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外城商业街

前门地区——清乾隆年间北京商业最繁华的地区

清代乾隆年间,北京的商业市场经济,已发展到鼎盛时期。前门大街、大栅栏一带的繁华昌盛已远远超过了鼓楼、地安门和东四一带。这里店铺林立,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交易活跃。前门地区的经济繁荣和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和客观环境有很大关系。

北京城西南的卢沟桥,自古以来就是北京的重要古渡口。战国时期,太行山脉东麓一条南北的通道,连接了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华北大平原、西北各地与北京地区。这些地区的人们都是沿着这条太行山通道,再通过卢沟桥渡口到达北京的。所以,在金人赵秉文的《卢沟》诗中就有:“落日卢沟沟上柳,送人几度出京华”的句子。从卢沟桥到北京,前门这条古道,最便捷的是进广安门,经虎坊桥,走东北的斜街。这是首要条件。

京城改建之后,运河被一分为二,积水潭已与先前大不相同。从此,南来的船只,由北京城东南角外的大通桥下通过,而不再经过积水潭。北京的商业中心由于大运河终点码头的南移,也从元代的积水潭、鼓楼一带南迁至前门大街、大栅栏一带。这是前门地区成为繁荣商业街的第二个有利条件。

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明朝政府的重视是第三个有利条件。据《明宣德实录》记载:北京四门、钟鼓楼地区聚集了许多从南京迁到北京的各种手工者。由此建立了前门外廊房一至四条胡同。当时,前门大街、大栅栏地区一带建了许多前店后坊的店铺,大多自产自销,有的也销售苏杭二州的丝绸,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广东佛山的铁锅,安徽的茶叶等货物。

重要的地理位置也是前门地区成为商业街的原因之一。前门是明、清时期北京城的正南大门,前门内东西两侧设置了吏、户、礼、兵、刑、工六大部等机关。这样就为住在前门外一带来京办事的官员提供了方便。因此,前门外一带光会馆就设立了140多个。每逢贡院开科考试,应试的学子纷纷入住会馆,自然使“前三门”、大栅栏一带游人增多,呈现出一派繁华之景。

另据《大清会典事例》记载:清朝初年,清政府为防止百姓借戏园之地滋生事端,下令除正阳门外,其他内城都禁止开设戏馆。这就使得清中晚时期京剧兴盛,全城官民,凡是喜好看京戏的都聚集到了前门、大栅栏地区。

还有一个原因是明代的娼院设于内城,都是官娼,进入清代,各朝皇帝曾下令禁止官娼,但却屡禁不止。光绪年间,娼院在有名的“八大胡同”兴起,虽然娼妓的兴盛并不光彩,但却在客观上促进了前门大街、大栅栏一带的繁荣。

此外前门大街、大栅栏一带集聚了像六必居酱园、同仁堂老药铺、南聚庆斋饽饽铺、三山斋眼镜店、马聚源帽店以及谦祥益、瑞蚨祥等绸布店等名店老店,吸引了很多顾客的光临。

交通条件便利也是前门地区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之一。前门设有京(北京)奉(奉天)火车站(前门东站)和京(北京)汉(汉口)火车站(前门西站)。前门实际上成了北京与各省沟通的交通枢纽。游客到京一定先经过前门,所以,使得前门大街、大栅栏一带客流量增多。

这些有利条件,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前门、大栅栏地区的繁华。

前门地区的著名店铺

前门大街地区北从前门箭楼起,南至珠市口附近;东从西打磨厂东口、西兴隆东口、大蒋家(大江)胡同起,西至煤市街。这里店铺多不胜数,而且涉及行业广泛,著名的老字号也聚集于此。

