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北京胡同的遗事趣谈
北京有多少条胡同
北京的胡同形成于元朝,发展于明、清以后。元朝北京有:“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也就是说直接称胡同的有29条,384条火巷也可以称为胡同,街巷胡同共计有412条。
明朝人张爵在《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一书中记载,明朝北京共有街巷胡同约1170条,其中直接称为胡同的增加到459条。
清朝北京的胡同较之明朝更多。清朝朱一新老先生所写的《京师坊巷志稿》一书中所列的当时北京街巷胡同已有2076条,其中直接称为胡同有978条。
解放前夕的1944年,根据日本人多田贞一在《北京地名志》一书中所记,北京的胡同有3200多条。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胡同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又拆迁改造了一些,发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称的胡同约6000多个,其中直接称为胡同的约有1300多条。
北京胡同之最
近千年的传统建筑,数百年的人文内涵,造就了不同凡响的北京胡同,那大大小小的、朱门灰墙的独有造型包含了许许多多的不同涵义,也汇集了许多饶有兴味的胡同之最。
最短的胡同
一尺大街。位于宣武区琉璃厂东街以东,长20余米,步行30余步,原两侧各有三户人家。1965年,该胡同并入杨梅竹斜街。
最长的内城胡同
交民巷。包括东交民巷、西交民巷,其中东交民巷全长1552米,西交民巷全长仅有1080米。
最窄的胡同
钱市胡同。在宣武区大栅栏宝珠市路西,最窄处仅有40厘米。
最宽的胡同
灵境胡同,最宽处达32.18米。
拐弯最多的胡同
弓字胡同。位于宣武区大栅栏街道办事处辖区东北部,呈曲折状,基本呈东西走向,长约380米,宽约1.5米,民国时期称九道弯,1965年改为弓字胡同。
最老的胡同
最老的内城胡同是建于元代的砖塔胡同,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在西城区西四南大街北段,因东端南侧有元代万松老人塔而得名。
最长的外城胡同
打磨厂。在老城护城河以南,今崇文门西大街和前门东大街之南的横向小街,长约1.5公里。
历史和文化名人旧居最多的胡同
菜市口胡同。该胡同留有许多名人的生活气息。其中有明代官员许维祯故居,后为“休宁会馆”;清代诗人龚自珍旧居、直隶总督曾国藩旧居、两江总督左宗棠旧居、军机大臣李鸿章旧居、军机大臣孙毓纹旧居、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第旧居,此外,蔡元培也曾在此居住。
“北京”比“胡同”晚了一个世纪
公元1206年忽必烈进驻北京,随即令刘秉忠实地测绘,做出建设都城的规划。公元1267年元大都破土兴建,1276年建成。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书中写道:“街道甚直,此端可见彼端,盖其布置,使此城门可望彼城门也。”“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未可宣言!”
大都城建成后,1285年2月忽必烈下诏给贵族功臣分封,以为宅第。据元代《析津志》记载:“大都街制:自南至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
“衖通”即胡同,可见北京的胡同是在元大都城的格局里形成的。根据当时的明确规定:宽9.24米的才叫胡同,所以元大都仅有29条胡同,如果达到18米宽就叫小街,到36米宽就称为大街了。
概括而言,元朝的规划是把北京建成一个四四方方的城,四面相对开十一个城门,城门对城门由大道相连,大道之间以小街相辅,这样就分割成了一个个方格,方格里居住百姓,居民区和街道之间的通道即为胡同。为了使整体布局整齐划一,还规定了各自的尺寸。大道宽24步,小街宽12步,胡同宽6步,两个胡同的中心相距一律以50步为准。据古书记载,步是以左腿为轴,右腿一起一落为一步,1.5米左右。
元朝之后,公元1403年,明朝的燕王朱棣称帝,将大都改称为北京,但“北京”的名称比“胡同”这个词晚出现了一百多年。
北京古代“红灯区”——八大胡同
所谓八大胡同,是由八条胡同组成的,并非一条胡同的名称。八大胡同位于前门外大栅栏附近,因妓馆密集而声名远播。《京都胜迹》一书引用过当时的一首打油诗曰:“八大胡同自古名,陕西百顺石头城(陕西巷口的百顺胡同、石头胡同),韩家潭畔弦歌杂(韩家潭),王广斜街灯火明(王广福斜街),万佛寺前车辐辏(万佛寺系一小横巷,西通陕西巷,东通石头胡同),二条营外路纵横(大外廊营、小外廊营)。貂裘豪客知多少,簇簇胭脂坡上行(胭脂胡同)。”
