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四合院——胡同的完美组合,北京的市徽标
北京四合院的历史变革
北京四合院因历史悠久而闻名。之所以称“四合院”,是因为这种民居由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围合而成,形似口字,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
根据现有的文物资料分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四合院形式的建筑出现。
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情有独钟,不仅宫殿、庙宇、官府以四合院的形式为格局,而且各地的民居也广泛使用四合院。不过,只要人们一提到四合院,便自然会想到北京四合院。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里面所提到的“衖通”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胡同,胡同与胡同之间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
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者,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宅,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也由此而大规模形成。
明清以来,北京四合院基本的居住形式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更符合人们居住要求,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四合院形式。
北京四合院的标准形式
老北京四合院的标准形式一般为三进四合院。这种四合院宽五丈,长八丈,位于街道的北面,坐北朝南,临街五大间,开间每间一丈。
从大门进来,迎面是紧贴着东屋南山墙的磨砖的影壁墙。在影壁的前面往左拐,是一个圆形月亮门,或四个并排的小门。进来是三间南房。与东边的月亮门相对称,西方也有一个月亮门,往里是一个一丈见方的小院。
通向里院的垂花门,正对南屋门,垂花门左右两边,直到两边的月亮门,是一溜墙,外院的南屋和里院的北、东、西房隔开,分成了两个院子,外面的院落约宽一丈多,长三丈。
进垂花门,是一个木板屏门,因此望不见里院,一般由东西两边或者只东边出入。过年或迎接贵宾时屏风才会开放。
里院是正方形,垂花门的门楼位于里院南面正中心的位置,另外有三间北面正房,各三间东西厢房。
垂花门与东、西厢房、正房之间,为曲尺形廊子,称钻山游廊。
正房东、西两侧各有一间耳房,耳房前各有一座一丈见方的小院。
另外在东、西厢房与或游廊之间也有耳房,叫做“盝顶”,面积很少,一般是仆人住的下房或用作厕所。东边的一间盝顶是厨房。
这样一座标准的四合院,大约有9平方丈,包括外、里院,四角的四个小院共6个院子。房间按照两柱一檩的自然间计算,共有17间。除去大门、二门不能住人的自然间,实际上有15间,总面积200多平方米。
北京四合院的基本形式
北京城标准的四合院并不太多。在清代,四合院、三合院一般是有一定的经济条件的中等商人、作坊主、小官僚、中小地主的住宅形式;而一些城市贫民、小商贩和小手工业者、雇工等,往往是挤在大杂院中生活。只有有身份地位的人才真正住得起标准四合院(或叫中四合院)和更大的四合院。
北京的四合院主要分为:小四合院、中四合院、大四合院、变体四合院、三合院、大杂院等。
小四合院其实应该叫做“四合房”。没有二门,而且,四合房后面也没有后罩房和游廊,只有东西南北房。这种四合院也可能有影壁、屏门,但没有里外院的区分。
小四合院只有三间北房,两间或三间东、西厢房,两间或三间南房。院中用长条砖墁成十字前路,没有游廊或垂花门,房间数量不多,院落也不太大。
中四合院即“标准四合院”,也就是北京人常说的“宅子”。这样的四合院也有很多样式,有的带有小型花园,有的建有车库或轿房,也有的有门房,都是上档次的人家住的。
中四合院的里外院用月亮门隔开,为了阻挡视线,正对着月亮门装有一个木头影壁,里院一般为女眷的住处,男宾非请莫入。
三进的四合院是在两进院子后头,又建一排后罩房,叫做中四合院。后罩房有的比正房还高,目的是阻挡冬天刮来的西北风。有些人家在后罩房的下面建成了地下层,用来存放一些杂物,使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也使整个院落变得干净利落。后罩房一般分为三组,中间是三间,左右各两间,门窗对称开设。
在东耳房处腾出一间或半间来做过厅,或者从东耳房外边的两道进去,就可以从第二进院子进入到第三进院子。
一般人家的正房都是三间。地位极高的人家有五间、七间的。至于皇宫,就更多了。但必须是单数。若只有四间房的地界可盖三间标准的正房,两边再改成各半间的耳房,这样从整体上看,仍然是五间正房。有的中四合院还有跨院,作其他用途使用。
大四合院是指规模更大,纵向和横向都有所发展。
向横向发展,正房一般不止三间,而是五间、七间,甚至九间(包括耳房),南屋也是这样。纵向发展主要是增加院落,偏院、跨院、书房院、围房院和马号等一进二进三进四进,甚至更多。除此之外,还可以增加。
在几进的大四合院中,东耳旁为过道,但也有例外。西城西绒线胡同51号的霭公府,其院落间的通道,是由正房掏成过道的。
大四合院除进数多的特点之外,还有跨院和私家花园。住宅院落中山石花木,庭榭楼台,景色宜人。
