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后苑——御花园
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全园南北纵80米,东西宽140米,占地面积12000多平方米。
园内主体建筑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式,坐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园内青翠的松、柏、竹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常青的园林景观。
紫禁城北端的后宫园林
御花园位于北京故宫中轴线的最北端,在坤宁宫后方,始建于1420年,称为“宫后苑”,以后历代多有增修,但都基本上保留了初建时的基本格局,清代时改称为御花园。
园中有不少的殿宇和树石,都是明代遗物。御花园原为帝王后妃休息、游赏而建,但也有祭祀、颐养、藏书和读书等用途。
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的北端,正南有坤宁门同后三宫相连,左右分设琼苑东门、琼苑西门,可通东西六宫,即北面是集福门、延和门、承光门围合的牌楼坊门和顺贞门,正对着紫禁城最北界的神武门。
御花园占地12000多平方米。园内建筑采取了中轴对称的布局。中路是一个以重檐录顶、上安镏金宝瓶的钦安殿为主体建筑的院落。
东西两路建筑基本对称,东路建筑有堆秀山御景亭、璃藻堂、浮碧亭、万春亭、绛雪轩;西路建筑有延辉阁、位育斋、澄瑞亭、千秋亭、养性斋,还有四神祠、井亭和鹿台等。
著名的堆秀山是宫中重阳节登高的地方,叠石独特,磴道盘曲,下有石雕蟠龙喷水,上筑御景亭,可眺望四周景色。
御花园内主要有坤宁门、钦安殿、承光门、天一门。坤宁门位于内廷中路北端,为御花园的北门。始建于明初,1535年,因坤宁门移至坤宁宫后北围廊正中而改称顺贞门。顺贞门为随墙琉璃门3座,每座均安双扇实榻大门,每扇门纵横各9颗门钉。
门外为北横街,隔街与神武门相对,门内南向正对承光门,门左右各有东西向琉璃门一座,名延和门、集福门。此3座门间以琉璃顶矮墙相连,在顺贞门前围合成一座袖珍院落。
顺贞门乃内廷通往神武门之重要通道,无故禁开。皇后赴西苑先蚕坛行祭祀礼或去往圆明园、寿皇殿等处均出入此门,皇帝有时也经此门出入。
此外,在钦安殿道场之期,随时启闭以供道士进出,但须严行稽查,不许闲人出入。明代时,若逢宫人病故,棺椁从顺贞门的右侧之门送出。清代后宫亲族女眷曾奉旨会亲于此,选秀女时也进此门。
钦安殿位于御花园正中,南北中轴线上,是园中的主体建筑。钦安殿始建于明代,明嘉靖年添建墙垣以自成格局,清乾隆年又在殿前添接抱厦。
钦安殿内供奉玄天上帝,又称真武大帝。传说玄武为北方神灵,代表二十八星宿中的北方七宿,为龟蛇状。在阴阳五行中,北方属水,色为黑,守护紫禁城建筑免遭火灾。
明永乐皇帝自诩为真武大帝飞升500岁之后的再生之身,在他的推动下,宫中真武大帝的信仰特别盛行。
每年的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等节令,皇帝都会到此拈香行礼,祈祷水神保佑皇宫,消灭火灾。
殿顶为重檐盝顶,殿宇基座周围汉白玉石栏杆是紫禁城中的石雕精品,殿前相交于甬路上方形成拱门的连理柏也是宫中的奇树之一。
