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胡同的形成过程
百年风雨沧桑
古风猎猎,韵味悠悠。八百年古都北京的胡同与四合院,是我国唯一幸存的帝王时代首都的民居建筑,其间蕴藏着深厚的北京市井文化,其珍贵的历史、科学、文化价值像承载帝王文化的故宫、天坛、颐和园一样巨大,浓缩为古老中国的另一面镜子,那就是逝去的斑驳的古老百姓生活画卷。走进北京曲曲折折的胡同,如同走进悠久的深邃历史,如同走进灿烂的中国文化。
北京胡同是中国独有的建筑形式,也是世界文明史上最壮丽的文化奇观之一。
初接触北京的胡同,人们看到的都是灰墙灰瓦、整齐划一的一个模样,但只要你串上几条胡同,再和那儿的老住户聊上一阵子就会发现,每条胡同都有个说头儿,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着传奇般的经历。里面的历史掌故和趣闻逸事能使你对这不起眼的巷子肃然起敬。
北京的胡同不仅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更是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它好像一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
走进这些胡同你在感叹苍桑历史的同时,更会被它的人文景观、建筑艺术叹为观止。不少胡同中的一块砖、一片瓦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更别说它的历史内涵、风土人情等深层次的东西对人们思维的冲击。从史籍中看,光是“胡同”一词的写法从元朝到清朝就有:衖通、火弄、火疃、火巷、火衖、胡洞、衙衕、衚衕、忽洞、湖洞等十多种。因此,深入探究胡同的演变过程,挖掘胡同的文化内涵,对于我们认识北京、了解北京,乃至于研究中国的发展历史,都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北京胡同的形成是随着北京城的形成而变化、发展、演进的。
公元前1045年,北京是奴隶制的古燕国的都城,叫蓟城,当时的城墙是用夯土筑成的。到了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可见那时已非常注重城建制度了,就连城中街道布局都作了明文规定。
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从秦、汉开始,无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还是隋、唐、五代和宋朝,这块地界儿一直都是北方的重镇。
公元10世纪初,辽朝建立,把这儿当成了陪都,改称南京,又称燕京。
公元12世纪,金朝建立,在此建都,称为中都,中都城里出现了坊、街、道、巷,这些可算作是“胡同”的最早雏形。
今日胡同风光
从金中都的街巷到21世纪的胡同,北京胡同走过了近千年的风雨历程,如今的胡同已成为古都的一大胜迹,而且数量也令人惊叹。
据最近统计显示,北京的街、巷胡同(即广义上的胡同)已超过6000条(个),而直接称为胡同的也超过1300条。把这些大大小小的胡同连起来,就又是一条万里长城了。
截止到2003年底,属于北京老城的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区共存胡同1928条。
北京市对1320条旧城胡同现状进行了调查,其中430条胡同完整保留了传统格局。另有685条胡同部分保留了传统格局,有的保留了20米长的胡同,只是几处四合院,如花市头条、手帕胡同等;有的一侧的四合院已经被拆掉了,还有一些正在拆除之中;其余205条胡同已经改建。
