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北京胡同的文化气息
胡同习俗
胡同习俗是老北京习俗的组成部分,它是千百年来北京人生活方式的延续和历史文化的沉淀。随着时代的演进,有些不合时宜的习俗已渐渐湮灭,而另一些寄托人们美好愿望及理想的习俗则一代一代流传下来,有些甚至被发扬光大。下面我们介绍的就是北京人最喜闻乐见的几种习俗。
喜庆习俗
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些特殊的日子值得庆贺,从洗三、满月、抓周儿,到生日、婚礼等,一般都要举办各种庆祝活动,使这个日子显得更喜庆。
结婚乃人生大事,一般人们都会很重视。在旧京,结婚要搭大棚,贴喜字儿。
办喜事的大棚,又叫喜棚。喜棚都搭的很高大,喜棚上要设可以卷放的卷窗,四周壁的上部装玻璃窗,这样阳光可以透过玻璃窗照射进来。棚顶还可以饰以彩色的挂檐。窗框为红色的,四角绘有精美图案,以凸现喜庆气氛。
喜棚有夏天的凉棚和冬天的暖棚之分,一般是用布或芦席搭成,特别讲究的还设有栏杆、木台,地上铺有地毯,墙上挂着挂屏,装饰的和室内差不多。还要在大门、二门上贴喜联,街门两旁也要贴喜字。
搭好了喜棚,就要贴喜字了。喜字是民间的吉祥图符,娶媳妇的男家要贴“囍”(双喜)字,聘闺女的则要贴“喜”(单喜)字,喜字一般用红纸贴金字。
贴完喜字还要在大门、二门的门框上贴喜联,以表达对新郎、新娘的美好祝福。
较常见的喜联如:易日乾坤定矣,诗云钟鼓乐之;横批是“天作之合”。
又如:吹笙堪引凤,攀桂喜乘龙;横批“龙凤呈祥”。
老北京人都很重视人情往来,凡事以礼为先。去给亲朋好友家贺喜,都要“随份子”,送礼金的,一律用红封套装上;送喜幛(贺幛)的,则必须以红色为主。
办寿习俗
过生日是指在生日这一天举行的庆祝活动。清末民初时,民间办寿的风俗十分流行。
北京人对50岁以上的老人过生日称为“做寿”。一般逢十称为“大寿”,像50大寿、60大寿、70大寿等。
按“庆九不庆十”之说,北京人一般在49岁时(虚岁)做50大寿,余者类推。
民间一般只有长辈办寿时比较隆重,而小辈人过生日要一切从简,大多只是家人聚在一起吃顿打卤面就行了。
富贵人家做大寿,一般要提前三天向亲朋好友发请柬。做寿的时间是一天,有的在家里办,有的在饭庄办。
在家里办的,要跟办喜事一样,在院中搭棚,夏天搭凉棚,冬天搭暖棚。
棚内还要挂上八扇屏,上边有“三国”、“水浒”等图景,给老头儿办生日棚上的玻璃窗上还要贴上大红的“寿字”、彩色的寿桃和大红框。给老太太做寿,要贴“五福捧寿”的图案,中间是一个圆形的寿字,四周围绕着五只彩色的蝙蝠,其意为“五福同寿”。
棚外还要搭起红、黄两色的喜庆牌坊或者是挂上红、黄两色的彩球,棚内摆放茶桌,棚口亦设有火壶茶杯给前来祝寿的亲友提供茶水。
正房正厅设寿堂,作为拜寿行礼的地方。堂上正面高挂绣制或绘制的寿星像,亦或是寿字中堂和寿帘,两旁是寿联。也有供上福、禄、寿三星像的,案上摆放着蜡扦、高点寿烛,还要一对插花用的花筒,另要摆放香炉,在香炉顶盖上放一保持卧姿的梅花鹿,口内衔一灵芝。
如果是给老太太做寿,堂上正面要悬挂红缎绣的金色五福捧寿图案,案前供放一尊麻姑献寿像。案上摆放蜡扦,香炉盖上有仙鹤叼莲花、灵芝的造形。
案上的桌围子是红底,上边绣上圆形的寿字或者是鹤、鹿、青松等彩色图案。
案上还要摆放寿面、寿酒五盏,按季节还可设鲜桃或苹果、面鲜、点心各五碗,上边插着金寿字的供花。还要在蜡扦下边压着一份黄钱、纸元宝、千张,案前放着一块红垫子,以供跪拜者跪下叩头之用。
平民小户人家的寿堂是到香蜡铺请一份木刻水色印刷的“本命延年寿星君”的神码夹在神纸夹上。在堂屋的桌面上摆上寿桃、寿面,点上一对“大双包”的红烛,再压上一份敬神钱粮,办上两桌简单酒席,招待一下亲朋好友就行了。
办寿之日,寿星要身着带有福寿图案的袍褂坐在太师椅上,接受家人和亲友的叩拜。
如是晚辈来祝贺,则必须要跪拜,并说一些吉利话。
要是平辈人叩头时寿星要站起来做出用手搀的动作,表示请对方免礼。
如果前来祝贺的人是长辈,只需拱手,受贺人还要主动让长辈坐在自己受贺的席位上,给前来的长辈磕头。
这时受贺者的晚辈家人站在寿堂两旁,对前来拜寿的亲友逐一还礼。亲友的贺礼有寿幛,红底金色,上边绣着“仁者有寿”、“贵寿无极”等祝词,寿樟一般都挂在棚里的寿堂两旁。
