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保护牌楼,利大于弊
点缀风景,引人入胜
在风景区或名胜古迹,尽管牌楼是陪体建筑,但是它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吸引众人的目光而成为名胜古迹中的亮点。如去十三陵的游客只要远远地望见石牌坊,仿佛已身临其境。西山八大处宝珠洞山腰的“欢喜地”牌楼,点缀在青山翠丛之中,堪称万绿丛中一点红。点缀于风景之中,而它本身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点缀城市,古色古香
前门大街两旁高层建筑耸入云际,街上车水马龙,一派大都市的繁荣景象,但是当人们只要来到成贤街时,立刻就有置身于古城北京的街巷之中的感觉。因为这里有古门道、下马石、拴马桩等的点缀,那几座牌楼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牌楼的存在使得街巷古色更艳古香更浓。
留作教材,教育后人
凡是古迹都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牌楼作为主建筑的陪衬也有其特殊意义。颐和园牌楼的屡毁屡修及其“挡众木”的作用,还有“保卫和平”坊等,都具有教育意义。牌楼本身精雕细刻,飞金走彩,不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也凝聚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精华。
历史的标本
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价值,是不能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的。一座座牌楼见证了当时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东长安街牌楼是火烧赵家楼这一壮举的见证;东单牌楼则是沈崇受辱事件的见证等。
总之,对北京的牌楼要保护而不是破坏,要保存而并非遗弃,即使必须要拆除,也应考虑迁移后重建,古迹文物则不可废弃,因为它是用多少金钱都换不来的。
【链接】风雨苍桑话牌楼
首都北京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的中心,而且还是一座巨大的博物馆。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有据可考的牌楼就有300多座。
中国的都市管理始于“街坊”延续至今。元大都时,全城分为50个街坊。明代分四个城(区),36个街坊。清代分五个城(区),仍是36个街坊。“有街必有坊”,自宋代牌坊走出街后,凡有条件能建牌楼的地点,无不以立坊为荣。这也是北京的牌楼数量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史料记载,圆明园共有各式牌楼11座。其中安佑宫前的混合牌楼最为奇特。之所以称它为混合牌楼,是因为它是木牌楼、琉璃牌楼和石牌楼混合而成的乌头门式的牌楼。
北京的牌楼无论是质和量都属世界之最。有些牌楼由于年久失修而毁,有些是过去对旅游事业重视不够,牌楼随景点被遗弃。有的是交通受影响而毁了牌楼。尤其是在史无前列的浩劫中,大量的历史文物被捣毁。就连旧民宅房脊上的“蝎子尾”都被视为“四旧”而砸的稀巴烂。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扩建长安街,当时周总理提议将两座长安街牌楼迁建于陶然亭公园,这本是非常明知的保护文物的最佳措施,后来长安街牌楼已经成了陶然亭公园的一景。但是“文革”期间“四人帮”认为这是保护了“四旧”而强行把牌楼拆除了。
戒台寺的石坊是目前北京现存的最古老的牌楼了。这座石牌楼和十三陵的大石坊一样,也是仿木精雕彩绘的牌楼。与众不同的是戒台寺石坊雀替是金刚力士的雕像,在北京的牌楼中实属独一无二。
屡遭劫难的北京城,有些古老的文物被荣幸地保存下来了,有些牌楼经过政府的大力资助又恢复起来了。但是牌楼的建筑造价必定很高,再有就是过去牌楼的遗址,现在有的已经开发了新的建筑。尤其是有些街牌楼,也就不必要再修复了。像崇元观前的“三界圣境”牌楼,南顶碧霞元君祠的“广生长善”牌楼,薛家湾的“关帝圣境”牌楼,显佑宫等牌楼,都因景点被遗弃,牌楼随之被毁。
明代隆福寺前的“第一丛林”牌楼,是明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建筑的,后来听信了山西巡抚都御史朱鉴所言,恐伤风水,将牌楼拆去。
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重修隆福寺,也没建牌楼。
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10年)隆福寺毁于大火后又重修。但一直也没建牌楼。1993年隆福寺商厦再遭大火,一片灰烬惨不忍睹。1999年新建的隆福大厦不但建了门脸牌楼,还建了街牌楼和正门仿石牌楼。
可是,也有些庙宇、园林,虽然几经修建,还是没能把原来的牌楼恢复起来。如戒台寺木牌楼、天坛木牌楼、黑龙潭龙王庙木牌楼……。尤其是颐和园南门的圆夹杆石的木牌楼等等。
密云县文庙牌楼,位于县城内鼓楼东大街路北。元代至元二十八年始建,占地4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牌楼为四柱三间棂星门式。牌楼三个门,东为金声门,西为玉振门。门内有人工凿砌的“泮池”,池上建有两座并列的单孔小石桥。不过,现在都已不复存在了。
北京的牌楼年久失修,又苦于资金匮乏,1934年旧北平袁良市长为修有轨电车,曾提议用钢筋水泥代替木料,因而翻修了许多街牌楼。
为了保护北京的牌楼,还有些小故事值得一提。1934年,由于京城要修有轨电车,东四牌楼被脚手架支起,借口妨碍交通,有人要把牌楼立即拆除,以防伤人。大军阀张作霖听到此消息后,立即打电话制止说:“何人主动拆毁?查明即将此人枪毙!”结果,东四牌楼不但没人敢拆,反而连同西四牌楼一起又重新装修。一个电话救了八座牌楼。
尽管北京城屡遭磨难,但北京是历史文化古都,北京的市民必定是较有文化教养。大批的文化古迹能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就是佐证。目前大量的文物古迹正在得以全面的恢复。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不断地增多。人们也在充分地享受着祖先为我们留下的重多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