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宫篱苑——海淀二园
在北京的海淀,还有两座蜚声全国的皇家园林,即玉渊潭和静明园。玉渊潭在阜成门外,东临钓鱼台,东西长约1.7千米,占地面积137公顷,其中一半为水面,湖水荡漾、绿树成荫。
静明园位于北京玉泉山小东门外,颐和园昆明湖西。占地75公顷,其中水面13公顷,为“三山五园”之一。
金代始建芙蓉殿,明正德年间建上下华严寺,1680年建行宫,初名澄心园,1692年更名静明园。乾隆年间大规模扩建,形成“静明园十六景”,为静明园最为鼎盛时期。
隐逸之所上的玉渊潭
800多年前,在北京海淀区一带有泉水自地涌出,冬夏不竭。其间有不少封建士大夫追求隐逸的“养尊林泉”、“钓鱼河曲”等名胜,曾为金中都有名的游览胜地。
《明一统志》记载:
玉渊潭在府西,元时郡人丁氏故池,柳堤环抱,景气萧爽,沙禽水鸟多翔集其间,为游赏佳丽之所。
由于这里地势低洼,西山一带山水汇积于此。1773年,浚治成湖,以受香山新开引河上水,又在下口建闸,俾资蓄泄湖水,合引河水由三里河达阜成门之护城河,东部建有行宫。
玉渊潭不仅是景色宜人,环境清幽,树木茂密,为西郊盛暑纳凉的场所,而且还在北京的水利方面起着引水、调洪的作用。
玉渊潭主要由西面的樱花园、东面的留春园、南面的中山岛、北面的引水湖景区、东南的远香园等组成。这里水阔山长,得天独厚的环境,成就了山上杨槐林立、水岸垂柳依依、湖边水草茂盛的自然野趣风格。
玉渊潭的西北部,有一山脉贯穿东西,园路蜿蜒四通,水岸翠绿拥绕的园林,就是以樱花为特色的园中园,总面积25公顷。
园内植被繁茂,成林的水杉,成径的竹溪,片片粉红的樱花,朴素和谐的建筑造型与不同植物的季相,使园内各个季节自有不同的风貌。
园内的“樱棠春晓”、“樱洲秋水”、“柳桥映月”和“云溪深处”等把园内的一草一木当成主人,每到春天,到处充满了欣欣向荣的繁华。
尤其是在雨中处处湿润而朦胧的时候,才能感受画中游的清新诗意。在炎热的傍晚漫步柳堤,夕阳与蝉鸣最能让人体味凉爽的珍贵。冬天则更容易体会清冷幽深。
留春园位于玉渊潭东部,占地面积16300平方米。它以中心开阔的草坪,环绕的亭廊和高大树木,以及遍植的四季可赏的花木为主,是座园中园。留春园建筑规整,有序安排了廊、亭、厅、架,并利用若隐若现的手法收春于园内,十分难得。
南入口处的壁画,画面由高温烧制的异彩瓷片拼对粘贴而成,色彩明亮,由东门而入,两行海棠树似叠架的花廊,步行其下别有韵味。坐落在对景上的“留春姑娘”雕塑格外夺目,她是坐在水中山石之上一少女,横笛引雁,给人以留春之意、恋春之美。
右行有藤萝架引导入敞厅,厅后竹影映墙,四周花池陪衬。四角亭位于西南隅,是留春园内登高览胜的制高点,在这里,可以把留春园的春色尽收眼底。
中山岛位于园的西南隅,长800米,宽约80米,是一道高低起伏、宽窄不一的狭长的山坡地。它是历史上几次开挖河湖工程的弃土堆积而成的一道屏障,横亘在玉渊潭湖和八一湖之间,被称为中山岛。临中堤的小山为园内的制高点,有一古重檐亭。
引水湖在湖的东北部,有一幽静湖区,原来为林木囤养区,植被繁茂。北部地形舒缓开阔,以雪松,银杏和挺拔的白杨等乔木为主,散布于开阔的草坪,沿环湖路北配以海棠等春花灌木带,春季成片的海棠,是文人墨客所钟爱的景致。
远香园位于园区的东南部中心,留春园的西侧,原名取自咏荷“香远逸清”,后几经调整,建筑成型,改名为远香园。
除建筑等硬质景观外,远香园的绿地景观也是别具风貌。中心庭院区域所种植的樱花、玉兰、牡丹、丁香和太平花等乔灌植物,使得这里春花烂漫、芳香四溢。
大道以南种有大量的樱花和几棵垂樱,其西侧还有林木茂密的山林坡地,种有紫叶李、白蜡金丝柳等彩叶树种,季相丰富,引人入胜。
在中堤以南土山之上有座仿古的重檐亭,据记载,在元朝时期,这里有一座亭,名为“玉渊亭”,其亭边有一水潭名为“玉渊潭”。翠林掩映的重檐亭位于园内制高点,登亭观景尽收两侧湖光山色。
湖心岛岛上松树长青,灌丛茂密,因人迹罕至而成为水鸟的爱巢,清澈的湖水有游弋水禽相互嬉戏而显得生机勃勃。
樱花园因为有碧水环绕的此岛而增添了各个季节的风韵和层次,初春有鸟早知水暖,入夏有风轻送荷香,临秋天高芦苇瑟瑟,总有详和萧爽可引人入胜。
6月遍堤黄花随风摇曳,雨后的傍晚,泛舟西湖眺中堤,见参天立杨郁郁葱葱,嵌如翡翠,落日熔金,辉映玉桥如虹垮水雄浑壮丽。若东湖西眺,高耸的塔顶立长天,乱云与余辉映相灿烂。