也有送寿联的,像“九如天作保,五福寿为先”之类。
还有人送一些画有松树、仙鹤、野鹿、麻姑、寿星、八仙以及百寿图的字画,这些字画一般都悬挂在寿堂两壁上。
另外还有送绸缎、玉器、古玩、文房四宝的,也有的人用红封套装上现金送之。
做寿当日的中午、晚上,寿星会设宴招待亲友。其酒席不一,有高档次的宴席,也有普通酒席,但主食必须是面条,因为过生日一般都要吃“长寿面”。
富户人家做寿,还要办堂会,请艺人来此表演,其节目多种多样,有地方剧种、京剧、杂耍等。
堂会结束后,寿星和众亲友齐集在寿堂内祭祀福禄寿三星及麻姑,将灯盘上放着的用彩色灯花纸捻成的灯花儿蘸上香油点燃,灯花的数目比做寿者的岁数多两个(一岁一盏),即本命年和增寿年,晚上由寿星上香后点燃,然后由他的子女和亲友每人托一个灯盘,列队到大门外,将神码、敬神钱一同焚化,叫做“送灯花”。寿典至此结束。
婚嫁习俗
旧京城里市民的婚礼需要经过许多的繁琐礼仪程序,并有其固定的形式,也就是过去所谓的“六礼”,包括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等。
旧时有早婚早育、早生贵子之说,所以有的家庭在儿女十四五岁时就开始托亲友或媒人保亲,在儿女二十岁左右就开始为其张罗婚事。
媒婆是以说媒拉纤为职业的中老年妇女,她们很会察言观色,发现谁家男女到了结婚的年龄,便主动找上门来为之撮合。做媒婆的交际面宽,信息灵通,当然腿还要勤,嘴还要巧。有的是一人为两家说合的,也有的是两个媒婆分别给对方介绍。
通过媒人亲友的介绍,男女双方的家长如果感到满意,就要过门户帖。
当年议婚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首先考虑的是对方的社会地位(包括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正所谓要“门当户对”。尤其是在上层社会,要看对方家庭主要成员的爵位、官衔和品级是否与自家相当。其次,则要看姑娘的德才和容貌。在过去妇女不愿下嫁而攀高的思想十分普遍。
在一般家庭,女方要对方男子身体健康,品貌端正,并且还要有一技之长。男方则希望对方女子要有家教,性情温和,并能够操持家务等等。除此之外,更要关注对方的家产和收入情况。
双方家长经过一番考虑,权衡之后,如确实感到满意就要过门户帖,双方都用红纸折子,上写姓名、年龄、籍贯、三代(即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的名号、民族、官职,然后让给媒人转交对方,就可以相亲了。
不过,在过去是不允许男女双方见面的,所以相亲时男女双方当事人也就只能来一个。
两家经过查访、相亲之后,如果没有异议,就要互换庚帖,上书出生的年、月、日、时,然后将其交给“星命家”测“八字”。
星命家们说男女双方的属相必须相配才能婚姻美满,否则就会相克,测八字是古代卜婚的风俗,并无任何科学根据,只是一种传统的封建思想的产物。
如果男女双方的八字相克,就不能成婚,有的人家为了成婚,就要暗中买通星命家,让他在“八字”上略加改动,使男女双方命相相合。由此可见这完全是一种骗术。
除了属相之外,还要根据当事人出生之年的天干、然后地支和阴阳五行的配合来测命相,其测算方法也极为复杂。在查出男女双方的命相后,再按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学说进行核查,如果双方相生就能结合,如果相克,则谓不合。
星命家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和命相写出鉴定,再根据黄道吉日和喜神方位,择定迎娶日期以及婚礼上应忌的属相等,把内容都写在一张红纸折子上,即为龙凤帖。在清代,只有取得了龙凤帖,才算履行了正式的结婚手续。
旧时男女双方家庭为确定婚姻关系而举行的仪式称作“放定”,定礼即是“六礼”中的“纳彩”,放定又有“放小定”和“放大定”之分。
放小定一定要选一好日子。一般平民家庭仅是男方送给女方一只或一对金银戒指,让女方戴在手指上,其意为已经定婚。绅商富户人家还要送给女方耳环、颈圈、戒指、手镯四件首饰。满族人送定礼是送“如意”一柄,还要送一些“大小八件”之类的糕点。