大四合院的装饰极为讲究。磨砖对缝的墙面,所用的是一色的黄松木架材料,屋里是桐油抹过的方砖墁地,除盝顶、耳房、车房外,都是上支下摘的窗户。所谓上支下摘,是指上边是糊着高丽纸的窗户,外边是可以用两根细铁棍儿支起来的窗户。夏天,里面的那扇窗户,为通风换为冷布;冬天为遮风避寒,将外面的窗户放下来。下边的窗户外面有一扇“护窗板”眼窗帘差不多,晚上可以挂上,白天可以摘下来。
王府是大四合院中的最高形式。王府四合院除了规模比其他四合院大之外,府内的建筑是供王爷执行政务所用的和特准建造的,比如正殿、后殿、翼楼、后楼等等,王府中都设有花园。
不过,王府里居住的房屋跟一般住宅没有太大的差别。
北京四合院的变化形式
经过数百年的变迁,四合院的形式在格局、规模、装饰等方面逐渐形成了定式。发展到民国年间,四合院建筑受西洋风格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新形式。
东城东总布胡同53号院的四合院,坐北朝南,中间是门内不是垂花门,取而代之的是一组圆形水池及假山喷泉。大门东西两侧各有三间顺山房,前后两进院子由回廊相通。
前院有三间正房,前有水泥方形廊柱,房前左右两边各放置一个大鱼缸,鱼游其中,并配有假山水池。
二进院高高的花岗岩台基之上,坐落着五间正房,屋顶上覆着绿色琉璃瓦,后檐有凉台。这是20世纪30年代北京四合院出现的变化。
位于东城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住宅,是在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家庭的实际需要设计的。此宅占地3000平方米,共有8个半开敞的院子。
一条贯穿南北的走廊将整个院子分成东西两部分,八个院落由此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整体。
居住房屋在走廊的西边,每进院子都是由正房、西厢房和前一院的正房、三面房屋和一面廊子组成。
房屋都有廊檐,以游廊相连,再与作为主脉的廊子相连,形成完整的院落。
服务用房和厅房位于走廊东侧,第一进院落的厅房很大,第二进院落的房屋特别高,第三进院子房屋有地下室。
该院的彩画,由故宫的彩画老工匠采用《营造法式》上的要求绘制而成。这种设计突破了原来四合院的形式,独具风格,具有新意。
北京四合院的修建也并非一定要墨守成规,这在圆明园40景中表现的最为明显。如由万字曲折式房屋组成的“万方安和”景点,四方四面厅式的“鱼跃鸯飞”,三层五间勾连式的“西峰秀色”等等就表现了四合院的多种形式。
四合院进行西式改造的很多,如后圆恩寺7号四合院。这里曾是国民政府总统蒋介石来北京时下榻的地方。这套住宅既是中式四合院,又有西洋楼房。楼前有一个带喷泉的水池,圆明园的石刻点缀于四周围,而西式圆亭则位于喷泉池的东南边,西部为四合院,东部有假山及仿古建筑,带什锦窗的仿古围墙将四合院和洋楼连通起来。
东城南小街新鲜胡同内的一所四合院,完全是古式的大房子,之后也逐渐欧式化了。
站在院子当中,举目四望,东、西、北三面,都是绿色的立式西式玻璃长窗,三面连在一起,东北、西北的耳房或游廊式变化已不见踪影,三面又各自有门。
室中是水泥地板、水泥护墙板,并用油漆进行了粉刷。三面屋的生活设备也较为考究齐全。
受地势的局限有些四合院没有南房,因此就成了三合院,也有一些四合院由于种种原因缺少东西房或正房。但是这种四合院极有可能是四合院当中的附属院落,而并非是独立的院子。
北京四合院的建筑格局
四合院因其规模不同而大小相差悬殊。但无论大小,都是由基本单元组成的。
由四面房屋围合起一个庭院,为四合院的基本单元,称为一进四合院,两个院落即为两进四合院,三个院落为三进四合院,依此类推。
北京大型四合院(如王府)可多达七进、九进院落,除中路主院外,两侧还有东西跨院,可谓“深宅大院”。
根据日照的情况,四面的房子以座北朝南为最好,所以,北京是四合院的正房,东西两侧称东西厢房,与北房相对的南房称为倒座房。中型或大型四合院的最后一排正房为后罩房。
后罩房有时建成二层楼房,称为后罩楼。
两进院落以上的四合院,一般都分为内宅和外宅,由二门——垂花门或屏门联接沟通。
四合院的正房、厢房之间,一般由抄手游廊联接沟通。
抄手游廊是开敞式附属建筑,既可供人行走,又可供人休憩小坐,观赏院内景致。
四合院的建筑色彩多以材料本身颜色为主,青砖灰瓦,玉阶丹楹,墙体磨砖对缝,工艺考究,虽为泥水之作,犹如工艺佳品。
北京的四合院分大、中、小三种规格。
大四合院:正房是前廊后厦,后边有罩房。东西厢房南边的花墙子中间有一座垂花门,门内是四扇木屏风,东西厢房都有抄手游廊,与垂花门相通。有的花墙子在垂花门两旁,镶上两三个漏窗。
圆月亮门儿将正房与厢房相隔,可经过道去往后院,有的有过厅,可以穿行。
外院,东西各有一道花墙,中间是月亮门儿,四扇绿油漆的木屏风,与红斗方字相衬托,东边的是“动壁图书”,西边的是“西园翰墨”。可以从这个门儿到跨院去。
南房有穿山游廊,是以山墙开门,接起来的走廊。如此布局,形成了东西南北互相连通的几个院落。清朝时的那王府(在金鱼胡同)和恭王府(什刹海西街)等几个是北京最典型的大四合院,壮观气派,还带花园。
中四合院:中四合院一般是正房五间或七间,屋里有木隔断或落地罩,有的正房和厢房带廊子。
五间的是三间正房两间耳房,耳房是单开门,所谓“三正两耳”。
七间的,在正房和耳房之间,有两个与正房相通的(在山墙开门)套间儿。东西厢房各三间,厢房和耳房之间,有个可以通后院过道儿。
东西厢房的南边,有一道院墙,把院子隔成里外院,都是砖地,不存水。院墙的正中间有一个月亮门儿,月亮门儿的后边,立一个砖砌的或木制的影壁,以防外院人一眼就看见里院。有的在院里摆几盆花,摆个大鱼缸,夏天支搭天棚,在院里乘凉。
