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廷典范——慈宁宫花园
慈宁宫花园,位于内廷外西路慈宁宫西南,是明清太皇太后、皇太后及太妃嫔们的游憩和礼佛之处。
花园南北长约130米,东西宽50米,总占地面积6800平方米。园中仅有建筑11座,占地不到总面积的1/5,集中于花园北部。南部则地势平坦开阔,莳花种树,叠石垒池,意在使太后、太妃嫔们不费跋涉之劳而得山林之趣。
在礼制森严的紫禁城中,受礼制、宗法、风水等多种因素制约,慈宁宫花园是唯一能令前代后妃们寻得心灵慰藉的轻松所在。
前朝妃嫔居所内的花园
慈宁宫,始建于1536年,明朝慈宁宫为前代皇贵妃所居。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是慈宁宫的兴盛时期,当时的孝庄文皇后和孝圣宪皇后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
顺治、康熙和乾隆三帝以孝出名,他们经常在慈宁宫举行为太后庆寿的大典。
慈宁宫门前有一东西向狭长的广场,两端分别是永康左门和永康右门,南侧为长信门。慈宁门位于广场北侧,内有高台甬道与正殿慈宁宫相通。
院内东西两侧为廊庑,折向南与慈宁门相接,北向直抵后寝殿的东西耳房。前院东西庑正中各开一门,东为“徽音左门”,西为“徽音右门”。
正殿慈宁宫居中,前后出廊,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面阔7间,当中5间各开4扇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两梢间为砖砌坎墙,各开4扇双交四椀菱花槅扇窗。殿前出月台,正面出三阶,左右各出一阶,台上陈鎏金铜香炉4座。东西两山设卡墙,各开垂花门,可通后院。
清代慈宁宫正殿悬挂着乾隆皇帝的御笔“宝箓骈禧”和“庆隆尊养”两副横匾,对联是:
爱日舒长,兰殿春晖凝彩仗;
慈云环阴,置庭佳气接蓬山。
按照封建礼仪,皇帝不能与前朝妃嫔同居东西六宫。为了安置业已归天的老皇帝的妃嫔,特地建造了慈宁宫供她们居住。
1769年,乾隆皇帝在明代早期建筑仁寿宫的旧址上改建成慈宁花园,是明清两朝太皇太后、皇太后及太妃嫔们游憩和礼佛的场所。
花园中原有临溪观和咸若亭等建筑,后来在万历十一年改名为临溪亭、咸若馆。清乾隆三十四年进行大规模改建,此后虽“颇有更动”,但花园总的规模和布局始终没有大的变化。
花园的揽胜门内,叠有山石,起了“开门见山”的障景作用。山石之后,花坛上万紫千红,衬映出跨池而建的临溪亭。池亭周围,又有含清斋、延寿堂和东西配房相向而立,使临溪亭自然地成为花园南部的观赏中心。
花园北部的咸若馆,是全园的主体建筑,馆北有慈荫楼,东厢是宝相楼,西厢为吉云楼,围成半封闭的三合院。
咸若馆为清代太后和太妃们的礼佛之所。明代初建时称为咸若亭,后来的万历皇帝更名为咸若馆。清乾隆年间先后大修和改建,形成后来的规模。
咸若馆坐北朝南,正殿5间,前出抱厦3间,四周出围廊。正殿为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抱厦为黄琉璃瓦卷棚式顶。
馆内装饰考究别致,梁檩上的龙凤和玺彩画灿然生辉,顶部的海墁花卉天花清丽淡雅。室内明间柱子的装饰颇具藏式佛殿之意味。贯通东、北、西三面墙壁的通连式金漆毗庐帽梯级大佛龛,给人以庄严神秘和佛法无边之感。
馆内悬有清乾隆皇帝御书的“寿国香台”匾,两侧悬有一副对联:
证最胜因金界庄严欢喜地;
赞无量寿宝轮拥护吉祥云。
并陈设龛、案、佛像、法器、供物等。
临溪亭始建于1578年,原名临溪馆,万历年间更名为临溪亭。
临溪亭位于花园中部偏南,建在矩形水池当中之单孔砖石券桥上,东西两面临水,南北出阶,与花园南面的入口和假山以及北部的咸若馆、慈荫楼同处于院落南北中轴线上。
亭平面方形,面阔、进深各3间,四面均当中开门,斜方格槅扇门各4扇,两侧皆为斜方格槛窗,窗下槛墙贴饰精美的黄绿色琉璃花砖,临水两侧门前加设木护栏。
亭之屋顶为四角攒尖式样,黄琉璃瓦绿剪边,檐下施斗栱。室内为花卉图案海墁天花,当心绘蟠龙藻井。
临溪亭东西两侧池畔环以汉白玉望柱栏板,池水清澈见底,池中游鱼自得,莲花芬芳。亭南北各有一座砖砌花坛,高1米,6.5米见方,种植牡丹、芍药等花卉。
花坛四周空地上散植柏树数十棵,其间穿插玉兰、丁香,通向临溪亭的小路将之划分为四片花木扶疏的小树林。临溪亭处于树影碧波环绕中,意境清雅,是皇太后、太妃嫔们游园休憩和赏花观鱼的绝佳场所。