“放大定”相当于古代六礼中的“纳征”、“纳币”,也就是男方向女方送彩礼,并通知女方迎娶日期,一般是在放大定后的两个月到100天之间。送彩礼的数目根据男方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来定,少的为八抬、四抬、二抬,多的有十六抬、二十四抬、三十二抬不等,不论多少,但必须都是双数。
“抬”就是“什盒”,有四层,每层放两样礼品,其礼品有活鹅一对、酒一坛、绸缎衣料、金银首饰、红蛋、龙凤喜饼、喜果、茶叶,还有送给媒人的羊腿或猪腿,这些东西一般经女方家送给媒人,以示媒人为成就这桩婚姻没少跑腿,略表心意。
抬夫抬着彩礼,在媒人和近亲带领下,送至女家。女方收礼后必要回赠笔墨纸砚和糕点果品与男方,作为回礼以示答谢。
按旧京礼俗,女家在出嫁的前一天要在下午把嫁妆送到男家。嫁妆的多少也不一样,一般是根据女家的经济状况而定。有的则是根据男家送过来的抬数以一定之礼还之。一般富有人家在收到女方嫁妆后,还要迎妆谢妆。
放定之后,宅门府弟家庭举办婚礼一般要安排五天,还有安排九天的。除了迎娶新娘过门,还包括拜天地、坐帐、合卺、招待娘家人吃酒、回门等礼仪。旧时京城办喜事一般都在自己家里,也有一些因参加婚礼的亲友太多,而自己家里的居住条件又有限,到饭庄子里去办喜事的。
在家里办事,为了给前来贺喜的亲朋好友招待酒饭,就要在院子里搭建喜棚。
新婚夫妇拜天地、坐帐、合卺的地方称为喜房。一般人家办喜事都是把北房的东套间作为喜房。
房中设天地桌,用来供奉天地诸神,上供“百份”。桌围绣有“牡丹富贵”、“鸾风和鸣”、“麒麟这子”等图案。
喜房内炕上铺的盖的全是新的,墙壁糊成四白落地,贴上红红的双喜字,地上铺满红毡,炕的上面挂着红罗帐,帐前挂着一对红喜字灯。
喜房是个神秘的地方,为了避凶趋吉,除了娶亲太太、送亲太太之外,其他人不能随意进去。
按京旧俗,迎亲时,男方要请一全福不忌的年长妇女做娶亲太太。
男女宾客来齐之后,迎娶仪式即可开始,娶亲太大先到喜房给天地爷上香,院内锣鼓喧天,新郎向天地桌上供着的“百份”三叩首,吉时到后,要请娶亲太太照轿、熏轿。两个茶房各托着一个铜茶盘,一个茶盘放着铜镜、万年历、红棉纸灯花、芭兰香,另一个茶盘则放着苹果和用胭脂染红了的桂圆、生花生、红枣、生栗子等喜果,和娶亲太太走出喜房。
新郎以及娶亲官客紧跟其后,最后两个边身穿大褂、青坎肩的小孩,一个手提包有盖头的红包袱,另一个提着金银水壶。迎亲队伍在喜气洋洋的鼓乐声中来至门外。
此时,娶亲太太将喜轿内的灯点燃,然后依京旧俗则要照轿和熏轿,其意为驱邪、避煞。
做完这些,娶亲太太盘腿坐在轿里,不放下轿帘,这叫做“压轿”。新郎和其他宾客都坐轿车或四轮马车,跟在喜轿的后边。
迎亲队伍在一片喜庆的鼓乐声中来至女方家。一般行至街巷口则要止步,并大声敲锣。娶亲太太先进门为新娘梳洗打扮,女家将门关上,等娶亲的宾客陪着新郎来叫门。
这时两家宾客要相互“斗法”,女方宾客早已准备了许多难题、怪题让男方来猜。此举主要是为了等吉时。
直到新娘梳妆完毕,才打开大门,将一把小铜钱撒向门外,称为“撒满天星”。
然后,女家摆设宴席招待来宾,这种宴席不能真吃真喝,只是一个礼节性的过场。
宴罢,新娘由娶亲太太盖上盖头,身穿红色的轿袄,头戴凤冠霞帔,由送亲太太搀着上轿。
这时有的新娘会哭哭啼啼的,人们也不忌讳,反而认为是大吉大利。
喜轿回去时不能原路返回,而是要走另一条街道,其意为不走回头路,也是祝福这一对新人今后能广开门路,财源广进,生活幸福、美满。
丧葬习俗
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丧葬作为人生最后一次生活仪礼,最为隆重、肃穆,但是也相当繁琐。
从落坑、衣殓,到接三、首七,再到伴宿、发引,老北京的丧葬习俗与全国各地可谓大同小异,都不同程度地受儒、道、佛三种宗教的影响。
中国封建时代,厚葬已蔚然成风。这主要是受儒家孝道观念的影响,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以长辈的丧事办得是否体面、隆重衡量子女是否具有孝心的观念,这也是子女继承遗产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旧京城,不仅官绅富商的丧事办得十分隆重,就连平民小户也争相效仿,大办丧事。有的家庭没有钱,宁可借贷、典卖家产也要把丧事办得体面、隆重。
