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博物馆——颐和园

颐和园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和我国的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和苏州留园并成为中国四大名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占地约290公顷,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叫清漪园,1860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银两重建,改称颐和园,作为消夏的游乐地。

颐和园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乾隆为表孝心兴建清漪园

在北京的西北郊,原有一座山,为燕山的余脉,山下有一湖,称为七里澧、大泊湖或西湖。泉水丰沛,湖泊罗布,远山近水彼此烘托映衬,形成有如江南的优美自然景观,为华北地区所不多见。

1153年,金主海陵王完颜亮在此设置金山行宫。

元朝定都北京之后,为了接济漕运用水的需要,水利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

据说元世祖忽必烈的正宫皇后翁娘娘,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她辅佐忽必烈治理天下,满朝文武和三宫六院没有一个不佩服她的。

可是有一天,这位皇后忽然得了重病,什么办法都用过了,就是没有丁点效果。

在临死前,翁娘娘对忽必烈说:“臣妾死后,只有一个要求,望陛下把我埋在丹棱北边的那个小山包上。”

忽必烈问:“为什么偏偏要埋葬在那么荒凉的地方呢?”

翁娘娘说:“日后有天子给我看坟。”

说完这句话没多大工夫,翁娘娘就闭眼离世了。忽必烈按照她的意思,把她葬在了那个小山包上。从此,那个小山也被叫做瓮山,山下的湖也叫做翁山湖了。但是翁娘娘到底是葬在瓮山的哪块儿,就不知道了。因为在埋葬的时候,地面上并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这为的是防备有人掘坟盗墓。

1494年,明孝宗朱祐樘的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瓮山前建圆静寺,据明人的描写圆静寺道:

因岩而构,甃为石磴。游者拾级而上,山顶有屋曰雪洞,俯视湖曲,平田远村,绵亘无际。

寺门度石桥,大道通湖堤,门内半里许,从左小径登台,精兰十余。室之西,殿三楹,左右精舍一间,据山面湖。

看来,圆静寺选址恰当,颇能因地制宜,尤其是在建成之后,瓮山的面貌有所改善,文人墨客经常来这里游览,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吟咏。

此后,瓮山周围的园林逐渐增多起来。到了明武宗朱厚照时期,在湖滨修建行宫,称为“好山园”,为皇室的园林,并将“瓮山”之名改为“金山”,瓮山泊改名为“金海”。明武宗朱厚照和明神宗朱翊钧,都喜欢在这里泛舟游乐。

清代初期,瓮山成为宫廷养马的草料场,常有获罪的太监被发配到这里铡草。乾隆初年,北京西郊的海淀一带园林增多,大量的园林用水使得京城的耗水量与日俱增,当时的园林用水除了流量较小的万泉河水系之外,大多来自从玉泉山流入西湖的水,而这也是明代以来通惠河的水源,如果大量截流玉泉山水,将威胁到北京至通州一段的通惠河水位,直接影响到漕运。

1750年,乾隆皇帝为了筹备崇德皇太后,也就是孝圣宪皇后的60大寿,以治理京西水系为借口下令拓挖西湖,拦截西山、玉泉山、寿安山的来水,并在西湖西边开挖高水湖和养水湖,以此三湖作为蓄水库,保证宫廷园林的用水,并为周围农田提供灌溉用水。

乾隆帝以汉武帝挖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将西湖更名为昆明湖,并将挖湖的土方堆筑在湖北的瓮山,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并开始建造清漪园。除此之外,乾隆不仅命人拓展湖面,还特意把昆明湖挖成寿桃形,寓意向其母献寿。

同年,乾隆皇帝下发诏令修建了东宫门、仁寿殿、大报恩延寿寺和乐寿堂等建筑,并陆陆续续修建了各具特色的阁楼、凉亭和石桥等。

东宫门是当时乾隆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它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3个大字,是后来的光绪皇帝御笔亲题的。

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乾隆年代所刻,是皇帝尊严的象征。在清朝,东宫门只供帝后的出入。

在东宫门内,乾隆皇帝修建了勤政殿,意在告诫自己勤理政事,不忘政务。勤政殿坐西向东,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大门,门外有南北九卿房。

勤政殿内最吸引人的就是蹲坐在石须弥座上的一只铜铸异兽,这只异兽为龙头、狮尾、鹿角、牛蹄、遍体鳞甲,造型离奇怪异,据说是传说中的瑞兽麒麟。

铜龙、铜凤排列于勤政殿前,均空腹,是帝后举办朝会时点燃檀香用的。当腹内燃起檀香时,香烟即从龙凤口中袅袅冒出。

我国古代历来都以龙象征皇帝,凤象征皇后,习惯的设置是龙居中间,凤靠边侧。但是后来慈禧掌权之后,便将龙凤的位置颠倒,形成了“凤在上,龙在下”的特殊现象,用来显示自己的权威。