一些胡同名称虽依然如故,但大都早已不是旧日模样了,那些年代久远的危旧平房早被单元小楼所替代。比较典型的如东城菊儿胡同、西城小后仓地区出现的四合院式住宅楼,不仅使居民的住房条件有了根本改善,而且保持了十足的“京”味儿。
为保护古都风貌,维护传统特色,北京城区还划定了20余条胡同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像南锣鼓巷、西四北一条至八条等就被定为四合院平房保护区。现在,自元大都以来形成的老北京胡同的棋盘式格局正在与二环、三环、四环等环形与放射布局联系在一起,古都风貌与现代风姿在这里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北京胡同如今仍是老北京人生活历史的象征。今天占据着市中心的主要面积,居住着市区内的三分之一的人口,胡同内的居民们也还保留着许多旧有的生活方式。
元朝时期的胡同
公元1276年,元朝在毁于战火的金中都原址东北部,按《周礼》之原则建立了“状如棋盘”的大都城,并于1285年2月下诏给贵族功臣封地建房,以为第宅。于是,元朝的官僚、贵族们就按此规定,在大都城内盖起了住房及院落。这一间间房屋、一个个院落,一个挨一个盖起来,连起后就是一排排的,而一排与另一排之间要采光、通风,还得留出进出的通道,便形成了胡同、小街和大街。
据元代《析津志》记载:“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衖通二字本方言。”当时的大都城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天下,这方言当然就是蒙语了,“衖通”即“水井”之义。有水井的地方才有人烟,才得以居住。且当时盛行的杂剧戏词中,也不止一次提到“胡同”,如关汉卿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就有“直杀一个血胡同”;再如李好古的《沙门岛张生煮海》中说得更具体:“你去兀那羊角市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可见北京的胡同是形成在元大都城的格局里。不过元大都当时仅记有29条胡同,因当时明确规定宽9.24米的才叫胡同,要是达到18米宽就叫小街,到36米宽就称为大街了。
元大都在建设时,规划者把“水”的作用提到了空前重要的位置,比如说都城的中轴线是傍水而划的,都城里的皇宫也是傍“海”而建的。所以其它的街、坊和居住小区,在设计和规划的时候,也都考虑了井的位置。或者先挖井后造屋,或者预先留出井的位置再规划院落的布局。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因井而成巷”。因此,元朝时期形成的老北京胡同成棋盘式格局,而且每条胡同都有井,都是依井而建。
元代北京的胡同间隔较宽,元大都基本上都是三进大四合院的距离。胡同为了宜于通行和采光,元代规划的城区胡同宽度约为9.24米,由于两旁房舍低矮,即使在冬季,只要是晴朗的日子,胡同里的阳光也会非常充足。
元代胡同的命名有以寺庙命名的、以衙署、官府机构命名的、以工地工场命名的,也有以府第、人名命名的和以市场命名的等等。但是,为数最多的,是以井命名的,光“井儿胡同”就曾经有过十个;加上大井、小井、东西南北前后井、干井、湿井、甜水井、苦水井……不下四五十个。这充分说明元朝胡同与井的密切关系。
现在我们看到的北京城,基本上保留了元大都整齐、对称、中轴分明的布局特点。当时的元大都,长方形的宫城位居中央,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左边是祭祀皇帝祖先的太庙、右边是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的社稷坛(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山公园分别是明清时的太庙、社稷坛),宫城前是各衙门,后面是交易市场;城内大街宽24步,小街宽12步,大城东西各三门,南三门,北两门,均匀对称。