旧时,病人病危,即将离开人世,称为“落炕”。如果病人已病入膏盲,大夫就会告知家人准备后事。
如果落炕者是家族中的长辈,就要从别的房间移至正房的炕上,这是对长辈的尊重。子女要每天斋戒沐浴、焚香祷告,细心伺候病人的饮食起居,伺候汤药。并竭尽全力继续求医求药。
夜间儿子们要轮流守在床前,在病人稍清醒时要问其有何遗训,都要记在纸上,成为遗嘱的内容。
主事的长子要与伯、叔等长辈及兄弟商量料理后事,如请画师为老人画像留影、请对租赁行业熟悉的近亲去购置寿材、办理“讲杠”、“讲棚”、“讲响器”、“讲烧活”等,另外还要到饭庄里预订酒席,称之为“讲席面”,到寺庙里请僧道念经、放焰口等。
按当时习俗,病人临终前一定要换床。有人说换床是给病人冲喜,其实是一种心理安慰,怕以后他人不敢睡在这张床上。
一般人家是从附近的杠房租上一张灵床,也称作“吉祥板”。穷苦人家则是将门板卸下,支上两条板凳充当灵床。
换床时要由其亲人亲自动手,病人要头朝西,脚朝东放置,以使“西方接引”。也有长子抱头次子抱腰、三子抱脚之说。
亲属要在病人咽气之前给他(她)换上寿衣,并剃去其前额和两鬓的毛发,后边不剃,取“留后”之意。男人的寿衣是长袍马褂,女人的寿衣是袄裙。身下边必须铺上黄褥子,身上盖的必是白衾单,其意为“铺金盖银”。
病人一旦离世,应急设供桌于灵床前,摆“长明灯”于桌上。民间传说阴间一片漆黑,需要点燃长明灯来给亡人照路。还要摆上一碗倒头饭,上插三根木秸棍,每根棍的顶端插一面球,叫做“打狗棒”,饭上还有三张小烙饼,称之为“打狗饼”。
设供焚香之后,所有孝属要跪在灵前高声举哀,此时,要烧“倒头纸”,即焚化纸钱和金银箔叠元宝等。有钱人家还要将彩纸糊成的轿子、轿车焚化,并请僧、道在灵床前念经、转咒。
汉人门前要挂挑纸钱,来给认招魂。满族人家要在门前竖起三四丈高的幡,以此作为招魂引路的旗帜。
亡人的亲属要身穿孝服,以此来表示孝意和哀悼。孝服分为五等,即“五服”。根据自己与亡人血缘关系的,不同亲属要穿不同的孝服。
孝服的样式有满族、蒙古族、汉族之分,有男女之分,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讲仅是略有不同。
孝服的面料有粗麻布、细麻布和白布之分。子女的孝服不缝底襟、腰间系上一根麻绳。
汉人的孝服是男子头戴白孝帽,上边钉着棉花球。妇女的孝服是麻花包头和搭头布,用孝布拧成麻花箍在头上,换系白头绳,女儿和孙女用白布带子扎上头发。
满蒙旗人男子的孝服是四开气孝袍子,不钉钮扣,只钉布条,头戴青布小帽,脚穿青布靴,不蒙白布。
旗人妇女的孝袍大致上与男子相同,只是孝袍不留开气,孝带系在腰中间。
丧家在大殓之前,都要向亲朋好友报丧。平民小户一般以口头报丧,而官绅富商家则要发出报丧文告。丧家还要请阴阳先生验视死者,并请开具“殃榜”。
阴阳先生将亡者出生的年月日、去世的年月日,实际年龄,入殓的具体时间,入殓时忌什么属相,出殡、发引、破土下葬的时间都写在一张白纸上,贴在门口,即为“殓榜”。
盖棺之前,按传统的风俗,要在棺内放一些殡葬物,比如死者生前常用和喜爱的物品。实在是没东西可放,至少也要让死者手里放一个小元宝或一块银元,总之是不能让亡人空手归西。
另外,还要放所谓的镇物,如镜子、五谷、铜钱等,然后松开绊脚丝,由亡人长子用棉球沾清水轻擦亡人的眼睛,再用镜子照死者的脸。
在与亡人最后诀别之际,全体孝属高声举哀,最后杠伕便会将棺盖盖上(先钉一个木楔,等出殡时再全部盖死)。
大殓之后,要在灵枢前安放灵龛,摆放亡者遗像。还要将香炉、蜡扦、花筒、闷灯摆放于供桌之上。
北京民间有停灵的习俗。停灵的时间依自家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而定。少则三天,最多七七四十九天,其间的天数则必须都是单数。新人死后的第七天要“做七”,以后逢“七”都要办事,请经烧香超度亡灵,还要设酒席招待前来吊唁和念经的人员。
在出殡的前一天夜里,照例要“伴宿”,也叫“坐夜”,请来的僧要做一宿佛事,晚上还要为亡人做最后一次“送库”。
“送库”即孝属捧着给佛的黄表到指定的广场去焚化楼库。
出殡的当天清晨,孝子用新笤帚轻扫棺木上的浮土,倾于炕席底下,然后杠房的人将棺材前端抬起一点,孝子将一个铜钱垫在棺材下边,最后将棺盖上的楔子钉好,孝属们此时要大声举哀,再次向灵枢行叩拜礼。