峰虚五老是摆放在勤政殿前的5块高约4米的太湖石,院四周各一块色暗孔奇之石,象征着一年四季。5块湖石象征庐山胜景五老峰,寓意长寿,所以称为“峰虚五老”。石头上刻有乾隆皇帝在甲子夏日所作的诗词一首,道:

林瑟瑟,水冷冷。溪风群籁,山鸟一声鸣。斯时斯景谁图得,非色非空吟不成。

为了突出孝圣宪皇后60大寿的主题,乾隆皇帝还特意强调在勤政殿的室内装饰上突出一个“寿”字,在南北暖阁的山墙上,分别挂有一个巨大的条幅,上面是百只蝙蝠捧着一个“寿”字,寓意“百福捧寿”。

在殿中宝座后边的屏风上,一共雕有200多个寿字,用不同写法精雕而成,把一个寿字书写得穷工尽趣。勤政殿四周房檐的滴水瓦上也刻上了寿字图案,两侧各78个,前后各128个,共计412个寿字。

玉澜堂其意为湖光潋滟之堂,始建于1750年,玉澜堂紧靠昆明湖,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

3个殿堂原先均有后门,东殿可以直达勤政殿,是当时乾隆皇帝的书堂。

殿内明间正中设地平和宝座,宝座后为五屏照背。地上设有盖火盆,落地罩内面南安楠柏木包厢床,两边安冠架和书桌。桌上放置瓶、盒、砚、匣等物,匣内盛水盛、笔山、册页、墨床、墨等。

东西靠墙安设几案,上置樽、钟、鼎、铎、书籍等物。墙上贴有字画,后抱厦面南安楠柏木包厢床,床上左边设香几,上置册页、石盒、插屏。右边设书桌,上置册页、手卷等物。床两边安放樽、炉、奁、镜等物。

靠南墙安放几案,案两边设书格,案上、格内皆陈放书籍。东间面西安楠柏木包厢床,床左边安放香几,放置书籍。右边安放书桌,放置书籍和盛放玉版的盖匣。地上设有盖火盆,明柱前安放高足香几。曲尺影壁四面贴有山水画,极为珍贵。

东暖阁是早膳室,西暖为寝宫,后檐及两配殿均为砌砖墙,与外界隔绝。

据记载,玉澜堂内摆放的陈设只有105件,以家具为主,有金漆宝座、茶几、多宝格、杌凳,硬木藤心床、硬木藤底罗汉床,硬木雕龙柜橱、雕龙顶竖柜、雕龙福寿椅月牙桌、厢嵌挂屏、五彩百鹿大瓷樽等。

总体而言,玉澜堂的陈设品种中和了两个历史时期的特点,保留着早期的“书堂”和晚期的“寝宫”特色。殿内正中地平床上的宝座、御案、掌扇,特别是用紫檀木和沉香木镶嵌、拼贴、雕造而成的宝座、御案、香几等,造型挺秀、花纹细腻,是家具中的精品。

在玉澜堂北侧为宜芸馆,意为宜于藏书和读书的地方。宜芸馆正殿由前五间和后三间组成,前后有门,室内宽敞,有精美的落地雕花隔扇,布局典雅富丽。东西配殿各有五间,也都有前后门,院内的南墙上,镶有乾隆摹写的“三希堂”书法石刻。

乐寿堂也是乾隆皇帝为了孝敬他的母亲而下旨特建的。乐寿堂原为两层建筑,后来重建之后,成为西太后慈禧的寝宫。

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所植的花卉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

这里的玉兰花很有名,邀月门前的一棵相传是乾隆皇帝下诏从南方移植过来的。乐寿堂仿长春园淳化轩的规制,在南北庭院的东西廊壁上嵌有敬胜斋帖的石刻,为乾隆皇帝退位之后的寝宫,并御题有“座右图书娱画景”的联句,所以乐寿堂也被称为宁寿宫读书堂。

乐寿堂按照故宫乐寿堂的原状陈列,乐寿堂面阔7间,进深3间,为单檐歇山顶,上覆有黄色的琉璃瓦,自地面至正脊高18米,柱网结构为减柱造,上方没有承重的梁枋构架。

乐寿堂明间前后檐为五抹步步锦槅扇4扇,余各间均为槛窗,槛窗分三层,下为玻璃窗,上二层步步锦支窗,室内明、次间以东西向阁道分隔成南北两厅,中间为起居室,西套间为寝宫,东套间为更衣室。