老北京人说:天棚、鱼缸、石榴树。这是四合院夏天的亮丽风景。
外院,东西各有鹿顶一间或两间。鹿顶的房子比厢房稍小一些,用做厨房或是仆人们住。
南房七间的格局,尽东头儿的一间是大门洞儿,大门西边的一间是门房儿,房门开在大门洞的西山墙。
尽西头儿的一间做车房或是做旁门。
全套房子,讲究的是磨砖对缝,黄松木架,风火双檐,屋里是方砖地,窗明几净。除鹿顶、耳房、车房外,都是上支下摘的窗户。所谓“上支、下摘”就是上边的是两扇糊着高丽纸的窗户,外边的一扇,可以用两根细铁棍儿支起来。夏天,里面的那扇窗户,换上冷布用以通风。到了冬天,外边的那一扇就不支了,挡风避寒。下边的一扇窗户,是整扇儿的大玻璃。外边另有一扇护窗板,晚上把它挂上,早晨再摘下来。
解放初期,北京大部分居民都住这种房子,解放后,四合院便分给几户人一起住用。现在北京人口逐年递增,高楼大厦层出不穷,这种房子是越来越少了……
小四合院:这种四合院布局简单,一般是北房(也叫正房)三间,屋里有隔断。东西厢房个两间,南房(也叫倒座)三间,都是卧砖到顶、起脊的瓦房。也有的小四合院是棋盘心的,或是仰瓦灰梗儿的。
一家子两三辈儿人,住个小四合院,独门独院,非常合适。长辈住正房(上房、上屋),晚辈住厢房,南房作客厅后书房。院子里有砖铺的十字甬路,通到东西南北房搭理屋门,屋门前都有台阶儿。
街门都是东南方,很少在正南方开门,因为庙门都是立在南方的正中,全是清水脊的门楼儿,两扇对着关的街门,各有一个小铁环儿,用其敲门。
北京四合院的档次和规格
北京城里的四合院档次相差非常悬殊,从高到低依次是王府、贝勒、贝子府、一般贵族的府邸、大小官僚的宅邸、普通市民的宅院。
官僚的宅邸也有很大的区别。和珅的府邸气派雄伟,一般小官吏可能只有一座小四合院,有的甚至连小四合院都住不起。
普通居民的住宅也有很大的差距。一些在北京经商的富贾,虽然不能逾越住宅的建制规则,但其建筑质量却很高,其住宅都建造得小巧精致。昔日京剧名人的住宅大体也是如此。
普通市民因经济收入的不同,住宅也各不相同。这个阶层能够住像样的四合院的极少,而且受到房基地、形状、面积的限制,他们住的房子有的已经不是标准的四合院了。
北京城里的许多贫民就挤在几户、十几户的宅院里,这种院子,人们称之为大杂院或杂院。南城的珠市口、花市、陶然亭一带,北城、东、西城靠近城墙的地带都有不少杂院。
大杂院人多物杂,环境不好,但是杂院里的邻居住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样,各家门窗相对,生活起居互相影响,当然在这样一种环境中,由于各人的素质良莠不齐,难免也会有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这里就像人生的一个大舞台,上演的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
北京四合院的风水讲究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不光因其格局新颖,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根据风水理论来研究。
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成为千百年来指导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的依据。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与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联系,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老北京人选择住房的条件是“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除此之外,数字和位置及某种特殊的物件在北京居住方面起的作用,也是老北京人在选择住房方面所不能不讲究的。北京人把活人住的院子称为阳宅,寓意代表活力和生命力。把已去世人的存放地点——坟地,称为阴宅。阴宅一般都种有松树、柏树,象征着死人的意念永存。此外,种上松柏树还有保护坟冢的作用。另外,在坟墓旁边种上树木,便于寻找自己亲人的坟墓。
老北京人从不将松柏树种进四合院,即使是结最好吃的桑椹的桑树,也是一样;至于清脆爽口的梨,其树也不会被栽种于前院、后院。大概是“桑”与“丧”,“梨”与“离”的谐音相同,有不祥的寓意的缘故吧。北京人有句俗语:“桑松柏梨槐,不进府王宅”,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北京的宅院里多种西府海棠、临潼石榴、春桃枣树等,这样就春可赏花,夏能纳凉,秋可尝鲜果了。“春华秋实”是老北京民宅树木的显著特点。
院子里的地面比胡同、大街的地面低也是北京人有所忌讳的,原因是一进门就像掉进坑里,而出门从低向高,如似登山,明显不吉利。此外,数目字中,单数不吉利,一般人都不能接受。箱子要买一对,椅子要买两把,帽筒要买一对等等。但也有要单数的,如北房要单数,或三间,或五间,如可供盖四间的地方也要盖三大间,每边再盖半间,被称为:“四破五”。至于东西厢房,也多以三间为准,目的是在院中建筑组合里产生一条中轴线,这条线好像人身上的脊梁,是院落中最重要风水源头。正因如此,双数在北京住建筑方面不会受到人们的青睐,所以,北京出现了这么一句俗语,“四六不成材”。
北京四合院的空间关系
北京四合院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程式化的空间模式。