出殡一般都在上午八九点钟,有钱人家的大殡在上午十点左右。由长子打幡走在最前边,次子抱灵牌随后,其他孝属手持白纸剪穗糊成的哭丧棒,跟在后边,依序而行,大儿媳妇或承重长孙媳妇抱着焰食罐子跟在后边。
杠夫们将灵枢抬出灵堂和院子时,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倾斜,必须要四平八稳,不能再惊动亡灵。
此时会哀乐齐鸣。
灵枢抬到街上,放在大杠上,一般用16个杠夫抬杠,也有用32个甚至更多的。灵枢上往往有一个用红缎制成的官罩,上杠时孝子跪在灵枢前,由跪在前面的长子将“吉祥盆”摔碎,然后,就可以向墓地进发了。
送殡的队伍中有专人负责扬纸钱,他身背大串纸钱,手里拿着一串纸钱,用手指将整叠的纸钱搓开后,在起杠、遇到路祭、经过十字路口、河边、桥梁、井台、祠庙、城门和下葬时用力将纸钱高高扬起。扔纸钱要有一定的技巧,一定的臂力,才能高扬纸钱,漫天皆白。
起杠后杠头要打响尺高喊“加钱”,这时丧家必须在杠价之外,再加一些赏钱。杠夫还要将给赏钱的人员及赏钱的数目大声喊出来。杠房为了让给赏钱的人高兴,喊价都是虚报,即“以一顶十”。除了在起杠时喊“加钱”,沿途要喊多次,这样既壮大了送殡队伍的声势,又能给杠房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过去,丧家的一些亲友也会在出殡的途中摆茶桌,即在桌上摆设茶壶茶碗,以供送殡的孝子和亲友们喝水。这一礼节性的做法,既是对家属的慰问,又是对亡者的哀悼。
此外。还有路祭的习俗,一般由死者生前好友为其搭建路祭棚,以示对死者的沉痛悼念。灵棺经过此处时,要把亡人影像从影亭里请出来,放在丈量椅上。此时,僧道品咒,主祭人奠酒叩祭,孝子答礼。
灵枢抬到墓地后,按阴阳先生事先选好并已挖好的墓坑下葬。吉时已到,杠伕们按风水先生测出的方向,用大绳将灵枢慢慢地放入墓坑内。此时鼓声四起,孝子跪灵。
灵柩已下葬,这时还要摆上供品,和尚高声诵读有关经文,丧家将花圈、挽联、纸活、纸钱点火焚化,并把剩余纸钱高洒于空中。此时,由杠伕撮一铁锹土,让孝属及送殡的亲友每人抓一把,洒入坑内,随后由杠夫用铁锹往坑内填土,堆成坟头,插引魂幡于坟头之上。
最后,孝属及亲友依次叩首,丧礼至此已告成。之后,孝子要向送殡亲友叩头道谢。
胡同语言
“胡同语言”,也可以称为京味语言,而且有优劣的区别。优质的胡同语言亲切、无华、活泼、风趣;劣质的胡同语言尖酸、刻薄、轻浮、虚奢。
最典型的京味是京腔京韵的方言土语,即“京片子”。而且北京人说话语速较快,所以这方言土语说起来难免会让人听着费劲。植根于北京这块浓厚土壤之中的京味语言,与时代共同发展,正确地区分京味语言对使用和推广普通话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北京方言的“儿音”
儿音是北京方言的特色,一般都是字后缀“儿音”,而且要与前面的字连读。例如:“今天”,北京方言说“今儿个儿”;“傍晚”,北京方言说“晚么晌儿”。正是有了儿音,京腔京味才能体现出来,下面主要介绍一些京味方言、俚语。
遛儿早儿:早晨起来散步。例:早上跟人见面时打招呼:“遛早儿去呀?”
歇着吧:(1)休息的意思,例:您歇着吧,我来。
(2)阻止、拒绝的意思。例:你歇着吧,别再给我鼓捣坏了。
抖机灵儿:显摆自己,有张扬的意思,含贬意。
例:(1)你别在我这儿抖机灵了。
例:(2)“瞧,来了新领导,他又该抖机灵了。”
搓火儿:气愤、恼火、憋气。例:“今儿这事儿,真让人搓火儿。”
逗闷子:开玩笑,逗乐。
例:“没事儿别在这儿逗闷子。”
抖搂:“搂”读轻声,一般叠用。
(1)摆弄、抖动的意思。例:“那几件皮衣服在箱子里放了好长时间了,拿出来抖搂抖搂吧,见见风。”
(2)说一说,亮出来的意思。例:“一肚子委屈,全抖搂出来了,他那点儿事儿,给他抖搂抖搂。”
那主儿:“那”读音nei。指那个人,含贬意。例:“那主儿脾气可大呢,少招惹他。”
满世界:到处。“界”轻读。例:“他一天到晚满世界瞎跑,不知他忙什么呢。”
套瓷:拉关系,套近乎。例:“别跟我套瓷,没用。”
油儿:滑头。含贬意。例:“嘿,他可油儿着呢,你可斗不过他。”
谁跟谁呀:表示两人关系好。例:“咱俩谁跟谁呀,不用这么客气。”
侃,侃爷:吹牛。爱吹牛、能说的人。
例:(1)“你去跟他聊聊,他可能侃呢。”
(2)“那主儿整个一个侃爷,没几句真的。”
颠儿:走、跑。例:“吃饱了,颠儿吧!”
