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廷精品——乾隆花园
乾隆花园位于紫禁城东北部的宁寿宫区内。宁寿宫是故宫内廷外东路的一组建筑群,这组建筑群共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其北部由东、中、西三路建筑组成,西路就是乾隆花园。
它的正式名称为宁寿宫花园,因为是“乾隆为其做满60年皇帝之后归政作太上皇时颐养休憩而建造的,故又叫做乾隆花园”。
园南北长160米,东西宽37米,占地5920平方米。园分5个部分,分布错综有致,间以逶迤的山石和曲折回转的游廊,使建筑物与花木山石交互融合,意境谐适,是故宫中著名的园林,是学者公认的“宫中苑”或“内廷园林”的精品。
建花园以供颐养天年
乾隆花园位于北京故宫宁寿宫区的西北角,建于1771年,共用6年时间才完成,是乾隆皇帝兴建太上皇宫宁寿宫时在近旁营建的花园,供他养老休憩。花园建筑布局精巧,组合得体,是宫廷花园的典范之作。
紫禁城内一共有四座花园,除了乾隆花园以外,另外三座是御花园、慈宁宫花园、建福宫花园。而乾隆花园是其中艺术价值最高的。
园内共有建筑物二十几座,类型丰富,大小相衬,因地制宜,在平面和立面上采用了非对称的处理,在制度严谨的禁宫之中,尤其显得灵巧新颖。
因为乾隆花园“基地狭长,是不足十亩的小园”,因而“采用了私家园林中庭院紧密接联的布置手法”。它共有五进院落,每进院落“在建筑安排及园景处理上,又各具特色,显著不同”,这使得整座花园显得“风采多姿,富有变化”。
乾隆花园的第一进院是从花园正门、衍祺门到古华轩。主要有古华轩、承露台、禊赏亭、旭辉庭、撷芳亭、矩亭、抑斋等建筑。
古华轩是院落的主体建筑,它坐北处中,是一座五开间歇山卷棚式的敞轩,周围带廊,檐柱间设倒挂楣子与栏杆坐凳,金柱间安放着灯笼锦的透空落地罩。
轩内是楠木本色的天花,雕刻有百花图案,十分古朴淡雅。檐前老楸一棵,是建轩前的故物,每到春夏之交,开花满树,璀璨似锦,轩也因此而取名古华。
古华轩东侧湖石堆叠的山峦主峰上,有一座承露台,四周白石雕栏环绕,承露台下山石间辟有门,洞东洞北有石阶可到台上。
禊赏亭建于1772年,亭坐西面东,坐落于须弥座平台上,面阔3间,进深3间,前出抱厦,平面呈“凸”字形,三面出歇山式顶,中间为四角攒尖琉璃宝顶,黄琉璃瓦绿剪边,檐下饰以苏式彩画。明间后设黑漆云龙屏门,挡住了亭后的高墙,有延伸花园西进之感。北侧有游廊接旭辉庭。
禊赏亭抱厦内地面凿石为渠,渠长27米,曲廻盘折,号称是“九曲十八弯”,取“曲水流觞”之意,称为“流杯渠”。渠水来自亭南侧假山后掩蔽的水井,汲水入缸,经假山内暗渠流入渠内。
亭的内外装修均饰竹纹,以象征王羲之兰亭修禊时“茂林修竹”的环境,恰切地烘托了建筑的主题。亭前垒砌具有亭园情趣的山石踏步,亭檐下以刻有竹纹的汉白玉栏板围护,渲染了幽雅闲适的意境。
禊赏亭北,山石渐渐高起,其上建有一座三开间的卷棚歇山式建筑,因坐西朝东,面迎日出,取名旭辉庭。庭南斜廊下落与禊赏亭相接。
撷芳亭位于第一进院落的东南隅。其北侧为抑斋,抑斋西侧有游廊相接,游廊西延,转而向南,围成小院,自成一体。游廊转角处建一亭,名矩亭。
撷芳亭建于石山之上,高出墙垣,伫立亭中可俯瞰院内外风景。亭为四角攒尖顶,绿色琉璃瓦,黄色琉璃瓦件饰檐、脊。檐下饰以倒挂楣子,安白石坐凳栏杆。石山有蹬道,蜿蜒而上可达撷芳亭。
撷芳亭形式简洁,体量适中,又可登临远眺,成为院内重要的景观。