“出入躲闪”、“高地错落”可以概括传统四合院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其中,“出入躲闪”是讲平面关系,“高低错落”是讲立面关系。四合院中正房和厢房之间,是以正房为中心,厢房要躲开正房,闪在两旁;正房与耳房之间,耳房是正房的陪衬,它在平面上要退足尺寸,使正房以及它的附属物抄手游廊有足够的空间;厢耳房作为厢房的陪衬,尺度更小,而且要让开游廊。它们基本是按照正房——厢房——正房耳房——厢房耳房这样的顺序来确定房间的地位和尺寸的。在四合院的外宅,则要突出宅门和垂花门的地位,宅门要得到充分的强调,倒座应处在衬托的位置;垂花门也应得到充分的强调,游廊要处于陪衬的位置。凡是在平面中得到突出和强调的建筑,在立面中也应得到相应的突出和强调。这种突出和强调,一般是根据尺度的增减体现出现的。
不难看出,正房在台基、柱高、进深诸方面都占着绝对优势,所以体量最大,最显赫;其它厢房、耳房、厢耳房,都按不同的因素,构成不同的高度和体量;大门高于倒座房,垂花门高于游廊,使得这两道门也得到了充分的突出。在一座宅院中,尺度最高、体量最大的是正房,是建筑群体的中心。正房高于(大于)厢房,厢房高于(大于)耳房,宅门高于倒座房,垂花门高于游廊,构成主次分明、坐落有序的空间格局。无论从平面布局还是从立面尺度的构成去考察,都会展现出一种固定的、有条不紊的空间组合模式;而这种组合模式又给人一种高低参差、错落有致的韵律感。
四合院建筑及其构造
四合院系统的平房住宅是老北京城内的传统民居形式。正规的四合院是长方形院落,坐北朝南,南北长、东西窄。但是受到街巷所在位置和地形的限制,出现了许多不符合规范的四合院。有些院子的南边用一面墙代替了房屋,这样的院子只能称为三合院。
北京四合院中的房屋采用砖木结构,以粗大的木料做柱,梁架在柱子上边,用五至七根粗大木料架在两边的抬梁上作檩,形成一个三角形,在上下檩之间铺设较细的木椽子,然后在椽子上铺设屋瓦。用砖砌成房屋的山墙和背面墙,正面墙砌下半截,上半截用木料做窗框,窗户是用窗纸糊成的,采光、通风较好,正面墙的中间开设房门。
农村中的民居一般只有朝南的正房,正房的东西两侧有的盖成堆放粮食、农具、杂物的小房,也可以住人。大多数农家有用碎砖或用土坯砌成的院墙,还有用木秸杆编成篱笆的。
北京城无论是深宅大院还是农村的土屋都要设墙,这些院墙大多起着防御、保护的作用。
四合院中屋墙代替了院墙,使整个院子封闭性加强了。但是朝向好、冬暖夏凉的正房毕竟只占了四分之一,其他房屋的采光,取暖相对都较差。南屋很少见得到阳光,东房夏不凉冬不暖,西厢房虽然冬天吹不到西北风,但夏日较热。
标准的四合院一般座落在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的北侧,南北长约8丈,东西宽约5丈,宅院的东南角开设大门。
大门有屋宇门和墙垣门等样式。
屋宇门面积约占一间房,上有屋顶,大门门扇装在中柱缝上的叫广亮大门,可以进马车,这种门一般是达官贵人的深宅大院使用的。
门扇装在檐柱处的叫做“如意门”,不是很高大,数量却较多,一般民居多用这种大门。
墙垣式大门,是最低等的大门,设有门屋,只是在门楼上方做出一个小屋顶。
金柱大门也属于屋式大门,金柱的位置上装有门框。只有半开间宽的叫做窄大门,门框安在前檐柱位置上的叫作蛮子门。
洋式大门是近代才有的,门顶中间砌成长方形或三角形,两旁或者是对蹲着的狮子,或者摆一对花篮,墙上刻有西式的花纹。
四合院一般是黑色门扇,油绿色洋门,广亮大门的门框根部装有门枕石、抱鼓石,大门内外都设有影壁。普通小门小院的影壁是迎门的房山墙。
进入大门后,迎面是砖雕影壁墙,两侧也是影壁,左边开有圆形的月亮门,门上有四扇绿色屏门,平时只开中间的两扇。
走进这道门,就来到了外院,左边由东到西是一排五间南房,门房是最东边的一间,其余的几间有的或作接待客人的客厅,或者是主人的书房,或者用来堆放杂物,也有作仆人的住房。
前院的院落不大,通过南房北边的院墙正中的垂花门,往左右两边拐弯下台阶就进入了内院。
内院是正方形院落,由正房、两侧的耳房、厢房构成,各房前边有抄手游廊相连。
标准的四合院正房为三间,东西厢房也各是三间,正房东西两侧各有两间耳房。垂花门与正房之间,东西厢房之间都铺有道路,呈十字形状,十字路空出的地方,可以植树、种花、摆设鱼缸。
有的四合院还有后院,一般作厨房、厕所用。也有贮藏室和仆人住的地方,统称为后罩房。
实际上,四合院并不完全是以上标准的形式。受地皮大小的影响、形状、位置、家庭人口、建房财力等方面的制约,其形式还会有各种不同的变化。
小户平民人家的四合院只有三间正房,东西两间厢房,两间倒座房,有的甚至没有倒座房。
大的四合院有七间北房,除了三间正房外,东、西各有两间耳房,另外还有七间南房。而更大的四合院正房就更多了,却不是一般人能住得了的。
北京城的深宅大院,都是由几个四合院形成二进、三进的院落格局而组成的。中间是主院落,东西边上还可建跨院、偏院,由此形成了一个院落群。
四合院建筑的装饰和屋内家具陈设
中国古建筑中将门、窗户、牖、花罩、隔断等统称为装修,其中,用于室外的为室外装修,或称外檐装修,用于室内的称为室内装修,或称内檐装修。北京四合院的室外装修有街门、居室隔扇门、帘架风门、支摘窗以及廊内的坐凳楣子、倒挂楣子等。室内装修有碧纱厨、花罩、几腿罩、炕罩、栏杆罩、圆光罩、多宝格、八角罩、板壁、天花等等。
室内装修主要起分隔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四合院房间一般都是三开间,三间房需要用隔断将它们分隔开,但三间不是独立存在的,彼此之间需要互相沟通,相互联系。当房间的使用功能变化时,还需要将隔断取消或装上,就是说,室内的分隔根据主要的需要而变化的,这就要求室内隔断不能是砖墙,必须是木隔断;不能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可拆可装的。于是,就产生了我们所见到的如下几种木装修形式。