各色:特别,与众不同,怪癖。含贬意。
例:“那位可各色着呢,谁也不爱搭理他!”
骨碌儿:“骨”读gu。一节儿,一段儿的意思。
例:“这杠子上添了一骨碌儿红颜色。”
大老爷儿们儿:大男人。
例:“你一个大老爷儿们儿,怎么这么小气呀!”
抠门儿:小气,吝啬。
例:“这人可抠门儿呢,跟他可借不出什么东西。”
老爷儿:太阳。
例:“老爷儿下山了,天快黑了。”
末了儿:最后,最终。
例:“末了儿,还挨了一顿批评。”
念秧儿:求人办事,又不明说,在闲谈时暗示别人,再提及某事。
例:“他那是跟你念秧儿呢,想让你帮帮他。”
北京方言土语
侃:侃在北京是一种能力、一种资本的标志。从此京人的“侃大山”可以看出其普遍的政治热情,所以这里“侃”是政治术语。
哥们儿:北京人热情,跟北京人交朋友见面就熟,三杯酒下肚就是哥们儿。找哥们儿办事,办得成办不成且不说,单就痛快劲,就不得不服。
宰:北京话中的“宰”有一种爽快麻利感觉。“宰”其实是从上海词汇“斩”转化来的,两者表达的心理表情却大不相同。
拔份儿:北京话里“拔份儿”的意思是出风头,以此达到鹤立鸡群的效果。用于拔份儿的除金钱之外,还有地位。
练:北京话里“干”的意思,但意境要丰富得多,所以有“练把式”,“练摊儿”的语言。“练”是小打闹,似乎一切都是非正式的,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而且消除了“干”的功利色彩。
胡同名人
北京的胡同很多,在这些胡同里居住过的名人也很多,现在去北京的胡同,还可以看到许多名人故居,徜徉其中我们似乎可以想象到当年的难忘岁月,还可以领略蕴含着的浓郁的文化气息。
胡同名人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中国当代革命史上的名人,如宋庆龄;另一类是近、当代的文化名人,例如老舍和茅盾,第三类是历史名人,李莲英可以算作其中之一。
宋庆龄故居位于德胜门附近后海,高高的院墙将四周的房屋围了起来。从1963年起直到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一直居住在这里。现在已经改为宋庆龄纪念馆,并对外开放。
茅盾故居位于东城区后圆思寺胡同13号,茅盾是1974年11月才搬到这里的,之前他住在东城区东四头条胡同。茅盾最初的家在隆福寺往东的东四十字路口的深巷里。
现在,北京的名人故居中,宋庆龄故居、敦沫若故居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1处:鲁迅故居、毛泽东故居、李大钊故居、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地、朱彝尊故居(顺德会馆)、康有为故居、梅兰芳故居、程砚秋故居、齐白石故居、老舍故居、茅盾故居。
胡同色彩
封建时代的北京胡同,住的都是些普通百姓,朱红的宅门当然是寥寥无几。之后清王朝退出历史舞台,彰显封建等级制度的宅门颜色的约束也随之消失了。大红与深灰成了北京胡同的基本色调,走在这些古老的胡同中,心中会交织着时而华丽,时而肃穆的奇特感觉。
20世纪中期,胡同成了绿色的海洋,走进胡同,几乎都可以找到树的影子,郁郁葱葱的树叶将胡同遮盖得严严实实,还有从四合院里控头出来的繁茂的树枝,真是“满园绿色关不住”!胡同里以绿化树为主,国槐和洋槐极大地丰富了胡同的色彩。胡同在这绿色的烘托下,显得意境幽远深长。微风拂过,枝头摇曳,树叶作响,又构成了一幅流动的色彩画。
胡同名称
北京的胡同数不胜数,胡同的名称也是千奇百怪,包罗万象。既有江(大江胡同)河(河泊厂胡同)湖(团结湖)海(海滨胡同)、山(图样山胡同)川(川店胡同)日(日升胡同)月(月光胡同)、人物(张自忠路)姓氏(贾家胡同)、官府(帅府胡同)、衙署(大兴县胡同)、寺(柏林寺胡同)庙(娘娘庙胡同)庵(观音庵胡同)堂(老君堂胡同),又有市场(菜市口)、商品(银碗胡同)、第宅(赵府胡同)仓库(海运仓胡同)、工厂(打磨厂街)作坊(油漆作胡同)、地形(高坡胡同)、标志(麒麟碑胡同)、花(花枝胡同)草(草园胡同)鱼(金鱼胡同)虫(养蜂夹道),还有云(云居胡同)、雨(雨儿胡同)、星(大星胡同)、空(空厂)、水(水道子胡同)、井(井儿胡同)、港(港沟)、湾(湾子)、风(风发胡同)、雷(雷震口)、电(电报局街)、火(火药局胡同)、树木(枣树胡同)瓜果(果子胡同)、鸡(鸡爪胡同)鸭(鸭子店)鱼(鲜鱼口)肉(肉市街)等等,名目繁多。
这些胡同名称或者是表明了所在的地理位置,或者是一种指代意义,更多的则是人们对美好希望的憧憬。
北京的胡同名称很多,可谓包罗万象。有的胡同很古老,如砖塔胡同,元代时一直沿用至今。也有新改换的胡同名称,但大多数是明清时期形成的。胡同名称的来源很多,按照命名的原则,可以分为以下11类。