北京这座被马可·波罗称为“世界上最美的城市”是谁设计的呢?北京城的总设计师是著名学者刘秉忠,但规划思想却来自儒家经典——公元前就已成书的《周礼·考工记》。书中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这种体现儒家追求秩序、皇权至上的设计思想,在我国很多古都都有表现,但这些杰作大多不可复睹,唯有北京完整保存了这种格局。
元大都的城市规制仍延用下来。至今,二环路内四方整齐的格局,宽窄有致的街道,都能令人对当年的完美设计赞叹不已。
明朝时期的胡同
从明北京城复原图上数,明朝时期北京共有街巷胡同约629条,其中直接称为胡同的约有357条,但明朝人张爵在《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一书中却记载,明朝北京共有街巷胡同约1170条,其中直接称为胡同的约有459条。这个记载是否准确待考,但有一条可以肯定的是,明朝的胡同较元朝又有了较大范围的增加。
公元1403年,明王朝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城,城墙一改以往用土夯的方法,全部用砖包砌。这座城大城里包着皇城,皇城里包着紫禁城。紫禁城位于京城中心,而紫禁城的中心又是皇极殿(今太和殿),皇上的蟠龙宝座又位于皇极殿的正中。
公元1420年,北京城营建完工,明成祖正式迁都北京。公元1553年,又增建了城南外垣,至此北京城又有了内外城之分,北京城的“凸”字型平面布局至此基本定型,面积约为62平方公里。
元大都原有50条街巷,明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将北城垣南移,缩其城之北五里,城区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二。据《日下旧闻考》卷三十八《京城总纪》记载,缩小后的街巷只剩23条了。其中,城东部属大兴县,西部属宛平县。明成祖改建北京,将南城垣向外推展二里,城区经调整后街巷增加到28条。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筑北京外城,又增加8条,由此明北京内外城计有36坊,规模更加扩大。
明朝时期,北京内城街道基本还是沿袭故元大都格局,各坊均为开放式街道,排列有序。但是,与故元大都城一样,由于皇城位于城市南部正中,东西交通非常不便,需要从城市南部或北部绕行。外城修建以后,自正阳门至永定门、宣武门至右安门、崇文门至左安门皆有南北直道。这些南北干道之间穿插着东西向的横街,所以外城东西方向交通比内城便利。外城西半部自今北京宣武区虎坊桥以西,原属故金中都城的东部,街道布局大致经纬分明,排列规整。外城东半部因系在城郊自然发展起来的居民点,大多事先未经规划,所以街道不够规整,特别是正阳门外东部原有许多河道,居民往往夹河而居,待河枯成为陆地后,便形成一条条曲曲弯弯的斜街。有了斜街,自然也就有了斜街胡同,斜街胡同里又衍生出斜街文化。斜街文化给本来就斑斓的京城文化增添了锦绣的篇章。
清朝时期的胡同
清朝时期,北京的胡同与明朝相比又有了进一步地发展。清朝朱一新的《京师坊巷志稿》一书中所列的当时北京街巷胡同已有2077条,其中直接称为胡同的约有978条之多。