前门地区的绸布店铺有:谦祥益、益和祥、天有信、瑞林祥、瑞增祥、瑞生祥、福记、同义信、华绘、庆隆、裕顺兴、源隆祥、庆丽升、同信成、恒义昌、协成仁等。

帽庄有:马聚源、盛锡福、森记、恒和等。

皮货庄有:同义厚、忠兴厚、罩茂祥、天兴成等。

日用百货店有:中兴、亿兆等。

鞋店有:步云斋、万庆斋、祥升斋、祥元斋、恒庆斋、宝华斋、武胜斋、天成斋、集升斋、广升斋、内联升、全升斋、步瀛斋、兴隆斋、万升斋、天源斋、天利斋等。

饭庄饭馆有:福寿堂、天福堂、致美斋、泰丰楼、三盛馆、同义楼、同兴居、同兴楼、天兴居、会仙居、万年居、晋阳居、丰泽园、一条龙、都一处、正阳楼、全聚德、便意坊、兴升馆,华北楼等。

干鲜果海味店有:通三益、景泉涌、东鸿顺、长发祥、同聚成、崇兴号、瑞义祥、义吉成、永生源等。

茶叶庄有:森泰、庆林春、正兴、正祥等。

银钱业和炉房有:正通、隆聚裕丰、源丰、兴成、天聚丰、源和、隆茂源、德成、徐康、鸿庆恒、云益、乾丰等银钱业。

交通、盐业、聚兴诚、中率、金城、华孚等银号。以及聚丰、德顺等二十六家炉房。

另有合盛永颜料馆,公兴纸铺和敬记纸庄,永增军装局,正明斋饽饽铺,合香楼香蜡铺,六必居和天章涌酱园,万昌锡器铺、三山斋、宝丰斋眼镜店,永安堂、庆熙堂和长春堂药铺,裕兴昌估衣铺以及由上海迁京的老字号正兴德等。

大栅栏

大栅栏位于老北京中心地段,是南中轴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有580余年的历史。明清时就以繁华的商业区闻名。

大栅栏的由来,要追溯到明代孝宗弘治元年。当时的北京为了防止盗贼隐藏在大街小巷之内,就在街巷中设置了许多木栅栏。

据记载,雍正七年批准的外城栅栏有440座,乾隆十八年批准的内城栅栏有1919座,皇城内栏196座。

大栅栏原名称是廊房四条,因为这条胡同的栅栏制作出色,保存较好,又逐渐为京城瞩目。所以,这条胡同的就被称作大栅栏了。

大栅栏位于天安门广场以南,前门大街西侧,从东口至西口全长275米。历经500多年风雨沧桑,大栅栏已经店铺林立,成为繁华的商业街了。11个行业的36家商店分布在这条街上,平均客流量15~16万人,节假日更是达到20多万人。老北京俗话说得好“看玩意上天桥,买东西到大栅栏。”“头顶马聚元,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正是早年间大栅栏的地位和繁华景象的鲜明体现。

大栅栏闻名的另一个原因是老北京著名的老字号均开设于此。

明代开业的六必居酱园、清代康熙年间开业的著名国药店同仁堂、嘉庆年间开业的马聚元帽店、内联升鞋店,以及后来拥有四个门面的八大祥之一——瑞蚨祥绸缎皮货庄等都开设于此。

吃喝有长盛魁干果店、张一元文记茶庄、厚德福饭庄、全聚德等;娱乐则有庆乐园、三庆园、广德楼等。民国初年开业的北京第一家电影院——大观楼电影院也建在了这里。

大栅栏街区呈“三纵九横”的格局,“三纵”指的是煤市街、珠宝市街以及粮食店街;“九横”指的是大栅栏的九条东西向的胡同。

如今的大栅栏依旧是一片商业街景象,除了旧址老房的北京丝绸商店、瑞蚨祥绸布店、内联升鞋店、六必居酱菜店、荣宝斋文房四宝,还保留着当年的形象之外,其他都已经改换门庭,融入了当代风格。

大栅栏的著名老字号

大栅栏的店铺是在庚子大火之后,经过修复或重建,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新开业的。