东西湖的南岸,存有较大数量的洋槐林,玉渊潭畔槐香幽绵。
云溪深处,位于樱花园山南东竹径南口处,有点题石上镌刻有“云溪深处”4个大字。油松的翠枝映衬在蓝天中,成片的苍翠绿竹漫布于山南坡上,竹林中游路蜿蜒而出,犹如溪水贯穿竹林,引人探入幽深的谷地。走出那条路,竟可见远处如云樱花跳入眼帘。可谓竹径深处,柳暗花明。
此外,在玉渊潭南门昆玉河段的北侧,还有一片古松林,内有清代所种植的油松和侧柏,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据统计,林内共有古油松28棵,古侧柏250棵,古国槐8棵,都是极其珍贵的树种。
三山五园之一的静明园
静明园,位于北京海淀区的玉泉山小东门外,颐和园昆明湖西。占地75公顷,其中水面13公顷。为“三山五园”之一。
玉泉山,是金元以来的“燕京八景”之一,名为“玉泉垂虹”,清乾隆时改称“泉趵突”,并赐为“天下第一泉”。玉泉山最早的建筑,为金章宗避暑的芙蓉殿,也称玉泉行宫。
至明代正统年间,明英宗在此建上、下华严寺,及金山寺、崇真观、望湖亭等建筑。
清康熙年间在芙蓉殿的基础上扩建成行宫,初名澄心园,后来康熙皇帝将之更名为静明园。
到了乾隆年间,又大规模地进行了扩建,形成了“静明园十六景”,时为静明园的鼎盛时期。其中“玉峰塔影”、“裂帛湖光”、“玉泉趵突”等饮誉京都。
玉峰塔,建于清朝的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在下江南的时候,在镇江的金山寺见到了高大巍峨的慈寿塔,心生敬仰,就命人将塔绘制成图,回北京后于玉泉山的主峰上建起了这座玉峰塔。由于在塔中供奉着定光佛像,因此也被称为“定光塔”。
玉峰塔是一座八角形的楼阁式砖塔,塔高47.7米,全身浅杏黄色,上下共7层。塔身坐北朝南,一、三、五、七层的东、西、南、北四面阁开一座券式门,其他各面开拱券式镂花漏窗。
二、四、六层的门场与之相错落。这样的交错布局可以防止塔身开裂。每层之间有专仿木的斗拱,承托着砖雕的塔檐。檐角下悬有塔铃。塔顶由八条垂脊交汇而成,上置葫芦宝珠形铜刹。
玉峰塔内有石制阶梯可以盘旋而上,各层中有3个壶门式佛龛,佛龛两边的楹联是乾隆皇帝亲手撰写的,但字迹已经风化模糊了。
虽然玉峰塔是按照金山寺的慈寿塔的样式建造,但它结合了北方的气候地理特点,塔身没有慈寿塔的护栏,每层的塔檐外伸得较短,这样可以抵抗北方猛烈的强风。
玉峰塔挺拔的身姿映照在颐和园昆明湖水面上,就成了静明园十六景之一。乾隆皇帝将此景命名为“玉峰塔影”,并即兴题诗《玉峰塔影》。
华藏塔,为八角七级汉白玉石密檐式塔。澄照关,关上雉堞相连,高逾6米。楞伽洞,洞中藏有大量的清代密宗和摩崖造像,艺术价值极高。
至明代正统年间,明英宗在此建上、下华严寺,及金山寺、崇真观、望湖亭等建筑。
静明园全盛时期,山上有玉峰塔、妙高塔等4座不同形式的佛塔,有“塔山”之誉。山之南有“廓然大公”“涵万象”等庭院。
圣缘寺琉璃塔和颐和园的华承阁琉璃塔形制是一样的。圣缘寺在玉泉山的西麓,是一座规模较小的佛寺,琉璃塔矗立在寺内的一个小山坡上。
这是一座楼阁式塔与密檐式塔相结合的琉璃砖塔,塔身呈不等边的八角形,东南西北4个正面宽,东南、西南、西北、东北4个斜面稍窄一些。上下分为3组,共7级。塔身通高16米,整座塔身使用黄绿青蓝紫五色琉璃镶嵌而成。
玉泉山北峰的妙高塔,创建于乾隆时期,则更是占尽了天时地利。塔身洁白,覆钵上镶嵌着黄色琉璃环带,再加上蓝天白云掩映的金色塔刹,简直完美无缺。
玉泉湖,湖中有三岛,俗称“一池三岛”。湖之两岸是“玉泉趵突”,泉侧有“天下第一泉”御碑,可谓全园的景观荟萃之地。
东山景区有影镜湖,楼阁错落,丛生翠竹故名“风篁清听”。湖东岸临水有“延绿厅”水榭,西岸为“影镜涵虚”一景。湖南岸有“分鉴曲”“写琴廊”等景观。
此外,还有一组园内最大的建筑群,坐东朝西,中有东岳庙,院落四进,分别供有东岳大帝、吴天至尊和玉皇大帝等。东岳庙之南有“圣缘寺”,也为四进院落,其中第四进院落有琉璃塔一座,别具姿态。
东岳庙之北为“清凉禅窟”,是一座小园林,正殿坐北朝南,中有亭台楼榭曲廊相接,错落于假山叠石之间。这是一组佛道并立的建筑,是当年佛道合一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