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普照——北京外八刹

北京著名佛寺和“内八刹”相对的是“外八刹”,它们是:觉生寺、广通寺、万寿寺、善果寺、天宁寺、圆广寺、南观音寺与海慧寺。这8个寺庙均在北京的老城区之外。

在“外八刹”中,仅觉生寺和万寿寺有遗址可寻,而且后来得到过修葺,并建成了博物馆。其他几座庙只是保留在地名和一些老人的记忆中了。在“外八刹”中最有知名度的是觉生寺,这里的大钟堪称世界的第一大钟。

钟醒众生的觉生寺

觉生寺位于北京西北部。据寺中碑刻记载,清雍正皇帝认为,京城西直门外曾家庄,此地右隔城市之嚣,左绕山川之胜,宜为寂静清修之地。因此于1733年正月下令兴建佛寺,并为寺庙取名觉生寺。

觉生寺于1734年建成,山门之上的石匾额上,有清雍正帝御笔“敕建觉生寺”5个字,四周刻有9条出水穿云的飞龙。正门的每扇大门都有九九八十一颗门钉,意味该寺为皇家寺庙。

觉生寺占地3.8万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路主体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藏经楼、大钟楼及东西藏经楼,主殿房两侧各有配殿。

大钟楼是觉生寺内的核心建筑,高20米,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楼内青石砌成的台基上高悬永乐大钟,因镌刻有《华严经》,又称华严钟。

永乐大钟为明成祖朱棣令京师铸钟厂铸造。明成祖定鼎北京后,借助弘扬佛法来宣传以“大明永一统”为核心内容的施政纲领,行使其文化、政治使命,这是他下令铸造永乐大钟的真实目的。

永乐大钟铸成后,先是悬挂在内宫掌管百官作佛事的机构汉经厂,这是专门为皇帝、后妃礼佛的场所。遇有万寿圣节时,撞钟作佛事。

明成祖驾崩后,汉经厂被废;明万历年间,明神宗恢复汉经厂,并将永乐大钟移至当时京西新建的万寿寺。因为万寿寺是继承汉经厂的制度而兴建的,1577年,汉经厂所收藏的汉文佛经被迁移时,这口大钟也被一起迁至万寿寺。到了明天启年间,以“京城的虎方,不宜有金声”为由,将大钟弃于地。

清王朝建立后的清雍正时期,一位大臣于1733年4月向清雍正皇帝上奏折中说道:

觉生寺在京城之乾方,在圆明园之巳方,钟之本体属金,若移安觉生寺后甚为合宜。若在京城之东南安设,位属贪狼木星,有金木之克,未为合宜。看觉生寺殿宇五层,后阁属土,若在阁后另建一层安设此钟,取金土相生之意,甚属妥协。

经过朝臣们的一番争论,雍正皇帝最后下令在觉生寺的五重殿后,建大钟楼,将万寿寺的永乐大钟移到觉生寺里悬挂。但不久雍正皇帝驾崩,移钟计划未能实现。

敕建觉生寺的工程,自1733年正月起,告成于1734年冬,但将钟从万寿寺移过来,一直到1743年才建成悬挂大钟的钟楼,历时10年,觉生寺这才得以全面竣工。

经此移钟盛事,在许多史籍中有详细记载,觉生寺也因此被称为“大钟寺”。

由于永乐大钟通高6.75米,口径3.3米,重46.5吨,是世界上最大的铜钟。钟身内外铸有佛经咒100余种,总计23万多字,所以它又是世界上铭文字最多的大钟。字体端庄隽秀,传为明初书法家沈度所书。

这样“魁梧”的大钟当初是怎样挂到钟架上去的呢?相传运大钟时,先要每隔一里挖一眼井,再沿通过的道路挖成浅沟,在冬天从井里提水注沟等结冰后,将钟放在冰上用畜力拖行。

大钟运到目的地,在预定的位置堆起土堆,将大钟拖到土堆顶上,四周16根柱子和大梁全是六拼楠木,将柱子坑掏好,立上柱子,架上梁,使这些木柱联成一体,把重量分散到每根柱子上。

钟架钟钮处,是一根长1米、宽6厘米的铜穿钉。穿钉虽小,但承受9万余斤的大钟却很安全。原来,当时的工匠在铜穿钉中心处铸进了一根低碳钢芯子,增强了承受力,该铜钉两头就藏在两个引人注目的蒲牢兽纽的后面。

钟挂好后,将钟下的土清理走,大钟就悬了起来,然后盖上钟亭楼顶。

永乐大钟之所以声音效果好,是因为永乐大钟下有一个直接砌在青石台基上、呈八角形的水池,池深70厘米,直径4米,池口距钟口1米,形成了“共鸣”池。

因此,钟声清扬激越,可达方圆百里,低音频率丰富,穿透力强,余音可持续3分钟之久。内行人从钟声中分辨出十几种音素所产生的和谐音调。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何等的聪明。

历史上,大钟寺不仅是佛教徒做佛事的场所,在清代也是京师皇家祈雨的重要场所之一。在清代皇室宗亲非常重视祭祀活动,其中也包括传统的祈雨拜天活动。这项活动有一定的季节性,它与农事活动和自然灾害连在一起。

清代初年,遇上久旱无雨,为了祈求上苍降雨,皇帝要亲自前往圜丘、黑龙潭、大高殿等处去祈雨。

乾隆帝曾先后多次驻跸驾临大钟寺。除1767年外,乾隆每次都留下了吟咏大钟寺大钟的诗文。其中1747年所作《御制觉生寺祈雨诗》,于1764年被镌刻于御制碑阴。诗曰:

侵晨奠静安,返跸礼栴檀。

结习镇如此,觉生良已难。

聊因甘雨足,稍为畅怀宽。

调御无忧喜,金刚四句观。

1787年,乾隆正式下旨辟大钟寺为祈雨场所。从此,永乐大钟除逢年过节外,“非祈雨不鸣”。每当遇上久旱无雨之年,皇帝亲自赴大钟寺拈香祈雨。皇帝不来时,则由皇亲国戚轮流代替,直到清末。

大钟寺虽是皇家寺庙,平时香火亦很旺盛,是京城的八大传统庙会之一。尤其是每逢正月初一至十五日都会举行规模盛大的庙会,届时善男信女来烧香拜佛,祈福还愿者络绎不绝,来逛庙会观大钟、看热闹者也大有人在。