撷芳亭建成之后,紧接着又建造了矩亭。亭为方形,坐西朝东,四角攒尖绿剪边黄琉璃瓦宝顶。檐下饰以苏式彩画。亭内西面为游廊槛窗,上悬乾隆御笔“矩亭”匾,顶部是编织纹天花,为宫内仅有。矩亭南、北、东三面接游廊,向南可通衍祺门,向北可达露台,向东可到抑斋。
抑斋位于第一进院内的东南角,坐北向南,仅有两间,为硬山式卷棚顶,覆绿剪边黄琉璃瓦,前后出廊,檐下饰苏式彩画。前后开门,门户错置,步步锦隔扇门,余为槛窗,玻璃屉窗。室内为小佛堂,隔断之上嵌以佛龛。东间有门可暗通养性殿的西配殿佛堂。
由古华轩向北过垂花门,是乾隆花园的第二进院。乾隆花园第二进院的主体建筑是遂初堂,该建筑五开间、带前后廊、卷棚歇山顶,坐北南向。
左右出转角游廊,与东西配房的前廊相通,东西配房各五间,北三间明廊,南两间装修推出,做成暗廊,房门开在北三间的中央。配房南端出廊与垂花门两侧的倒座游廊相接。廊房相间,构成了一个整洁的三合院。
遂初堂北为花园的第三进院,它以山景为主。庭院中央峰峦叠起,洞谷相通,环山布置建筑,于幽深旷邈中略有拥塞之感。主峰上建有一座方亭,称为耸秀亭。北边是延趣楼,东南为三友轩。
耸秀亭平面呈方形,四角攒尖顶。黄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绿色琉璃瓦。檐下饰倒挂楣子,下设坐凳栏杆。亭下悬崖峭壁,洞谷幽深。
登临亭内,可俯瞰园内外景致,是良好的观景点。同时,由于该亭高耸于石山之上,位置显要,加之形式简洁,外观玲珑剔透,又是园内的重要景观。
延趣楼分为上下两层,连廊面阔5间,进深3间。上覆歇山卷棚顶,以黄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绿色琉璃瓦,脊角安走兽5个。檐下梁枋饰以苏式彩画。
延趣楼的东、南、北三面出廊。廊檐部位上安倒挂楣子,下设栏杆。廊内侧安门窗以分隔室内外空间,门窗上部皆用棂条拼成步步锦形式,素朴雅致。
室内装修以多种做工精美的瓷片镶嵌装饰,既朴实淡雅,又不失皇家气度。
延趣楼初建时曾有天桥从楼上直通院内石山峰顶,到了后来,嘉庆皇帝在重新修葺时,将天桥拆去。
三友轩坐北面南,为三开间式的小轩。建于1774年。三友轩为黄琉璃瓦卷棚顶,东为硬山式,西为歇山式,三面出廊,这是一种巧借地形的屋顶构造形式,为宫中仅有。
轩明间槅扇4扇,中间两扇为门,檐下挂匾“三友轩”,两次间为灯笼锦支摘窗。轩内以松、竹、梅岁寒三友为装修题材。尤为夺目的是紫檀透雕圆光罩,罩上竹叶以玉片镶嵌,构思巧妙。
东为3扇支摘窗,与乐寿堂隔窗相望。后檐皆为支摘窗,窗外为假山。西次间西墙辟窗,以紫檀透雕松、竹、梅纹为窗棂,疏密相间,雕刻精细。透过西窗,可观赏窗外玲珑的假山与翠竹青松。
三友轩的装修题材与轩外的种植物相统一,内外呼应,渲染突出了建筑主题。
落萃赏楼后是花园的第四进院落,其主体建筑为符望阁,其前山屏主峰上有碧螺亭。山屏西南有楼,形同曲尺,楼东西三间,南北五间。楼下匾额题名为“养和精舍”。符望阁之东有曲廊一段,再东为颐和轩腰廊,其西为三开间歇山顶的玉粹轩。
符望阁是第四进院落的院的主体建筑,在形制上模仿建福宫花园的延春阁。符望阁面阔、进深各五间,周围带廊,外观两层,内实三层,四角攒尖顶,蓝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黄色琉璃瓦,是乾隆花园最高的建筑。