“八大胡同”究竟是哪八条胡同?八大胡同又名“八埠”,是哪八条历来说法不一。确切地说,应该是指:石头胡同、陕西巷、王广福斜街、韩家潭、胭脂胡同、百顺胡同、皮条营、纱帽胡同。
用数字表示人、物、景,是中国文化中的特色,并已形成了一种习惯。“八”字在这里是个虚数,形容其多,并非确指。
以“八旗”为例,“八旗”有“正”和“镶”之别,还有满、蒙、汉等族八旗之别,远不止“八”了。“八大胡同”也是如此。这里所说的八大胡同只是主要的胡同而已,并非只有八条。《顺天时报丛谈》一书中有一段话,说得清晰明了,写道:“…八大埠者,如王广福斜街、石头胡同、陕西巷、韩家潭、朱茅胡同、朱家胡同、胭脂胡同、燕家胡同、柏兴胡同、留守卫、小李纱帽胡同、火神庙、青风巷等,是以数计之,实不止八,且在煤市街迄东尚有王皮胡同(俗谓之王八胡同、蔡家胡同两处,虽为下等级之娼寮,然均属所谓之大街北之娱乐处所,此盖以西珠市口大街为径,用以区别雅俗耳。”
“八大胡同”如今已被普通的居民住宅区掩盖其中,仔细寻觅在这北京历史的陈迹中寻觅,或许还能重现昔日的风貌格局。
【链接】北京胡同的街门
在北京的胡同里,可以看到两侧各排列着一系列的门。这些门都是一个个院子的“街门”。过去北京的主要街巷都是南北走向的,最典型的胡同都是东西走向的,而且是隔一定距离平行排列的。
因此院子的正门位于胡同的北侧,沿胡同南侧的门,有的是大住宅的后门,有的是小宅的正门。
按照清代的律令,沿街房屋必须排列整齐有序,没有经过允许的情况下,不许随意拍卖,因而胡同的两侧都是房屋的后檐墙,街门也都是屋宇式的。
只是从晚清以后,旗民需要拆卖房屋补贴家用,一系列的限制自然放宽,沿街房屋可以拆卖,但必须用墙连接整齐,这样墙门就逐渐地多起来。
北京住宅院子的“街门”都是开在左前方的,这是按正房坐北朝南而说的。由此胡同北侧的门就开在院子的东南角,胡同南侧的门就开在院子的西北角,这分别是“八卦”中的“巽”位及“乾”位,按“风水”学说都是“吉”位。大门开在中轴线上只有大的王府、衙署、寺观等。
屋宇式大门包括王府大门、广亮大门、如意门等,墙门有小门楼、车门等。下面一一做简单叙述:
王府大门的开间都是单数,当中的三间或一间开启。例如七间启三、五间启三及三间启一等。王府大门的规制颇严。
例如顺治九年规定“亲王府正门广五间,启门三……绿色琉璃瓦……每门金钉六十有三……”,“世子府减亲王之二”,贝勒府就是正门三间,启门一了。
王府大门用五间七架,屋顶用大脊、设吻兽。
仙人走兽设于垂脊上,山墙上做排山沟滴,大门梁枋施彩画。这些设计都是有明文规定的,必须按规定执行。门的构造等略同于广亮大门。
广亮大门,一开间,其宽度、深度和高度都要比两边的房屋大一些,门框、门扇立于中柱位置,主人有官位或爵位的,檐柱上有雀替、三幅云。
门框根部有门枕石、抱鼓石。二石相连,是支承门扇下轴的。抱鼓石在外,多数是用石雕成鼓形,鼓上还常刻有狮子。
门的上轴是用联槛和门簪固定的,门簪四枚,常刻成四季花或吉祥文字等。
这些精美的石刻、木雕构件都是有实际功能的,不单纯是装饰。
大门内外设有影壁、屏门等。
一般门的地面比胡同路面高出三五步,设石阶,有的还设上马石。
用广亮大门的都非一般平民,宅院必然是多进的,或是一条以上轴线并列的院子,有的还带有花园。
大的如意门与广亮大门的体量不分高低,只是在檐柱位置用砖墙封住,只留出一个小门来,用两个门簪。
门楣上作砖雕花饰,花样有多种,且做工精致,如博古、九世同居、荣华富贵、花草人物等。
简单的如意门体量要小一些,门楣上作几块平素栏板、两端抱鼓石收头。这种门有的是由广亮大门改装成的。
用如意门的人家不甘心用小门,但又没有资格用广亮大门,所以采用这种形式。
如意门比较严谨,开启轻巧,也很华美,颇能显示出宅主的富有和艺术欣赏格调。
屋宇式门还包括金柱大门,这种大门的门框立于金柱位置,较窄,只有半开间宽的门。这种门常用于小四合院,或是一些作坊、商业用房等。
小门楼是随墙门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也做出个小屋顶来,“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类最常见的对联就往往是写在这类门上的,一般院落小的人家都有这类门。
还有一种吸收了西方建筑形式的门,被北京人称之为“圆明园式”。这种门在西洋柱式或高耸的女儿墙上面加西式的花饰,更有在门柱顶上放一对用铅丝水泥塑的小狮子的。这些“中西合璧”的建筑,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倾向。
上述的门,虽各有特色,但协调有致,它们都属于中国传统建筑的体系。不管门大门小,都有个屋顶,都是双扇门,包括那些“圆明园式”的门也都有中国特色。按字义只有两扇开的才叫“门”,单扇的应该叫“户”。
至今,北京胡同中的门已今非昔比,例如有不少的广亮大门被砌上墙,安上门窗当居室用了,另开小门作为院子的出入口。这种小门自然没有太多讲究,更不用根据八卦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