北京内城的街道格局仍沿袭元明时代的风格,没有多大改变。唯一比较突出的变化是内外城门附近建有许多兵营。另外,还建有许多宽阔宏敞的王公贵族府第。雍正、乾隆以后,清帝常年住西郊圆明园,王公贵族为上朝方便,多在西城建宅;同时,东城因接近商业区和通惠河码头,清晚期富商大贾多居于此,从而形成清晚期北京所谓“西贵东富”的城市社会结构。
清朝的北京外城已分为中东西南北五城,而且已演变为以各城为区,以街道胡同为主的新形式。其划分中东西南北五城的方法,正与今日北京城分为东城区、西城区相同。内城居住满、蒙、汉八旗官兵及其家属,统归八旗管辖。
北京外城的建筑风格是自东向西排列,依次为东城、南城、中城、北城、西城五区。外城之东城,东至外城东城垣,北至内城南城垣,南至外城南城垣,西至崇文门外大街。其西与南城接界。南城,自崇文门外大街西至三里河街,北至内城南垣,南至天坛。其西与中城接界。中城,自正阳门外南至永定门,东至三里河,西至石头胡同(今北京大栅栏西街西口)。其西与北城接界。北城,自宣武门外大街东至石头胡同,北至内城南城垣,南至外城南城垣。其西与西城接界。西城,自宣武门外大街西至外城西城垣,北至内城南城垣,南至外城南城垣。
清朝满族入主中原后,以文化基础相对较浅薄的少数民族统治文化底蕴较深厚的多数民族,总是心有余悸。因此,除了其他统治措施外,满清政府还强行将世代居住在内城的汉民全部赶至外城居住。这是严格执行的措施,与“剃发”、“圈地”一样都是无理可讲且不容拖延的。汉民若需到内城办事,仅限于白天,夜晚不得留宿过夜,否则将治罪。内城所有的居所主人代之以兵民合一的八旗旗人。由皇帝直接控制正黄、镶黄、正白三旗,承担对皇宫的侍卫;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下五旗由诸王、贝勒统领,担任防守内城及附近的任务。这一举措主观上既解决了进京后旗人的住所,又保卫了清皇室贵族的安全,客观上对北京老街巷的影响很大。兵民合一的八旗占据了原来的纯粹民居,改变或增加了不少具有“兵民合一”特色的街巷名称,如:××营房、头牛录、二牛录、昂邦章京胡同等;清初禁止汉人在内城居住的同时,也禁止旗人在外城居住,但在乾隆十五年的《京城全图》却有崇文门外的“正蓝旗营房”和宣武门外的“镶蓝旗营房”等地名,大概是因为下五旗要担任防守内城及附近的任务之故。在街巷胡同的命名上,还有一些是与明朝一样体现了帝都特点的做法,即以衙署命名其所在地的街巷,如:銮仪卫夹道等;以贵戚府第名之的“佟府夹道”等等。明时,北京外城除了靠近“前三门”(主要是前门外)一带人口较多外,大部分地界是很荒凉的,越往南越空旷,外城内的东西一带也很空旷。现在内城的汉民一下涌入外城,增加了大量居宅,也增加了很多街巷,如:明时有很大空地的宣武门外,就增加了“西横街”、“中横街”、“东横街”等街巷,此外白纸坊等处,崇文门外等处亦是如此。
清朝政府的旗、汉分居政策促进了外城的发展,但由于新迁至外城的建筑已没有了老城街巷和胡同那样的统一规划,所以,新盖起来的房屋、院落就形成了大小不等、长短不一的不规范胡同。这些街道和胡同使北京城比明朝时期长大了一倍。
民国时期的胡同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封建统治,打破了北京城千百年来以帝王为中心的建设格局,破坏了封建等级制度。过去专供皇帝、官员、贵族行走的禁区,变成了市民大众自由通行的大道;过去只有皇帝、贵族享用的园林风景,变成了市民大众憩息的公园;过去按严格的等级修建房屋的规制,被新式的城市建筑法规所取代。这是民国时期北京城市建设史上的显著变化和重大进步。
1913年,天安门前的东西大道首先开通,神武门与景山之间也允许市民通过,从而打通了紫禁城南北的东西两条交通干线。其后,又拆除了中华门内的东西千米廊及天安门前东西三座门两侧的宫墙,并先后开辟南池子、南河沿、南长街、灰厂、翠花胡同、宽街、厂桥、五龙亭等处的皇城便门。1923年陆续拆除皇城城墙,至1926年仅存太庙以西天安门至北新华街的一段。为了打通西南部外城与内城的交通,1924年在正阳门与宣武门之间开城门名兴华门,后改称和平门。在此期间,还拆除了一些牌楼。至30年代初,北京城内东、西、南、北地区之间的交通,均已贯通。