起居室内,用名贵木材紫檀雕制的相当精致的“御案宝座”,设置在室内中间,在其后有玻璃屏风,将室内照的格外宽敞。

玻璃屏风的两侧还插列有孔雀羽毛掌扇,这对羽毛掌扇,不仅相当精致,而且能点缀出西太后慈禧的威仪。

在御案宝座的两端,还有盛果子用的一对青花大果盘,每一盘能堆放四五百只各色水果。这是专供闻“味儿”的。

在起居室的四角,还配置有4只镀金九桃大铜炉,专供点燃檀香调节室内空气的。在中间还有两张八仙鱼桌,制作得相当讲究,桌面为两层玻璃结构。其下,为方形鱼槽,可放养金鱼。美丽的金鱼穿游在亭台楼阁之间,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夕佳楼是一座二层小楼,建在昆明湖的东岸。南有玉澜堂,北有宜芸馆,是帝后们夏天纳凉和观景的最佳处所。夕佳楼根据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陶渊明饮酒诗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诗句演化而来。

登上夕佳楼的楼台,视野顿时开阔,远处的西山群峰,玉峰宝塔,近处的万寿山楼阁以及浩渺的湖面,尽收眼底,好不惬意。

翁娘娘天子看坟预言得应验

话说,正当清漪园的建造工程进行得轰轰烈烈的时候,在万寿山前的中央部位的山腰处,工匠们在挖地基的时候,忽然发现下边有一个大地穴,都是用3尺见方的大石块砌成的,还有一个大石门,关得很紧实。

监工的太监把这事立马禀告了乾隆皇帝,乾隆一听立马就想起了关于翁娘娘坟的记载,心想:“这准是瓮娘娘的坟,要能把这坟挖开,说不定里头尽是奇珍异宝呢!”

于是,乾隆就亲自跑去看了,命令工匠们悄悄地把门撬开,可那门实在是太严实了,工匠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撬开了门前的一块挡门石。可是翻过来一看,所有的人都惊呆了,上面写着几个楷体大字:你不动我我不动你。

乾隆一看,吓得脸色惨白,差点背过气去,慌忙命令工匠把石头重新砌好,并下令在瓮娘娘坟的上边,修建了佛香阁,把坟给压住了。

这一来,瓮娘娘的坟没人敢动了,乾隆认为自己的江山也就牢靠了。果真应了瓮娘娘:“日后有天子给我看坟”那句话。

其实,瓮娘娘只是见丹棱北边的这块地方风景好,知道日后准被皇家看上,并会在这儿修行宫,所以她才说“日后有天子给我看坟”。

至于石板上的字,那是为了防人掘坟盗墓,为了吓唬盗墓人而刻的。谁知正好碰上了乾隆,乾隆还十分注重风水,好迷信,所以就被唬住了,还特意建造了佛香阁。

佛香阁是清漪园的主体建筑,建筑在万寿山前山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南对昆明湖,背靠智慧海,以它为中心的各建筑群严整而对称地向两翼展开,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气派相当宏伟。

佛香阁高41米,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内有8根巨大的铁梨木擎天柱,结构相当复杂,是我国古典建筑中的精品,每逢初一十五,皇室都会在这里烧香礼佛,像雾缭绕。阁内供奉明代铜胎千手观音佛像一尊,十分珍贵。

佛香阁往上是清漪园的制高建筑“智慧海”,智慧海一词原为佛教用语,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

智慧海是万寿山顶最高处的一座宗教建筑,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组成。智慧海建筑外层全部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上部用少量的紫色和蓝色琉璃瓦盖顶,整座建筑显得色彩鲜艳,富丽堂皇,尤其是嵌在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

智慧海建筑在外形上看来虽然极像木结构,但是实际上却没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砖发券砌而成,没有枋檩承重,所以也称为“无梁殿”。又因殿内供奉了无量寿佛,所以也称智慧海为“无量殿”。

智慧海建成之后,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建造了大报恩延寿寺,同时也是乾隆为他母亲60岁寿辰而建的,后来慈禧在重建时在原先大雄宝殿的基础上建成了排云殿,成为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

排云殿中的“排云”两字,取自东晋著名学者郭璞的诗句“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

排云殿建在一座高台上,为歇山重檐式,前后由21间房屋组成。殿内有宝座、围屏、鼎炉、宫扇等,平台下对称排列着供防火盛水用的四口大铜缸,俗称“门海”。

排云殿四周有游廊和配殿,前院有水池或汉白玉砌成的金水桥。殿角重重叠叠,琉璃五彩缤纷。从远处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

排云殿这组建筑,是清漪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也是清漪园南北中轴线上最重要的核心景观建筑组群。