符望阁的室内装修颇具特色,以各种不同类型的装修巧妙地分隔空间,穿门越槛之际,往往迷失方向,故俗有“迷楼”之称。室内装修制作精美,又以金、玉和珐琅等镶嵌装饰,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乾隆年间,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一,皇帝都要在此地赏饭给王公大臣。嘉庆皇帝也曾登临此阁,并有《咏符望阁》之诗咏。符望阁是宁寿宫花园中最高大的建筑,登临其上可一览紫禁城内外的秀色。
碧螺亭因其形制似梅花,构件亦以梅花纹装饰,又称碧螺梅花亭。亭平面呈梅花形,五瓣形须弥座,五柱五脊,重檐攒尖顶,上层覆翡翠绿琉璃瓦,下层覆孔雀蓝琉璃瓦,上下层均以紫晶色琉璃瓦剪边,上安束腰蓝底白色冰梅宝顶。每层五条垂脊,分为5个坡面,亦仿梅之意。
亭柱间围成弧形的白石栏板上雕刻各种梅花纹图案,柱檐下安装透雕折枝梅花纹的倒挂楣子,亭内顶棚为贴雕精细的梅花图案天花。上下檐额枋彩画为点金加彩折枝梅花纹苏式彩画。亭前檐下悬乾隆御笔“碧螺”匾,亭南架一石桥,通萃赏楼二层,东西有石阶,可通山下。
碧螺亭形体别致,色彩丰富协调,是极为罕见的亭式建筑。
玉粹轩西倚宫墙,东与符望阁相望,是仿建福宫花园凝晖堂而建造的。
轩广三间,前出廊,为覆歇山卷棚顶,绿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黄色琉璃瓦。轩内隔为三室,南称得闲室,北为佛堂,室内有通道可北通竹香馆。
轩前东南侧横亘一道以彩色石片贴面的短垣,北侧则以游廊东与符望阁相接,将玉粹轩前隔出自成一体的小院。轩南与石山相连,有蹬道可达山顶。
符望阁北为乾隆花园的最后一进院落,院内的主体建筑是倦勤斋。在第五进院的西侧有一个跨院,有北房四间,即倦勤斋西部。
南北弓形的矮墙中,辟八方门洞,门左右设彩色琉璃漏窗,门额刻“暎寒碧”3字。八方门内植树叠山,山上建有歇山式的竹香馆,十分精致。
左右各出爬山游廊,顺山势向南北跌落,北通倦勤斋,南通玉粹轩北廊,把这一小小院落分隔得十分得体,装点得趣味盎然。
倦勤斋是仿建福宫花园中的敬胜斋而建,倦勤斋坐北朝南,面阔9间,卷棚硬山顶,覆绿琉璃瓦,黄琉璃瓦剪边。前出廊,檐下绘苏式彩画。
东5间与符望阁相对,东西各接游廊,分别与符望阁东西廊相接,房廊相对,构成一个封闭的院落,自然形成东5间、西4间的格局。
东5间均为明间开门,余为步步锦支摘窗。明间檐下悬“倦勤斋”匾额。内顶棚糊以团花纹天花。从东次间东前檐柱至西次间西前檐柱建成凹字形仙楼,以纱橱隔为小室数间,设宝座床多处。
仙楼为“卍”字锦底竹丝挂檐,玉璧镶嵌,百鹿图裙板,夹纱双面绣隔心。装修精湛,为乾隆时期内檐装修之精品。中有通道与西4间连通。
西4间,顶棚饰以竹架藤萝的海漫天花,周围竹篱环绕,楼阁间仙鹤起舞,喜鹊嬉戏,姚黄魏紫,争芳斗艳,使人仿佛置身于天然美景中,实为装饰室内的通景画。
此画出自乾隆年间宫廷画师郎世宁和王幻学的手笔,裱糊于室内的墙壁上,一扫丹柱椒壁庄严单调的感觉。
南面立有一和楠木雕彩绘竹纹圆光罩,与北墙裱糊的彩绘竹篱圆光罩遥相对应。西侧一方形小亭,坐西面东。亭为木质仿竹纹,也称竹亭。
竹亭为四角攒尖式顶,上置涂金木宝顶。亭南与亭后有木质仿竹夹层篱笆。后檐两侧设门,供上下场用,此为倦勤斋小戏台,为太上皇在室内观戏而建。亭前亦设一仙楼,面西,正中上下均设宝座床,为看戏时所用。乾隆时,南府太监常在此演唱岔曲。
斋前由东西两段游廊隔成一个方整幽雅的庭院,院中古柏耸立,有十字方砖甬路,可以行进。西4间前一弧形院墙,中开八方门,通往竹香馆。