1928年,国民党南京政府把北京改为北平,并划为特别市。这一时期,北京城街道胡同变化不小。过去由于皇城占了北京城的中心位置,因此阻断了东西城的交往,使北京不可能有一条横穿东西的主干线,东西往来必要绕道棋盘街或地安门。民国初年,随着紫禁地城的开放,行人就可以自由地进出长安左、右门,横穿东西长安街了。这样北京就有一条和纵贯南北的中轴线直角相交横穿东西的长纬线。经纬相交于天安门前,形成了一个大十字。这个大十字,其实在明朝把元大都南城墙址变成长安街时,就实际存在了。后来整个北京的布局,就是依这个大十字为中心而往外发展的。这个大十字就是北京城棋盘形街道胡萝卜格局的中心。一条条大街、胡同纵横交错划成的一个个小方格,连到这个中心,才形成了一个大棋盘。主要的街道大多数都变得通达了,在它们两侧的胡同也就得到了进一步舒展和延伸,数目也有所增加。到20世纪40年代北京内外城共有3200条胡同(包括街巷在内的胡同数)比清朝北京城内的街巷胡同总数又增加了1123条。
【链接】胡同名称变化趣闻
北京的胡同多,其名称自然就多,它包罗万象,涵盖万物,深入研究其名称的来源及变化,能够发现无数有趣的现象。
明清时期,北京胡同重名的特别多,如扁担胡同就有11条,井儿胡同也有10条。
后来为了便于区分,将它们都改了名字。如东城建国门的扁担胡同改成了大雅宝胡同,崇文天坛附近的扁担胡同改成了东半壁街,东城朝阳门的扁担胡同改成了竹杆胡同,西城丰盛的扁担胡同改成了武定胡同,崇文花市的扁担胡同改成了北河漕胡同,建国门附近的扁担胡同改成了平坦胡同,宣武大栅栏的扁担胡同改成了青竹巷,崇文门的扁担胡同改成了刚毅胡同,西城厂桥的扁担胡同改成了养蜂夹道,现存的扁担胡同位于东城北新桥。
那10条井儿胡同改后的名称有的听起来特优美,如新街口南的“百花深处”、地安门大街的“杏花天”等。
有些胡同名却十分难听,像西直门内的屎壳郎胡同,不过现已更名为“时刻亮胡同”;又如太仆寺街南的狗尾(老北京人把这个字念成“乙”)巴胡同,现改成了高义伯胡同;鼓楼东大街的臭皮胡同,现改成寿比胡同;祟文门外东西兴隆街的粪场大院,现改为奋章胡同等。
还有些胡同名称,由于历史悠久,人们逐渐用一些褒义的谐音字代替了原字。像东城的驴市街变成了礼士胡同,烧酒胡同变成了韶九胡同,闷葫芦罐变成了蒙福禄馆,东皇城根变成了东黄城根,东江米巷变成了东交民巷。
西城的臭水河变成了受水河,裤子胡同变成库资胡同,大小沙锅胡同变成大、小沙果胡同,牛蹄胡同变成了留题胡同,劈柴胡同变成辟才胡同。
祟文区的上、下锅腔胡同变成了上、下国强胡同,缨子胡同变成了续子胡同,喜鹊胡同变成了喜悦胡同。
宣武门的打狗巷变成了大沟沿胡同,打劫巷变成了大吉巷,烂面胡同变成了烂漫胡同,牛血胡同变成了留学胡同,裤裆胡同变成了库藏胡同,裤腿胡同变成了库堆胡同,裤脚胡同变成库角胡同。
很多胡同名称非常耐人寻味。如有的胡同竟以柴、米、油、盐、酱、醋、茶命名。柴棒胡同(安定门附近),米市胡同(宣武陶然亭一带)、油坊胡同(西城西绒线胡同西口)、盐店胡同(海淀清河)、酱坊胡同(西城德外大街)、醋章胡同(宣武牛街)、茶儿胡同(宣武大栅栏)。
还有的以金、银、铜、铁、锡命名的胡同,如金丝胡同(西城福绥境)、银丝胡同(祟文门)、钢铁厂胡同(西城厂桥)、铁门胡同(宣外大街)、锡拉胡同(东城东华门)。
此外,还有以金、木、水、火、土,东、西、南、北、中,红、黄、蓝、白、黑等命名的胡同。
胡同的名称如此丰富多彩,以至引起了文人雅士的兴趣,有人曾以胡同名作出多副对联。如以今日西四到新街口路西十四条胡同名称出的对联,上联是礼帅报寿石南太;下联为:武车石宝大金公;横批为:顺阜德安。