从清朝末年至北京解放前夕,大栅栏里路北从东往西的店铺主要有滋兰斋糕点铺、晋昌果局、有福来纸烟店、文魁斋糖葫芦铺、天成信绸布店、东鸿记茶庄、聚兴烟店、聚庆斋悖悖铺、瑞蚨祥绸布店、二妙堂冷食店、庆乐戏园、吴德泰茶庄、同济堂中药铺、盛祥新衣庄、聚兴烟店、厚德福饭庄、晋阳会馆、广盛祥绸布店、凤翔金店、豫丰关东烟店、一品斋靴鞋店、大香宾饭店、广生行化妆品行、老德记大药房、瑞蚨祥皮货店、美华鞋店、香云阁香蜡店、西鸿记茶庄、瑞蚨祥西号、老九霞鞋店、大昌源鞋店、广德楼戏园、永顺和干果铺、屈臣氏药房、永和茶汤铺、聚顺和干果铺、永利果局等。

大栅栏里路南从东往西的店铺主要有长和厚绒线店、逸民药房、长盛魁干果店、四箴药房、精明眼镜行、东兆魁帽店、天蕙斋鼻烟铺、及时钟表店、恒义钟表洋货店、协盛祥新衣庄、宏仁堂药铺、德昌帽店、瑞蚨洋货栈、步瀛斋鞋店、华美药房、三庆戏园、三盛荷包店、张一元文记茶庄、东方鞋店、同仁堂乐家老铺、达昌眼镜行、聚文斋帽扇庄、欧美大药房、聚明斋帽扇店、德隆皮货店、老美华鞋店、云香阁香蜡店贸栈、××银号、华盛顿钟表行、生大漆店、达仁堂药铺、大观楼电影院、兴顺纸烟行白敬字眼药房、远东帽店、万顺果局、信增钟表行等。

在大栅栏街内的老字号有祥义绸布店、聚庆斋饽饽铺、瑞蚨祥绸布店、瑞蚨祥皮货店、厚德福饭庄、豫丰关东烟店、一品斋靴鞋店、老德记大药房、屈臣氏药房、长和厚绒线店、长盛魁干果店、精明眼镜行、东兆魁帽店、天蕙齐鼻烟铺、步瀛斋鞋店、张一元文记茶庄、同仁堂、宏仁堂、达仁堂以及大观楼电影院等20多家店铺。

崇文门外大街地区

崇文门是老北京仅次于正阳门的繁华之地,这里店铺林立,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商贸活跃。这条大街繁华的原因主要有:

大街东侧是自然形成的销售各种手工业产品的花市集,城区百姓和东南郊一带的农民采办生活必需品都集聚到这里,这为崇文门外大街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南北大运河终点码头从积水潭南移至大通桥下。崇文门外大街到大通桥的距离要比前门近许多,因此对崇文门外大街的商业发展影响更大。

崇文门外大街明清时曾设有北京九门总税务司。据《大明会典》记载:自明代开始,崇文门税课司就成了总管北京九门进出货物的总衙门。大街之东,花市上三条西口外南侧设有止税课司,1949年前是北平市外三区区公所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曾是北京市七区人民政府所在地。

崇文门税课司从明弘治六年(1493年)设立,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撤消,历经岁月变迁,在400多年的时间里,由于这个税课司署长期设在这条大街上,致使崇文门一带“马迹车尘互接连”曾经一度繁华。

正因为崇文门外大街条件好,所以,各地经商的、开店铺做买卖的都选择这条街开店投资,于是崇文门大街成了生意人的风水宝地。

崇文门外大街的著名商铺

崇文门外大街一带中药业比较发达,著名的老药铺万全堂、千芝堂和(东)庆仁堂都落户于这条大街上。

此外,还有天汇、天成、隆盛、益成、久大、惠丰、永增、汇记、三益、集成、同盛、万方、协泰、义泰、得有、方善、盛兴、福记、仁兴、振兴、广源、信义、庆和、祥泰等20多家药栈。