排云殿建筑群排云殿建筑群始于昆明湖边的“云辉玉宇”牌楼,以排云殿为中心,由排云门、玉华殿、云锦殿、二宫门、芳辉殿、紫霄殿、排云殿、德辉殿及连通各座殿堂的游廊、配房组成,南北贯穿于一条中轴线,层层上升,气势宏伟。

云辉玉宇牌楼紧邻昆明湖,是万寿山前山中央建筑群主轴线的起点。建筑为四柱七楼,顶覆黄色琉璃瓦,绘金龙和玺彩画,等级极其高贵。云辉玉宇牌楼表示这里的宫殿是彩云与华丽建筑相辉映的世界。

牌楼的南面匾额上写着“星拱瑶枢”,意在告诉人们这里是“众星拱卫的神仙之地”。

在排云门前,除了立有两只造型生动、铸造精美的铜狮之外,还有两侧各摆放了6块不同形态的太湖石,寓意为十二生肖。牌楼上的南北匾额表达了对统治者的赞美与颂誉,也暗含了君臣尊卑的封建礼制秩序。

玉华殿是大报恩延寿寺的钟楼,重建后成为排云殿第一进院落的东配殿。大殿面阔五间,单檐正脊歇山顶,是后来的慈禧皇太后举行万寿庆典时皇上临时休息的地方,殿内陈列的文物多为当年王公大臣们进献慈禧的寿礼,有寿联、寿幛、寿屏等。

云锦殿是大报恩延寿寺的鼓楼,重建后成为排云殿第一进院落的西配殿。大殿面阔五间,单檐正脊歇山顶,曾是慈禧皇太后举行万寿庆典时二品以上王公大臣临时休息的地方,殿内陈列的文物多为当年王公大臣们进献慈禧的寿礼。

二宫门是排云殿建筑群第二进院落的宫门,面阔三间,卷棚歇山顶。宫门房檐下悬有“万寿无疆”的黑漆金字匾,是慈禧皇太后在万寿庆典中宣读贺寿表文的地方。

芳辉殿是大报恩延寿寺的妙觉殿,为排云殿第二进院落的东配殿。大殿面阔五间,单檐正脊歇山顶。“芳辉”二字寓意祥瑞生平,殿内陈列着王公大臣进献慈禧的部分寿礼。

紫霄殿是大报恩延寿寺得到真如殿,重建后为排云殿第二进院落的西配殿。大殿面阔五间,单檐正脊歇山顶。“紫霄”二字寓意祥瑞生平,殿内陈列着王公大臣进献慈禧的部分寿礼。

德辉殿是大报恩延寿寺多宝殿,大殿面阔五间,单檐正脊歇山顶,前出廊,两翼有爬山廊与排云殿相连,是帝后到佛香阁礼佛时更衣休息的场所。

转轮藏建筑群也是在当时建造的,是清朝帝后贮藏经书、佛像和念经祈祷的地方,样式仿杭州法云寺藏经阁,由正殿、两座安放轮藏的彩亭和万寿山昆明湖碑组成,后遭英法联军洗劫。

五方阁的布局象征着佛教密宗的“曼荼罗”,意喻“万德圆满”、众神聚集。“五方”表示聚五方之色,寓意天下归心,四海升平。

清漪园建筑的豪华壮美

排云殿建成之后,工匠们又在排云殿两边依山势对称布置了许多建筑。如前山的半山坡上有一巨石,上刻有4个大字“燕台巨观”,巨石下有一组建筑,名为“画中游”。

画中游的亭台楼阁别具一格,各建筑物之间以爬山廊连接,利用山形地势的高低,筑有不同高度的平台,而且建筑的不同形体相互搭配,构图丰富。登阁眺望湖光山色,犹如置身画中。

相传这画中游是乾隆皇帝亲自设计的,据说当初乾隆三下江南,回到北京后便想仿照江南的景致来建造清漪园。

于是,他先找来了工匠制作模型,可模型完成后他总觉得前山半坡留着块空地不合适,找人设计了多种图样,还是不满意。

乾隆日思夜想,后于梦中见一白须老者带两使女前来,使女手中各持一画轴,打开后是两幅画着楼台亭阁的图画,美妙绝伦。老者邀乾隆去画中一游,乾隆兴致勃勃,边游边吟:

金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飞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远至湖北三千里。近到江南十六州。

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画中游。

梦醒后,乾隆就按照梦境中的亭台楼阁画了下来,命内务府制成烫样,这就是画中游。

画中游是万寿山西部一组重要的景点建筑。它依山而建,正面有一座两层的楼阁,左右各有一楼,名为“爱山”和“借秋”。

阁后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后边的是“澄晖阁”。建筑之间有爬山廊。由于地处半山腰,建筑形式丰富多彩,楼、阁、廊分别建在不同的等高线上,青山翠柏中簇拥着一组由红、黄、蓝、绿琉璃瓦覆盖着的建筑群体,酷似一幅山水画。