上联指礼路胡同、帅府胡同、报子胡同、寿壁胡同、石老娘胡同、南魏胡同、太安侯胡同,下联指武王侯胡同、车儿胡同、石碑胡同、宝禅寺胡同、大帽胡同、金丝沟胡同和公用胡同。
这些胡同今日尚在,只不过前八条胡同现已改名为西四北一至八条,石碑胡同则改为育德胡同了。
横批指的是老北京四座城门名,即顺治门(宣武门)、阜成门、德胜门、安定门。
从元朝到清初,北京的胡同名称以“大”字起头的最多,共有40多条,如:大口袋胡同、大沟港、大市街、大豆腐巷、大陈线胡同(今改为大乘巷)、大轿胡同(今改为大觉胡同)、大盆儿胡同、大蒲鸽市(今改为大鹁鸽胡同)、大马神庙胡同(今改为培英胡同)、大席儿胡同(今改为大席胡同)、大外郎营等等。
现今则以“东”字起头的为最,共有333条,在“文革”时期则更多,达475条。当时仅“东方红”路就有三条,还有“东风路”、“东风院”、“东辉路”、“东光路”、“东新胡同”等等。
那时,大部分胡同都加上了“红”字,使带“红”字的胡同一下增加到了100多条。东城北新桥雍和宫大街当时改成为“红日北路”,然后从交道口北头条至北新桥国子监街依次排列为“红日北路”头条至九条。
东四北大街当时改为“红日路”,然后由东四头条至大菊胡同,依次称为“红日路”头条至十七条。
东城东四的梁家大院、东门仓横胡同、南豆芽胡同、南沟沿胡同、北豆芽胡同、椅子胡同当时都改叫“红小兵胡同”。
祟文门地区的戴家胡同当年改为“红哨兵胡同”,宣武区的珠市口西大街给改为“红卫东路”,东城区交道口地区的豆角胡同给改成“红到底胡同”,崇文龙潭地区的元宝巷,改作“红兵街”,新街口南大街和西四北大街改叫“红旗路”,宣武区的骡马市大街改称“红卫路”,崇文区东花市地区的枣子胡同改为“红强胡同”,宣武区椿树地区的“麻线胡同”改为“红线胡同”,东城朝阳门的真武庙改为“红岩胡同”。
此外,那阵子还出现了不少诸如“总路线路”(地安门内、外大街)、“人民公社路”(德胜门内大街)、“大跃进路”(安定门内大街、交道口南大街)、“学毛著胡同”(东城交道口地区的南下洼子胡同)、“灭资胡同”(东城建国门地区的八宝楼胡同)、“反修胡同”(东城北新桥地区的东扬威胡同)、“反帝路”(东城东交民巷)、“代代红路”陈城景山东街)、“永前进街”(西城德外大街地区的黄寺大楼前安德里北街)等带有明显时髦口号标语式的胡同名称。
虽然这些胡同名字只叫了一时,很快就消逝了,但也留下了历史痕迹。
由此可见,北京胡同好比一部百科全书,不仅反映了历史的沿革,还展示了一些社会风情。像老北京流传的“东富西贵、北贫南贱”的京师俗谚就反映出当年东城的一些胡同中住户的基本情况。当时,那里住的都是一些巨商大贾和殷实有钱的人。
还有一些胡同名称显示以前胡同的用处,如作过仓库的新太仓胡同、海运仓胡同、北新仓一至五巷、北门仓胡同、北新仓胡同、西仓门胡同、东门仓胡同、南门仓胡同、禄米仓东、西、南、北巷等等,都是当年贮藏运河运到北京京官禄米的仓库旧址。
西城胡同多住的是当官的,清代几大王府都在西城,如什刹海北岸的醇王府(现卫生部所在地)、南岸的恭王府(现前半部为中国音乐学院,后半部为开放公园)、赵登禹路上的顺承郡王府(现为全国政协所在地)、地安门西大街的庄亲王府(现平安里太平仓西口路北,老建筑基本无存)、大木仓胡同里的郑亲王府(现为国家教委所在地)、新街口东街的诚亲王府(现为积水潭医院)、西黄城根南街上的礼亲王府(现为中央单位办公用地)、府右街西的仪亲王府(现为水电部招待所)、新文化街的克勤郡王府(现为新文化街第二小学)等等。
北城胡同中住的较多的是些做小买卖、耍手艺的的人和无业者。
南城胡同住的多是艺人和社会最底层的人,像珠市口以北,前门至和平门之间的八条胡同,从清朝时就是妓女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俗称“八大胡同”。解放后,随着妓院的被取缔,八大胡同也才彻底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