这些药栈大都分布在距崇文门外大街不远的打磨厂、喜鹊(喜悦)胡同、花市上头、二条里。

药铺以零售药材为主,而药栈则不同,主要是搞药材批发,另外也为各地药商提供住宿、存货,方便生意上的往来。因为崇文门外附近药栈多,崇文门因而有北京药市的称号,特别是清末民初时,这里集聚了控制北京药材市场的天汇、天成、隆盛和益成四大家药栈。

除了药市之外,崇文门外大街南端还有北京著名的酒市。据《旧京琐记》上记载:崇文门外的酒行有20多家,东西烧锅酒都汇集于此。书中所记之事也都是这一时期作者的见闻。

民国八年(1919年)酒行商会会员录记载:泰和、天格、永益、聚隆、天顺、永隆、永亨7家,这与《旧京琐记》记载相符合。

当年,崇文门外大街的酒市向全城各大饭庄、酒缸提供酒,当然,这条大街上,你也可以发现几家油、盐、碱店夹杂其中。

崇文门外大街和前门外大街一带还聚集了北京大多数的五金行和钢铁局子,而以崇文门外一带居多,并且都是大户。例如当年北京著名的万和成、万庆成、义和成、三益泰、万丰泰、信昌号等五金行。

据《京师五金行公会碑》上记录:民国十二年京师五金行同业公会成立时,办公地点没有确定,后来考虑到崇文门外一带五金行家居多,最终将京师五金行同业公会设在了这条大街上。而崇文门外大街西侧的茶食胡同东口内则聚集了许多铜铁局子。其中较有名的有义顺成、广泰和、裕丰等铁局子大户。

五金行主要经营新货、洋货,有的商店直接从洋行订货,经营大、小五金。铜铁局子主要经营从旧货市进的旧货。每天拂晓前,伙计、学徒每人背个牛皮扁方大袋子,到旧货市上从打小鼓的手中收货。这些收受的不论成品、残品,都按斤用大铜盘称付了钱。

另外,瓜市和蒜市也在崇文门外大街上。位于茶食胡同东口外往南至东柳树井(珠市口东大街),北段是瓜市,南段是蒜市。清代中期至民国年间,这里成为郊区农民,摆摊做买卖的集市。北段设摊卖瓜,南段卖蒜。因此,形成了北瓜市、南蒜市的格局。

崇文门外大街也是茶叶铺集中的地方,著名的有吴鼎裕、荣泰、恒和、久大4家,其中以吴姓茶叶最有名,资本最雄厚,在南方产茶区设有茶场,出售的茶叶由专人薰制。

崇文门还有四合顺、成兴顺、德丰元、泰昌义和鼎昌等几家大煤栈。崇文门外东侧城根铁道旁的四合顺、成兴顺、德丰元三家煤栈,可以直接从京西门头沟运煤,以批发生意为主。

北京的棉线市位于崇文门外大街的上四条胡同西口处,这里也是棉线店集中之处,主要有德祥益、德泉、道德成、顺记、裕泉合、天聚源,瓜市的广德成、义兴德、磁器口的万源等线店共9家线店。

崇文门外大街上还有全顺昌、同茂义、义升公等3家颜料铺,兴隆斋、三顺斋、玉顺斋等3家鞋铺,1家钟表铺。大生、北聚泰2家油酱坊,恒盛、泰山和域华楼3家饭馆,1家叫荣祥成羊肉铺等。

花市大街地区

花市大街包括东花市大街和西花市大街,也称花儿市。这条街也是北京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历史悠久。

明朝时,花市大街叫神木厂大街。进入清朝后,才改用现在的名称。

明末清初时,许多以做纸花、绢花为业的家庭小手工业者居住在花市街附近。他们或者单干,或者夫妻合作,也有的雇佣帮工或学徒,还有的将加工活重新加工组成全花。

这些做纸花、绢花的小手工业者,大多居住在神木厂大街附近,所以,每天早上他们都到神木厂大街设摊卖花,日子久了就形成了“花市”。而“花市”所出售的都是通草、绫绢、绰枝、摔头之类的纸花,而非鲜花,主要供妇女插戴。