大钟寺因地处郊野,寺外空旷,又距城不远,为商品贸易提供了场地和客源。很多商贩都来设摊售货,应时食品、儿童玩具、日用器皿、大小农具,无所不有。各种曲艺杂耍艺人也在此设场演唱。

同时,城乡各处的民间花会、高跷、旱船、太平车、耍狮子、竹马等也在庙内外表演。庙内香烟缭绕,钟磬齐鸣,人头攒动,几无立锥之地;庙外幡旗招展,锣鼓喧天,人声鼎沸,比肩继踵。

在大钟寺庙会上,除烧香拜佛外,最吸引人的是庙外的“跑快车”和“走马”。满族人富察敦崇在他的《燕京岁时记》中描述大钟寺庙会的景象:

每至正月,自初一日起,开庙十日。十日之内,游人坌集,士女如云。长安少年多驰骤车马以为乐,超尘逐电,劳瘁不辞。一骑之费,有贵至数百金者。岂犹有金台市骏之遗风欤!

跑车又叫“跑热车”,就是赛车,不仅赛谁的车跑得快,还要看车的装饰,挽车骡子的体形、毛色,以及御者的穿戴打份、执鞭行走的姿势等等。

就车的装饰来说,车围子就是给车穿上“衣服”,一般用深浅两色蓝棉布缝制,只有外面一层。高级的用绸缎呢绒,里外都有围子,更高级的分单夹皮棉纱,根据季节变换。冬天用灰鼠脊、狐脊作里面围子。

在车围周圈镶嵌13块玻璃,谓之“十三太保”。夏天轿箱前有撑竿支凉篷篷,遮住辕骡,轿箱两侧也支凉篷,谓之“双飞燕”。

车围子外面镶边、包角等处,还都有各种花纹图案以及流苏、网络等装饰。

挽具即以木、皮革、麻、棉制成的鞍、夹板、缰绳、笼头等,上面均有装饰,有的甚至镶金嵌玉,所谓的“金鞍玉辔”。

挽车的骡子也很讲究,长相要好,毛色要纯。都经过特殊训练,拉上车要小跑,但蹄下不乱,故叫“跑车”。

走马也就是赛马,但不准马的四蹄腾空的往前蹿,而是四个蹄交替着走,要走得快,走得稳,故叫走马。

走马还要看鞍鞯是否鲜明,骑手的穿戴是否讲究入时,骑术是否高明,等等。谁胜谁负,还要根据观众的喝彩声来分高低。

在庙会期间,凡来大钟寺的,不管是烧香拜佛还是游览看热闹,不仅要一睹永乐大钟雄姿,还乐于参加“打金钱眼”活动。

所谓“打金钱眼”,是指永乐大钟顶部那个碗口大的洞眼,本是为保护钟体而特地做的。不知从何时起,民间盛传那钟眼是一个“金钱眼”,若能把钱投入眼内,来年必定大吉大利,万事如意,掷进越多越吉利。

于是,人们争相登楼用铜钱投击小孔,投中者铜锣叮当作响,谓可得福发财;有人屡打不中,不把囊中之钱用尽,不肯罢休。大钟下之池中铜钱盈尺,开庙半月足够寺僧一年之需。

现在,“打金钱眼”已作为一种有趣的民俗活动保留下来,在每年正月初一至初六的庙会期间,凡是要登梯看大钟的人都要往“金钱眼”中掷几枚硬币,希望投中,来年诸事顺利。当然这只是游客娱乐的一种方式而已。

法王道场的广通寺

广通寺又称法王寺,位于北京北下关高梁桥附近,该寺为元代法王寺别院,元至初年本刹住持贵吉祥所建,是三藏法师默克沙实哩的宏法道场。

高梁桥在北京西直门外1千米的地方,离北京可谓近在咫尺,它的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北宋初年宋太宗赵匡胤北伐时,曾在高梁河边与辽景宗耶律贤展开过一场激战。此役也是杨家将留在北京的唯一足迹。

元世祖忽必烈时期,郭守敬为了漕运的需要,引昌平的浮泉水到西山瓮山泊后,再从瓮山泊把水引入市内积水潭,高梁河成了必经的水道,曾在高梁河上建了一座石桥名为高梁桥。后来,就在高梁桥附近修建了广通寺。

明王朝刚刚建立时,传说宰相刘伯温奉明成祖之命在北京建都,但一夜之间北京城内各水井都没有水了。刘伯温意识到这是因为没有参拜龙王惹龙王生气了。但此时龙王已经将北京城里的水用鱼鳞水篓装好,用车推走了。

刘伯温急忙召来大将高亮出城赶水,命他扎破水篓后急尽快往回赶,千万不可回头。

高亮遵命急忙前往,在玉泉山通海的海眼附近追上了龙王。高亮挺枪刺破了鱼鳞水篓,回身拖枪便走,耳听身后水声不绝。

高亮走到西直门前,正看到刘伯温站在石桥上向他招手,他以为没事了,于是回头望了一眼。没想到一个大浪打来,将高亮和大战马一并卷去。

北京人为纪念高亮,将刘伯温所站的石桥称为“高亮桥”。后人因谐音逐渐转称高梁桥。将龙王推水轧出的沟称为车道沟,高亮拖枪划出的沟后来成为一条河,称为“高亮河”,后谐称高梁河,也称金河。

明初太监刘瑾随太后经高梁桥入广通寺进香,当时仍名法王寺。1559年,由内官监太监田用和御门圈太监梁经出资重修法王寺,并改名为广通寺。

重修后的广通寺比以前规模和建筑都有了明显增加,首先是四周增加了围墙,寺四角还建有高楼,成了踏青人登高远眺的理想场所。

广通寺中有两道石碑,为明嘉靖时的大学士徐阶撰文,余姚士绅李本书,成国公希忠篆额。

明代不断有出宫养老的太监到广通寺居住,颐养天年,因此广通寺与皇宫内的联系从未间断。

进入清代以后,康熙年间又有僧人捐资修无量寿佛殿三楹。前为天王殿,后为大雄宝殿,左右环以十八罗汉,再后为方丈,各二十七楹,作为禅堂、斋堂和厨库。使广通寺在附近的庙宇犹鹤立鸡群,巍然壮观,成为京城春游胜地。

