牌楼的楼柱超过了明楼的楼顶。另一类是“不出头”式。这类牌楼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所以才称之为“不出头”式。

北京牌楼还可以按每座牌楼的间数和楼数多少来分类,如“一间二柱”式、“三间四柱”式、“五间六柱”式等。

牌楼的间数和顶数,大部分都是奇数。顶上的楼数,则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九楼等形式。在京城的牌楼中,规模最大的是“五间六柱十一楼”。

宫苑之内的牌楼大都是不出头式,而街道上的牌楼则大都是冲天式。

结构:木牌楼、琉璃牌楼、石牌楼、水泥牌楼和彩牌楼

从结构上来看,北京的牌楼可分为木牌楼、琉璃牌楼、石牌楼、水泥楼和彩牌楼五类。

第一类是木牌楼。这类牌楼数在各地流传最多,在北京木牌楼的数量更是多的不计其数。

木牌的基础(地下部分)用柏木桩(现代用水泥浇铸),称地丁。基础以上各根柱子的下部用“夹杆石”包住(稳固楼柱),外面再束以铁箍。

“不出头式”木牌楼,其柱子的顶端以“灯笼榫”直达檐楼的正心檩条,与檐楼斗拱连接,上下一气。

柱上不再装有坐斗,拱翘等都插入榫的里面。

街巷木牌楼顶部超檐部分很短,一般都做成悬山或庑殿式。每根柱端耸出脊外,柱顶覆以云罐(也叫毗卢帽),使木柱免受风雨的侵蚀。

楼顶所有的瓦,要根据其所起的作用和不同的地点而定。宫廷木牌楼的顶部会使用不同颜色的琉璃瓦(以突显其贵),而街巷里的木牌坊的顶部以黑色布瓦为多。

第二类是琉璃牌楼。这类牌楼多用于佛寺、庙宇前面。其造价也非常高,是一般牌楼所不能比的。这种牌楼最独特之处是用琉璃砖砌壁面时,只用黄和绿两种颜色,从远处观望,更能显其宏伟壮观、威严庄重。

第三类是石牌楼。这类牌楼造价也很高,主要分布在景园、街道、陵墓前。其结构也不一样,有的极简单,只有一间二柱,无明楼。复杂的有五间六柱十一楼者。这也不能一概而论,有的虽为三间四柱式,却只有花板而无明楼。

石坊的明楼比较复杂,浮雕镂刻亦极有特色。如果石质坚细,不仅浮雕栩栩如生,而且其精细的图案历经数百年也依然风采依旧。

第四类是水泥牌楼。这是近代建筑技术的产物。新牌楼的数目近年来与日俱增,这类牌楼增加的原因主要是是对古牌楼进行搬迁或加固。

第五类是彩牌楼。这是一种临时性的装饰物,多用于大会、庙市、集市的入口处,会期一过即拆除。当有重大活动时,彩牌楼也会出现,用以烘托当时的气氛。这种彩牌楼一般用杉杆、竹竿、木板搭建而成。彩牌楼作为临时性的建筑装饰物,活动过后便会拆掉,在平时是很难看到的。

【链接】北京牌楼的演变

北京牌楼最早的雏形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从大量出土的公元25~220年的“凤阙”画像砖上,我们可以看到类似的牌楼的建筑图案。

到宋代,宋代上层人物为表彰“优秀街坊”,亲笔题写匾额,居民则大修牌楼以挂牌匾。尤其是府衙门前,更要建造考究的牌楼。

在宋代,不但到处都建有街牌坊,而且桥牌坊也已出现。在宋代的两幅名画《金明池龙舟夺标图》和《清明上河图》上就能看到像“表”一样的桥牌坊。虽然较小较简单,但它标志着宋代的牌楼已经走出街坊了。

1264年元世祖定都燕京,当时的建筑规划要在“千步廊七百步,建棂星门”,这就是北京最早的石牌坊。

元代在北京建都时,把京城分为46坊。每坊都有坊门,这实际上是承袭了宋朝的城市管理制度。

到了明、清时代,虽然取消了“街坊制”,但牌楼的建筑形式还是继承了下来。尤其是坛庙陵寝仍建棂星门式的牌楼。

经过历史的演变,发展到元代,牌楼才有了固定的建筑模式。牌楼从建筑材料分,有木牌楼、石牌楼、琉璃牌楼和彩牌楼等;从用意来讲,可分为贞洁牌坊、功德牌坊、街牌坊、山门牌坊等,牌坊的结构有两柱一间、四柱三间、六柱五间等多种形式;牌楼的楼顶,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十一楼等等,其建筑形式一般有硬山式、悬山式、歇山式、庑殿顶等等。

虽然牌楼成为一种独立建筑,但它原有表彰功能和标志的功能依然保留。

通常在形式上将柱子上加屋顶的称为牌楼,不加屋顶的称为牌坊;但有许多地方并没有严格区分,统称为牌楼或者牌坊。

目前,京城现存的古牌楼大部分都是明、清两代的。北京故宫午门五凤楼是阙式建筑的最高形式,并在两旁设有“阙左门”和“阙右门”,以点明午门为大阙楼。还有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南门牌楼、八达岭的秦始皇艺术馆门前的牌楼、京郊良乡县城牌楼都是仿阙式的牌楼。

总之,牌楼是中国的特有建筑,它不仅是一种在主体建筑物前端的陪衬性建筑,装饰美化着环境,增加景观的气氛;而且是一种具有一定标示意义的建筑,在过去也常用于表彰升官、守节等,其建筑意义与文化内涵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