“花市集”是在花市和花儿市街形成之后才出现的。据《宸垣识略》记载:“火神庙在花儿市,明隆庆二年建,为神木厂悟元观下院,有万历间右通政李琦碑。本朝乾隆四十一年重修,每月逢四日、自庙前至西口开市。”

“每月逢四”都有花市集,即农历每月的初四、十四、二十四日,火神庙都有庙市。在庙市上,卖生活用品、衣帽穿戴、家具器具的应有尽有。摆摊卖货的小贩,再加上游人,将整个集市衬托着贽非凡。

这种每月逢四的花市集,从清乾隆年间开始,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

清末民初时,花市集发展到顶峰,一是范围扩大了,货摊能摆满整条大街。二是在鸟儿市和鸽子市在花儿市街东段出现。像麻雀、黄鸟、点子、玉翅、凤头等鸟、鸽在市集上都可以买得到。在花儿市街西段,则是卖鲜花的。三是每年从农历腊月十四日起,至腊月三十日,天天都有集市,形成了“连集”。这是花儿市街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家家户户为迎接新年,都在准备年货。花市连集就会增加卖年画和卖春联等年货的货摊了。而此时正是最热闹的时候,人山人海,空气弥漫着喜庆的味道。

花市大街的著名店铺

清朝初期,花儿市街上的店铺渐渐多了起来,从清代后期到民国年间,是花市大街商业最繁盛的时期,之后渐趋衰落。

民国年间至北京解放前,花市大街及其他附近地区店铺有鸿业、启元、张玉元等茶庄。

德兴、福源长等干果店。

通泉、南义泉等线店,恒源、泉成等纸店。

聚兴隆、谦益隆、协成升、庆和隆、广源祥、纶昌、庆春和等布店。

兴隆、东明祥、泰来栈等百货店。

庆福斋、裕顺斋等饽饽铺。

上义栈、鸿运栈等瓷铁庄。

双天成、双大成、双天盛、天元成等烟袋铺。

天合成、万元号等绒线铺。

全聚、毓成、义信、德元声等首饰楼。

德寿堂、济生堂、沛仁堂等药铺。

英秀斋、新隆、玉珍斋等钟表店。

以及大有蔚油坊,畅恰园澡堂,青山居、三友轩和蒋家书茶馆等。

西花市大街路北有一个门脸房,主要经营日用百货、针头线脑,其字号是“天合百货店”,俗称“大烟袋锅”。该店门脸前挂着一个大烟袋锅模型,使人印象深刻,所以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大烟袋锅”。这家百年老店大大方便了当地百姓的生活。

东花市大街,有一家内明远清真饭馆,是大厂县人铁原寿先生开设的该店夏季的烧羊肉和冬季的涮羊肉,可以称得上是绝对的正宗老北京风味。

内明远由徐明生师傅负责经营的小吃部,以面茶称道,其味道纯正。这是用小磨将大米、小米加水磨成糊状,再上锅熬,熟了以后,盛在碗里再洒上香油调的麻酱和芝麻盐,制作而成的香气逼人。

除此之外还经营油饼、肉饼、水饺、炸豆腐汤等。现在已经改名为丰园回民早点部,因为注重质量,生意一直不错。

这条街上的老字号随着城市的改造已经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但留在记忆里的却永远都无法忘记。

宣武门外大街地区

宣武门外大街与广安门距离很近,前门大街是有名的商业街,而卢沟桥作为古渡口,将北京与南、北各省连接了起来。到北京的人大都进广安门促使广安门内大街、宣武门外大街、骡马市大街等北京外城西部的主要街道一带商业兴旺,发达起来。所以,从明代起,这一带设立了许多各省的会馆。据不完全统计,旧北京城内约有540多座会馆,而宣武区的会馆就有380余座,会馆多,人流量就大,这直接促进了宣武门大街的商业发展。