钦安殿是坐落在北京中轴子午线上唯一的道观,到了清代,每逢元旦年节,都要在这里开设斗坛和道场,皇帝亲自前来拈香行礼。
钦安殿北为承光门,正中有琉璃牌楼门一座,称承光门。门北向,门内陈设壤金铜像一对,门左右各接有短垣,高仅过人,但砌筑得十分华贵,干摆青砖下肩,土红墙身,黄色琉璃墙顶之下,承托着一排琉璃斗拱。
墙东西伸延折而向北,再各接牌楼门一座,即东为延和门,西为集福门,北为顺贞门,由四座门围成一个园林空间。成为御花园特有的一种景观,与我国其他的古园不同,这里的自然景如花门和假山,均被墙垣和殿庭所约束住了,呈现出了一种规正之美。
钦安殿院落的南门为天一门,是嘉靖皇帝在添建钦安殿院墙时所建。初名“天一之门”,清代改为“天一门”。
按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北方属水。钦安殿位于紫禁城中轴线北端,其院门名为“天一”,乃取《易经》中“天一生水”之意,与五行之说相应。
另外,因为嘉靖年间紫禁城多次失火,在此背景下修建钦安殿院墙和院门,并由嘉靖皇帝亲为院门题名,显然有祈求平安之意。
天一门南向,主体由青砖砌成,磨砖对缝,工艺考究。正中单洞券门,内装双扇朱漆宫门,门上嵌纵横各9路铜鎏金门钉。黄琉璃瓦歇山顶,檐下绿琉璃仿木结构椽、枋和斗栱。额枋彩画是具有典型明代特征的旋花彩画,为清代旋子彩画的前身。
天一门两侧各出琉璃影壁与院墙相连,影壁的盒子与岔角部位饰琉璃仙鹤、云朵,做工精美。门前左右陈列铜镀金獬豸各一,御路正中设青铜香炉一座。门内正对连理柏一棵,枝繁叶茂,苍劲古朴。
天一门是紫禁城内较为少见的青砖建筑,一方面直观地反映出避火的愿望并切实起到了防火作用。另一方面,青砖淡雅的色泽也与御花园的园林环境相协调。紫禁城西北角的英华门,与天一门完全一样。
摛藻堂位于御花园内东北部、堆秀山东侧,是乾隆年间修建的,主要曾用于贮藏《四库全书荟要》,其中摛是传扬、铺展的意思,“摛藻”意为弘扬文华。
该建筑依墙面南,面阔五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堂西墙辟有一小门,可通西厢房。只以少数精美造型的亭台立于园中,空间舒广。
堂前出廊,明间开门,次梢间为槛窗。室内放置书架,为宫中藏书之所。1779年之后,《四库全书荟要》曾贮藏于此,供乾隆皇帝随时阅览。
摛藻堂的匾额是乾隆皇帝题写的“摛藻抒华”4字,楹联为:
庭绕芳毯铺生意;
座有芸编结古欢。
其中“芸编”一词中的芸指多年生草本植物芸香,古人常把芸香夹入书中以防虫蛀,故以芸编称古书。西门外的楹联为:
左右图书,静中涵道妙;
春秋风月,佳处得天和。
西室内,乾隆皇帝题写的楹联为“宿风”,楹联为:
从来多古意;
可以赋新诗。
园内遍植古柏老槐,罗列奇石玉座、金麟铜像、盆花桩景,增添了园内景象的变化,丰富了园景的层次。御花园地面用各色卵石镶拼成福、禄、寿象征性图案,丰富多彩。
浮碧亭位于御花园的东北,亭北正对倚园北墙而建的摛藻堂,正南是万春亭。亭平面方形,三开间,通面阔约8米,前出抱厦,下有东西长的矩形水池,池上横跨单券洞石桥,亭坐落于桥上。
亭和抱厦顶均为绿琉璃瓦黄剪边,攒尖顶上安琉璃宝顶。一斗二升交蔴叶斗栱,檐枋下安华板,方柱。亭东西两侧为石雕栏板,同时也是桥的栏板,南北两面在石栏板中间设两步台阶为亭的出入口。
方亭内天花正中有双龙戏珠八方藻井,周围为百花图案天花,檐下苏式彩画,抱厦三面开敞。
池中水引自护城河,池壁雕有石蟠首出水口,池中芙蓉出水,游鱼穿泳,为御花园的景色增添了清新活泼的情趣。
