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名园——畅春园
畅春园,位于北京海淀区,圆明园南。原址是明朝明神宗的外祖父李伟修建的“清华园”。
清代,利用清华园残存的水脉山石,在其旧址上仿江南山水营建畅春园,作为在郊外避暑听政的离宫。园林山水总体设计由宫廷画师叶洮负责,聘请江南园匠张然叠山理水,同时整修万泉河水系,将河水引入园中。为防止水患,还在园西面修建了西堤。
园内有前湖、后湖、挹海堂、清雅亭、听水音和花聚亭等山水建筑。根据明朝笔记史料推测,该园占地1200亩左右,被称为“京师第一名园”。
康熙为避喧听政建造园林
北京的地形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向东逐渐倾斜。西郊一带正处于西山山脉与平原的交接处,地多为丘陵式,地下水源十分充足。
元明清时期,这一带多泉水和溪水,远衬苍翠西山,层峦叠嶂,碧水清澈,风光秀丽,有如江南水乡,塞外绿洲。京城的文人墨客经常到此游玩唱和,留下了大量称述此地风光之美的诗文。
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征明用诗句来吟诵西郊山水:
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
一代文豪曹雪芹的祖父曾忘情地写下“雁被西风驱遣,人被西山留恋”的佳句。清代学者吴长元在《宸垣识略》一书中描写这一带:
流泉满道,或注荒地,或伏草径,或散漫尘沙间。春夏之交,晴云碧树,花香鸟声,秋则乱叶飘丹,冬则积雪凝素。
这些诗文十分形象地描写出了这里景色自然天成、怡人心神、婀娜风光。正因为如此,这里就成为当时在京城营造园林的首选之地。
远在辽金时代,当时的皇家贵戚就已经在此地修建离宫别院,作为他们游玩休憩之地。在玉泉山下,辽代建有行宫,金代建有离宫芙蓉殿,元代建有昭化寺。
从明代开始,除了皇家贵戚继续在此大规模修建离宫别苑以外,当时的达官显宦和文人学士也开始营建自己的私家园林。
到明代中叶时,北京西郊一带的园林日益增多,渐渐形成规模。在这些众多的私家园林中,最享盛誉的当数武清侯李伟所建的清华园和著名书画家米万钟所建的勺园。清华园又称为“李园”,被誉为“京师第一名园”。
园主李伟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生母李太后的父亲,官封武清侯,权倾朝野,炙手可热。因而他的清华园就建造得规模宏伟,富丽堂皇,与其身份十分相称。
据《春明梦余录》和《明水轩日记》等笔记所载,清华园园域十分广阔,方圆达十华里。并引西山泉水,汇入园中湖泊,水面占了园林面积的大半。《明水轩日记》中说:
清华园,前后重湖,一望漾渺,在都下为名园第一……若以水论,江淮以北,亦当第一也。
可见当时在建园造景时就已经充分利用了当地水资源充足的有利条件。园中楼台亭榭一应俱全,登上园中的楼台西望,便可将西山秀色饱收于眼底。
园中除了大量从产石名地灵璧、太湖、锦川运来的各种怪石以外,还有柳堤20里,名花数万种,“牡丹以千计,芍药以万计”,这里因此有了“柳堤花海”的美誉。
像这样的私家园林,就其规模之大和景物之美而言,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明末清初,由于战火这座名园也随之荒败废弃了。
清朝前期,政局比较稳定,经济逐渐发展。康熙于1684年和1689年未微服出巡,进行了两次南巡,十分喜爱江南山水之美,就想把江南的风景移到京城内。当他看到清华园遗址一带地势平阔,景色秀美,不禁赞叹道:
沃野平畴,澄波远岫,绮和绣错,盖神皋之胜区也。
便降旨命吴人叶陶,在清华园基址上建造第一座皇家“御园”,作为“避喧听政”之所,定名为“畅春园”。园林山水总体设计由宫廷画师叶洮负责,聘请江南园工匠张然叠山理水,同时整修万泉河水系,将河水引入园中。为防止水患,还在园西面修建了西堤。
畅春园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600米,占地约60公顷。设有5座园门,分别为大宫门、大东门、小东门、大西门和西北门。
正门在南墙东侧,门内为畅春园的理政和居住区,中路沿中轴线向内依次为大宫门、九经三事殿、二宫门、春晖堂、寿萱春永殿、后罩殿、云涯馆、瑞景轩、延爽楼、鸢飞鱼跃亭。亭北有丁香堤、芝兰堤、桃花堤、前湖和后湖。
东路为澹宁居、龙王庙、剑山、渊鉴斋、藏拙斋、兰藻斋、太朴轩、清溪书屋、小东门、恩慕寺和恩佑寺。西路为玩芳斋、买卖街、无逸斋、菜园、关帝庙、娘娘庙、凝春堂、蕊珠院、观澜榭、集凤轩等景点。
园西出大西门为西花园,有湖泊4处,湖边散落有讨源书屋、观德处、承露轩等建筑,为幼年皇子居住的地方。
畅春园以园林景观为主,建筑朴素,多为小式卷棚瓦顶建筑,不施彩绘。园墙为虎皮石砌筑,堆山则为土阜平冈,不用珍贵湖石。
畅春园内有大量明代遗留的古树、古藤,又种植了腊梅、丁香、玉兰、牡丹、桃、杏、葡萄等花木,林间散布麋鹿、白鹤、孔雀、竹鸡,景色清幽。畅春园这种追求自然朴素的造园风格影响了在其之后落成的避暑山庄和圆明园等皇家宫苑。