明、清时期,每逢农历六月初六,洗象的活动在宣武门外西侧的护城河举行,明、清政府都认为大象寓示“万象更新”,代表天下太平,是吉祥的动物。所以,每逢举行隆重大会时,都将大象带至会场,或分列两边矗立站班或身驮珠宝架车运物。

每逢洗象的日子,看热闹的人很多,各地的小商贩就会在宣武门外大街做些小买卖,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条街的商业繁荣。

此外,在宣武门外大街西侧的下斜街有一土地庙,与一般的土地庙大不相同。是两层殿,院子大,殿也高大。明万历皇帝给这座土地庙立过碑。这座土地庙早在辽金时就有,而且规模较大,香火很盛,因为皇太后都在此庙降香许愿。普通百姓来这里上香祈福的就更多了,而且每月的初三、十三、二十三都有庙市。

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土地庙庙市上见得最多的就是卖鲜花和鸽子的。右安门外黄土岗花多,距宣武门外下斜街较近,黄土岗花乡的花农都到土地庙开花厂和摆花摊的,另外还有饲养鸽子的人家。每逢土地庙开庙日,这里游人很多或挑选花草,或买鸽子,人声鼎沸。

土地庙由于年久失修,到民国年间,已很残破。可是,每月逢三开市的习俗沿袭了下来。这个时候的土地庙庙市,除卖鲜花和鸽子的外,出现了卖扫帚、铁锹、镰刀、锄头、犁、耙、筛子等农具的货摊。右安门外和广安门外的农民也来这个地方凑凑热闹,或者购置物品。土地庙庙市繁荣对促进宣武门外大街商业活动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宣武门外大街的著名老字号

明清时代,由于宣武门外大街汇集着全国各省的会馆,加之宣武门大街西侧的土地庙香火旺盛,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商业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著名字号。比较著名的如王麻子剪刀铺、双十字菜刀铺、席箔铺等。

王麻子剪刀铺

剪刀是人民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工具,制作经营剪刀的很多,最著名的是杭州的张小泉和北京的王麻子。两家店铺的剪刀都是质量好、经久耐用,剪刃锋利。区别在于张小泉剪刀外观是银白色,而王麻子剪刀呈乌黑色,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黑老虎”。

王麻子剪刀铺旧址位于北京宣武门外大街南头路东,现在的新址位于崇文门外大街。

王麻子剪刀铺于清代顺治八年(1651年)开业,经销剪刀、菜刀、烟袋、火镰、火纸和针线等日用品。铺长姓王,原籍山西省,因脸上有麻子,人们便将这铺子称为“王麻子杂货铺”。

王麻子做生意既重视商品质量,又讲信用。他收购剪刀时,首先要看外观是否光亮、周正,剪刃是否合口、锋利,剪轴是否平直、滑润灵活。

然后要进行验试,先用剪刀剪纸,再剪厚布。经过严格验收,才会收购再加以出售。因此得到了顾客的信赖,来这里买剪刀的人日益增多。

王麻子剪刀声名在外后,他就将自己收购出售的剪刀都刻上了“王麻子”三个字,并且承诺,剪刀出现锛刃、卷刃等质量问题,只要不是使用不当,一律都可以退换。

王麻子剪刀铺正式挂牌是在清嘉庆二十一年(1876年),传至王麻子第三代孙时。此时的王麻子剪子铺已经雇有伙计,并招收学徒了。

旧北京商业竞争激烈,出现了许多假冒的王麻子剪刀铺。

正牌王麻子剪刀铺在与同业的竞争中,更注重剪刀的质量。而且还专门打制出了剪头长,剪把宽,剪轴粗的剪刀。这种剪刀剪丝绒绸缎,能一剪即断不挂丝;剪硬的能一剪剪40层布,细铁丝一剪即断,剪刃不锛。

这种对质量精益求精的做法,使王麻子剪刀在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不仅闻名北京城,而且享誉国内外。