总观全园,其叠山的选石与叠置技巧,花木的艺术形象与配置,文化内涵的充实等,均称得上是皇家园林中,小巧玲珑、精湛华丽的不朽之作。整座花园既有私家园林玲珑秀巧的风貌,又与皇宫华贵富丽的氛围相协调,异常珍贵。
园林中的意境特色之美
紫禁城中的宁寿宫花园,也就是乾隆花园,这个花园的品味,刻意观照并着力表现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隐逸思想,实际上不啻为宫廷中的文人园。
出于这样的整体立意和构成,其中的禊赏亭,无论在援名用典,布局和造型处理等方面,都蕴涵着深永而微妙的意向,堪称点睛之笔。
从宁寿到遂初的历史隐喻。从乾隆三十五年至四十四年,也就是1770年至1779年期间,已年逾花甲的乾隆皇帝,为了践行他临朝六十年即归政退位的“素志”,豫先葺治了宁寿宫及宁寿宫花园,以待归政后燕居憩息和颐养宁寿。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这一精致的宫中苑,实际是乾隆刻意模拟文人园,即以文人的隐逸观念立意经营的,这从园中各建筑题名“遂初”、“倦勤”和“符望”等,以及乾隆描写这些建筑意境的诗文中,都强烈透射出来。
而就隐逸方式中诸如“大隐”、“中隐”和“小隐”,即所谓的“朝隐”、“市隐”、“野隐”等不同境地来看,宁寿宫花园作为太上皇的归隐之所,则如乾隆在《符望阁诗》中所说:
耄期致勤倦,颐养谢尘喧。
其取象于大隐,即朝隐,虽处魏阙紫闼而无异林泉丘壑,是不言而喻的。当然,在这大隐即朝隐的境界里,同时也兼容了中隐即市隐,乃至小隐即野隐境界的许多优长。
宁寿宫花园东邻宁寿宫,西倚高达8米的宫墙,基地狭长,东西宽不及40米,南北却长达160米。根据这特定的环境,花园沿纵深方向划分成前后串联的五进院落,建置亭台楼阁,叠造假山洞窟,配植竹木花卉。
建筑题额和楹联中,还大量援用精审的典故来点景,使各院落的景物浸润着历史文化渊涵,在层次丰富而生动的空间变幻中,展现为情趣迥异而意象深邃的境界,构成心目大观,在极尽隆崇而金碧流溢的宫禁中,反而倍觉朴实亲切。
第一进院落则经营为气象清新雅逸的花园,禊赏亭就建在园西,背靠宫墙,面向院落中心,不仅布局和造型处理精审,还通过凝聚着禊赏历史渊源、历史情结及流杯亭历史沿革的精巧用典,为园林艺术创作,为审美的意象思维,融注了更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而对遂初堂,对宁寿宫花园的整体立意和构成来说,则在多方面、多层次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宁寿宫花园拘囿宫禁,缺乏水源,如何理水,就像宋代哲学家邵雍《小圃睡起》中所透辟道明的那样:“有水园亭活。”实在是棘手难题。
而置于全园醒目地位、体量和造型也格外突出的禊赏亭,在隐蔽处凿井取水,用流杯渠的一缕清流宛转,更以“禊赏亭”的题额,同品调高雅的流觞曲水关联起来,十分精巧地化解了整个花园乏水的局限。
同时,全园沿进深分成5个景区,将禊赏亭安排在第一景区显要位置,水的意象便能伴随着鲜明的记忆,成为意识流而淌入以后的各个景区,从而非同凡响地取得了造园艺术上的成功。这样的谋篇布局和点景方式,显然可说是极富藻思的。
禊赏亭的立意,出自乾隆的雅好,着眼于兰亭故事的意境而结合现实条件加以摹写,具有艺术性意象符号的形式特征,是显而易见的。如乾隆在《题禊赏亭》诗中写道:
有石巉岩有竹攒,流觞亭里石渠盘。