碧纱厨:室内装修最常见的一种。它是由若干扇隔扇组成的隔断,设在进深方向前后柱间,起分间的作用。隔扇由上下两段组成,下段由木板(称为裙板和绦环板)和边框组成,板面有素平的,也有做雕刻的,上段是由棂条花格组成的精美图案。棂条是两面做法,中间夹一层半透明的绢纱。纱为乳白、淡青、碧绿等不同的颜色,其上还可请丹青妙手题诗绘画,咏梅颂竹,翰墨飘香,变身为一件雅致的艺术品。碧纱厨中间两扇可以开启,在开启的隔断外面还附着一樘帘架,可在上面挂帘子。这样碧纱厨既可以做分间的隔断,又可以使两间相连的房子相互沟通,还可以作为艺术品供人赏心悦目,实属上乘之作。
花罩:如果三间房安装两樘碧纱厨,便可形成一明两暗。有时需要两间或三间沟通,作为客厅或起居室时,就可以采用另一种装修——花罩。在北京四合院内装修中花罩的应用很讲究,它也是多种多样的;
几腿罩:两侧各有一条腿(边框);
栏杆罩:两侧各有两条腿,并在其间安装栏杆;
落地罩:两侧各安装一扇隔扇,中间留空;
落地花罩:上面的花雕沿边框落至地面;
圆光罩:通间布满棂条花格,仅在中间留圆形洞口供人通行;
八角罩:留八角形沿口;
炕面罩或床罩:专门安装在床或炕前面。
罩的功能与碧纱厨有所差异,它虽然也可以使空间既分隔又沟通,但是以沟通为主,分隔为辅;碧纱厨则是以分隔为主,沟通为辅。花罩上面常做非常精细的木雕刻,多以岁寒三友、玉棠富贵、子孙万代一类既吉祥喜庆,又易于构图的民间传统吉祥图案为题材。
多宝格:室内另一种内装修,叫做多宝格,又叫博古架,这是用不规则形状组成的木格子,上面专用来摆放古董玩器、工艺珍品。格子的形状、大小一般按所摆设的器皿形状、大小而定。博古架也分上下两段,上段为多宝格,下段为柜橱,橱里可以存放暂时不用的器皿。也当作书格,可在下面摆放书藉。博古架多见于书香门弟或殷实之家,它既可以做为装修,又是重要的家具陈设。
板壁:是四合院比常见的内装修。板壁,即板墙,是用木板做的隔墙,普通的板壁,两面糊纸,只做隔断用,讲究的板壁,表面涂刷油漆或烫蜡,镌刻名家书法字画,紫檀色底子上透出扫绿锓阳字,可谓别具一格。
室内装修讲究的是做工和调料。好一些的内装修,多是用楸木来做,再讲究一些的则用楠木、樟木,最讲究的要用紫檀、红木、花梨等贵重木材。还有些人家,用优质红松作心,花梨或红木作皮,贴在表层,表面看来是红木、花梨,但内里是不易走形的松木。虽非真材实料,但其工艺的精细和要求的尺度是并不轻易见到的。
至于室内的家具陈设,那名堂就更多了,老北京人是很讲究的,可谓各有千秋。如果家中有整套硬木家具,那可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即使有几件像样的家具也是很难得的,而如今,这些陈设已被现代更新潮的家居所替代,就是保留下来的也是微乎其微。
私家园林和家庭绿化
在北京的四合院住宅中,附设私家园林者不胜枚举。有些较为著名的花园,至今还是以原来的面貌为基础。北京现存的四合院住宅,大多是晚清和民国初年的遗物。在清代,皇室的造园活动非常兴盛,北京现存的清漪园(颐和园)、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以及被八国联军焚毁的圆明园、畅春园……就是皇家园林中的典型之作。在皇室造园之风的影响下,上层贵族、官僚等纷纷仿效。
北京的王府花园在私家园林中占有显赫的地位。著名的清恭王府萃锦园和摄政王府的鉴园(现为宋庆龄故居),是现存实例中颇具影响性的代表作。萃锦园位于清恭王府之北,占地面积近40亩,园子东西两侧有土山起伏婉蜒,南北两面有迭石构成的峰、岭、洞、壑,园子西侧有大面积的水面。园内建筑分中、东、西三路,中路建筑南端为西洋式园门和城台式垣墙,中部为全园最高的叠石假山,山前辟平面呈蝙蝠形状的水池,山后为平面呈蝙蝠状的幅厅。园子东路有八角形流杯亭一座和可供居住的独立院落,东北隅建有规模恢宏的大戏台。西路水面中,筑有观鱼台,台上建有三开间歇山式花厅一座,为游宴观鱼之所。园内树木枝繁叶茂,花草青翠茂盛,花园的建造为贵族享乐、起居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中下层官僚和一般民居住宅的花园不同于贵族们的花园。这种花园一般占地面积很小,园中布局多集中表现一个主题。秦老胡同某宅花园,就是其中的一例。园子占地面积不大,有叠石、游廊、花草树木,布局简洁雅致灵巧,园门上“西园翰墨”的题额,标志这是一座以书房为中心的花园。
牛排子胡同某宅花园——半亩园也是其中大有名气的小型花园。园内建筑古朴典雅,平面布局变化多端,配以叠石假山,茂树繁花,环境优雅怡人,富贵而有书卷气,为读书、休息的理想场所。
北京民居中的私家园林不同于南方的私家园林,这主要是由地理环境和条件因素所决定的。江南气候温暖,水源丰足,园可以水为主;由于不受严寒威胁,建筑物不仅构件轻巧,而且开敞,与室外联系沟通,更显得秀气可佳。
北京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干燥,持续时间较长,夏季温热湿润,一年之中气候变化多端。建筑物冬需防寒,夏要御暑,屋面厚重,柱梁粗健,多敦厚而少轻巧。北京降水量不足,在清代即有不准民间私引活水造园的规定,故北京的私园,除少数王府花园之外,极少凿池引水,因此,以建筑物和叠石为主题的园子比以水为主题的园子多。但是,由于南北造园,基本依据同样的造园理论,又因北方园林借鉴了不少南方园林的造园手法,南北方园林又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借景、障景、框景、欲纵先收等造园手法的应用以及小中见大的风格特点,在北京私园中都有具体体现。