双十字菜刀铺

双十字铁铺位于宣武门外桥头路东,护城河南侧,清道光年间开业,该店前为店铺后设打铁炉,双十字菜刀铺的菜刀曾风靡一时。

这个菜刀铺其实只是个小铁匠铺,而且很不起眼,但是该铺对菜刀的质量很重视,打制生产的菜刀不仅外观漂亮,刀背厚,刀刃锋利,而且钢口好,切菜、剁带骨肉,刀刃不锛不卷,形式多样经久耐用。

双十字菜刀铺在每把菜刀上都打制止“十十”标志,顾客使用这种菜刀,只要出现锛、卷等质量问题,无论多久,都会保修保换。

一次,有个顾客拿着把使用了好多年的菜刀去双十字菜刀铺,掌柜立即给换了把新的,其实菜刀是买主砍硬东西刀刃锛的口,由此可见双十字菜刀铺对顾客的态度。

双十字菜刀铺凭借信誉,在社会上赢得了很高的声望,许多居民用户,饭庄、饭馆等都固定使用双十字的菜刀。

席箔铺

在旧北京,宣武门外大街是席箔铺聚积最多的地方。开席箔铺需要店前宽敞,有足够的地方编织席箔,所以一般不太讲究门面和店堂。而宣武门外大街比其他商业街宽阔,所以,席箔店设在这里最合适不过。

旧北京的席箔铺生意很好,最忙的是在夏季。因为不论是店铺,还是庭院,为了遮阳,都要建凉棚。

每年入冬以后是收苇子的时间,前门外东南的三里河的南、北、中芦草园处都有大量的货源。

当年这一带有条河,名为三里河,经西打磨厂、鲜鱼口、芦草园、北桥湾、南桥湾、金鱼池、红桥,往东南流出城去。这条三里河出产大量芦苇。

“大席”和“小席”胡同就是当年存放芦苇的地方。清代中期后,三里河干涸了,席箔铺转而去东郊的通惠河沿岸或直隶保定府附近的白洋淀收芦苇。

收回来的芦苇,或编成席,或编成苇薄。

旧时席箔铺买卖广泛,生意不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席箔的渐渐少了,席箔铺也逐渐关门了。

菜市口地区

菜市口地区,包括东边的骡马市大街西段,西边的广安门内大街东段,南北的米市胡同、北半截胡同、铁门等。

明代时,菜市口称作菜市大街,由广宁门外大街的菜市得名。明代的菜市大街,东起宣武门外大街南端丁字街处,西至下斜街口。清乾隆时,才改用现名“菜市口”,东界线没有改变,西界线由下斜街口,缩至北半截口,范围已经大大缩小。新中国建立后,1965年,对街巷胡同地名进行了调整,菜市口东部并入骡马市大街,西部并入广安门内大街,菜市口的名称已经取消了。但是,“菜市口”的称呼仍然在民间沿用,有的商店还以此来命名。

菜市口一带的蔬菜市场和骡马牲口市场在明代就已经出现。而后逐渐地发展成仅次于前门大街、大栅栏、崇文门外大街的商业街。

菜市口地区也是文化名人聚居的地方,所以文化遗址众多。其原因是广安门内大街、菜市口、骡马市大街,是西南、西北各省人进广安门后的必经之路,因为这里返乡方便,所以这里成了住宿的首选。而且菜市口地方交通发达,商业繁华,来往行人众多,也适合各类人群居住。

清朝末朝,北京开通火车之后,形势有所变化。特别是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卢汉铁路的修建,给西南、西北入京的人带来了方便,他们可以乘坐舒适便捷的火车进京了。这使得前门大街和大栅栏地区商业更加繁荣,而菜市口、广安门大街和骡马市大街的商业活动相对冷清了许多。

话虽然如此说,但是,从清末到民国年间,各省文人的主要活动仍然集中在宣武门外一带。因为这一带建立的同乡会馆和工商会馆是无法改变的。所以,菜市口、骡马市大街仍然保留着一定的商业活动,特别是菜市口地处宣武门外大街、广安门内大街、骡马市大街的交汇点上,仍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菜市口的著名店铺