万春亭在御花园东部,1536年建。亭为重檐,上圆下方,合于“天圆地方”的说法。东方与春季对应,故名万春,即天地长春之意。
延晖阁位于御花园内西北,北倚宫墙。明代初建时名为清望阁,清代重修时取延驻夕阳光辉之意。
阁坐北面南,三开间,外观为上下两层,其内部两层之间有一暗层,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明间开门,灯笼框隔扇门6扇,两次间为灯笼框槛窗。阁之上层回廊环绕,玲珑轻盈。
清代宫廷从八旗遴选秀女进宫的活动也在此举行。
延晖阁高居宫墙之内,与花园东部的堆秀山形成了左右均衡的格局。登临高阁,或俯视园中景致,或北望景山,都风光绮丽,据说在冬季天气晴朗的日子,这里还可以看到西山的积雪。清代乾隆、道光和咸丰等皇帝都留有吟咏此阁的诗句。
在延晖阁西为位育斋,嘉靖年间曾更名玉芳轩,清代恢复了位育斋的名称。
位育斋坐北面南,面阔5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明间开门,两次间为支摘窗。位育斋前有鱼池一座,中跨拱桥,桥上建有一亭曰澄瑞,清雍正时此斋曾作为佛堂。
澄瑞亭位于御花园的西北,正北为倚园北墙而建的位育斋,正南为千秋亭。亭平面方形三开间,通面阔约8米,前出抱厦,下有东西长的矩形水池,池上横跨单券洞石桥,亭坐落于桥上。
亭和抱厦顶均为绿琉璃瓦黄剪边,攒尖顶上安琉璃宝顶,一斗二升交叶斗栱,檐枋下安华板。亭东西两侧的石雕栏板亦为桥的栏板,蕉叶纹望柱头。亭南北两面设踏步,作为进出口。方亭内为金龙图案井口天花,正中有双龙戏珠八方藻井,檐下龙锦彩画,抱厦三面开敞。
澄瑞亭以南就是千秋亭,1536年建。亭平面呈形,是由一座方亭各面出抱厦形成。四面抱厦前各出白玉石台阶,周围白玉石栏板,绿色琉璃槛墙饰黄色龟背锦花纹,槛窗和隔扇门的槅心都是三交六椀菱花,梁枋施龙锦彩画。重檐攒尖顶,下层檐施单昂三踩斗栱,下层檐以上改成圆形,施单昂五踩斗栱。
圆攒尖顶,明称“一把伞”式,黄琉璃竹节瓦。宝顶是由彩色琉璃宝瓶承托鎏金华盖组合成的。上圆下方的屋顶取仿“天圆地方”的古明堂形制。
亭内天花板绘双凤,藻井内置贴金雕盘龙,口衔宝珠。两亭色彩绚丽,造型精美,可称是宫中亭子之最。千秋亭、养性斋,还有四神祠、井亭、鹿台等。
御花园内有两座井亭,坐落在万春亭和千秋亭以南,东西遥相对应。
亭平面方形,四柱础刻覆莲,面阔1.9米,四周绕以石栏板,石洩水槽,井在亭子中心,均用汉白玉石制作。东边一座梁枋绘花草枋心苏式彩画,西边绘海漫斑竹。
井亭的特点是顶上部做“盝顶”,正中开露天洞口,形状随同井的平面,正对下面的井口,为的是采光以便看视井中水面,亦方便掏井,利于长竿上下。
御花园井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方形平面的建筑顶都是八角形。顶的形状改变是在四柱上端采用担梁,担梁两端悬挑着另一根悬空的梁,于是四方改成八方。八角攒尖顶中间落平,开八角形洞口,顶覆黄琉璃瓦,八对合角吻,八条脊,脊端安仙人走兽。
西边的亭内架有两根横木,中间安着滑轮,是当年打水的遗迹。宫内井亭很多,但是像这样结构巧妙,造型娇小精丽是绝无仅有的。
堆秀山也是在明代建立的,后来,奉神宗朱翊钧之命拆去,于同年在其基础上改筑堆山,用太湖石叠高14米而成,山顶筑有亭子一座,名为“御景亭”。
亭平面方形四角攒尖夔金宝顶,自亭上可俯瞰宫苑,远眺紫禁城、景山、西苑尽在目中。山北依宫墙,高约10米。
叠石山脚正面中间有券洞门,洞门上额有一题名为“堆秀”的匾,使用满汉两种文字,门内有石洞,内为砖砌穹隆式石雕蟠龙藻井。