按照地形或水道命名
锣鼓巷是东城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原名叫罗锅巷,这是因为这条胡同两头低,中间隆起,跟驼背人的脊梁很相似,因此由地形而得名。而西河沿、东河沿显然是得名于水道,因为这些胡同位于城门东、西两侧护城河边上,阻与护城河平行。
因城市特有的建筑与设施命名
东、西长安街得名于东西长安门。甘石桥,原名为干石桥,因为这里原来有条河,河上横跨一座三长两短桥,涨水干涸后,只留下光秃秃一座桥。
根据所在地的特殊标志命名
砖塔胡同的标志东口南侧的一座砖塔。东四北边的铁狮子胡同,是因为胡同里有一对铁狮子。现已改名为张自忠路。
根据自身形状命名
口袋胡同,形状跟口袋类似,只有一个出口,多为不通行的死胡同,这样的胡同在北京也不少。曲尺胡同的形状如同曲尺,九道湾则是形容胡同拐弯较多,并不是指拐了九道湾。
根据衙署及其附属机构命名
东四北侧的钱粮胡同,曾经是钱粮局。清代旗人每年都会到钱粮局领取俸银、禄米(统称钱粮)。府石街位于牛南海西侧,是一条南北方向的街道,因为位于袁世凯设立的总统府的右侧,所以称为府右街。
而象来街的由来是源于明清时期这里曾是养象的地方,民国初年,因为这里是众议院,附近又有参议院,所以被命名为国会街,也就是现在的宣武门西大街。
根据寺庙观祠等宗教、祭祀建筑命名
天坛东北方的法华寺,阜成门的白塔寺,牛街东边的法源寺,西便门外的白云观、黄寺大街、夕照寺街、法华寺街、圆恩寺大街、报国寺前街、天宁寺东里、大佛寺街、辛寺胡同、护国寺街都是以这类方式命名的。
以集市、商店、作坊命名
其中以商品种类命名的有猪市大街、羊市大街、米市大街、草市、煤市街、菜市口、驴市、果子市、珠宝市、缸瓦市大街、蒜市口、骡马市大街、铺陈市、揽杆市、钱市胡同、鹁鸽市、珠市口、磁器口等;而以集市特点命名的则有东晓市大街、闹市口、穷汉市、黑市小市等。现在的集雅士胡同,其实以前叫鸡鸭市,也是因集市特点命名的,现在改换的名称已经与原来的意思差距太大了。
其他像油坊胡同、盐店大院、豆腐巷、当铺胡同、剃头胡同等都由以商店、作坊而命名的。
以贵族府邸、人物姓氏命名
由清代亲王府命名的郑王府夹道、端王府夹道。另有无量大人胡同,说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手下大将吴良大人。
还有像豆腐陈胡同、棚匠刘胡同、撒子王胡同、粉房刘家街、李纱帽胡同、赵锥子胡同。沈蓖子胡同、汪纸马胡同等以普通人姓氏和职业命名的胡同。大栅栏西边的杨梅竹斜街,最初称为杨媒斜街,因这里曾居住过一位姓杨的媒婆而得名。
还有一些以人物姓氏加称呼、名号组成的胡同名称。例如后被改称长图治胡同的张秃子胡同,先后改为王广福斜街和棕树斜街的王寡妇斜街。
以各种物品命名
以动物命名的胡同,例如鱼胡同,因为这里离贡院很近,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大多在这条胡同里住宿,中举就好比鲤鱼跃过了龙门,所以以鲤鱼胡同命名。另外还有鱼雁胡同、金鱼胡同、屎壳螂胡同、喜鹊胡同等等。
以食品命名的胡同,有后改为官场胡同的灌肠胡同,更名为吉兆胡同的鸡爪胡同。再者像帽儿胡同、针钱胡同、取灯胡同、煤渣胡同、砂锅胡同、烟袋胡同、灯笼胡同、笔杆胡同、喇叭胡同等,都是以各种生活用品命名的胡同名称,不胜枚举。
以各种吉庆、美好的字词命名
居贤坊、思诚坊、崇教坊、仁寿坊、靖恭坊、时雍坊、鸣玉坊、发祥坊、积庆坊、安福坊、咸宜坊、金城坊、金台坊、就日坊、瞻盛坊、南董坊、明时坊等,都是取吉祥、典雅的词来命名的胡同。而像喜庆胡同、喜鹊胡同、喜通胡同、大喜胡同、平安里、平乐园、平坦胡同、平渊胡同、平安胡同、大安胡同、安福胡同、安德路、安心胡同、安国胡同、安化里、安德里、安康胡同、安乐村、安平里、安仁里、安平巷、安成胡同、安吉里、安乐胡同、安乐巷、吉市口、吉庆里、吉安里、吉祥里、吉祥大院、吉样头条、吉兆胡同、吉兆东巷、吉照胡同、喜祥庵、永祥里、永祥东巷等胡同名称,表达了北京人心中的祈求幸福美满、安定欢乐的愿望。
富有诗情画意的胡同名称
百花深处胡同位于新街口大街路东的百花深处。据说,明朝万历年间,这里有大片菜地和花园,百花争奇斗艳,四季常开。吸引了很多游人前来观赏,所以得了个“百花深处”的好名字。
景山地区的什锦花园胡同,最初叫适景园,原被人们称作十景园,是一座私人花园。位于东城王府大街北端的花枝胡同,当年是收容乞丐的地方,原名叫花子胡同,而和平门外琉璃厂西侧的柳巷,以前是娼妓聚居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花柳巷。
【链接】会馆和名人故居