1673年,康熙微服私访到圆明园,路过西直门广通寺,在忆禄居品尝过薄脆后大加赞赏,后传旨进奉,从而使薄脆这种北京传统小吃闻名遐迩。1712年,康熙皇帝曾为广通寺作御书“广通寺”额。

1733年,清政府拨库银在广通寺殿前立清雍正皇帝《御制广通禅寺》碑,此碑记“雍正十一年八月,特发帑金,重为修葺”,随后表明了他对“圆修万行,则欣厌之情灭,尘缘之妄空”的看法。

1768年冬季,清代著名高僧彻悟大师参访京都广通寺粹如纯大德。后来他继任广通寺方丈,前后14年如一日地用功办道,为众树立典范,策勉后学,乐此不疲,在佛教界有了很高的名望和影响,广通寺也因之声名远扬四方。

聚慧增福的万寿寺

万寿寺位于北京西北部紫竹桥东北,原址为民间寺院“聚慧寺”,据《京城古迹考》记载,该寺建于唐代。

明代时,初为太监谷大用的家庙。1577年3月,由明神宗的母后慈圣李皇太后出资银巨万,司礼太监冯保督造,竣工于1578年6月,由朝廷赐名为“万寿寺”。

当时,由大学士张居正奉敕为万寿寺撰写了敕建碑文,主要用于收藏中文佛教经卷,是远近闻名的皇家大寺。

传说在明万历皇帝为其母慈圣皇太后建造的铁塔中,有慈圣皇太后把云居寺所藏的释迦牟尼佛祖的5颗黑、红舍利用珍珠调包安放至此。

后来,佛经移往他处,万寿寺成为帝王临幸驻留之所。明代称万寿寺“璇宫琼宇,极其宏丽”,与之相毗邻的紫竹院原是当时万寿寺的下院。

到了清代,万寿寺曾多次重修,山门上方有1645年清顺治帝御赐的石匾,上书“敕建护国万寿寺”。

从1751年至1761年,清乾隆皇帝曾3次在万寿寺为给其母祝寿,又曾两次重修万寿寺,使规模更趋宏丽。

光绪初年,万寿寺曾毁于一场火,之后成为菜圃,到1894年,再次重修万寿寺作为行宫,连菜圃一起圈入。

清代末年,由于万寿寺处于北海通往颐和园水路的中点,慈禧太后从水路长河来往颐和园时会在万寿寺拈香礼佛,并在西跨院行宫吃茶点,故有“小宁寿宫”之称。

万寿寺坐北朝南,南临长河,东邻“延庆寺”,是东西长河沿岸最著名的古刹之一。万寿寺整体结构保存较完整,占地48亩,东西排列分为中、东、西3路。

主要建筑以中路为主体,自山门以内共七进院落,呈轴线对称分布,中路建筑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即大延寿殿、万寿阁、大禅堂、假山上的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殿,山下有地藏洞、御碑亭、无量寿佛殿、万佛楼等。西路为行宫,东路为方丈院。

万寿寺山门为歇山式建筑,面宽3间,砖雕八字墙分列两旁,山门殿两侧各有石窗一扇,山门上方有清顺治御赐的石匾,券顶绘有青天流云百蝠图,百只形态各异的红色蝙蝠飞翔于青天流云之间。红蝙蝠谐音为“洪福”,整幅图案寓意为“洪福齐天”,以此祝愿入寺祈愿之人。

山门两侧的卡子墙、撇山影壁的砖雕,构图精细,为不可多得之艺术精品。

进得山门,便是天王殿。天王殿前两侧各有古槐树一棵,直径1米有余。

天王殿前左钟楼、右鼓楼,为歇山顶重楼式。素有“钟王”之称的永乐大钟曾悬挂于此。再前有幡杆一对,汉白玉石座。

天王殿为歇山式建筑,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代重修,面宽3间,殿内原供有弥勒佛以及护法神塑像各一尊,两侧为四大天王塑像。

大雄宝殿又名大延寿殿,面宽5间,庑殿顶,明间后檐有抱厦,九踩斗拱承托。殿内原有清雍正帝御题“慧日长辉”额,后已无存。尚存乾隆皇帝之御书柱联曰:

戒慧光中,烟去皆般若;

清凉界外,花石尽真如。

殿内供奉有三世佛,两侧十八罗汉、倒座观音泥塑像。与众不同的是,殿内在三世佛前面又加一尊毗卢佛,又叫心愿佛。毗卢佛是三身佛中的报身佛像,佛的莲座是千叶莲花,每一尊莲瓣上有一尊小佛,那是应身释迦佛。

传说,这尊佛像是皇帝亲自从佛教发源地印度请回来的。通常情况下,人们向佛祖许愿之后,如果心愿达成,就应该去许愿的寺院还愿的,可是这位被称为“心愿佛”的佛祖则是不需要还愿,因为向他许的愿望是一定会实现的。

自从这位佛祖被请回来,就一直供奉在万寿寺,而且只允许皇帝一人向他跪拜、许愿,全国也只在万寿寺供奉着这唯一一尊“心愿佛”。

三世佛背后,有一尊慈眉善目的观世音菩萨塑像,由于面北而坐,所以称为“倒坐观音”。关于这座观音像,还有一段传说中的宫廷秘史:

当年慈禧太后上颐和园,以万寿寺为行宫,在此休息。大太监李莲英为了讨好慈禧太后,设计了这座观音像,放在三世佛后面,预示着慈禧垂帘听政。李莲英借此塑像把慈禧比成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而倒坐观音又取意“观音到了”。

大雄宝殿东西两侧,有配殿各3间,殿前东西各有御碑一座。东碑阳面为“乾隆十六年仲冬所立”的《修万寿寺碑记》,以汉、满两种文字刻写;阴面书刻1791年乾隆御笔诗一首。西碑阳面为《敕修万寿寺碑记》的蒙、梵两种文字书刻;阴面书刻清1787年孟夏乾隆御笔诗一首。庭中有古柏两株。