“御景亭”和“堆秀”之名皆为明万历皇帝所赐,清代仍保留着明代的旧称。东侧山脚石壁上还刻有乾隆皇帝所题的“云根”两字,以赞赏石山似层云叠起之美。
堆秀山虽是叠砌垒垛的假山,但由匠师们精心设计和巧妙地使用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太湖石,在比较狭小的地面上,拔地腾空而起,叠垒成一座怪石嶙峋、岩石陡峭的崇石峻岭。
山上有些石块酷似鸡、狗、猪、猴、马、兔等“十二生肖”的动物形状,或卧或站,姿态各异,吸引人们去揣摩猜测,因而增添了观赏的趣味。
御景亭高耸于堆秀山上,是宫苑中眺望风景的绝佳之处。这里原是明代观花殿的旧址,万历间改堆假山。山的东西山石间各有登道,拾级而上可达山顶御景亭。
亭子平面方形,四柱,一斗二升交蔴叶斗栱,攒尖顶,上覆翠绿琉璃瓦,黄色琉璃瓦剪边,鎏金宝顶,四面设隔扇门。四周围绕着汉白玉石栏板。亭内天花藻井,面南设宝座。
御景亭是皇帝和皇后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的地方。
绛雪轩位于御花园东南角,绎雪轩的门窗装饰均为楠木雕刻,窗棂雕有“万寿无疆”花纹,乾隆皇帝常到绛雪轩吟诗作赋。
当时绛雪轩前有五棵海棠树,每当花瓣飘落时,宛如红色雪花纷纷降下一般,遂将此轩名为绎雪轩。乾隆皇帝曾有“绛雪百年轩,五棵峙禁园”的诗句。轩前琉璃花坛里有一簇极为罕见的太平花,这是晚清时西太后命人从河南移来栽种于此处的。
养性斋是一座楼阁式藏书楼,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以后,曾聘请教师在这里教他学习英语和数学。
绛雪轩的门窗为楠木本色,没有任何的油饰。柱、框、梁、枋都饰有斑竹纹彩画,朴实淡雅。轩前的琉璃花坛制颇为精致,坛内叠石为山,栽有牡丹等名贵花木。原来轩前有海棠树5棵,每当花瓣飘落时,宛若雪花片片缤纷而降,遂名绛雪轩。
晚清时,慈禧命从河南移来太平花,代替了古海棠。花坛前竖立一远古木质化石柱也十分珍奇,上刻乾隆帝御题诗句。
养性斋位于御花园西南角,后依宫墙。斋为两层楼阁式,坐西面东,斋前叠石环抱。1754年于楼两端向前各接出3间,改建为转角楼,建筑平面遂呈“凹”字形,与花园东面的绛雪轩正凹凸相应。
清嘉庆和道光两帝经常前来此斋,清逊帝溥仪曾将他的英文教师庄士敦安排在此居住。
园中奇石古树美景天成
御花园的叠石为山,分为两个区域,园中西南部有四组叠石山景,都是以自然山峦为蓝本。依园中位置与环境有正西组合的,有西南弯形和西北斜形组合而成。
叠石参差错落有致,通过线与面的结合,高与低,曲与直,巧与拙,繁与简等强烈对比形成极富变化,有着统一与和谐的独特幽美形式,并构成了多个洋溢着艺术氛围的园林小空间。
山石陪衬与园林建筑嵯岈屈曲,叠石与花草树木相组合形成庭院式的园林,小巧玲珑,古雅别致。“折粮石”南太湖石和产自北京房山的北太湖石为主巧妙配合,多孔多穴,波纹起伏,叠山成“数弓之地,深溪幽壑,势若天成”。
明代曾勉之在《吴风录》中提道:
至今吴中富豪,竟以湖石筑峙奇峰阴洞,至诸贵占据名岛以凿凿而嵌空为妙绝,珍花异木,错映阑圃,虽阁阎下户亦饰小小盆岛为玩。
叠山境美是园林景观的灵魂。
在御花园石种之多也是一大特色。主要的石种有太湖石、英德石、灵璧石、雨花石、海浮石、钟乳石、彩陶石、木化石、晶体石、虎皮石、石英岩和沉积变质岩等,古代四大名石也都在其中。