明清时期伴随着科举制度的盛行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北京城的胡同里出现了许多会馆。
宋元时期,民间就已经有专门接待举子的“状元店”。到了明清时代,一些民户将单间客房出租出去,供来京赶考的举人们食宿,称作为“状元吉寓”,但是这些寓所租金很贵,就连来京经商的商户都住不起,更何况贫寒穷苦的举子。
到了康乾盛世时期,随着《四库全书》、《古今图书》的问世,来京修书的文人日益增多。由于人们都有乡土观念,也希望彼此间有个照应。于是便出现了各地建立的会馆。
到民国时期,京城各类会馆已发展到395所。
这些会馆大多是由全国各地方的官吏发起,联络在朝的文武官员和在京城的地方士绅以及商号们,共同捐款集资建造而成。
有的会馆是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加以整修而成的。如湖南会馆,就是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烂漫胡同中间路西朱氏所管房屋而建成的。
民国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会馆的用途由单纯的接待举子发展为商务及娱乐之用。这种变化,使胡同里的会馆的内涵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例如位于现在北京宣武区珠朝街5号的中山会馆。
中山会馆相传是明代权臣严嵩的花园别墅。
成为会馆之前,这座花园别墅经历了许多历史变迁。中山会馆的前身是孙中山先生的同乡唐绍仪创办的“广东香山会馆”,中山会馆具有历史纪念意义。这里很早就是有志青年进行革命活动的场所,后来又成立了“中山少年学会”。会馆内中院五间过厅的西头一间曾是共产党的一个地下联络站。
北京胡同里除了隐藏着许多有历史意义的会馆外,还有一大批名人故居令世人瞩目。
北京的名人很多,名人居住的地方自然也不少。像田汉故居、老舍故居、杨昌济故居、茅盾故居、欧阳予倩故居、蔡元培故居、齐白石故居、李大钊故居、张自忠故居、徐特立故居、郭沫若故居、梅兰芳故居、龚自珍故居、鲁迅故居、蔡锷故居、纪晓岚故居、沈家本故居、林白水故居、荀慧生故居、康有为故居、李四光故居、谭嗣同故居、尚小云故居、李鸿璋故居、程砚秋故居等。
据说,李大钊生前在北京曾经居住过五个地方。1920~1922年时李大钊居住在西城区石附马后宅35号(现在是北京新文化街胡同24号),这也是他居住时间最长的一个地方。
这是一处三合院。基本格局为正房三间,两间东西耳房,三间东西厢房。正房三间中东间是卧室,中间为餐室,西间为子女读书的地方。西厢三间是上房和会客厅;东厢三间是安排来访亲友等人居住的地方。院内有李大钊亲自种植的三棵海棠树,花畦和盆花。
李大钊的许多革命活动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位于阜成门内原宫门口西三条21号曾经是当年鲁迅先生的故居。这套房屋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共两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鲁迅都居住在这里。
这是一所典型的北京小四合院建筑。黑漆的小门,镶在灰墙内的一块汉白玉石立在门旁,上面是郭沫若书写的“鲁迅故居”四个金色大字。
四合院的小门开在东南角。从小门进去,是一个短短的通道,左边有四扇绿色的屏门,进入屏门便是鲁迅故居的前院,有南北房各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
北房三间中,东面的一间是鲁迅母亲的住室,两侧的一间是其原配朱安的住室。东面鲁迅母亲居住的那间房子北墙开了一扇门,多搭了一间凸字形平顶灰棚的房子,就是鲁迅的工作室兼卧室。
这间小屋面积只有10平方米,非常简陋,但采光较好。由两条长凳搭起的木床铺,放置在靠窗的地方,木床铺。东墙壁下是一张三个抽屉的桌子和一张藤圈椅。书桌右边放有一块颇有讲究的魏砖,左边是一盏煤油灯,鲁迅先生经常在这幽暗的煤油灯下奋笔疾书。
南房三间是鲁迅的书房兼会客室。进门迎面靠南的墙是一字排开的书箱,一张八仙桌和两个方凳放在书箱前面,靠东面的墙放着一张茶几和两把木椅。
鲁迅在此居住时,写下了包括散文诗《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彷徨》和《朝花夕拾》在内的200多篇著作。
在这里,鲁迅还培养出了一大批青年作家、文学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