大雄宝殿的西配殿也是万寿寺珍藏佛像的地方,走进殿内门,迎面是一尊宗喀巴大师半米高的坐像。另外还有十几尊铸铜藏传佛像和各种藏传佛教的法器。

清代皇家寺庙,均信奉是藏传佛教。这里供奉着这位藏传佛教中格鲁派的创始人的塑像,说明这里也是信奉格鲁教的。格鲁教是藏传佛教的最大一支教派,历代班禅大师和达赖喇嘛急皆是宗喀巴大师的转世弟子,在佛教界的地位可想而知。

大雄宝殿后面是万寿阁,原名安宁阁,阁有八角,阁前额题“欢喜坚固”。后因不慎失火而被焚毁,只有东西配殿保持原状,东为大圆满殿,西为普度众生殿,皆为面阔3间的歇山顶式建筑。

大禅堂建于明代1577年,清代重修,面宽5间,面阔23.09米,进深15.25米,硬山顶,原为寺内主持讲经说法及全寺僧众诵经坐禅作佛事的场所。

两侧各有配殿各3间,硬山顶,与万寿阁东西配殿间各有廊房7间相连,其进深稍小于配殿之进深。

大禅堂后建有3座假山,假山整体结构分为3组,各寓意南海普陀、五台清凉、峨眉三大佛教名山。

山上分为三大士殿,各有3间小殿,正为观音殿,额题“声闻普遍”,悬山雕大脊,木架结构饰以旋子彩绘,金龙枋心。观音像的莲花底座有千瓣,每一瓣都是一尊佛,据说拜此佛便得普天下众佛庇佑。

观音殿左为文殊殿,右为普贤殿,三殿之间有回廊。各殿所在的假山,即象征所传三大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普陀、清凉和峨眉三山。

更奇特的是,三大士殿每一块石头都颇有来历,中间的来自普陀山,西侧的来自峨眉山,东侧的来自五台山,全是几百年三大仙山的灵石堆成,三山间沟壑相连,上以石桥相通,千曲百回,跌宕起伏。

山下又有池、桥,观音殿下假山洞内为地藏洞地藏宫,系四大菩萨之一的地藏菩萨的供奉之所。在这里,可以让人一时间便拜了三大名山之四大佛祖。

佛教三大名山之百年灵石和万寿寺前流淌的“长河”形成前有水后有山的“风水”格局。两棵雌雄银杏古树镇守在山后两侧,饱经沧桑的虬干枝叶高耸入云。山间还有古树十余株,在假山下有仙桥水池,假山后有御碑亭,八角攒尖,饰有旋子彩绘,亭内有碑一通。

无量寿佛殿在假山北,为3间之重檐方阁。无量佛殿两侧原有巴洛克式月亮门两座,建于清乾隆年间,与圆明园之西洋楼同龄,皆为中西结合之产物。门上券顶雕刻繁复精美,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皇家特征。

无量佛殿原供有无量寿铜佛,后已无存。佛坛上后置从原长椿寺内几经磨难辗转而后存于万寿寺的一座13层渗金多宝佛铜塔,乃北京地区罕见的佛教珍品,塔身雕刻有288尊佛像,全塔人物造像共440尊,龙、兽类造像共40尊,形态各异,精美绝伦。

阁之前后,各有六角重檐御碑亭一座,内为1761年乾隆下诏所立之《重修万寿寺碑文》,亭内碑高3.96米,前亭碑刻汉、满两种文字,后亭原告刻蒙、梵两种文字。碑文由清户部尚书翁同龢奉敕敬书。

殿与碑亭均覆以黄琉璃瓦。殿两侧有圆门锦宫墙,分隔庭院为前后两院,前为假山院,后为三圣殿,二层硬山楼,面宽7间。

楼下三圣殿,原额书“法云常住”。三圣殿南面联曰:

性海波澄,静涵功德水;

福林萌博,妙涌吉祥云。

三圣殿北面联曰:

甘露酒诸天,现清净身,说平等法;

慈航超彼岸,以自在力,显大神通。

这些题额及楹联均为清乾隆皇帝御书,可惜大部已无存。但楼旁设十景亭,为清代后期的雕刻艺术。

最后第七进院是二层木结构的万佛楼,也称藏经楼,面阔7间,进深3间。万佛楼内原供奉5尊坐佛,后已不存在。

在万佛楼前,建有一座1884年光绪皇帝所立之碑亭,是为庆祝慈禧六旬大寿所修,形制与清乾隆御碑亭相同。

万佛楼西侧配殿长生殿内,除一座金身玉观音外,最独特的就算一座“凤上龙下”的慈禧亲书“寿”字石碑了,碑顶为双凤朝阳,碑身随处可见凤纹在上,龙纹在下。

万寿寺东路为方丈院,除南向有门外,可由无量寿佛殿东之侧门入,原有僧房、香积厨、斋堂、职事堂和荣堂即接待室等。

西路是行宫部分,为清乾隆年间修建,靠前部分有四小院落,被中间夹道一分为二。左为寿膳房,右为寿茶房,其后是皇帝、太后驻跸之行殿。行殿之后两侧有爬山游廊,通过小亭到后楼。相传,清末慈禧太后曾于此梳妆,故称“梳妆楼”。院内房舍甚多,建筑华丽。

再后有大悲殿及配殿,院中有一井亭,是专为皇帝讲经之所。东路是方丈院。前部有大斋堂,大厨房及僧舍,中为斋堂、前宇、南房,斋堂之后为土山,最后是独院。

清代时,皇室以水陆两路由宫内颐和园和西山游幸时皆在此停留休憩,烧香礼佛。慈禧太后去颐和园,必到万寿寺拈香礼佛,在西跨院行宫吃茶点,故万寿寺有“京西小故宫”之誉。

万寿寺内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既有严整的寺院风格,又带有浓郁的园林色彩,融寺庙、行宫、园林浑然一体,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按北京民俗,每年阴历四月初一起,要在万寿寺举行为期半个月的庙会,整个会期游人云集,热闹非凡。最初是每逢阴历四月初四至十五日,在万寿寺有半月的庙会,每年庙会期间,善男信女纷至沓来。

在当时,北顶妙峰山的庙会与此同期,所以城内许多香客在朝妙峰山后,回香之时,都要绕道万寿寺、西顶碧霞元君娘娘庙进香,以至留下了“万寿寺山弯腰——顶上见”的北京地方歇后语,也就是指当年到万寿寺赶庙会的熟人相见后,互相拱手作揖再打打招呼,顺路到西顶娘娘庙进香时,到那里再说话之意。