在横亘于昆明湖岸和万寿山前的为长廊,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是乾隆皇帝为了让母亲游园不受雨雪日晒之苦,又能饱览昆明湖的雨景雪景而特意建造的。

长廊全长728米,共273间,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负盛名,是我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游廊。

长廊彩绘属于“苏式彩画”,是我国木结构建筑上的装饰艺术。它的特点是在大半圆的括线内没有固定的结构,全凭画工发挥,同一题材可创作出不尽相同的画面。

长廊彩画题材广泛,山林、花鸟、景物、人物均有入画。而其中最引人入胜的当数人物故事画,一共2000多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后来,长廊还以建筑形式独特、绘画丰富多彩,被评为普天下最长的画廊。

长廊中间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依山临水,以排云殿为中心,向东西两边对称地展开,将分布在万寿山前的建筑连成一气。

长廊东西两边南向各有伸向湖岸的一段短廊,衔接着对鸥舫和鱼藻轩两座临水建筑。西部北面又有一段短廊,接着一座八面三层的建筑,山色湖光共一楼。长廊沿途穿花透树,看山赏水,景随步移,美不胜收。

长廊的听鹂馆原是乾隆为其母看戏所建,内有两层的戏台,因古人常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的优美动听,故名之为“听鹂馆”。

1860年,听鹂馆遭毁,在光绪时改建。在德和园大戏楼建成之前,慈禧太后也曾经常在这里看戏,宴饮。

长廊景区的对鸥舫是一座面阔三间的歇山建筑,前有码头,是游览昆明湖时上下船的码头。

在长廊西端的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取名为清晏舫,寓“海清河晏”之意。

石舫是清漪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在修间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舫”的形象与舟相类似,筑于水滨,为园林中最富情趣的建筑物。

在我国的园林里面,有水就有舟。因为舟是石头做的,所以不用担心会像木船一样顺水漂走,不用缆绳去系着。因此,这些石舫往往有一个“不系舟”的题字。古诗中说“野渡无人舟自横”,是我国文化最妙的绝句之一。

在园林里面建石舫不仅仅是为了证明水是活的,是可以坐舟来游的,而为的是在“舟自横”中,突出“野渡无人”的境界来。

船体乃用巨石雕成,全长36米。船上二层白色木结构楼房,都用油漆装饰成大理石纹样,船底为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有砖雕装饰,精巧华丽。

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4个龙头口排入湖中,设计十分巧妙,是清漪园内著名的水上建筑珍品。

文昌阁原本是一座城关,在建造清漪园的时候,被改造为清漪园的园门之一。文昌阁主阁两层,内供铜铸的文昌帝君和仙童、铜骡。文昌阁与昆明湖西供武圣的宿云檐象征“文武辅弼”。城头四隅角廊的平面呈“人”字形,中间为三层楼阁。中层供奉文昌帝君铜铸像及仙童塑像,旁有铜骡一个,极富特色。

四大部州在万寿山后山中部,是汉藏式的建筑群。占地两万平方米,因山顺势,就地起阁。前有须弥灵境,两侧有三米高的经幢,后有寺庙群主体建筑香岩宗印之阁。

四大部州四周是象征佛教世界的四大部洲,即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和用不同形式的塔台修建成的八小部洲。

南、西南、东北、西北还有代表佛经“四智”的红、白、黑、绿四座喇嘛塔。塔上有13层环状“相轮”,表示佛经“十三天”。塔形别致,造型端庄美观。

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中间有两个凹凸不平的台殿,一个代表月台,一个代表日台,象征着日月环绕佛身。

惠山园在万寿山东麓,是一个独立的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的特色,是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的。

1811年重新修葺之后,嘉庆皇帝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改名为“谐趣园”。

地仅数亩的谐趣园,趣味究竟在何处?

一是声趣。进入谐趣园,只见一池荷花,亭亭玉立,园内有一丛绿竹,竹荫深处,有山泉分成数股注入荷池。

这道山泉的水源,来自昆明湖后湖东端,谐趣园取如此低洼的地势,主要就是为了形成这道山泉,使谐趣园的水面与后湖的水面形成一两米的落差。

而在一两米的落差中,又运用山石的堆叠,分成几个层次,使川流不息的水声高低扬抑,犹如琴韵。

难怪横卧在泉边的一块巨石上镌有“玉琴峡”3个大字。有此一景,使这座园中之园有声有色,可谓谐趣园的“声趣”。

二是楼趣。在玉琴峡西侧有一座瞩新楼,这座楼从园内侧看是两层楼,若从外层看,却是一层。

原来,谐趣园宫门前是那条下坡路的最低点,继续往前,又逐步升高,可以直接步入瞩新楼的上层,这种似楼非楼的设计,可谓“楼趣”。

三是桥趣。谐趣园中有桥五座,其中以知鱼桥最为著名。接近水面,便于观鱼,所以取名为知鱼桥。知鱼桥是引用了战国时代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一次有关知鱼不知乐的富有哲理的辩论游戏。这是园中的“桥趣”。