九经三事殿是康熙皇帝在畅春园中避喧听政的所在。“九经”的意思是指三礼的“周礼”、“仪礼”、“礼记”;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经的“易经”、“书经”、“诗经”。“九经三事”殿即是尊经循礼治理国事之意。
九经三事殿是清朝康熙时大型离宫畅春园正殿,为康熙帝驻跸畅春园时临朝礼仪之所,其作用相当于清紫禁城太和殿和乾清宫一区。
根据《日下旧闻考·国朝苑囿》中关于畅春园的记载和现存的样式雷图档来看,九经三事殿面宽7间房左右,周围有游廊,单檐卷棚歇山顶,前有月台,左右应有配殿5间。
九经三事殿为常朝,兼有一部分大朝的功能以及雍正后后五朝的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和光绪时的颐和园仁寿殿。
九经三事殿为之后清朝宫苑离宫正殿样式之鼻祖,之后的承德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玉泉山静明园廓然大公殿、香山静宜园勤政殿和万寿山清漪园勤政殿都采用了其单檐卷棚歇山,不用琉璃瓦的建筑风格。
千叟宴后建恩佑寺和恩慕寺
畅春园是清朝皇帝的一个重要活动场所,它和清室的政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时的很多大事、逸事都发生在这里。
“千叟宴”是清宫中规模最大,与宴人数最多的盛大御宴。这一盛举肇始于康熙皇帝,而首次举行的地点就在畅春园。
康熙年间,三藩平定,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国家积蓄有余,民间年岁丰稔”,大清帝国呈现出一片繁荣兴旺的景象。
1713年的农历三月十八,是康熙皇帝的60大寿。在此之前,各地官员和富人为了感谢皇帝的“恩泽”,不少老年人为了庆祝皇帝的生日,从新年开始就陆续入京。
康熙看到这种盛况,十分欢喜,同时为了体现自己“与民同乐”和“尊老敬贤”的圣君风范,康熙下诏于三月下旬在畅春园正门前,宴赏65岁以上的祝寿老人。
据记载,三月二十五那天,参加御宴的官吏士庶达到了4240人。三月二十七,又有2605人参加御宴。宴会上,由皇子皇孙和宗室人员执爵敬酒,分发食品。康熙对于年过80岁的老人还亲自搀扶,赐酒慰劳。
三月二十八,又召集八旗满蒙汉70岁以上的妇人于畅春园皇太后宫门前参加御宴,由皇太后和康熙帝亲赐茶果酒食,可见御宴的盛况空前。宴毕之后,又各赏白银,并告谕各位老人回家后,要在乡间讲解养老尊贤,尽知孝悌的传统。
1722年,为了博取民心,康熙皇帝又先后召群臣耆老100余人宴赏于乾清宫。在这次宴席上,康熙即席赋诗《千叟宴》,“千叟宴”之名由此而定。
此后的乾隆皇帝也在乾清宫和宁寿宫皇极殿举行过“千叟宴”。这就是被传为佳话的康乾盛世“千叟宴”。
后人称誉“千叟宴”是“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从乾乾之后各朝再也没有举行过这样的宫廷大宴了。
1723年的清雍正元年,雍正皇帝为追思父亲康熙皇帝,在康熙皇帝晚年长居的清溪书屋的基础上建立了恩佑寺。
恩佑寺的山门为歇山式无梁结构,黄琉璃瓦顶,石券门,券面上饰有缠枝牡丹纹,门额书:“敬建恩佑寺”。
恩佑寺坐西朝东,山门内横跨三座石桥,原有正殿5间,中奉三世佛,左供药师佛,右供无量寿佛,并在寺内特设专门的宗室供仰康熙皇帝圣像。
恩佑寺供奉的康熙皇帝圣容是雍正皇帝特命十七阿哥、果亲王精心绘制的康熙皇帝遗像,据分析,这是最像康熙皇帝本人晚年时期容貌的画像了。
雍正皇帝建恩佑寺,目的就是供奉康熙皇帝的遗像,以求康熙皇帝的亡灵能够保佑他平安。当朝皇帝为先帝建佛寺供奉,这在清朝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举措。
恩佑寺建成后,雍正皇帝经常去寺院内对康熙皇帝遗像行跪拜礼,从雍正元年至雍正十三年间从未停止过。
雍正皇帝为父亲修庙荐福,为了表达对父亲的尊敬、恭顺,寺名为“敬建”。而“敕建”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对于父亲是大不敬的,所以恩佑寺就名为“敬建恩佑寺”了。
乾隆皇帝的亲生母亲孝圣宪皇太后很喜欢畅春园,她晚年长期居住在这里。1777年,太后病逝后,乾隆皇帝十分思念自己的母亲,他就“昭承家法”,仿照父亲的做法,在恩佑寺的旁边建造了恩慕寺,以寄托哀思。
初建成的恩慕寺庙貌严谨,坐西朝东,两进院落,外临通衢,山门内正殿五间供奉药师佛一尊,左右奉药师佛108尊,南配殿三间供奉弥勒佛,北配殿三间供奉观音像,左右分立石幢,一刻全部药师经,一刻御制恩慕寺瞻礼诗,诗云:
尊养畅春历廿冬,欲求温清更何从?
天唯高矣地惟厚,慕述祖兮思述宗。
恩慕寺的山门为歇山式砖石结构,无木无钉,黄色琉璃瓦顶,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石拱券门,券面刻有缠枝花纹,以寓富贵仙门。
门额处镶嵌“敬建恩慕寺”,石匾四围刻有仰莲纹饰,样式十分精美。文字为乾隆皇帝御笔亲题,楷法风流,人称“乾隆体。”山门四角处皆有琉璃纹饰,设计精严,烧工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