在天一门前甬路西侧,有一奇石,它以自然形成的纹理表面而见长。这块奇石的表面呈现一位躬身下拜的老人形象,他双手拱起,长袖下垂,虔诚地拜揖天上的星斗,因此人称“拜月石”。
又有传说,图案中的老者是诸葛亮,他正双手拱起,神态专注于天空中的北斗七星,因而又称此石为“诸葛拜北斗”。
海参石置于御花园天一门的东侧,是由一大堆海参状的小石头聚合而成。石高0.76米,高0.25米,整个石体如首尾相连,纠缠盘绕的无数海参。石呈黄褐色,略显半透明,实为难得的精品。
这块奇石因何而形成,已无从考证,但是据有关史料记载,是在明景泰年间增建御花园时所置,其石是一块石英晶簇,确为世间罕见的奇石珍品。
珊瑚石立于御花园天一门的东侧,与西侧另一珊瑚石成双结对。珊瑚石是古代珊瑚虫的石灰质骨骼,经石化作用后形成的化石。这块珊瑚石表面呈鹿茸状凸起,显得十分丰满,仿佛珊瑚仍在茁壮成长。
云盆石又称石鱼池,位于御花园中部,此石长1.9米,色呈青灰,质地疏松,全石如一横卧长盆,中间低凹,如长湖、如云盆,这是在石灰岩的溶洞中长成的奇石。
当水在岩壁上不断地侵蚀、流动时,水中溶解了碳酸钙,含碳酸钙的水慢慢的地蒸发,碳酸钙被沉积下来。又由于水在不断地流动,在沉积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个云片状凹形的波纹槽,这就是云盆的形成过程。云盆在明代时,在每个凹槽内盛水养鱼,因此又称“石鱼池”。
在御花园绛雪轩前面的石座上,挺立着一块高1.3米的厚木板,形似久经曝晒的一段朽木,背面还有无数虫蛀的小孔,但用手一摸它确是石材,是远古的木化石。
这块木化石正面刻有乾隆所题的诗:
不记投河日,宛逢变石年。
磕敲自铿尔,节理尚依然。
旁侧枝都谢,直长本自坚。
康干虽岁贡,逊此一峰全。
题诗的时间是乾隆丙戌正月,已经有200多年了。
在御花园绛雪轩前还有一奇石似龙,此石高0.8米,青灰色,皱襞丰富,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势似奔腾的青龙,龙首仰视苍穹,不可一世。据考证,是英石中的珍品,扣之有声。
御花园钦安殿西侧,立有一块英石,高约1.48米,宽1.4米,厚不足0.3米,石体变化丰富,似龙似狮,变幻莫测。石表面上部粗糙,下部光滑,沟壑零落。石体青灰,石质严密,击之声音清越。
钦安殿东侧的东便门外,立有一块灵璧石,高1.97米,通体呈矩形,背面切削平整,正面沟壑纵横,凹凸起伏,皆为水流冲刷所致,使人感到自然的造化之功。汉白玉长方形的底座,为元代方台。
御花园东南部有一块太湖石,高约4米,呈上大下小形势。通体孔洞疏落,涡穴浅薄,石质均匀,颜色温润。此石置于砖花台座上。
砖坛采用六角形须弥座结构,砖坛上部环绕砖制钩栏,六角十二柱。据文献记载,此太湖石从异地迁入,但太湖石本身甚为秀美,颇具古风。
御花园天一门西侧有一块状似笋石,通高仅0.8米,青褐两色相间。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笋石通常取细高者,块状的还不多见。此石正面石核全部脱落,正是笋石成熟的标志。此石可能出自云南石林,端严挺立于长方八角形汉白玉须弥座上。
奔兔石位于御花园澄瑞亭外,石高0.42米,色呈黑灰,表面温润,质地坚密,敲之有声。石体隐含白色岩脉,侧视似驻足的奔兔,静中有动,极富情趣。置汉白玉雕石盆中,盆周浮雕有白兔嬉戏林石中间,十分精美。盆下为高腰莲花辨石雕须弥座。