菜市口的著名店铺有中药铺同达堂、鹤年堂、体仁堂、同寿堂、鹤鸣堂、天和堂、广和局等。

布店有元兴号、同发长西记、志川永、宏远祥等。

绸缎庄有亿丰祥、华车号、同义祥等。

鞋店有升记、步云斋等。

钟表店有宝亨斋、聚文斋、三义泰、广聚源等。

米面庄有福生局、乾样菜市口的著名店铺号、聚丰永、福和局、聚和永、公兴裕、福和兴、隆记号、和记号、鸿成永等。

油店有广丰、广丰久、广丰厚等。

干果杂货铺有福庆厚、义昌全、万和昌、广益公、吉庆长、世德长等。

饭庄有广和居、便宜坊、宾宴春、新筵春。

菜店有万顺号、恒兴顺、悦来号、广安菜市场等。

棉花店有聚源成、裕兴厚、德隆号、同和号、恒兴长。

此外,还有瑞云号、协泰号、洪裕茂等茶庄,庆福斋饽饽铺,桂馨斋酱园,鹤年长棺材铺等店铺。

【链接】元大都的商市

元大都城是按照中国古代《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建都理念设计建造的,其布局框架是突出中轴,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左边(东侧)设太庙,右边(西侧)设社稷坛,前(南边)为中央衙署,后(北边)是全城最大的市场斜街市(今什刹海北岸)。元大都城的选址和布局极大地影响了北京城的发展和商业区的形成。

元大都是当时我国北方最大的商业中心。南方的粮食、物资通过海运和京杭大运河,源源不断运到大都,各地的商品、货物也聚集在此。

城市中心的钟鼓楼及积水潭、什刹海东北岸的日中市,西四一带的羊角市,就是元大都城内集中的两个主要商业区。

什刹海是个自然湖泊,其走向是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在什刹海东北岸,依湖形成了大都城内唯一的一条斜街,日中市因此也被称作为斜街市。

元代时,积水潭、什刹海被称为海子,水域广阔,是元朝新开凿的南北大运河的终点,所以成为南来北往货物的聚集地。

由于地处船泊码头,斜街市一时间商贾云集,买卖频繁,生意兴隆。大小商号、茶楼酒肆、饭店客栈、宫观寺院,以及歌棚舞榭、曲艺杂耍等商业、休闲、娱乐场所都聚集在此,成为大都城内最繁华、热闹的地区。

钟鼓楼由于地处闹市,各种店铺更是应有尽有。这里分布着段子(绸缎)市、皮毛市、帽子市、鹅鸭市、珠子市、沙刺(珠宝)市、铁器市、米市、面市等专业行市,以经营粮、油、盐,日用百货,布匹绸缎、干鲜果品、土产山货为主。

元大都城内另一处集中的商业区是在西四一带的羊角市。羊市、马市、牛市、骆驼市、驴骡市等集中于此,以各种畜类交易为主。

除此之外,现在东四西南的枢密院角市、现南河沿大街以东的中枢省前的文籍市和纸扎市等,以及现在旧鼓楼大街东北的靴市等,商业活动也较多。

元大都市场上生意交易量大的商铺有两类,一类以经常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另一类是经营高档奢侈品的商铺。前者如经营柴、米、油、盐、靴革等的店铺;后者如珠宝店、锦缎店等。这也成了北京城商业独具特点的地方。

元大都南城和各城门外,则是方便居民的集、市。如丽正门(今天安门广场国旗处)、文明门(今东单路口南侧)外的菜市;安贞门(今安定门外小关)顺承门(今西单路口南侧)的果市等。

商品交易频繁的还有元大都城南正门、文明门外的运河沿岸。

元大都南城原来是辽南京城和金中都城的“后市”商业区,这一带居民人口稠密,除了原来老城的众多居民之外,元大都新城建成之后,聚集到这里的老城居民和商贩也增加了许多,为的是方便进城。

另外,来京的商贩按规定不能随便进城,也只能聚集到这里。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城外商业活动的发展。