苏州街是乾隆皇帝命人仿江南水乡而建的,是专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览的一条水街,被焚毁之后,于1990年在遗址上复建,是我国古代宫市的唯一孤本。

苏州街位于苏州河中段,街全长300余米,一水两街,沿岸作市,共设各式铺面64座,牌楼14座,小桥8座。两边茶馆、酒楼、钱庄、药店、当铺、绸布店、印书局等应有尽有,多姿多彩。

在当时,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这里的店员、伙计均由太监、宫女装扮。每当皇帝、皇后和妃嫔们来此游玩、购物之时,便煞有其事地做起火热的“买卖”来。

兴建起如此秀丽的江南式水镇市街,犹如荟萃娱乐、美食、商贸于一体的民间庙会,这不仅反映出别有风韵的清宫生活,还能反映出我国繁盛的传统商业文化。

此外,清漪园里的还有很多建筑,看到这些规模宏大,数量众多,豪华壮美的古迹名胜,人们在惊叹美的同时,也能够深深感受到古代劳动者的创造精神。

祖师显灵帮助建造清漪园

相传,在清漪园建造的过程中,乾隆皇帝经常亲自前来巡视督工。有一天,乾隆皇帝站在佛香阁上瞭望四周的美景,但是看着山下的昆明湖,总觉得太空旷。于是下令在湖中建造了南湖岛,并用桥将南湖岛于东岸相连接。

昆明湖习惯上按位置分为南湖与西湖两个部分,而该岛因在南湖里称为南湖岛。它与西堤外湖中的镜治阁和藻鉴堂两个小岛一起,用来象征神话传说中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南湖岛也叫“蓬莱岛”,一直都是帝后们赏月和观看水师表演的地方。

整个南湖岛呈圆形,岛上建有龙王庙、鉴远堂、澹会轩、月波楼、云香阁等,均为毁后重建。南湖岛北部是用山石叠成的假山。假山上建有望蟾阁和岚翠间,为岛中的主体建筑。

望蟾阁是一座两卷殿,南面有露台,绕以石造雕栏。岛东南处有著名的十七孔桥相连东堤接壤湖岸,它四面环水,环岛用巨石砌成泊岸,并用青白石雕栏围护,视野广阔,八方佳景,一览无余。

在修十七孔桥的时候,特意请来了许多能工巧匠。那晶莹洁白的汉白玉,是石匠们一斧一凿从房山的大石窝开采的,流着汗水一步一步把它运来的。

有一天,修桥工地上来了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头儿,头发长的过耳根台子,脸上的土有一个铜子儿厚。他背着工具箱子,一边走一边吆喝:“谁买龙门石,谁买龙门石啊!”

工地上的人看他那肮脏劲儿,都以为他是疯子,谁也没搭理他。

老头在工地上转悠了3天,也吆喝了3天,但是还是没有人理他。于是老头背着工具箱子离开了工地,往东走到六郎庄一棵大槐树底下,坐在大槐树底下不走了。

老头夜里就睡在树底下,每天鸡叫头遍起身,抡起铁锤,叮叮当当凿那块龙门石。

一天傍黑儿,下起了瓢泼大雨,风吹雨潲迷得老头睁不开眼睛。他双手抱头,蹲在树底下背雨。正好,村西住的王大爷打这儿路过,见那个老头畏畏缩缩的样子,挺心疼,就让他搬到自个儿家里来住。

老头搬到王大爷家以后,不仅有房子住,而且还管饭吃。他整整住了一年,也叮叮当当一天不停地凿了一年龙门石。

一天早晨,他对王大爷说:“今天我要走了,我吃你的饭,住你的房,你的恩情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也没有什么报答的,就把这块石头留给你吧!”

王大爷瞅了瞅汉白玉的龙门石,对老头说:“你也别说报答不报答。为这块石头,你劳累了一年,还是你带走吧!我要它也没用。”

老头说:“我这块石头,真要到节骨眼上,花100两银子还买不到呢!”说完,背起工具箱,顺着大道往南去了。

很快,修建十七孔桥的工程快完工了,乾隆皇帝还准备亲自前来“贺龙门”呢!没想到,桥顶正中间最后的那块石头,却怎么也凿不好、砌不上。

这可急坏了工程总监。这时候,有人想起了那个卖龙门石的老头,总监开始派人四面八方地去寻找他。

工程总监打听到那个老头曾在六郎庄住过,就亲自来到王大爷家。他一眼看到窗底下那块龙门石,就蹲下来量了量尺寸,结果是长短薄厚一分不差,就好像专为修桥琢磨的一样。

总监高兴得合不拢嘴,对王大爷说:“这是天上下来神人专为修桥凿的,可救了我的急啦!你张口吧,要多少银子我就支付多少。”

王大爷说:“你也别多给,那老头在我家吃住了一年,你就给我一年的饭钱吧!”