卵石路在御花园的通道上,都以各种颜色的小卵石砌嵌而成各种图案轮廓,这些五色小卵石大部分为各色石英石。每幅图案又有独立的内容,有花鸟虫鱼、人物故事、树木丛林和楼台殿阁等,各尽其妙。总数约900余幅,可以说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杰作。
从乾清宫进入幽雅闲逸的御花园,在琼苑西门入口处,红墙边立一太湖石,灰色,高约1.63米,含粗壮红白两色岩脉及结晶体,石体孔洞勾连,变化丰富,整体造型呈昂然上拔之势,太湖石立在雕刻有藩莲缠枝雕花石座上。
在御花园南边入口处有一湖石,高1.8米,上大下小,以底部凸隆为足,叉开成拱形架,立于须弥座台面上,石体涡状重叠,孔洞勾连,玲珑剔透。太湖石下是明代中期六角形弥座,石与座不是原配,这块太湖石可能是后移入此处的。
御花园园内的古树很多,粗略统计大概有160多棵,多数在300年以上,苍松翠柏,千姿百态,各领风骚。
在钦安殿前有一连理柏占据显位,树的两根分别位于故宫中轴线的两侧,于一米多高处合二为一,正值中轴线上方变为一棵。
相传两树自动结伴,心往一处想,坚贞不屈,因而感动了上苍,使之融为一体,人们叫它连理树,象征纯真的爱情,因而引来了天下不少痴情男女与它相拥。
位于堆秀山东侧有一棵古柏,被封为“遮荫侯”。它在园中名气最大。此树高7.8米,树围0.9米。它虽貌不出众,所在的位置也不显赫,但怎么会得此殊荣呢?
相传有一年,乾隆下江南,天气很热,随行的大臣等个个汗流浃背,唯有乾隆爽身惬意。回朝后,乾隆皇帝在园中游玩来到此树前,一太监奉承道:皇上去江南时此树枯萎。皇上一回来此树又茂盛起来了,看来是此树随皇上一同去了江南。
乾隆一想,去江南的路上别人大汗淋淋,而自己却很凉爽,再听太监这么一说,想必此树暗中为我遮阴,不禁心中大喜,便赐封此古柏为“遮荫侯”。后来还为它题写了《柏树行》刻在石碑上,碑就在树旁的搞藻堂西墙上。
园中的名贵古树还有很多,如卧龙松和龙爪槐等,这些古树虽老态龙钟,但还枝繁叶茂,每天迎接着众多人们前来观赏驻足。
御花园为保留最古的宫内苑囿,其景色特点与一般以山水为主题的皇家园林有很大的不同,归纳起来可概括可以分为四点。
一是布局对称严谨。御花园中间有条明确的轴线,主要建筑及园林小品皆相对布置。如花园的西北一带,由位育斋至千秋亭,与园东北一带的璃藻堂至万春亭的建筑,从形式到布局,都采用了一左一右和两两成双的对称式,包括建筑的命名也取东西对仗的办法,如金香对玉翠,浮碧对澄瑞,万春对千秋等。
这种工整的布局,严格的对称,在一般园林建筑中是很少见的,御花园因地制宜大胆采用这一形式,主要是为了与整个故宫布局相协调。
然而,尽管建筑形式与格局如此对称,但由于假山、树木、环境景观的不同处理,却没有给人以雷同的感觉。表现出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
二是多古树名木因。花园建造年久,故园内多古松古柏,其美丽如画的姿态,苍翠的绿色,给这座特殊的园林增添了不少古雅之美。
三是建筑的密度高。一般的园林内都有山水等自然风光,但御花园居深宫禁帏,受宗法礼制思想之影响,在总体上仍然是故宫建筑群的延伸,因此,园内建筑很多,亭、殿、馆、所较密集,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园林风貌。
四是彩石路面,古朴别致。园内甬路均以不同颜色的卵石精心铺砌而成,组成900余幅不同的图案,有人物、花卉、景物、戏剧、典故等,沿路观赏,妙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