他年辽待临王帖,视昔由今正好观。
另一方面,也更重要的是,禊赏亭直接援名于传统的禊觞,这和西苑的流水音和圆明园的坐石临流,以及避暑山庄的曲水荷香等流杯亭命名均较为含蓄而有所不同,实际还出于宁寿宫花园整体立意的精心构思。
这样,在全园空间逐步展开的序列中,也就能够以禊赏亭来直接彰明兰亭故事的心曲,借喻深蕴于历史之中的文化涵义和审美价值,极为儒雅、也高屋建瓴地突出了整个花园效仿文人归隐而不忘“士志于道”的“心斋”意象。
和其他御苑的流杯亭命名不同,禊赏亭出于全园的整体立意,用典“禊赏”的精巧,还在它以“禊”的古谊隐喻“寿”,更进一层,则由“禊赏”至于“宁寿”,使花园同它所从属的宁寿宫,关联既十分密切,又优雅婉转,洽似曲水,极富诗意地平添了隽永的古韵,融注了士大夫的逸情高志,从而丰富并升华了这一内廷御苑的审美境界。
其实,为乾隆所深谙的是,“禊”自古就有洁身修祀、除邪去疾而祈福宁寿的意义,也就是所谓“禊,祭也。”“祈介祉也。”后来曲水流觞的禊赏活动,也仍然承袭了禊事这宁寿的本谊。
晚年的乾隆,虽曾踌躇满志地以“古希天子”、“十全老人”自诩,然而面对寿终正寝这个不可抗拒的人生终途,祈福宁寿,也不能不成为他的一大心愿。
在宁寿宫和宁寿宫花园的经营构思中,通过用典,以“禊”隐喻祈寿,来寄托和表达他的心愿,就很典型地反映了这一点。
乾隆御制的《宁寿宫铭》中说:
朔吉修祀,宁寿斯踵。
其实就明确表达了这个意思。另外,如御制的《养和精舍》中说“洁治宁寿宫”,句中的“洁”也正是“禊”的本谊,即“禊者,洁也。”
更进一层,正如乾隆题写宁寿宫乐寿堂“与和气游”的匾额、“亭台总是长生境”的楹联等所彰明的,在他看来,像历代文人高士那样旷达,逸情于园林之乐,则是颐养心性而求得长生的现实途径之一,这也正是由“禊赏”而“宁寿”的寓意所在。
“赏”,其实就是审美观照,极凝练的一字,契入心目,使“禊”由原始修祀意义而升华为审美的“禊赏”,更水到渠成,把花园的品味引向渊涵曾点气象和兰亭故事的崇高审美境地,也就是身心浑融在和谐而生机充盈的天地胜境中,在“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的人生愉悦中,去求得“宁寿”。
不言而喻,乾隆的这种文人士大夫的理性精神,同历史上不少皇帝求仙拜佛,甚至冒险服食丹药以图长生的举措相比较起来,毕竟高明多了。
禊赏亭用典“禊赏”的精巧,还在以它来彰示“遂初”,即彰明乾隆践行《老子》“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的退隐“素志”高尚,同全园中心的遂初堂的立意直接而又有机地关联起来。而如后文所述,这实际也是宁寿宫花园整体立意的关键所在。
所谓“遂初”,直义就是实现退隐的初衷,这同“遂隐”、“遂志”及“初服”等意义,也都相近或相通。最早,西汉刘歆曾作赋《遂初》,表达他避世隐遁的意愿。东晋时兰亭禊觞的名士,王羲之的好友孙绰,自筑园林而赋《遂初》,则以隐逸标举清高,如刘宋时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引述:
时复托怀玄胜,远咏老庄,萧条高寄,不与时务经怀,自谓此心无所与让也。
孙绰游放林泉十余年,融玄理于山水,以其称冠当时士人的才笔,作《游天台山赋》等诗,运气自如,情景交融,对后世影响很大,被誉为“南朝山水诗的先河”。