北京四合院的绿化建设也是很有名气的,院内除通向各房间的十字形砖甬路外,其余都是可以用来植树、栽花、种草的土地。在十字形雨路的中心位置,常常放一只荷花缸或鱼缸,缸内植荷养鱼。四合院里常种的花卉有菊花、牡丹、芍药、藤萝、茉莉、黄花、夹竹桃、榆叶梅,背荫处还可栽玉簪花。除去种在地上的花卉外,还有很多盆栽,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摆放。四合院这一片小小天地,一年之中春、夏、秋三季花木扶疏,清香四溢,令人心旷神怡。
北京四合院的优点和缺陷
旧时的四合院,整个院子一家人居住。家中的长辈都是住在北屋的正房和耳房,子孙辈住在东西厢房,仆人住在外院的南房或后罩房。
在几个院落组成的深宅大院中,长辈居住中间的位置,间数也多,而且宽敞明亮,子孙在两侧的屋里,房间少一些,且相对低矮。
仆人的住房、马号、厨房等坐落在整个院落的最南边,库房以及女仆的住房位于院落最北部的后罩房。
这样一种布局,既有实用方面的考虑,也有特定的文化含义。例如整个院落的大门在南边,马号设置在一进大门的院落比较方便。
一般男仆不经允许是不准随便进入内院的。所以也只能住在最南边的外院里。
库房安排在最北边的后罩房,中间隔着几个院子,离前边的大门很远,易于防贼防盗。
女仆住在后罩房,与男仆的住房保持一定的距离,很符合封建社会“男女之大防”的戒律。
北京的四合院有很多优点。四合院都有一个比较宽敞的院落,里面既可以种植花木,摆设鱼缸,也可以作为儿童、老人的娱乐场地。
冬天阳光充足,院里各屋既有分隔,相距又不远,便于家人起居。
四合院房屋采用抬梁式的砖木结构,屋顶比较厚,抗震性能较好。
夏天院内搭上凉棚可以防止烈日暴晒,办红白喜事时也有足够的地方在院内搭喜棚。
冬天糊上窗户,挂上棉门帘,可以防风防沙。
四合院的安全性也较强,以屋墙、院墙四面围合,使外人不经大门难以入院,既防盗,又减少了外界环境的干扰。
当然,万事有其利必有其弊,四合院也是有它的缺点的。首先是东西厢房和南房不象北房的朝向那么好,南房朝北,阳光不容易照射室内,东厢房夏天西晒,西厢房夏热冬冷。院内房屋朝向不好的占四分之三,这自然是一大缺点。
其次是缺乏功能分区。四合院内各间房屋是按家庭成员的身份划分的,祖父母、父母住北房,儿孙住东西厢房,起居室、餐厅则没有具体的划分,尤其厨房、浴室和厕所没有具体的规化,因此给居民带来了许多不便。
像厨房离餐室比较远,往往要端着菜走过院子。
没有专门的浴室,洗澡自然成了一个不小的问题。
厕所与居室的距离比较远,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有些小院没有厕所,居民只得到胡同里去方便。
旧时四合院内是没有自来水的,居民用水只能到胡同里的井窝子去挑,或者花钱雇人送水。
四合院的院门平时紧闭,家人晚上探亲访友、看戏后回家还要留人给开门,有些不速之客来登门拜访,院里人很难听见敲门声。
四合院的格局本来是适合一家人居住的,但是许多市民因经济拮据,只能几家甚至十几家挤在一个院里居住,这样,各家在干做家务活时相互影响、干扰,很容易产生矛盾。
北京四合院的营造与保护
遍布北京城大街小巷中的古老的四合院,是根据不同地区和社会的不同地位差异而营造出不同类型及制式的传统院落式建筑,从平面布局、外观造型、建筑高度和结构装饰等方面,都已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营造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建筑种类及形制,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建筑等级严格的府、邸、宅、第等大型院落,多分布在内城的大片四合院区域内,如恭王府、醇亲王府、顺承郡王府等数十个王府大院和一批贝勒府、贝子府、公主府及国公府、将军府等宅邸院落都是当时极具影响的建筑。
建筑规模大小不同的宅院式四合院建筑,是旧城内分布最多的传统建筑。
以建筑围合式为主体布局的各类寺庙、书院、会馆、学堂等,建筑风格。
传统商家店铺建筑也是多种多样的,历史上多分布在老北京的西单、王府井、前门、大栏栅、琉璃厂等地区。上述建筑院落的布局保留了四合院的特征,共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中种类丰富的传统四合院建筑群落。
北京四合院所特有的另一个无形文化价值,是体现在它是北京历史名城延续数百年历史的传统文化的载体。分布在旧城内连绵成片的四合院等传统建筑,就是北京城市的历史文脉,它见证了历史上曾发生和出现的重大事件以及记载了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的光荣事迹。
旧城内经历了数百年沧桑岁月的一批“旧时王榭”与大量的寻常百姓的宅院,都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北京乃至我国历史上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重要的人物活动和著名的古今文学作品的诞生,都与这些传统的院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民族历史文化保护的视角观察,经数百年历史而流传至今的四合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名城保护价值,而且,它同时它所蕴藏的北京社会历史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和挖掘,一旦失去,将会是继北京当年拆除城墙之后的最大损失与遗憾。但是,在旧城内开展四合院保护工作,是一项观巨而复杂的工作,特别是在进一步的工作中,还有诸多的问题和矛盾有待解决。