万寿寺后改辟为“北京艺术博物馆”并对外开放,馆内收藏各类古代艺术品5万余件,时代上起原始社会,下迄明清,尤以明清时期作品为佳。

藏品门类广泛,主要包括历代书法、绘画、碑帖、名人书札、宫廷织绣、官窑瓷器、古代家具、历代钱币及玺印等,其他如青铜器、玉石器、竹木牙角器、佛造像、鼻烟壶等,不胜枚举。除我国古代艺术品外,馆内还收藏有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现代大师的传世之作。

这些藏品无不体现着人类艺术文明的辉煌成就,再现了中华民族古今艺术的风采。

因果轮回的善果寺

善果寺坐落在北京广安门内广义街东侧,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伟的建筑,北京“外八刹”之一。始建于五代时后梁乾化年间的811年,当时叫唐安寺,已有1000多年历史。

经过几百年之后,到明代时,唐安寺已经“废弛岁远,其址尚存”。1464年春,尚膳监太监陶荣捐资恢复,次第焕新,奏请寺额,明英宗朱祁镇赐名为“善果寺”。

1503年,明代内官监太监姚训又在东西两廊添设了罗汉堂,塑五百罗汉像,姚训还将自己的像也塑了进去,后又撤掉。历时两载,于1505年10月完工。

清王朝的第一个皇帝顺治笃信佛教,他曾多次邀请全国有道高僧进宫阐释佛法。并且他还拜在高僧名下为徒,甚至还起了法号。

1659年7月,顺治皇帝招天童老和尚进京。老和尚在应召入京时,把弟子旅庵也带到了顺治皇帝的身边,同另外一些入宫的和尚一起,为顺治皇帝宣讲佛法。

不久,天童老和尚还山,旅庵继续留京。旅庵与顺治皇帝十分投缘,成为顺治皇帝极为信任的“朋友”。于是顺治皇帝决定为旅庵选寺驻锡,让他宣扬佛法。

1660年,顺治皇帝驾临善果寺。他看到寺内乔木森森,院宇宏敞,不禁叹为京师第一胜地。于是,他选定善果寺为旅庵驻锡之所,而且还拿出五百金将善果寺整修一新,然后传旨送旅庵入院。

旅庵自万善殿谢恩,乘上御赐的御马,出西华门,又乘肩舆至善果寺,慧善禅师、隆安和尚及五城僧录司,皆奉旨恭送。旅庵大师此行轰动京城,一路上,道路两侧,挤满一睹大师风采的百姓。

这一年的8月17日,顺治皇帝深爱的董鄂妃殁逝,顺治皇帝悲痛万分,于景山做大道场,旅庵率僧徒入坛礼诵。

董鄂妃去世后,顺治皇帝一直心情不好,身体也每况愈下,但是他一直想到善果寺看望旅庵。待身体刚刚觉得好些,他就驾临善果寺看望旅庵,两人相见甚欢。

然而,就在两人善果寺相见不久,1661年正月初七,顺治皇帝就忽然驾崩了。孝庄太后下懿旨,召旅庵入乾清宫总理佛事。二月初一,顺治皇帝的梓宫移至景山。

顺治皇帝临终前,曾对身边的僧侣特别嘱托,因为祖制是火葬,而且自己又信奉佛禅,所以希望火化。旅庵等僧人为顺治皇帝举行了火化仪式。其后,旅庵和尚就上书新帝乞假南归,得到批准的旅庵和尚就南归了。

旅庵去后,善果寺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多次重修。1662年,善果寺再次重修。1672年初,康熙皇帝下旨大修善果寺,使寺院的规模更加宏伟。

1679年,由于京师突发大地震,善果寺受到严重破坏,后于1682年修复时,撤掉了塔院,在旧址改建大法堂。1775年,乾隆皇帝再次重修善果寺,使善果寺更加恢宏壮丽,气势不凡。

善果寺前有放生池,上架石桥。进山门后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大士殿、大法堂,最后为藏经阁。

大士殿和大雄宝殿的殿内,屋顶均有龙头藻井3座,体积庞大,镌刻精良,是寺院建筑的代表作。

此外,大雄宝殿内,姿态逼真的十八罗汉塑像、藏经阁内的四十二臂观世音像,都是塑造艺术中的精湛之作。当年,善果寺与北海小西天、朝外九天宫,并称为“北京泥塑三绝”。

大法堂面积,相当于25间房大小,两券勾连搭顶,是全寺最大的建筑,内有8根巨大的龙抱柱,这在北京寺院中还是独一无二的。

另外还有东西配殿、配房60余间及钟鼓二楼。东西配殿内,有泥塑大山,形态各异的五百罗汉坐卧其间,古刹、亭阁、宝塔、假山花木点缀各处,颇具仙境气氛。山上还布满了按照《山海经》、《万鸟图》等神话传说塑造的各种珍禽异兽。

善果寺的形制,根据清代唐晏《天咫偶闻》所述:

善果寺在慈仁寺后,完然无恙。山门内左右廊有完悬山,大殿颇卑,与蓝淀厂广仁宫相类。

早年,善果寺每逢旧历六月初六有“晾经会”。是日,僧众要举行礼佛、诵经仪式,所以又称为“晾经法会”。如天气晴朗,僧众们就把所有经典从藏经楼搬出,一一平铺在院里的早已摆放好的条案上,将经书打开,用经拨子支起使之通风见光,以便防潮湿、虫蠹。所有袈裟、僧衣、僧帽亦搭挂在院内一并晾晒。

在当时,城南的居民每到旧历六月初六这天,除了去护城河看洗象的外,就是到善果寺看晾经,故庙前形成临时集市,有舍经书、“善书”的,有舍“冰水”、暑药的,有售卖香烛及各种吉祥物的。集市上“士女云集,骈阗竟日”。但进庙烧香参观者仅限于男人,不接待妇女入庙。

北京善果寺在这一天不仅开办晾经法会,还有数罗汉活动,以占卜吉凶。后来经书佚散减少,至晚清时已无经可晾,仅循旧例开放一天而已。

早年间,善果寺还流传着一段神秘的传说:

从前,寺内曾隐居有两只仙蝶,在清明至中秋之间,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仙蝶便翩翩起舞,满院飞翔,并不避人。如果游人以手招呼,口喊“老道”,仙蝶立即闻声飞来,随手起落飞舞,情意缠绵,不忍离去。人们附会它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身。

据说在当时寺内还保存有清乾隆帝的序文和御制诗文的仿宋版《蝶仙小史》一册,后被人借去末还,下落不明。

千年沧桑的天宁寺

天宁寺位于北京广安门外北面,初建于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延兴年间,原名“光林寺”。

隋代仁寿年间,隋文帝改光林寺名为“弘业寺”。传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其弟子为在中原传播佛教,将一包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献给隋文帝,隋文帝颁旨在中原三十州各建一塔秘藏。法门寺、天宁寺均为其中之一。唐玄宗开元时,弘业寺重建,改名“天王寺”。

到了辽朝建都北京时,天祚帝在1119年至1120年在寺庙后院添建天王寺舍利塔,此塔的建筑师是寇世英、寇世兴。当时外省到京做官或做生意的人,都要先到天宁寺拜佛以求平安。建塔历时10个月。

主持建塔者是天祚帝的叔叔耶律淳,他在1122年称帝,号天锡皇帝。但仅3个月耶律淳就去世了,这座塔也就成了这个短命王朝的唯一纪念。

金代辽后,将天王寺改名为“大万安寺”。但在元末时,大万安寺毁于大火,只剩下了一座孤塔。

从明代画家王绂《游天宁寺》诗中可以看出,元末明初时该寺院的荒凉景象。诗云:

古寺寻幽竟夕晖,败垣芳草路依微。

鸟啼空院僧何在?树老闲庭鹤自寻。

明永乐年间,明成祖于1403年下旨重修庙宇。到了1455年,明宣德皇帝改称“天宁寺”。此后,在明正统年间又曾改名为“广善戒坛”,但其后又恢复了天宁寺的名称。

清初时,天宁寺的塔顶坍塌,康熙帝曾下旨重修。其后,乾隆皇帝在1747年和1783年两次修复天宁寺。乾隆皇帝还御笔赞美寺中古塔。

天宁寺过去的规模宏大,分中路、东、西三路,后世仅存中路。中路有山门殿即韦驮殿,山门前有高大古槐两株。山门上书“敕建天宁寺”。山门殿内,前供弥勒佛,后站持杵韦驮。

山门殿后为前院。前院正北为寺的主殿接引大殿,殿门上书“接引殿”。门前有一副对联:

金界庄严,铃语钟声流静梵;

运台馣霭,香云宝相现慈因。

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内供接引佛,寓意接引众信徒进入佛门广接佛缘。大殿前有碑刻数方,其中有乾隆年间重修天宁寺碑。

接引殿前,过去有大殿释迦殿,接引殿后为舍利塔院,高大的舍利塔矗立在院中。

天宁寺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通体实心砖塔。全塔总高57.8米。是唐代建筑风格的典型作品。

当初隋文帝将供奉的佛舍利分别在中原三十州各建一塔秘藏,602年佛舍利入天宁寺塔。

有史书记载天宁寺石函下葬情况:

隋仁寿二年,三月二十六日,石函始磨,两面以水洗之,明如水镜,内外相通,紫光焰起,其石斑驳,又类玛瑙,润泽炫耀光似琉璃。至四月二日起斋行道,至三日起庆时,舍利前佛香供养。灯光焰庭,众星夜朗,有素光舒卷在佛与之上,至八日舍利入函。

初建时的塔为木塔,有台阶可上,后寺院毁于兵燹,只余孤塔,辽代改建成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塔身高57.8米,史载“其中无阶级可上,盖专以安佛舍利,非登览之地也”。

塔建于一个方形砖彻的大平台上,塔的平面是八角形,立面显著地分为塔座、塔身和十三层塔檐3部分。

塔的最下部是须弥座,有壶门浮雕一道,须弥座上面是具有斗拱勾栏的平座和三层仰莲瓣,承以塔身。莲瓣初建时是用铁制,可以注油燃灯,清代重修后才改成砖塔。由须弥座、平座、莲瓣三层组成的塔座承托着高高的塔身,厚实且稳重。

莲座之上的十三层密檐轮廓线呈现丰满有力的“券杀”。每层系缀风铃,每逢风起,铃声铿锵。据《京城古迹考》载:原塔檐上悬“有铃2928枚,合计重10492斤”。

塔身上部由斗栱挑出层层密檐,斗栱的转角斗栱及两角之间的斗栱均为斜栱的形式,保留着典型的辽金时代的建筑风格。

下部四面设半圆形券门,门两旁高浮雕金刚力士、菩萨、天部,砖柱上浮雕升降龙。所有雕饰,造型优美生动,又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天宁寺塔造型秀美端庄,挺拔稳重。特别是八角形的平面近似圆形,易于减小对风的阻力。虽然历经800多年的历史,且处于北京地区春秋两季风的影响之下,仍然完好无损,为辽代砖塔的代表。

辽代时,每月初八点燃360盏灯,映衬着浮雕金刚力士、菩萨、天部,全塔3400个风铃齐鸣。当时北京可没有什么高楼,北京故宫太和殿的高度也不过是30.5米,天宁寺塔绝对是当年北京的标志性建筑。

明清时期,天宁寺塔的一种神秘现象“梵宫塔影”,被列入当时京城“宛平八景”之一。《天府广记》中称:每天中午,天宁寺大士殿中门即使关闭,大阳光也能从门缝照进去,而此时,天宁寺塔的全部塔影恰好映在其中,殿内会出现数十个塔的倒影。

据《帝京景物略》称:

为舍利珠影也,珠光上聚,报入塔影,影入隙光,光则倒受。倒者,光中塔影,非此塔景也。佛光,日也,舍利珠光,月也,光色青白,每见,以夜及晦及雨也。佛光恒在,人目体阴,避光日中,见影门隙。