而和兰亭故事相辉映,孙绰的遂初之志,尤为后世文人士大夫仰慕,遂初也由此成为观照和标榜隐逸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典故。
在《宋史·尤袤传》中记载,尤袤因皇帝宠信,历仕三朝而官居显要,至死不得去职,归隐志趣弥深,于是:
取孙绰《遂初赋》以自号,光宗书匾赐之。
他自称“遂初居士”,居室名“遂初堂”,连其文集也题为“遂初小藁”。元明时,文人高士也纷纷效仿于此,如归有光《遂初堂记》,还就遂初谈到了古今君子的“隐、处之思”,指出:遂初,实际就是君子“高世遐举之志”。
乾隆精于士文化,深受文人士大夫隐逸观念影响,当然也深谙这遂初的典故。他曾反复强调,宁寿宫花园遂初堂命名初衷,就正是祈愿临御60年而归政退隐。
而这座建筑之所以布置在“耄期致勤倦,颐养谢尘喧”的花园中心,并援名遂初,其实也宣扬着这花园按乾隆所自豪并乐于炫耀的大隐而立意的取向。其《遂初堂诗》就得意地申明:
周书称初服,勤政要始终。楚骚称初服,谢政适其躬。二语胥宜味,放卷用不同。
其中,他既以《尚书·召诰》“王乃初服”喻其勤政,又用《离骚》“退将复修吾初服”喻其归隐,用“初服”典故的双重意义,来标举他遂初之志的隐处兼达。
在乾隆看来,他的放与卷,即初服勤政和初服归隐,既各有所用,也能如愿以偿,捭阖纵横,各得其所,成功践行圣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生追求,取得自认为是亘古鲜有的圆满功德,这样一种旷世的遂初、初服的“高世遐举之志”,当然是一般文人士大夫的廊庙山林之志不可同日而语,也只能为之膺服并无限崇拜的。
正是出自这种心态,着眼于完满展示其大隐的意象,他在宁寿宫旁,在遂初堂前,通过禊赏亭用典所深蕴的历史和文化涵义,在园林空间层次的组织程序中,便十分自然、也淋漓尽致地投下了由禊赏等高世遐举的心迹。
后园的萃赏楼、符望阁、倦勤斋等建筑和景物,包括在遂初堂后的第三、第四进院落中以大量叠石所经营的峰峦丘壑和洞穴,为这心迹导引,也就在遂初朝隐这个主题上,逐步展现为更臻丰富和深永的境界。
在这个审美观照的历程中,禊赏亭的经营位置和用典,巧妙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堪称意匠杰作。
应当指出的是,在遂初堂后,嶙峋的叠石假山,崖壑深邃,岗峦峥嵘,充堙了两进院落,除了崎岖的山道,联系前后院落的小径,曲折迷离,隐没在幽深的洞穴中,洞内还有两小一大的窟室。
叠山的空间意象,浑厚凝重,甚至令人感到神秘或压抑,和前两院及后院的空间氛围判若天渊。对此,曾有非议说,这样的叠山,过分拥塞沉闷,是整个花园空间艺术处理中的不足之处。
然而,为经营全园重心性质的这处庞大假山,乾隆专门在西苑挑选拆运了大量太湖石,特别是琼岛所遗金代从宋汴京艮岳辇致的南太湖石,就有近400块之多,足见其重视异乎寻常。
乾隆所格外注重的这处叠石假山,和他所格外钟情的禊觞曲水一样,正是其所援用遂初典故的更具体、也更忠实的直观艺术再现。
这就如遂初堂内悬联所强调的:
屏山镜水皆真縡;
萝月松风合静观。
遂初堂的“屏山”,就是其后叠石假山。遂初堂的“镜水”,就是其前禊赏亭的流觞曲水。
不言而喻,以涵义深永的山水前呼后应,从而使遂初堂,使整个宁寿宫花园观照统隐逸思想的大隐立意,能具有更丰富更深刻也更完满的艺术感染力,形象真切而鲜明生动地展现出来,引人入胜,达到崇高的审美境界,也正是乾隆所刻意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