四合院的保护是一项社会性极强的工作,涉及到政府的多个部门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各级政府和规划、房管、文物、建委等各部门多方面努力。
北京旧城内四合院保护与利用的突出问题是超限度地使用,大部分住房往往是几代同堂、空间有限、生活拥挤,应首先采取外迁的方式,疏解住户,减轻四合院居住压力,然后再实施院落的维修、保护。
旧城内保留至今的四合院,经过市区近几十年的建设发展已今非昔比,部分四合院街区与历史原貌有着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已扩展的市政道路将部分历史建筑及院落被新的道路所占用,因此,已不可能没有丝毫改动地对旧城内所有的四合院进行保护。
对现有四合院的保护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区域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制度。特别是要结合广大住户使用的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定:
首先是对已公布保护的30处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四合院建筑就原格局、原形制加以保护,而一般地区的四合院只是保护其传统建筑特色和风貌;前者对其原有建筑格局不加以增改和变动,后者可以根据需要对其平面布局进行适量的调整。
其次,四合院建筑的保护,而与文物建筑的保护有所区别,四合院民居建筑的保护工作一定以广大住户现实生活的需要为出发点。其大量的民居四合院建筑,只是保护其建筑规制、原有布局及传统外观与风貌,其内部完全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进行现代化装修利用。
另外,因受历史地域条件的限制,无法改变旧城内四合院区域中居民的居住生活环境。只能在保护四合院整体完整性的前提下,创造条件逐步提高院落内的基础设施水平。但是一些大型市政管线的引进,对四合院的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煤气、热力等管道工艺要求严格的大口径管线设施,限制了四合院的保护,从而不可能全部引入到每个院落。但大多数的四合院地区,可在不破坏院落的整体格局和不影响街区风貌的前提下,引入多种市政管线和设施,并为四合院住户增设家庭卫生间、厨房等生活设施。
总之,老北京的传统四合院历史建筑,是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有义务全面保护这份遗产。在北京全力筹备“奥运”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之下,保护传统四合院的工作就更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北京四合院的前景展望
进入21世纪,北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种大规模的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运动在带来城市的勃勃生机的同时,也伴随了一定历史的磨灭与消亡。而最能代表老北京民俗文化和反映北方古老文化生活的四合院就在其中。
北京市政府于2004年4月12日下发了《关于鼓励单位和个人购买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四合院等房屋的试行规定》,允许四合院自由买卖,以此来鼓励民间资本介入四合院的保护。
专家透露说,目前北京四合院总面积大约为300万平方米,交易价格为每平方米1万至1.5万元之间。据有关专家预测,由于四合院的不可再生性,一旦实现公开的自由流通,价格将会翻倍上涨。不过专家们强调说,其实,四合院的交易原本就一直存在,而且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有价无市。《规定》的出台,只是使交易公开化和合法化。
北京四合院面临的困境与本身因素也有一定联系。四合院被大规模的拆迁,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处在具有商业价值的特殊地段。四合院毁灭的真正原因便是这种商业价值所带来的短暂性利益。四合院所承载的经济价值也随着这种不断的毁灭而更加攀升。
北京四合院所面临的状况可谓是危机重重,对它的改造也已经是必然的趋势。改造四合院并非轻而易举,稍有不慎,很有可能将几百年流传下来的古老文化毁之一旦。不改,则将面临彻底毁灭的境地。
令许多关注四合院文化价值人士担忧的是,新政策的规定是否会给市场带来不利条件,而最终破坏四合院的文化价值。购买之后,产权人具有了一定的处置权利和获得收益的权利。在政府没有出台实施细则的情况下,投机行为的存在仿佛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行为。《规定》鼓励四合院的购买者保留产权的时期为五年以上,这样可以进一步遏制投机行为,但却不是强制性规定。
总之,四合院的保护与拯救工作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工作,但我们只要以保护传统文化为已任,摆脱功利思想,就一定能使这个宝贵的遗产继续保留下来,流传下去。
【链接】紫禁城是个大四个院