寺内僧人曾传说,天宁寺塔的饰物声音高了,塔身就会出现光色。这种情景有时一年一见,有时数年一见。

明朝嘉靖年间某年三月二十八日晚,诗人王世贞恰好借住寺中,入夜,微雨簌簌,塔上饰物响声高了,只见塔身发出青白色的光焰,上下闪烁,到了天亮才消失。

这座塔历经数百年的风霜雨雪的考验,依旧完整美丽,实为北京最珍贵的建筑艺术遗物之一。清王士祯《天宁寺观浮图》诗赞云:

千载隋皇塔,嵯峨俯旧京。

相轮云外见,蛛网日边明。

历史上曾经记载,春节时皇帝率领百官到天宁寺燃灯供佛,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月初八点燃360盏灯。百姓聚众观灯,祈祷吉祥。全塔共悬挂风铃3400个,风作时铃齐鸣,仿佛编钟的声音一样悠远。有古诗为证:

灯明三百六十点,最好天宁云外塔。

风撼三千四百铃,恨无梯级上青冥。

舍利塔院宽阔,东、西亦有配殿,东为药师殿,西为弥陀殿。

塔院后面为清幽的四合院“兰若院”。“若兰”是一个非常女性的名字,据说天宁寺早年曾是一座庵,而且释迦牟尼、文殊菩萨等等庙内供奉佛像与其他寺庙有所不同,这里的佛像都有着女性一般的面孔。

在清代,天宁寺中“设有花肆,尤以桂花、秋菊为有名”,此外还有牡丹和芍药等花,每到春秋两季京城中人纷纷携酒前去赏花野眺,文人骚客前去访古探幽,留下不少诗篇。寺中还常有卖鼻烟的,游人多要买些回去赠送亲友,故有“天宁寺闻鼻烟”的俗语。

净土真宗的圆广寺

圆广寺位于北京阜成门外,元代时阜成门称为平则门。据明万历年间的《敕赐重修圆广寺》记载,圆广寺应该建于元代,文中说:

隆庆五年,特允先任司礼监太监孟公冲之奏于京都阜成门外西去三里许係顺天府宛平县,原有敕赐圆广寺一区,乃先朝古刹。

这里的“先朝”应该是元代。碑文还记载了圆广寺由于岁久荒废,仅存基址,于是在明正统年间的1441年重修过。

1571年,明穆宗朱载垕发内帑,命孟冲重新修建圆广寺,但还没开始建造,孟冲就辞职离任了。于是明穆宗和皇太后颁御前银2000两,命司礼监监事冯公负责此事。

建成后的圆广寺规制坐北向南,前起山门、中门、金刚殿、钟鼓楼、正殿、左右配殿、后殿、方丈、厨库等悉数具备。

冯公用尽御前银后,又捐了900两奉银,用300两购买了圆广寺附近的1038畦土地,以供寺庙常住之用。同时延请伏牛山僧人慧朝担任住持。后来,由于经营不善,这一千多畦土地为棍徒骗卖,以致寺院荒凉。

到了明万历年间,宣府巡抚、辽东巡抚、鸿胪寺左少卿等人不忍寺庙凋敝,于1613年各捐奉银80两,把原来属于圆广寺的土地赎回并交与住持祖印管理,又恐重蹈覆辙,遂立碑规定“如有盗卖盗典等情,许诸人揭告惩治。”

明清时期,圆广寺由于处于京师,与皇室一直保持着联系。尤其是清同治时,1862年,圆广寺主持庆然和尚结交朝廷的王公大臣,不久又通过结识下斜街魁宅而接近了慈禧太后。

每逢庆然奉召进宫,都会受到慈禧太后的特殊礼遇,因当时宫里太监都称慈禧太后为老佛爷,故庆然和尚也被称为庆佛爷。

庆然和尚由于慈禧太后的恩遇,受到王公大臣们的推崇,四方布施源源而来,遂把圆广寺原本颓废不堪的古刹恢复了原来的面貌。寺院附近,置有大面积的土地和菜园。对外应酬佛事,寺内为事主停放灵柩。庆然和尚圆寂后,由慈慧和尚接任主持。

清代圆广寺坐北朝南,山门3间,硬山箍头脊筒瓦顶,石砌券门,通面阔7.40米,通进深7.90米。大殿3间,硬山调大脊筒瓦顶,排山勾滴。一斗三升斗拱。通面阔15.40米。通进深13.20米。原寺规模较大,当时有殿宇上百间。

据《北平寺庙》记载:

圆广寺坐落西郊第一分署阜成门外南营房一百二十号,明万历年募建。本庙面积约有二十余亩,房屋一百二十间……庙内法物有泥金刚像两尊,木弥勒菩萨一尊,泥四大天王四尊,木韦驮像一尊,木释迦佛一尊,泥阿难迦叶二尊,泥罗汉十八尊,泥观音、普贤、文殊菩萨三尊,木阿弥陀佛一尊,木大悲菩萨一尊……另有石碑三座,槐树四株,楸树四株。

根据《中兴净宗印光大师行业记》记载,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于1885年曾在圆广寺挂单,并自1891年从北京龙泉寺到圆广寺暂住,直到1893年去普陀山法雨寺,在圆广寺住了两年之久。

印光大师在《印光法师文钞》的《复张觉明女居士书八》中,说出了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

1885年的一天,印光大师同一僧从西直门外向圆广寺走。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乞儿,看不出有饥饿的样子,只跟在两位出家人后面要钱。印光法师几次同他说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给一文钱,但乞儿终是不肯念,以至于最后哇哇大哭起来。无奈之下,印光法师给他一文钱而去。

印光法师在文中说:“这乞儿实在是没有善根,即便是为了骗钱也不肯念。如果能发善心念,即能得大利益;即使为了骗钱念佛,也是为将来种下善根。”

大殿前面,当年也曾有4棵古树,还有乌龟驮着的好几块石碑,后来古树被砍了,石碑也不知道哪里去了。

圆广寺在清末曾经广开戒坛,对外应酬佛事,成为停灵暂厝的寺庙之一。有一年冬天,圆广寺从农历十月十五至腊月初八,连续举行了历时53天的开坛传授三坛大戒活动,由圆广寺住持明远主持。这次传戒活动,分为沙弥戒的戒期为18天,比丘戒、菩萨戒的戒期各为17天。