总监立马留下100两银子,就把龙门石运走了。

还别说,这块龙门石砌在十七孔桥上,不偏不斜,严丝合缝,竟然把龙门合上了!

那些石匠和瓦匠们,人人都吐了一口气,总算把石桥修成了呀!要不然,皇上怪罪下来,还有大伙的活路吗?

正当大伙高兴的时候,有个老石匠忽然醒悟过来,对大伙说:“诸位师傅现在该明白了吧,这是鲁班爷下界,帮咱们修桥来啦!”

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祖师鲁班拯救了他们啊!

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的石桥。

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十七孔桥不但是前往南湖岛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区的一个重要景点。

造型优美的十七孔桥,将昆明湖的水面分出层次,千亩碧波尽收眼底的空旷观感,因此桥的点缀,将空旷的孤寂感消弭无踪,这些都是造园设计者神工巧匠的神来之笔。

石桥两侧的栏杆上,雕刻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44只。比起北京石狮子较为多的卢沟桥,还多了59只,站在桥上观赏石狮的奇趣造型,别有一番趣味。

从全园来看,南湖岛与万寿山佛香阁的位置在对景手法上呈一宾一主之姿。而西堤之外无限深远,借用园外西山淡抹的自然风光,给人开阔之感,确是景无边,意不尽。

十七孔桥上所有的匾联,都是乾隆皇帝撰写的。在桥的南端横联上刻有“修虫柬凌波”5个字,形容十七孔桥如同一道彩虹,飞架于昆明湖碧波之上。

桥的北端横联则有“灵鼍偃月”几个大字,又把十七孔桥比喻成水中神兽,横卧水中如半月状。桥北端的另一副对联写着:

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波回兰浆影翻明月照还望。

使得十七孔桥的风景,在优雅宁静之夜游赏更加怡人。

但是十七孔桥的桥洞为什么要建17个孔呢?因为桥正中的大孔,从桥两端数来正好是“9”,而“9”被称为极阳数,是封建帝王最喜欢的吉利数字,所以将桥建成17个孔。

在桥东有一尊镇水铜牛,镇水铜牛位于昆明湖的东堤,卧伏在雕花石座上,以神态生动、形似真牛而著称,1755年用铜铸成,称为“金牛”。据传是为镇压水患而铸。

牛背上还铸有由乾隆帝撰写80字的篆体铭文《金牛铭》。铭文为:

夏禹治河,铁牛传诵。义重安澜,后人景从。制寓刚戊,象取厚坤。蛟龙远避,讵数鼍鼋。此昆明,潴流万顷。金写神牛,用镇悠永。巴邱淮水,共贯同条,人称汉武,我慕唐尧。瑞应之符,逮于西海。敬兹降祥,乾隆乙亥。

后来,又在万寿山上增建了宝云阁,宝云阁的外观似一座四方亭子,因全部用铜铸成,故又称“金殿”。

宝云阁通高7.55米,重207吨。外形仿照木结构建筑的样式,重檐歇山顶。殿构件柱、梁、椽、瓦、脊吻兽,连匾额等都像木结构。通体呈蟹青冷古铜色,坐落在一个汉白玉雕砌的须弥座上。

在这稀世铜阁的内壁上,镌刻着4个人的名字:杨国柱、张成、韩忠和高永固,可能是此铜阁的铸造人,这个铜阁是采用失蜡法熔模铸造的,这种铸造法是我国古代三大铸造技术之一。

铜阁建成后,乾隆皇帝在阁前的牌坊上,书写了“侧峰横岭圣来参”的诗句。在此后的清朝统治时期,西藏喇嘛到达北京,都会来这里念经祈祷,举行参拜仪式。阁后石壁上高约十米的周边莲框,就是诵经时悬挂佛像用的。

就这样,直到1764年才建成了清漪园,共耗银480余万两。清漪园建成后,乾隆曾多次到园林里游玩,并留下了许多描写昆明湖的诗。乾隆在昆明湖泛舟的诗中写道:

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数昆明。

侵肌水色夏无暑,快意天容雨正晴。

倒影山当波底见,分流稻接垸边生。

披襟清永饶真乐,不藉仙踪问石鲸。

在诗中,乾隆认为昆明湖的风光应当是燕山一带风光之首。在这位皇帝的眼里,清漪园昆明湖的风光,已经如同仙境,可见乾隆对昆明湖的喜爱。

但是,由于清漪园园中理政及居住性质的建筑极少,所以乾隆帝游览清漪园都是在当日往返,从未在园中居住过。

直到嘉庆和道光两朝,清漪园仍然保持着乾隆时期的规模、内容和格局,只有极个别的建筑物的增损和易名。例如在嘉庆年间,改惠山园之名为“谐趣园”并加建“涵远堂”,霁清轩内加建“军机房”,拆除“乐安和”,拆除南湖岛上的“望蟾阁”改建为“涵虚堂”。

道光年间又平毁凤凰墩上的“会波楼”及配殿,为节约宫廷开支曾一度撤去各殿宇内的陈设和铺垫等。

慈禧时期竭力修复补救

1860年,英法联军进犯北京,清漪园也没能逃脱厄运,被付之一炬。

1873年,载淳亲政,年号为同治,以奉养东、西宫太后为名,下令重修圆明园。清漪园内残存的部分建筑物被拆卸,将其旧料充作圆明园重建殿宇之用。但工程进行不久,终因国库空虚,统治集团内部意见分歧而不得不于次年停止。

1875年,光绪皇帝载湉继位,起初由慈安和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慈安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宫独裁。后来,光绪将清漪园勤政殿改为仁寿殿,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

仁寿殿成为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颐和园居住时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是当时主要的政治活动场所。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后,处心积虑地筹备修复清漪园作为她长期居住的离宫御苑。强筹经费,开始园林的修复工程。

1888年,载湉颁布上谕:

万寿山大报思延寿寺为高宗纯皇帝侍奉孝圣宪皇后三次祝之嘏所,敬踵前规,尤征祥洽。

其清漪园旧名,谨拟改为颐和园,殿宇一切亦量加茸诒,以备慈舆临幸。

恭逢大庆之年,朕躬率群臣同申祝悃,稍尽区区尊养微忱。

“清漪园”这个名字,从1750年的乾隆皇帝开始,一直延续了整整138年。又以“颐和园”的名字而载入我国近代历史的史册。

乾隆兴建清漪园的时候,正值“乾隆盛世”,建园工程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的支持。到慈禧太后重建颐和园,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清王朝国库再也拿不出整笔的款项来修造规模宏大的园苑了。但是为了建园,慈禧太后就挪移海军建设的专款作为建园的经费。

据内务府在1887年开列的《万寿山已修未修齐工程清单》的记载,这一年园内已竣工的建筑物共计24处,约占颐和园全部建筑的1/3。

1891年,慈禧又耗资71万两白银,历时4年为自己建造了一处听戏的场所,名为德和园。当年,这里与紫禁城里的畅音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并称清宫三大戏台,但以它为最大,且建筑精美,气势宏伟。

德和园大戏楼有三层,高达21米。底层的戏台宽17米,戏台的顶板有天井,台底设地井,可以按照需要,演员由天井下降,或由地井钻出。戏台二层设有绞车架,准备机关布景使用。戏台下面有水井,演出需要时,台上可喷出水泉。

大戏楼上层匾额为“庆演昌辰”,意思是良辰吉日为祝寿而演出。中层匾额是“承平豫泰”,意为太平盛世之际,以音乐歌颂功德。下层匾额是:“欢胪荣曝”,意为欢乐的演出、光荣的献艺。

1894年,慈禧太后60岁,为了赶在生日这天之前全部完成颐和园修建工程,以便举行庆典活动,慈禧太后对工程的进度抓得更紧了。她命主管官员每隔5天向她呈交一次书面汇报,春节期间也不让工人休息。

慈禧太后一直非常重视颐和园的修建,原来打算全面恢复清漪园时期的规模,并曾命样式房绘制有关的规划设计图纸。但在建设过程中由于经费筹措困难,材料供应不足,不得不一再收缩。

最后,工程完全放弃了后山、后湖和昆明湖西岸,而集中经营前山、宫廷区、西堤、南湖岛,并在昆明湖沿岸加筑宫墙。

按宫墙以内计算,颐和园占地面积为290公顷,比清漪园略小一些。建园工程前后历时8年。恢复、改建、新建以及个别残存的建筑物和建筑群组共97处。

颐和园终于建成了。建成后,慈禧太后几乎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园内。一般是正月就带着载湉来到颐和园,直到农历十一月才返回紫禁城。

在此期间,慈禧太后在园内接见臣僚、处理政务、举行典仪,因而园林的性质已经改变为离宫御苑,成了与紫禁城相联系着的政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