打开一张紫禁城的平面图,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个由大小不一、等级差异的各种四各院所构成的四合院群,只是它的形式比较独特,用途比较特殊,它所体现的,也正是四合院的本质特征——礼制指导下的人的等级制。
因此,紫禁城中的这些四合院,既是四合院形式的极致,同时也是四合院本质的集中体现。
紫禁城的居住者虽然是封建时代的统治阶级,但在统治阶级内部也划分着不同的等级。此外,还有为他们服务的奴仆、匠役和兵丁等。因此,这些为不同等级之人使用的建筑,自然在形体和装饰上大有区别。
一般来说,故宫中的主要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四个等级,皇帝是最高一级的拥有者。其特点是,一般在中轴线上,分为庑殿顶或歇山顶,黄琉璃瓦,贴金双龙和玺或龙凤和玺彩画。
其中,紫禁城内最大的四合院是太和门内以太和殿为主的广阔庭院,面积为6.56万平方米,这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大四合院。院内正面雄伟的太和殿高踞于三层汉白玉台基之上,站在殿前的平台上放眼望去,一览无余,十分广阔。
作为这座庭院中的主要建筑,太和殿高达35米,这是紫禁城中唯一的单体建筑,也是北京城中绝无仅有的庑殿建筑。可想而知,在封建社会,坐在殿里几乎能望见四周的北京城,有如站在景山顶上下望的感觉。而能产生这种感觉的地方,拥有这种特权的也只有皇帝。这本身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说,太和殿的崇高气势,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也可以说,太和殿就是按照皇帝的形象来建造的。而周围的厢房、宫门,其形象有如跪拜、遥望太和殿的大小官员。尤其是三层台基上排列整齐的栏杆柱头,更像林立的侍卫,威严地守护着皇帝的宝座。
除了皇帝以外,皇后、皇太后所用宫殿也属于这一等级,但规格相对简略。
而仅次于皇帝、皇后这一等级的是东西六宫妃嫔们的宫室。它们大多紧靠中轴线,均为歇山顶、黄琉璃瓦或黄琉璃瓦剪边,多用旋于彩画或苏式彩画。
位于紫禁城中皇帝生活使用的后三宫的两侧是东西六宫,其平衡对称。
这十二所院落多为四合院的变体形式,不仅格局近似,而且建筑面积也相同,每座宫院都是一个深广各50米的方格。前殿、后殿、配殿、附属建筑,自成一个单元。
除西六宫清后期曾经改建以外,多数都是两进院落,分前殿后寝,东西配房,不设倒座房。四周用院墙围起来,前殿正座,用于日常起居和接待拜见,规格高于后殿。
后殿两侧建侍从值房,两厢身后留有更道。院内挖有小井,供生活、消防之用。
前殿除东六宫的景阳宫和西六宫相对的咸福宫为三间,东六宫的承乾宫、永和宫五开间并有抱厦以外,其余均为五开间。
房内设屏风宝座一份,各殿有不同的分隔形式,有的在隔墙上开门,有的是隔而不断,或用碧纱厨,或用落地花罩,或用栏杆罩、炕罩,再加挂灯、多宝格等陈设,把一排五开间分隔得层次重叠、丰富多彩。
漱芳斋是乾隆皇帝小时候住过的地方,坐落于西六宫的后面。它为一个前后室相连的“工”字型建筑,前室面阔三间,通过穿堂到后室。后室的中部是皇帝或太后进膳的地方,西侧室内有一座小戏台,形似方亭,这是皇帝、太后进膳时演戏专用。
在紫禁城,在皇帝身边供职的各种官员们办公的地方属于第三等级。大多以硬山、悬山或卷棚房顶为建筑规格,苏式彩画也比较简单。
武英殿位于紫禁城午门内,太和门西侧。它和太和门的前面都是金水河。只是太和门前有五座桥,而武英殿前有三座桥。
武英殿并非一座形制规范的四合院典型,在这个院子内,“工”字形的建筑居于中间。不过,这种布局方式源于元代,当时的四合院中的正房恰是这种情形。
武英殿前后两座殿堂中,前后各为三间,后殿名曰敬思殿,有一处高台,上有三间小殿,称浴德堂。该堂的后面有一座土耳其式建筑,平面呈圆形,内壁用白色琉璃砖砌筑,上有透明穹窿顶。据考证,这正是元朝时期留下的建筑。
乾隆时期,武英殿成为宫中修书处,清朝的大批图书就在这里编辑、刻版、刊印。浴德堂与周围其他建筑,都被作为修书、刻书的办公室和工作间。
在紫禁城内,像这样用于为皇帝服务的官员办公室的院落并不太多。
皇帝办公、生活庭院的一侧或外侧是其他官员的用房。如乾清宫所在的大四合院的西面,从乾清门向西再向北排列,依次为敬事房、南书房、内奏事处、批本处、懋勤殿。
总管各处太监事务的办事处是敬事房;解答皇帝关于文学问题提问的词臣值班室是南书房;给皇帝呈递的公文则由内奏事务负责处理……
再比如九卿官员等候皇帝召见的场所——九卿房,则位于乾清门的东侧,等等。
至于在清朝末年赫赫有名的军机处,其办公处不过是内右门外西侧红墙根下的一排板房。
乾隆年间,对这排板房稍加修饰,换上了黄瓦,就变成了军机处的办公地点。
还有那些低级官吏、兵丁、匠役、太监、宫女们使用的所谓附属用房,则比军机处的档次要低,唯一例外的是在养心殿外有一座小四合院,那是太监的值班房,院内房间的规格虽低,但屋顶却铺了黄色琉璃瓦。这可能是因为此处是皇帝经常召见大臣和居住的地方,为保持建筑的整体协调和华丽而设的。
与之相反,紫禁城内众多为皇帝及其亲属修建的四合院及其他建筑,都是非常奢华的。如主要用于皇帝举办御经筵的文华殿、用于存放皇帝服装鞋帽及其他用品的乾清宫东庑房等。
总之,作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机关和核心,紫禁城在总体设计上的指导思想,是与众多的四合院的设计指导思想完全一致的。其主要特点就是封闭性,而这种封闭性必然导致狭隘和排他。排他就体现为拒绝、偏执。这种状况,对于日益走向一体化的世界潮流来说,是一种倒退和逆流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