求戒者需先由其出家寺庙派人去圆广寺“送戒”,并自备衣钵费及香灯银10元。圆广寺亦张贴文告,以化众缘。信众供养受戒者全部吃喝用度的称为“斋衬”,供养菜食的称为“菜斋”,供养糖水、鲜姜的名为“水斋”。求戒者于半月前来至寺院报到,因还未传戒,故住于“新戒外堂”,就是在寺院外搭设之席棚,并由“外堂引礼”负责管理。

每年10月15日戒期开始,圆广寺外堂引礼带领求戒者鱼贯而入内堂,并由内堂僧人接管。总负责者有正副两位,正者称为“头单开堂和尚”、副者称为“二单开堂和尚”。此外,请其他寺院僧人担任的职务还有:羯磨、教授、尊证、授经、西堂、座元、正训等。本寺住持、督监、代传、监院、纠察、维那等亦担任相应执事。

圆广寺后世仅存一座大殿,是面阔3间的歇山式殿堂。大殿前后尚存有历史久远的几棵古槐树和楸树,仿佛证明着圆广寺曾经拥有过的盛衰荣辱。

其中一棵槐树巨大,树龄在500年以上,树干很粗,树冠茂盛,槐树顶端的树梢比三层楼房还要高,树干周长约3.9米,两人不能合抱。临近街道这面的树干早已没有了树皮,显露着斑驳的树骨,远望如老寿星袒露在胸腹前飘拂的银髯一般,背向街道那面的树干上有一人高的空洞。

这棵古槐经历了改朝换代的风风雨雨,见证了圆广寺的沧桑巨变,虽然老态龙钟,却仍然枝繁叶茂,新芽层出不穷。遥想早年间,曾有多少代古人在树下吟诗作词,在树下谈古论今,在树下乘凉避暑。

南观音寺与海慧寺

南观音寺位于北京宣武区手帕口南街,原名大悲观音寺,俗称南观音寺,又名海会禅林。兴建于金代,是一座占地广、建筑宽敞的庙宇。

明成化年间,朝廷下令重修南观音寺。明初,南观音寺附近为皇宫内府的御菜园,寺内设嘉蔬署掌管御菜园118多顷地。

清代时,清康熙、乾隆等皇帝均对寺庙有封赐,康熙皇帝曾多次亲临该寺。

1684年农历八月十五,南观音寺举行达摩祖师圣诞大法会,南观音寺前佛旗猎猎、人山人海、络绎不绝,一派节日的气氛。

康熙皇帝听说这位高僧是当代活佛,道法精深,决定与这位活佛见上一面,所以,君臣一行轻骑便服来到观音寺。但见牌楼高耸,山门巍峨,石狮雄距,金刚狰狞;层层宝殿,缃瓦朱甍;清风徐来,风铎悦耳;苍松笼烟,菊花怒放。一见之下,心旷神怡。

就在这时,有一个小沙弥来到康熙皇帝面前,口诵“阿弥陀佛”,送上一张纸条。康熙皇帝展开,但见上面是一首偈语:

佛见佛龙天谒喜,佛光瑞见云霄里;

国运昌隆见盛世,真龙见面佛留迹。

康熙皇帝见偈语评说太平盛世出现,真龙天子临国,就将随身玉扇一把赠与方丈,请小沙弥转交。国泰民安,康熙帝自然放心,于是,君臣一行悄然离开了南观音寺。

后来,南观音寺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当时香火很盛,后遂有“观音寺街”之名。南观音寺于是成为北京“外八刹”之一。

明清时的北京南观音寺,规模是宏大的,从山门、天王殿到大雄宝殿,每座大殿里都是雕塑精美的金刚、罗汉、佛像和菩萨像。

由南而北,寺院的第一处殿宇是金刚殿。金刚内有哼、哈二将把门,殿门外有一棵古柏,树冠苍翠茂密,就像一把撑开的绿绒大伞。

由金刚殿往北是观音阁。观音阁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是一道圆形拱门,在拱门上方的石头上刻有“观音阁”3个大字。

从左前方沿台阶而上,来到上层有一平台,平台的北面是观音阁的上层,里面有南海观世音菩萨塑像,观音像的右边是文殊,左边是普贤。与观音隔墙同坐的是白衣观音,站在她右边的是寿先,左边的是鱼莲。

在观音阁的东西两边各塑有6位美丽的女子,阁内塑像栩栩如生。穿过观音阁,面前是一平院,在观音阁的左前方生长着两棵银杏树。

后墙和东墙外侧的上方,镶嵌着3个小佛龛,供奉着金黄色的佛像。

殿的前方有一火池。平院的东面为伽蓝殿,里面塑有关公的坐像,在关公的左右立着周仓和关平的塑像,威风凛凛。

东殿的左前方曾有一棵国槐,遮天蔽日,树干需四人才能合抱过来。

后来山门与钟鼓楼被拆,仅存大殿和古树。每逢农历的初一、十五,仍然有人来上香朝拜。

据《北京寺庙历史资料》中的描述:

南观音寺……建于明万历年……房屋殿堂四十八间,群房三十二间,钟鼓楼二座;庙内法物有铜加金像一尊,铜像七尊,木像六尊,泥像二十七尊,铁宝鼎一座,锡五供二十件,大铜钟一口,小铜钟两口,铜磬两个,大小鼓个一面,残藏经一部,石狮子一对,另有石碑六座,康熙御笔匾一块。

清光绪年间,南观音寺住持昱明法师,号静心山人,精书法,曾书《正定隆兴寺意定和尚功德碑》,《重整玉皇顶靜福寺碑记》等。1865年10月,为慈禧皇太后60岁生日,昱明作为48位高僧大德之寺庙住持之一,曾于万寿寺排班唪经三日,以示祝贺。

昱明法师曾经手书“可心清心也”回文联,长四尺,装以绫裱,手绘八宝底纹蜡笺,品像如图,的确是南观音寺所出的古代珍品。

海慧寺位于北京木樨园南,明世宗嘉靖年间的1533年创建,也是北京“外八刹”之一,最初有房屋70余间,大殿三重。

据说明神宗出生时,照例寻替身出家,海慧寺便成为祭天地的地方。张居正为此还题写了《重修海慧寺碑》。

海慧寺在数百年的岁月变幻中,早已废弃,其寺址一度成为橡胶厂。20世纪90年代,海慧寺尚余正殿3间,后殿5间,西配殿2间,老人们曾见过一殿一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