超凡脱俗的各处礼佛建筑
宝相楼位于慈宁宫花园北部,原先是明代咸若馆的东配殿,在清代的乾隆年间,被改建为楼式建筑,是园中主体建筑咸若馆的东配楼,是清代皇太后和太妃们的礼佛之所。
宝相楼坐东面西,为上下两层,面阔7间,绿琉璃瓦黄剪边卷棚歇山式顶。前檐出廊,明间开门。下层南北墙各辟一小门,门内为楼梯间,循梯而上即可至二层。
上下层均隔为既连通又独立成室的7间佛堂,除明间外,其余6间均于下层天花处开天井,使上下两层因天井而贯通,上层环天井设紫檀木围栏。
楼下明间原供释迦佛立像,其余6间分置“大清乾隆壬寅年敬造”款掐丝珐琅大佛塔6座,塔顶直达天井口。塔周围三面墙壁上均挂通壁大唐卡,共画护法神像54尊。
楼上明间原供木雕金漆宗喀巴像,三面墙壁挂释迦画传、宗喀巴画传唐卡。其余6间正面设供案,供显、密主尊像,每室9尊,共54尊,与楼下6室所供54尊护法神像相对应;两侧面设壁嵌式千佛龛,每间供小铜像122尊,6室共计732尊;千佛龛下为壁隔式紫檀木经柜,藏贮各种佛经。
宝相楼除明间外,其余6室依显宗、密宗、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父续、无上瑜伽部母续分别配供佛像、唐卡、供器,集显宗和密宗为一体,体现了藏传佛教格鲁派显密兼修的修持特色,成为清宫佛堂的一种重要模式,清宫档案中称之为“六品佛楼”。
在咸若馆西侧为吉云楼,坐西面东,面阔7间,东与宝相楼相对。明代原为咸若馆西配殿,后来改建为二层楼阁,上悬有满汉两文书写的“吉云楼”匾。
楼的上下两室内正中均供有大尊佛像。佛像两侧各有一个长方形底座及多层台阶的金字塔式供台,供台顶部是一道长墙式的千佛龛。供台上层层摆放五彩描金擦擦佛母像。
四壁和屋梁各处满做千佛龛,内供相同的五彩描金擦擦佛母像,共计10000余尊,是为宫内一处名副其实的万佛楼。
这种专供擦擦佛的宽敞殿堂可能是内地藏传佛殿中仅存者,西藏也未见有实例,是极其珍贵的佛教遗迹。
慈荫楼是清宫内的藏经楼,位于慈宁花园北端、咸若馆后。慈荫楼坐北朝南,上下两层,各面阔5间,绿琉璃瓦黄剪边卷棚歇山顶。下层东梢间为过道,前后设门,可通慈宁宫,西墙开门通室内。
上层明间开门,次、梢间为槛窗,西梢间设楼梯。北壁设通壁的供经龛,曾供藏著名的北京版藏文大藏经《甘珠尔经》108部。正中是佛龛,供奉释迦牟尼佛等金铜佛多尊。龛前有长供案,陈设佛塔和供器等物。
含清斋位于慈宁宫花园内东侧、宝相楼以南,与西侧延寿堂对称而立。含清斋坐北朝南,房前为一狭长小院,院西侧开随墙小门。
主体建筑以天井分作前后两部分,前房面阔3间,进深3间,平面略呈方形,覆三卷勾连搭式灰瓦卷棚硬山顶。后房面阔3间,进深1间,灰瓦卷棚硬山顶。前后房之西次间当中有穿廊相通,前后房之西山墙以院墙连为一体,使含清斋外观看去仿佛一座独立的小院。
前房明间开槅扇门,其余为槛墙支摘窗。后房西墙开一花窗,外设砖砌窗罩。穿廊朝向天井一侧开步步锦槅扇门。斋内以装修隔为小室,分隔形式灵活。
整座建筑灰瓦、青砖,不施斗栱、彩画,装饰朴素,色彩淡雅,在慈宁宫花园浓荫茂木的掩映中,颇具江南建筑的情趣。斋前楹联为:
轩楹无藻饰;
几席有余清。
正是其朴素的建筑风格的写照。
至于因何修建含清斋,乾隆皇帝曾在《建福宫题句》自注中写道:
慈宁宫花园葺朴宇数间,以备慈躬或不豫,为日夜侍奉汤药之所,丁酉正月即以为苫次。
1777年,乾隆的母亲孝圣太后崩逝,奉安于慈宁宫正殿,乾隆皇帝确于含清斋守孝。后因王公大臣恳请,又返回养心殿居住。
延寿堂位于慈宁宫花园内西侧、吉云楼以南,紧邻花园西墙,东与含清斋对称。延寿堂坐北面南,房前为一狭长小院,院东侧开随墙小门。
主体建筑以天井分作前后两部分,前后房之东次间当中有穿廊相通。前后房之东山墙以院墙相衔接。前房明间开槅扇门,其余为槛墙支摘窗。后房东墙开一花窗,外设砖砌窗罩。穿廊朝向天井一侧开步步锦槅扇门。
室内以落地罩、炕罩、圆光罩等木装修隔成多个小空间,顶棚糊银花纸,墙壁有木护墙板,表面亦糊银花纸,制作精细而不奢华。
堂前楹联为:
梳翎闲看松间鹤;
送响时闻院外钟。
生动地将建筑的意境与慈宁宫花园超凡脱俗的情调融汇起来。
延寿堂与含清斋同时修建,亦为乾隆皇帝侍奉太后或丁忧守制之用。清朝后期咸丰皇帝奉皇太后至咸若馆等处礼佛曾侍膳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